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中自然意象的生态批评解读

2024-06-03 19:46杨帆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2期
关键词:生态批评

杨帆

[摘  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所著的《达洛维夫人》被认为是具有诗化倾向的文学作品,除了精妙的叙事结构以及独特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外,作品中出现大量的自然意象也增添了语言的诗意。本文以生态批评理论为理论框架,先运用量化方法统计小说中出现的“花朵”“动物”以及“绿植”三大自然意象的出现频率,再深入对作品中的自然意象进行审美批评,解读这部小说中自然意象所起到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解析伍尔夫的生态观以及作品主题。研究发现,在该作品中,自然意象可以反映人与自然的纽带、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与精神世界、成为人物回忆的结晶与重要地点的象征,并暗示社会的变迁与战争的创伤。自然意象的使用为该作品带来独特魅力,可以成为审美批评的新视角。

[关键词] 《达洛维夫人》  自然意象  生态批评  审美批评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2-0078-06

意象是可以反映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能够唤起人们的感官体验。诗歌当中就常常包含大量的意象集合,让语言更为生动形象,增加作品的可读性,激发读者的独特情感。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作品《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被认为语言优美如诗歌,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使用了许多自然意象,作品不仅展现了美好的大自然,也蕴含着伍尔夫的生态主义思想。本文将以生态批评为理论研究框架,分析该作品中自然意象的使用情况,解读自然意象的内涵和多种作用,从而对作品展开审美批评。

一、生态批评综述

生态批评在当代文学和文化理论中独树一帜,关注自然在文学作品中扮演何种角色。许多生态批评家认为,现代西方环保主义始于蕾切尔·卡森 (Rachel Carson) 《寂静的春天》(1962)的序言,而“生态批评”(Eco-criticism) 这一术语则是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 在 1978 年末创造的。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劳伦斯·比尔(Lawrence Buell)编写了《生态想象》(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与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和哈罗德·弗洛姆(Harold Fromm) 共同编写的《生态批评读本》(The ecocriticism reader)一道作为生态批评研究的开创性著作,标志着生态批评研究领域逐步走向系统化。

生态批评的初步定义是“对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需采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方法[1]。生态批评学者格雷格·杰拉德(Greg Garrard)认为:“生态批评最广泛的定义,是研究人类文化史上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2]近年,谢丽尔·卢斯利(Cheryl Lousley) 给生态批评下了一个较新的定义,即“作为文学和文化分析的一种政治模式,生态批评旨在理解和干预当今世界承受的破坏和消解”[3]。而我国一些学者则认为,作为文学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的前提是“人类文化与自然世界密切关联”,它通过文学重审人类文化、探索人类思想,挖掘人类对自然的行为[4]。

二、达洛维夫人中的自然意象概述

意象经常会出现在诗歌等文学作品当中。作为意象派的领袖,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提出了 20 世纪使用最广泛的意象定义:“意象是指在瞬间呈现出的思想和情感的复合。”[5]意象不仅是客观事物,也可以传递主观情绪和情感。大卫·伯格曼(David Bergman)和丹尼尔·马克·爱泼斯坦(Daniel Mark Epstein) 也曾经定义:“意象是一组直接记录感官印象的文字。诗人使用意象不仅是为了让我们对人、地点或事物产生感官印象,也是为了唤起我们的情感。”[6]而在中国,意象也是常被讨论的话题,如朱光潜认为,情趣(feeling)和意象相互融合、互相影响[7]。

所谓自然意象,主要是指“由于自然造化而形成的原始自然物象”,也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经过太多的人工雕琢、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自然物体与生命存在”[8]。

在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中,充斥着大量的自然意象,生动描绘出大自然、人物内心与战后伦敦社会的剪影。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出现的意象進行量化统计频次,发现花朵、动物以及绿植三种意象是《达洛维夫人》中较为突出的自然意象。

首先在花朵意象中,“Flower”作为上义词,共出现了51次;“Bud”(花苞)出现2次;“Petal”(花瓣)出现4次。此外,还出现了24个不同种类的花朵意象,共计164次。

在动物意象中,“Animal”作为上义词,共出现4次。鸟类动物、昆虫、海洋动物与陆生动物均有出现,共出现了51种动物意象,共计152次。其中,陆地动物出现频率最高,共有20个不同的种类。

绿植意象也可被分为几个大类,植物结构、树木种类、植被和植物种类。其中“Leaves”(树叶)、“Tree”(树)、“Grass”(草地)和“Plant”(植物)是出现最频繁的几个上义词。

经过量化的统计,可发现自然意象在《达洛维夫人》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这些意象增加了语言美感,让读者在阅读作品像是在欣赏一首诗、观看一幅伦敦都市画卷,伍尔夫展示了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与敬重。除此之外,自然意象也带来了其他意蕴,下面笔者将尝试以生态批评为理论视角,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三、自然意象——人与自然的纽带

首先,作品中的角色经常透过他们的双眼来观察世间生机勃勃的美景,体现人类与自然的联结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松鼠栖在树上舔毛,麻雀在喷泉边觅食,狗儿在栏杆边欢闹……”“快乐的鸭子”“大喉袋的鸟儿”[9],这些摄政公园中小动物们在大自然中怡然自得的样子,伴随着暖风与阳光的沐浴,在达洛维夫人的眼中营造出了富有生命力的自然美景。角色塞普提默斯·沃伦·史密斯(Septimus Warren Smith)是一位患有严重战后心理综合症的士兵,经常出现幻觉,时而沉浸在压抑的精神世界中。而作品中,他在精神不稳定的情况下,却看到了“树叶在风中瑟瑟颤抖”“燕子猛然俯冲,尽情飞来飞去”“太阳以极为和善的脾气为树叶抹上一层柔美的金黄”[9]等平静祥和的美景和动植物自然意象,不禁发现美都是从平凡和自然的事物中来,这令他感叹道:“美,就是此刻的真理。”[9]或许战争在他的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但大自然总能为他提供安宁之所,体会片刻的宁静与活着的乐趣。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丰富的自然意象体现出了自然之美,人物与万千生灵间紧密的联系传达出了伍尔夫对于美好大自然的向往。

其次,《达洛维夫人》中,作者经常会把角色比作动物或者植物,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事物间的相似性。达洛维夫人“有种小鸟的气质,像一只蓝绿的鲣鸟”[9],有一副“豆芽般的细长身材”[9],当她慌张时,像是“一棵小草因船桨的惊扰而摇曳不定”[9]。而达洛维夫人的女儿伊丽莎白则宛如“一朵照不到阳光的风信子,只露出淡淡的花蕾”“原野里的一只梅花鹿”[9],在大家的眼里,她就像是“杨树、晨曦、小鹿、流水和花园里的百合”[9]。

由此可见,伍尔夫常将女性角色比喻为自然意象。然而,她没有仅仅只凸显女性与大自然的联系,也看到了男性与自然的相似之处。比如,塞普提默斯在经受精神创伤后,和当时的女性一样成了社会的边缘人物,受到偏见和压迫,伍尔夫将他比作“年轻的雄鹰”[9],描写了许多他和大自然互动的场景,“树叶是有生命的,树木也是有生命的……树枝向前伸展,他也呼应做出同样的姿态”[9],并且从他的口中直白传递出“不可以砍伐树木”[9]的观点,侧面体现出人类为了发展和繁荣而对大自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可见作者的生态思想不仅突出了自然和女性的重要地位,更强调了性别平等以及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达洛维夫人》中通过大量的自然意象展现自然之美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天然相似性,体现了伍尔夫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生态主义思想,男性、女性和大自然应该和谐共存。

四、自然意象——内心活动与精神世界

伍尔夫除了用自然意象来表现自然之美、象征人与自然的相似性,还会将人物的内心情感联系比作自然之物。达洛维夫人年轻时曾与彼得·沃尔什 (Peter Welsh)有过一段暧昧关系,当他们再次相遇之时,“她的目光,穿越了所有往日的时光与感情,迟疑地落到他身上……然后又升起来,飘走了,如原本栖息于一根树枝的小鸟,又振翅飞走了”[9]。伍尔夫将达洛维夫人对彼得的感情比作小鸟,生动展示出爱情美好但又易逝的特点,暗含着这份感情的不稳定,暗示两人终将放下过去,走向自己的人生。此外,伍尔夫还将塞普提默斯和他的妻子卢克蕾西娅(Lucrezia)比作小鸟。两人共处时,他能感觉到她的思想,“像鸟儿在一根根枝丫间飞来飞去,又总能稳稳地落在枝头”,如果他要说什么的话,她立刻笑了,“像一只落在枝头的鸟儿,爪子紧紧地攀住了枝条”[9]。伍尔夫用小鸟的自然意象来展现两人曾经爱情的美好,衬托出塞普蒂默斯患精神创伤后两人爱情的悲剧性。对蕾西娅来说,二人曾经的爱情像枝头间跳跃的小鸟,生动活泼,而现在她却远离故乡,独自一人照顾重病的丈夫,失去了自我和自由,面临精神危机。另外,自然意象不仅被用来传递人物间的爱情,也包括友情。伍尔夫把塞普提默斯和他在战争中死去的长官埃文斯(Evans)比作一对小狗,“他俩活像炉前地毯上嬉戏的两只狗,小狗在耍弄着一只纸盒子……而老狗则昏昏沉沉地躺着”[9]。这些描述不仅体现了二人坚固的友情,也合理化了埃文斯死后,塞普提默斯的癫狂与无助。

《达洛维夫人》这部作品还会运用自然意象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构建人物内心世界。当达洛维夫人想到自己的女儿和家庭教师基尔曼小姐(Miss Kilman)关系深厚时,不免感到愤恨,“她听见了树枝折断的声音,感觉到沉重的马蹄声踩踏在枝繁叶茂的密林深处”[9],伍尔夫运用树枝折断及马蹄踏叶的自然意象来描绘达洛维夫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嫉妒愤怒。在达洛维夫人年轻时,她曾被萨利的独特魅力而吸引,“在粉红色暮色中,有几只白嘴鸦飞上飞下……那么此时就是最幸福的时刻了”[9],伍尔夫通过描绘鸟类上下飞舞的生动画面,来体现达洛维夫人梳妆打扮时的神态动作,以及和密友萨利见面时的喜悦心情。蕾西娅和塞普提默斯结婚后,塞普提默斯的心理状态就极度不稳定,常出现幻象,让她觉得“天地一片混沌,山岳没有名字,河流蜿蜒着不知流向何方”[9],伍尔夫用无名山丘和河流构建出了蕾西娅的内心世界,表现出角色的虚无感和无助感,她徹底迷失在生活当中,体现了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塞普提默斯在摄政公园时,精神再度陷入了恐慌,他听到一只麻雀叽叽喳喳叫着他的名字,紧接着“又一只麻雀参加进来,他们一起用希腊语拉长了调子唱起了动人的歌”[9],这虚构的自然意象更突出了塞普提默斯内心创伤之深、精神疾病之重。伍尔夫此处以一个角色着笔,反映了一战结束后,英国社会上无数经历着悲痛的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

在这部作品中,自然意象被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情感、剖析精神世界,从而更细腻地揭露人物的所思所想,在生动塑造人物的同时,也揭示了人类思想可能会被周遭的自然环境所深刻影响的事实。

五、自然意象——回忆结晶与地点象征

自然意象可能会成为记忆的重要部分,像“线索”一样唤起人们的回忆。小说开篇,达洛维夫人打开窗户,意识开始在当下与过去中游走,她想起了和彼得的过往时刻:“‘——与花椰菜比,我更喜欢人……成千上万桩往事都已忘得干干净净,却偏偏记住了卷心菜之类的只言片语。”[9]彼得隐晦表达情意的场景深深留在达洛维夫人的脑海中,成为她的重要回忆,但随着时间流逝,当时的场景已经无法完全复现,可花椰菜、卷心菜这些自然意象却保留在记忆里。同样,她回想起和曾经另外一位密友兼恋人萨利·西顿(Sally Seton)共同度过的时光,“萨利停下了脚步,摘了一朵花,亲吻了她的唇。整个世界就此坍塌”[9]。达洛维夫人与彼得以及萨利交往时的少女情怀,就分别凝结在了“花椰菜”和“花朵”这些自然意象中,成为她记忆的代表物。类似的是,彼得与萨利也曾有过亲密友谊,小说曾提到“一封关于‘蓝绣球花的过分热情的长信,是看见了蓝绣球花才使她想起了他和往昔的岁月”“看见蓝色的绣球花,她就会想起他来”[9]。这是作者用彼得的视角讲述,最近萨利给她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到蓝色绣球花让她回忆二人的过往。或许二人间相处的点滴回忆已被渐渐淡忘,但看到蓝色绣球花,就会联想到彼此以及和对方交往时的感受,蓝色绣球花这一自然意象就成了他们二人浪漫回忆的结晶。

当自然意象成为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很有可能再次与该事件发生的地点产生联系。达洛维夫人经常回忆起自己年少时在伯尔顿的时光,“她相信自己属于家乡的树木;属于家乡的房屋,尽管那栋房子已荒草丛生”[9]。她问彼得:“你还记得那面湖吗?”“在说‘湖这个词时,连嘴唇也打起颤来。”[9]“湖”位于伯尔顿,对达洛维夫人来说是个重要地点。她不禁思考,曾经自己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站在父母中间喂湖里的鸭子,而现在她长大了,父母已白发苍苍,她也迎来自己新的生活。达洛维夫人在伯尔顿时无拘无束,是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分别对萨利和彼得产生了真诚而激烈的情感。但由于父权制度、社会现实和世俗惯例,她选择嫁给一位生活安稳的议员,和达洛维先生平淡共处、关系疏离。一战后,她虽成为一名伦敦上流社会的夫人,时常举办宴会或欣赏鲜花,常常思考生与死的课题,再不像年少时那般无虑。从伯尔顿到伦敦,从家乡的湖与树木到摄政公园的花与动物,是她的成长记录,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纯真的逝去,象征着人由自由自在到受到束缚的变化。

蕾西娅在塞普提默斯发疯之时,回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意大利。那时她与自己的姐妹们编帽子,黄昏时跑到喧嚣的大街上放声大笑。意大利对她来说,是充满生命力又可以追寻自由的地点。而来到伦敦后,她说现在的生活就是“看着花盆里稀稀拉拉的几朵丑陋的花”[9],用丑陋的花这一自然意象,作为伤心之地的象征,凸显了她来到伦敦后的绝望,以及婚姻带给她的束缚,体现出她再也找寻不到生活的意义的内心想法。

海伦娜·帕里(Helena Parry) 是《达洛维夫人》当中的一个陪衬人物,她已年过八十岁。在达洛维夫人举行的聚会上,她回忆起之前在印度的旅行。她发觉自己对于将军、总督等著名人物没有美好记忆,但能想起“——兰花,和一道道山隘,以及60年代苦力们抬着她穿越荒山野岭的情景,或者是下轿去采兰花”[9]。虽然印度当时处于战乱中,甚至“一颗炸弹在她家门口爆炸”[9],但当她想到印度这个对她而言十分特殊的地点时,最突出的回忆不是战争,而是兰花和野山这类美好的自然意象。这也侧面体现出了伍尔夫一方面意识到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另一方面展现了她对战争的排斥和厌恶,以及在艰苦环境中也要向往美好的真切心意。

这类自然意象,也与伍尔夫标志性的写作手法不谋而合,即“存在瞬间”(Moments of being)[10]。“存在瞬间”指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时间点,是生活中关键而特殊的时刻,当多年过去,人们陷入回忆时,仍能生动明晰地再现那一刻的感受。

因此,自然意象可以是人们重要记忆的结晶,是人们与其依恋地点产生联结的象征,是“存在瞬间”的坐标。这意味着,人与自然不仅仅需要物理意义上的和谐共存,在认知层面和精神世界中也相互依附、联系紧密。

六、自然意象——社会变迁与战争阴霾

《达洛维夫人》中的自然意象也会被用来暗示社会变迁。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非常喜欢天竺葵,认为这种花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自由。在作品中,天竺葵这一自然意象也时有出现。比如“欧战的魔爪终于伸了过来……在天竺葵的花坛里炸出了一个大坑”“——他的天竺葵在战争中毁了——”[9]等。天竺葵被用来隐喻英国,而多次出现天竺葵被毁的情境描写则是暗示了战争給英国带来的阴霾和创伤,战争剥夺了人们追寻美好和自由的权利,给塞普提默斯等无数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这一自然意象的使用彰显了伍尔夫的生态批评思想,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做法,隐晦地呼吁人们不应发起战争,应该和平共处,一起守护美好世界,善意对待大自然。

此外,作品第一句话“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9]就蕴含着花朵这一自然意象。事实上,在小说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女性往往受到束缚,不能独自上街。第一句话虽然简短,但作者用花这一意象传递了自己对美好和自由的向往,更显示了她的女性意识觉醒,以及挑战传统社会规范的勇气。

七、结语

《达洛维夫人》中存在大量的自然意象,其中以花朵(164个)、动物(152个)以及绿植(148个)三种意象最为突出。丰富的自然意象让整个小说像是一首诗、一幅画,生动描绘了战后伦敦的自然图景,赋予作品审美价值。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发现其可以展示景色之美、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似性,展示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成为人物记忆和人物所依赖场所的重要线索,表达战争的残酷性。因此,自然意象是人与自然的纽带、是内心情感与精神世界的反映、是重要回忆的结晶和依恋地点的象征,也暗示了社会变迁。这些自然意象的使用方式也突出了战后创伤和生与死的主题,侧面反映了伍尔夫的生态意识,人与自然具有物理层面上以及精神层面上的天然联系,所以人类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向往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与自然环境友好共处。

参考文献

[1] Glotfelty  C,Fromm H.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M].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2] Garrard  G. Ecocriticism[M].New York:Routledge,2004.

[3] Lousley C. Ecocriticis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0.

[4]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J].当代外国文学,2003(1).

[5] Pound E.A Few Donts by an Imagiste[J]. Poetry,1913 (1).

[6] Bergman D,Epstein D M. The Heath Guide to Literature[M].Toronto:D.C. Heath and Company,1987.

[7] 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8] 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9] 伍尔夫.达洛维夫人[M].姜向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0] Woolf V.Moments of Being[M].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6.

(责任编辑 陆晓璇)

猜你喜欢
生态批评
动物资本与垃圾动物:纪录片的救赎与希望
“生态无意识”;生态批评的至高理想
“生态无意识”;生态批评的至高理想
“生态无意识”;生态批评的至高理想
略论生态批评的三大基本理论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态意蕴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