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对于15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事件,北京邮电大学发布正式通报,决定取消郑某研究生导师资格。
在举报材料里,学生称郑某情绪不稳定,经常对学生破口大骂;还长期指使学生做和科研无关的事,比如代取快递,替其开车接送家人朋友,去其家里打扫卫生;为其女儿做作业、帮其女儿考试作弊等等。此外,举报中还提到郑某的学生每天工作时间普遍超过10小时,且全年无休,多名学生出现了抑郁、焦虑等心理問题。
通报显示,学校已经查实,教师郑某确实未能履行导师职责,疏于指导学生学业,让学生做和学习、科研无关的事,未按规定给学生发补助津贴。
学生举报导师,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近年来,围绕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闹出了不少负面新闻。
对于部分导师的“越界”行为,除了少数学生鼓起勇气反抗,更多学生是“敢怒不敢言”“咬牙熬到毕业”。这背后的无奈,根源还是在于导师与学生极不对等的权力结构。客观上,导师掌握着学生的“生杀大权”。从申请助学金、论文开题到毕业,大事小事经常需要导师的首肯签字。
现代社会,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平等、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只有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把学生当作平等、独立的个体,老师才能收获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据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