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时(1891-1953),字叔澄,湖北黄陂人,早年留学日本,先后就读于日本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和中央大学,1909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归国并参加辛亥革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陈时加入国民党,后来又参加中华革命党,1950年加入民革。
陈时是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創办中国私立大学的先驱,周恩来称其为“清苦的教育家”。
毁家兴学创办中华大学
1912年5月,陈时与父亲陈宣恺一起,毁家兴学、倾心教育,在首义之地创办了私立武昌中华大学,这是中国一所不依靠官府、不依靠外国人、纯粹由国人自己创办的大学。1937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中华大学演讲时说:“我和陈校长相比,自愧不如。办南开,我只是出点力。陈校长办中华,既出力,又出钱。我在北方……想到中华,就想到陈校长,中华大学有恽代英,南开大学有周恩来,这都是杰出的人才,是我们两校的光荣!我们两校有许多共同点,正如陈校长所说,中华南开是亲如姊妹。”
陈时原本富甲一方,但为振兴中华、培育英才,甘愿毁家兴学,把几乎所有的家业、毕业的心血与全部的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中华大学。陈时曾说他办了三个中华大学:“一是首创与民国同庚的武昌中华大学;二是抗日战争在重庆含辛茹苦重建的第二个中华大学;三是抗战胜利后迁回武汉,百废待举,重振中华原貌的第三个中华大学。”
中华大学在1912年至1952年的40年办学历程中,培养了恽代英、林育南、陈昌浩、余家菊、冯友兰、王亚南、光未然、万国权、陈庆宣等一大批人才。
将校长作为终身职业
1925年1月,适逢湖北省政府将重新委任教育厅厅长,陈时的民意很高,湖北督军萧耀南也派人征求陈时的意见,想委任陈时为教育厅厅长,但被陈时以校务繁忙而婉拒。
其实,陈时出生于官宦世家,又留学日本多所名校,其父陈宣恺曾任晚清湖北省咨议局咨议员、民国湖北省参议员,陈家与黄陂同乡黎元洪、政坛明星汤化龙等过从甚密,陈时本人也在中国教育界颇负盛名,如果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是完全可以飞黄腾达于政界,事实上也有多次这样的机会摆在陈时面前,但他终究选择了办学校、育英才的道路。
1933年1月,《东方杂志》刊登了国内各界名流的新年梦想,陈时深情地写道:“我的个人生活完全为武昌中华大学活动,我的幸福亦纯粹为此校牺牲。我梦想此校在50年以内,能够达到牛津、剑桥、哈佛、巴黎、日内瓦、庆应各大学规模,并发挥一个最高的大同思想,来造就许多未来世界的先锋勇士。”
此外,陈时是一名活跃的教育活动家,是民国教育界的知名人物,与陶行知、黄炎培、张伯苓、晏阳初等著名教育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四十年如一日,坚守了初心,保持了气节,舍弃了功名利禄,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崇高的教育事业。正如中华大学校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万国权所称颂的那样,“毁家兴学淡泊名利,作育英才鞠躬尽瘁。一代斯人爽也不昧,高风亮节师道永继。”
(摘自《团结报》陶光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