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语文(一)

2024-06-01 18:56:47薛敏
山西教育·招考 2024年4期
关键词:品格工匠中华

薛敏

本试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题型,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部中华工匠史就是一部中华工匠的精神史诗。中华工匠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品格。

夏朝时就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如车正、陶正、木正等,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品格的本源属性。“正”为王室官职,乃“规范、标准”之意,其内涵及行为指向守正。工正精神铸成了早期中华匠人守正的精神品格。

周代六官体系中,工官之冬官乃为司空。所谓“司”,即“管理”之义,表现了工官对国家事务的承担与掌管;所谓“司空”,含有“闭藏”“空无”之义,工官的信条与宗旨是藏富于民,反映出工官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以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少府”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它不仅有较强的中央集权性质,还体现了国家对工官的政治立场以及民本态度。在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工匠“争芳斗艳”,如将作大匠萧何、长安“机关达人”丁缓、地动仪发明者张衡等。汉代诞生了近乎后世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与手艺品类,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

唐时期,以工部制度为前提,以劳动人民的创造为依托,产生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工匠精神。大唐的文化气象建立在辉煌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唐三彩、唐金银器、唐刀、唐镜等折射出唐代工匠精神的光芒。唐物的定名也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如“库路真”漆器显示了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态势。李皋发明“车轮船”体现了唐代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雕漆与金银平脱的创新发展显示出唐代工匠技术的进步。显然,唐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品格使得工匠文化走向歷史新高,标定唐代工匠精神的新方向。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诸多领域展现了创新精神,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

宋代,中华工匠开创了转型时代的新精神品格。活字印刷、航海罗盘、火药等得到发明和应用,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中华名匠,共同锤炼出独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当然他们也没有丢掉传统工匠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譬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在宋刻雕版一片繁华中窥见“死板”的缺陷,开始进行“活板”试验,最后改进了雕版印刷工艺,展现了宋代工匠的创新精神。总体来看,宋代工匠精神已经向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迈进,这无疑是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

明清时期,在工部制度的推动下,中华工匠精神出现了垂范后世的品格典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伴随明代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对工匠制度的不断调整,工匠群体的处境也在不断变化。明早期的工匠制度主要承袭元代,工匠群体以世袭匠户为主,处境极其困苦;明中期国家对工匠制度有所调整,工匠群体以轮班匠、住坐匠和军匠为主,工匠处境略有改善;明晚期的工匠制度较为松散,工匠的处境较为宽松,工匠群体中文人突起,大量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由此铸就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形成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传统具有历史进步性,能够主动适应日常化和人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诞生了漆工黄大成、木工蒯祥、瓷工童宾、军匠杨埙、雕工鲍天成等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出色工匠,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明代工匠精神至善的人文化美学倾向。

至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魏源等一大批思想家大力提倡致用实学,崇尚求真科学精神。在此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淬炼出求真的科学精神,出现了罗盘匠吴鲁衡、针神沈寿、发明家黄履庄等一大批中华名匠。他们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工匠的精神品格。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多少独具匠心的中华瑰宝,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精神传承。中华工匠精神根于工正,立于司空,臻于工部。中华工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实现者、体现者,他们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体现。

(摘编自潘天波《中华工匠精神品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正”“陶正”“木正”是我国古时候的官职名称,其中“正”是“规范、标准”的意思,是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源头。

B.宋代是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转型时期,所形成的新精神品格促使宋代出现大量名匠,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

C.在明代后期,如果工匠的困苦处境没有得到改善,没有大量文人加入到工匠队伍,也许就不能形成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

D.我国工匠精神品格的涵育、发展和我国国家制度的推动密不可分,从工正到司空、少府,再到工部,都推动了工匠精神的发展。

2.文本的观点之一是我国工匠具有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这一精神的一项是(3分)A.公直父勤于营建匠事,胸怀周原,礼让豳地。

B.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已成,用之以攻宋。

C.奚仲造车,引重致远,行速物轻,四海便利,五洲畅通。

D.墨子为车辖以利人,须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

3.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思路清晰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莽岭一条沟

贾平凹

洛南和丹凤相接的地方,横亘着无尽的山岭,蜿蜿蜒蜒,成几百里地。大凡群山有势,众水有脉,四面八方的客山便一起向莽岭奔趋了,回抱处就见水流,走二十里,三十里,水边才有了一户两户人家。人家门前屋后,绿树细而高长,向着头顶上的天空拥挤,那极白净的炊烟也被拉直成一条细线。而在悬崖险峻处,树皆怪木,枝叶错综,使其沟壑隐而不见,白云又忽聚忽散,幽幽冥冥,如有了神差鬼使。山崖之间常会夹出流水,轰隆隆泻一道瀑布。潭下却寂寂寞寞,水草根泛出的水泡,浮起,破灭,全然无声无息。而路呢,忽而爬上崖头,忽而陷落沟底。常常要走投无路了,又常常一步过去,却峰回路转,别一个境界。

也就是这莽岭山脉,将这两个县截然分开。两县之间的公路,要绕一个大大的“C”形,从洛南出永丰关,过大荆川,到黑龙口,翻麻街岭,经商县沿丹江而下,才到丹凤。两县靠得如此近,两县来往又如此远!但是,也该应了天设地造的古语,出奇地是就在莽岭主峰左四十里的地方,竟有一条沟接通了两县的隔阂。而这条沟,只有莽岭两边的农民常去走动。

沟里没有路牌,也从没有人去丈量,但人口却十分地准确:十六家。十六家分两县户口,但丹凤人住的有洛南的地,洛南人耕的有丹凤的田。自古洛南人面黑,丹凤人脸红。他们是里红里红,一种强悍的颜色。或许山把他们围得太厚,林把他们掩得太严,十六户人家,几乎不知他们都是住在哪里,偶尔转过山嘴,一个黑石崖缝里就长出一搂粗的老松来,老松之后,那突出而空悬的岩石下,突然就有了人家,房顶却是有前半边,没后半边,那半边就是石岩,屋地也一半是土,一半是凿入的石洞,凡到此者,无不瞠目结舌。如果进屋就端坐火坑边,让烟就吃,让水就喝,他们便认作是看得起他们的朋友,敬他一尺,回敬一丈,自酿的酒就端上来,双手捧递。他们大都不善言辞,一脸憨厚诚实的笑容,问他们什么,就回答什么,声调高极,这是常年喊山的本领。他们喜欢听沟外的事,听到顺心处,哈哈大笑,听到气愤处,叫娘骂老子;不知不觉,他们就要在火堆里烤熟小碗大的土豆,将皮剥了,塞在你手,食之,干面如栗,三口就得喝水,一个便可吃饱。

广种薄收,是这里的特点。他们可以每人平均四十亩地,能收就收,不收作罢,反正他们相信,人的力气是使不尽的,而且又不花钱。那坡坡涧涧,楞楞坎坎,有一抔土,就种一窝瓜,栽一株苗。即使一切都颗粒不收了,山上有的是赚钱的东西,编笆席,砍毛竹,挖药,放蜂,烧木炭,育木耳,卖核桃。只要一双腿好,担到山沟外的川道镇上,就有了粮,有了布,有了油盐调和。柴是出门就有,常常在门前的坡上赤手去扳那树杈、树根,脚手并用,将身子憋足了劲,缩成一个疙瘩团块,似乎随时要忽地弹射而去,样子使人看了十分野蛮而又百分的优美。终年的劳累,使他们区别于别处人的是两只大手,硬茧如壳,抓棘拔草不用镰刀,腿肚子上脉管精露,如盘绕了一堆蚯蚓。

山路上是不宜穿皮鞋的,布鞋也是不耐穿的,凡进山就要穿草鞋。但这已经是这里的习惯了:每一个人在半路上草鞋破了,换上新的,就将旧草鞋好生放在路边,后边的人走到这儿,草鞋或许也破了一只,就在前边人放下的草鞋里找一只较好的换上。这么一来,大凡走十里、二十里路,总会遇见路边有一批旧草鞋。共产主义虽然并没有实现,但人的善良在这里却保留、发展着美好的因素。以致使外地新来的人新奇、感叹之余也被感染了,学习了,以此照办。

秋天里,山里是异常丰富的,到处都有着核桃、栗子、山梨、柿子,过路人经过,廉洁之人,大开眼界,更是坐怀不乱,而贪心营私之徒就禁不住诱惑,寸心大乱,干些偷偷摸摸勾当。主人家发觉了,却并不责骂,善眉善眼儿的,招呼进家去吃,不正经的人反倒不好意思再吃了,说千声万声谢谢。更叫绝的是,这条沟家家门前,石条上放着黑瓷罐子,白瓷粗碗,那罐子里的竹叶茶,尽喝管饱,分文不收。假若遇着吃饭,也要筷子敲着碗沿让个没完没了。饥着渴着给一口,胜似饱着给一斗,过路人没有不记着他们的恩德的。付钱是不要的,递纸烟过去,又都说那棒棒货没劲,他们抽一种生烟叶子,老远对坐就可闻到那一股烈的呛味。但也正是身上有了这种味儿,平日上山干活,下沟钻林,疲倦了随地而睡,百样虫子也不敢近身。

随着过往行人多了起来。十六户人家就又共同筹资修起山路,修了半年,方修出八里路,但他们有他们的韧性,下决心继续修下去,说:“这一辈人修不起,还有娃辈,娃辈不成,还有孙辈,人是绝不了根的,这条沟说不定还要修火车呢!”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没有路牌”“没有人去丈量”中,可看出莽岭沟的地理位置偏僻;从确定有“十六家”中,可看出莽岭沟的内部结构相对稳定。

B.“无不瞠目结舌”,通过对来人反应的描写,凸显其难以置信,侧面表现了莽岭沟内人家所处自然环境的险峻和居住条件的简陋。

C.虽然莽岭沟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沟内人家由于不懂得利用,所以他们即使辛苦勞作却仍然收入微薄,生活也极其贫困。

D.文章通过“憋足了劲”“缩成一个疙瘩团块”“弹射”等语言,再现了沟里人打柴时的情景,既有原始野蛮的特点,又不失美感。

5.文章的题目是“莽岭一条沟”,但为什么从第三段才开始真正写到这条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6.贾平凹认为“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真情”?(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7.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B.丈人:对前辈的尊称。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微子》)。唐朝以后,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

C.单于:匈奴首领的称号,意为广大之貌。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

D.“天汉”,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自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段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的经过,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苏武的浩然正气。

B.由于苏武的副将张胜鲁莽且不谨慎,匈奴内讧之后,苏武也因此受到牵连。

C.根据文章内容,卫律原本是汉朝的官员,后来投降了匈奴,但是他一直有归汉之心。

D.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愿受匈奴的侮辱,写张胜是为了更好地衬托苏武的气节。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10.以上文段内容体现了苏武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概述。(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九日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释: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登高之作。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叙述诗人客居夔州,适逢重阳佳节,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

B.颔联诗笔顿转,诗人面对眼前的竹叶青酒,却因病无法畅饮。遂也无心赏菊,于是向菊花发号施令:“菊花从此不须开”,妙趣神来。

C.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日落时分听到猿的啼哭,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牵动了诗人的万千愁绪。

D.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笔端蓄聚感情,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12.本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詩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4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1)做人、写文章,既不可过于直白,也不可过于造作,否则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话来说,就是,。

(2)有战争就会有离别,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通过描写征夫思妇分别后对彼此的思念,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文化体系中有两大类作品很典型,一类是文人的诗词歌赋,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另一类则是农谚,可以说是极其丰富多彩、活色生香的民间文学。每个节令的农谚都很多,信手拈来,不胜枚举,“”,“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从这些农谚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天地人”中的那个“人”,那个勤劳的中国人,他看着天时,守护着田地,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

在从春到冬每个日子的辛勤劳作中,给了生活以浓浓烟火气的诗意。在所有的农谚中,王蒙以为这两句最有代表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这就是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里最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一。

14.将下列谚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B.早风有雨夜风晴,半夜吹风雨淋淋

C.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D.豆子一条根,只要犁得深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16.标点非小事,对于追求精细化表达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文段中画线处作者为什么没有写成“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说说你的理解。(4分)

四、写作(40分)

17.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40分)

题目一:

“有时候,清晨的一句问候,可以给我们一天的好心情;有时候,书中的一句劝诫,可以给予我们成长的力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语言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摘自《老子四章》

以上文言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受,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猜你喜欢
品格工匠中华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工匠风采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