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

2024-06-03 22:38罗剑赵二牛
中国商论 2024年8期
关键词:绿色低碳碳中和新能源汽车

罗剑 赵二牛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是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达成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本文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双碳”战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汽车;汽车产业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本文索引:罗剑,赵二牛.<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8):-131.

中图分类号:F206;TE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4(b)--04

双碳目标包括碳达峰和碳中和。碳达峰是指某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最高点后逐渐减少,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分离。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被自然或人工吸收,达到“零排放”的状态。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所作出的庄严承诺[1],体现了执政党极高的政治责任和担当,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觉悟和自觉行动。

当前,绿色低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在提出双碳战略目标之后,降低碳排放的迫切性更加突出。在碳排放总量中,交通领域占据较大比重,且该领域的碳排放年均增速较高,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而道路运输的碳排放量占交通领域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2]。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愈发受到重视,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我国“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应对国际能源格局的转型与变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凸显出来。

1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尤其是在“双碳”目标提出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更加受到重视。近年来,得益于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等扶持政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密切联系、产业体系日益完善、新能源车企的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丰富多样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不断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产品功能及使用环境的优化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潜在消费者,扩大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

1.1 整体产业概述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急剧增长,2015年以来长期位居世界首位,同时其渗透率大幅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为706万辆、689万辆,同比增长97%、93%;渗透率从2017年的2.4%迅速增长到25.6%。截至2022年中旬,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000万辆,占全部汽车总量的4.1%,2022年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数量达535万辆,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3]。

国产品牌发展良好,新能源汽车头部厂商的市场占有率较高。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由自主品牌比亚迪所主导,比亚迪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国)依次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前三的企业集团,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30.2%、8.5%、8.4%[4],这三家企业集团的市场份额之和接近总市场份额的一半,头部企业集团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新能源汽车总产销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较高的产业技术水平以及完善的产业结构体系,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集团在全球的竞争力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1.2 核心零部件产业现状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电驱、电控和电池三大系统[5],只有突破这三大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关卡,才能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电驱动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新能源车通过电驱、电控系统来实现动力的输入和控制。在电驱和电控产业,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各个产业链的推进发展、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电驱及电控系统产业逐渐成熟,市场规模和竞争力不断增长。在市场竞争格局方面,弗迪动力、特斯拉、日本电产等企业在电机和电控装机量方面排名前三[6],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动力电池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碳背景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动力电池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的能量源,是整车中最重要的零部件。在动力电池产业,我国电池产业规模位居全球首位,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就占据了全球动力电池一半的市场份额[7],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形成了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为主的发展路线。

1.3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充电、换电、加氢等设施,以及与之配套的电网、信息网络、标准规范等。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规模化的快速发展新阶段,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大、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我国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规模和覆盖率不断提高,截至2023年11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826.4万台,同比增长67.0%。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262.6万台,同比增长51.7%;私人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为563.8万台,同比增長75.2%[8]。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但充电基础设施仍存在布局不完善、结构不合理、服务不均衡、运营不规范等问题。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正处于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也更加注重全面覆盖以及整体服务品质的提升。

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技术方面仍存在一些瓶颈和差距,车载芯片等核心零部件还面临“卡脖子”问题[9]。(1)动力电池方面,我国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使用寿命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2)驱动电机方面,我国驱动电机的技术水平不够成熟,尤其是在高功率密度、高转速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关键材料、器件、工艺等方面的研发。(3)车规级芯片方面,车规级芯片是新能源汽车的“大脑”,其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和安全性,我国车规级芯片的设计制造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还需要加强新能源车企的自主研发能力与国际合作。

2.2 全面市场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

首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依赖政策扶持,随着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逐步退坡,部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下降。这既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发展,也不符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远利益。其次,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有待提高,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农村地区等应用推广不够广泛,新能源汽车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还未得到充分满足,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潜力和消费群体,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发挥。再次,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还不够稳定,存在一些质量安全问题和消费纠纷,导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信誉和消费者的权益受损,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最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结构不够合理,高端产品缺乏竞争力,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2.3 支撑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于市场需求,充电桩的布局不完善,服务不均衡,运营不规范,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不便。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数量和密度还不够高,公共充电设施严重不平衡,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存在“找桩难”“充电难”等问题;充电桩的兼容性和互联互通性还不够好,充电桩的运维和服务质量还不够高。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质量安全监管、标准法规制定、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质量安全标准和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和事故风险;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回收利用体系还不够健全,回收市场不规范,存在一些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10]。

3 “双碳”战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3.1 提供强大的政策驱动和市场需求

“双碳”战略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驱动和市场需求。交通运输领域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品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消费激励等,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量20%的目标,以及加快充电桩建设、完善补贴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等措施。同时,随着国内外对低碳出行的需求不断增长,消费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和竞争力不断扩大,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2 促进技术创新和质量提高

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在性能、使用寿命等方面的水平,降低新能源汽车从最初的生产环节到使用、报废和回收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这就要求新能源车企加快技术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提高新能源汽车在性能、安全、舒适、便捷等方面的水平,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其使用体验。同时,采用绿色低碳的原材料、工艺、设备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并建立完善的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再利用,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环境的负担。

3.3 推动国际合作和竞争力提升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的责任和挑战,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全球绿色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双碳”战略的引领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和合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标准、规则、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影响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展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实力和魅力。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提出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消费者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产业体系的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将大幅提升。

4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4.1 朝着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这是由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趋势和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所决定的。电动化是新能源汽车的基础和核心。电动化是指汽车动力来源从传统的燃油转变为电能,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电动化可以有效减少汽车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汽车的能效和环保性,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网联化是新能源汽车的手段和特征。网联化是指汽车与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汽车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V2X),提供智能出行服务和数据交互功能。网联化可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和个性化,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是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变的重要标志。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和方向。智能化是指汽车具备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等智能功能,实现汽车的自主驾驶、自动控制、自我学习等能力。智能化可以提高汽车的效率、性能、可靠性和创新性,促进汽车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是汽车从移动智能终端向数字空间演化的必然趋势。

4.2 市场规模扩大、产业竞争力增强

市場规模和竞争力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产业成熟度和优势的重要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规模和竞争力有持续扩大的趋势:(1)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市场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引导等,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驱动和市场需求;(2)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使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安全、成本、寿命等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3)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充换电服务网络不断扩大,充电桩的布局、结构、服务、运营等方面不断优化,新能源汽车的兼容性和互联互通性不断提高,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带来了便利;(4)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对出行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清洁、节能、智能、便捷的出行工具,符合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我国政府通过免征车辆购置税、提供购车补贴、优先发放车牌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4.3 技术创新将加速推进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提高产品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应对环境挑战的关键因素。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新能源车企也加大了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和力度。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得到了产业生态的有力支撑。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新型产业创新生态[11]。另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和合作,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建设,拓展国际市场的份额,提升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和机遇。

4.4 产业生态将进入加速重构期

产业生态是指产业内外各类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生态也将进入加速重构期。(1)产业链协同。新能源汽车产业涉及多个领域和环节,包括动力电池、充换电设施、智能网联技术、绿色能源供应等,这些领域和环节之间需要形成高效的協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分担、效益共享,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2)供应链重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国际贸易、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为了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加强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优化供应链的结构和布局,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3)市场开放。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需要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优化配置和创新发展。为了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新能源产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建设,拓展国际市场的份额,提升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和机遇。

4.5 基础设施建设将大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我国在相关技术方面取得的进步,同时也得益于消费者的需求和支持。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和竞争力持续扩大,消费者的需求和期待不断提高,对基础设施的数量、质量、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促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和力度,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挑战和机遇,需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兼容性、互操作性、可持续性等,保障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增强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6 产业发展环境将优化改善

产业发展环境是指影响产业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外部因素,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1)政治环境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方向和保障。同时,我国政府也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和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碳中和行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色发展和国际化发展。(2)经济环境方面,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需求。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产业等快速发展,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产业配套。(3)社会环境方面,我国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和接受度不断提升,绿色消费观念和行为日益普及。同时,我国社会也形成了良好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氛围,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都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并形成了多方共同推动的局面。(4)生态环境方面,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我国将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推动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实现汽车产业的低碳发展,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李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评《生态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J].中国教育学刊,2023(11):152.

李晓易,谭晓雨,吴睿,等.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6):15-21.

王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全球第一(新数据 新看点)[EB/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3-01/24.

2022年新能源厂商销量榜[EB/OL].汽车行业关注.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3-01-13.

洪吉超,梁峰伟,杨京松,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科技导报,2023,41(5):49-59.

吴崇伯,吴雨禾.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战略调整[J].现代日本经济,2023,42(2):39-54.

李昕蕾,郝俊逸.碳中和态势下中欧清洁能源绿色竞合与中国应对[J].国际展望,2023,15(2):116-136+161-162.

有这些大变化!《2022-2023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年度报告》正式发布[EB/OL].中国汽车工业协会.http://www.caam.org.cn/chn/1/cate_1/con_5236318.html.

刘晓彤.浅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德州市M县为例[J].现代商业,2023(4):42-45.

赵明楠,孙锌,张铜柱.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研究[J].中国汽车,2022(7):27-32.

武力超,吴政贤,林澜,等.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23,41(3):71-78.

猜你喜欢
绿色低碳碳中和新能源汽车
浅谈新能源汽车的概况和发展
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株洲市绿色低碳物流配送仓储基地项目可行性分析
浅析电网绿色低碳化运行发展的方式
绿色低碳生活背景下的服装设计探究
绿色低碳背景下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规划原则
分析低碳经济时代转变的农业经济发展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