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在品格

2024-06-03 05:02黄静高翔莲
理论与当代 2024年2期
关键词:特色理论时代

黄静 高翔莲

持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蓬勃生命力并不断走向辉煌的一个根本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谓内在品格,指的是内在的品质与风格。一个理论内在品格的形成和凸显,既是这一理论内涵本质的直观表达,又是这一理论成熟的重要标识和集中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顺应时代要求、聚焦实践需要、推动实践创新的科学理论,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开拓的创新性、坚定的人民性、彻底的实践性等内在品格,彰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闪耀着引领新时代的独特思想魅力。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品格,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领会其思想内涵、核心要旨和实践要求,对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鲜明的时代性:在恢宏的视野中展现时代气息

时代,通常是指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状态为依据而划分的一定时期,是特定的社会历史范畴。准确探寻时代本质、判明发展阶段、认清时代坐标、明晰“现在是什么样”“现在在哪里”,是科学研判形势、合理制定政策、扎实推进实践的首要前提。时代是思想之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辩证统一,深刻洞察当今中国发展新趋势、新变化,精准研判社会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性转化,系统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时代心声的表达,都会留下所处时代的烙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亦然,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与新时代共在共生、相辅而行,而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思想是能够引领时代发展的强大而锐利的“批判的武器”。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无论哪一种理论的创立,究其本质都源于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状况的清醒认知和思考,都源于对时代背景下现实困境的科学批判和实践反思。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根据时代变迁、实践要求而推进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历史。当前,我国发展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前景光明。但是,这十年来,风险与挑战也愈加复杂严峻。在世情方面,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两条道路”与“两种制度”的博弈愈演愈烈,“民主赤字”与“治理赤字”的症结积重难返,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疾病传播等问题持续蔓延,“世界怎么了”已经成为人类的“哈姆雷特之问”。在国情方面,中国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局,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继续推进。就业、教育、环境、医疗、养老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深层次、结构性、长期性的问题,无一不是难啃的“硬骨头”。在党情方面,通过持之以恒地正风肃纪、反腐倡廉,党内政治生态显著净化,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領力、组织战斗力、社会感召力大幅提升,但我们党仍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党的建设依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两个大局”交织、诸多问题叠加的时代境遇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科学问诊,深刻回答了这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定是领航新时代、开拓新境界的伟大旗帜。

理论创新从问题开始,理论的体系逻辑寓于实践的问题逻辑之中,理论的发展逻辑寓于时代的演进逻辑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的科学理论。习近平同志以宏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政治智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标尺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扭住深层次矛盾持续精准发力,着力疏解重点、难点、痛点问题,以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美丽中国”战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治理方案等,无不是攻坚克难、有效破解发展瓶颈的新理念、新方案。换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直面时代课题,突破实践困境,奉献时代智慧,已经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进步并谋定未来,是开创事业新局面、启航发展新征程的行动纲领。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着眼新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引中国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蕴含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彰显着鲜明的时代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时代意义。

二、开拓的创新性:在博大的胸襟中实现创新发展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穷尽的真理”,更不是“结束的真理”。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照搬套用“马列文本”,必须立足当下,一切从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情况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当前,中国正经历深刻变革、深度调整,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如果我们不能根据时代、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与时俱进推进重大理论创新,以先进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将裹足不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必将受到严重影响。新时代是一个需要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先进理论,而且一定能够在实践中产生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先进理论的时代。当历史掀开新的一页,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善于打破陈规定式,创造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作出新论断、构建新理论,在实践中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续写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立意深远。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十个明确”从宏观角度擘画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蓝图、总方向、总目标、总布局、总任务和总要求;“十四个坚持”则从微观层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民生、教育、法治、民族、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建等不同领域进行了具体部署,阐明了改革发展的行动方略和实践路向;“十三个方面成就”系统深入地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可以说,正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的落地生根,如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路、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举措、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新主张等,我们才能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复合叠加的艰难形势下,成功应对和化解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与此同时,习近平同志还推进了话语体系的创新,提出了众多言近旨远的热词金句,形成了“平语近人”的个性风格和独特魅力。“中国梦”“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老虎苍蝇一起打”等通俗话语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接地气又识民情,皆是话语体系创新的集中表达,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有的亮丽名片。这一思想以其科学内容和通俗形式,实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化、大众化。

科学理论体系不会自我封闭,而是超越地域性不断世界化。中国共产党人的又一重要使命是如何在保持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基础上,引领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开创科学社会主义新局面。东欧剧变后,世界舞台风云激荡,多国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不少西方学者和政要预言社会主义中国也将随着“多米诺骨牌效应”改旗易帜,宣扬“历史已然终结”“社会主义已经失败”等论调。身处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共产党人顶住政治冲击波,拨开思想迷雾,坚定志不改、道不变,引领中国在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現代化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强大的理论和穿透力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了充沛的中国动力,将世界社会主义的旗帜渲染得更加亮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不仅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跳出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窠臼,为广大后发国家和民族植根于自身国情和实际独立自主地走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借鉴、全新选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方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既忠实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展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思想伟力和深邃理论张力。

三、坚定的人民性:在鲜明的立场中展现人民情怀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和永恒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底色。一个政党能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多大效能,取决于能多大程度动员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这一珍贵的历史传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深刻把握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首要地位,把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作为党的价值追求。坚定的人民性,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胜利夺取政权、牢牢掌握政权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打破历史周期律,汇聚民心、民智、民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蓝图的秘诀所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将人民群众形容为“铜墙铁壁”,以鱼水之情比喻党群关系,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在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中更是指出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须臾不忘人民。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强调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习近平同志赓续弘扬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立足民情、民意、民愿,深入思考“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系列重大问题,将新时代“人民观”的核心要义凝练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这一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特质的鲜明表征,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到“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以人为本”,再到“以人民为中心”,坚定的人民性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创新和政治实践的归依和本根所在。

人民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本质要求。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立场,反映人民意愿,体现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正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层面拓展人民价值取向,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以实实在在的权益兴民、重民、惠民、安民、利民。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品格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党执政的根基和力量,是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主体、动力、方式和旨归,是衡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效的评判者和阅卷人。在习近平心中,“人民”二字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新时代十多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人民群众这个“源”与“本”,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需要,反映人民意志诉求,保障人民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千方百计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执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持续释放人民群众的激情活力,让每个人共同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机会和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习近平同志始终把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服务人民的信念贯彻到执政实践中,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更高层次需求的新变化和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不断做大做好切好分好“蛋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全体人民共享。例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治理环境污染,营造了优美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在打造“金山银山”的同时享有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雷霆万钧之势坚决惩治腐败,更好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精准施策,全方位推动教育就业高质量发展、多管齐下抑制房地产泡沫、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等,扎扎实实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烦心事”。这些举措践行的是“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折射的是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展现,也是对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闭幕后的记者见面会上强调的“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最生动的诠释。所以说,习近平真挚的为民情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的人民性品格,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主体依托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四、彻底的实践性:在不懈的奋斗中实现责任担当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现实的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唯一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囿于头脑“解释世界”的纯粹理论,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认识世界与中国、改造世界与中国。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认识—实践”持续深化过程中随着实践的变化不断调适,渐次发展和完善的。它汲取并凝结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人民群众轰轰烈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鮮活经验,创造性地提升了人民智慧和实践经验,而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推进为其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提供着新的源头活水、注入着新的发展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改革发展实践逻辑在理论上的展开,其彻底的实践性体现知行合一,观照实践活动,反映实践成果,化解实践中的新矛盾、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既植根于伟大实践,又发挥举旗定向作用,推动伟大实践在新的“赶考”之路上高歌行进。

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进程决定思想进程。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实践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眼实践、回应实践、投身实践的工作作风。习近平同志深怀使命忧患感,深入基层考察调研,掌握一手资料,“出诊把脉”足迹遍布中国版图,以强烈的责任担当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谋划发展蓝图、锚定前行方向,在奋发实干中展现新作为,兑现庄严承诺。实践出真知。正是习近平同志丰富扎实、艰苦磨砺的从政实践积淀,锤炼了实干笃行的优秀品格,锻造了高瞻远瞩的领袖气质,厚植了治国理政的坚实根基,铸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具有强大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的精深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实践”的主旨,放射着“实干”的光芒。

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一种思想、一个理论,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形成长远的影响力,根本在于可落地、可操作、可运用于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清晰的目标导向与实践指导意义。在其指引下,我们党不断增强推进党和国家繁荣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理性审视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基础与实践需要,以攻城拔寨的奋进姿态战胜突破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风险、层层束缚,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力度部署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稳健、卓有成效的重大政策举措,解决了诸多曾经想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难题,干成了诸多一直想干但没有干成的要事。国家经济总量稳步扩大,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中国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30%。同时,中国国际影响力、号召力空前提升,为世界贡献了破解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走出了发展中国家赶超世界的“中国轨迹”,书写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答卷”。中国实现了从“跟跑世界”到“领跑世界”的历史性转身,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与改革发展实践的深度融合互动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证了自身的现实性和本质力量,彰显了真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巨大威力。

概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逻辑在理论上的展开和跃升,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思想散发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蕴含着鲜明的时代性、开拓的创新性、坚定的人民性、彻底的实践性的内在品格。正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熠熠生辉的内在品格,这一思想必将开创新征程上的新辉煌,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研究”(项目批准号:21&ZD00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2年“双一流”文化传承创新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与理论品质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WHZX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黄静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高翔莲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陈文兰

猜你喜欢
特色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