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 江楚惠
摘要 议题是群文阅读的导向和灵魂。议题设计者要明了议题可议论性、开放性和集中性等基本特征,明确议题的确立因素:《新课标》、学生和文本,明晰议题设计的旨向: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从而突破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知识零散、信息碎片等困境。
关 键 词 语文核心素养;群文阅读教学;议题设计
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師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1]。群文阅读要求教师依据议题组合文本并与学生共同展开阅读,进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植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2]。议题是群文阅读的导向和灵魂,若不明确,师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就没有方向。因此,笔者结合多方面内容提出议题的设计策略。
一、明了议题基本特征
1.议题具有可议论性
议题可议论性,即“议题应当给予师生合理范围内议论最大限度的包容,从而让师生在这个空间内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结合自身经验对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理解,从而丰富对议题的认识”[3]。因此,教师设计的议题要允许师生自由讨论、思考与表达。如此,学生在阅读教学世界里才可以真正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从而产生阅读兴趣。
2.议题具有开放性
议题开放性,即“议题没有具体的划分标准,也无统一答案,应给师生留下了创新空间”[4]。学生因自身生长环境、文化差异、个性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在面对同一事物时,或多或少会有自身独特的看法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允许“不同思考”的存在,设计开放性议题,真正解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并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但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开放的边界,要基于文本之上开放并扩充、延伸。如以“幸福是什么”为议题,学生会依据教师提供的群文说出对文本中“幸福”的理解,也可以结合自身所感所悟说出自己对“幸福”的独特理解。
3.议题具有集中性
议题集中性,即议题的内容指向要明确。群文阅读教学所呈现的文本数量较多且各个文本的信息含量丰富。若议题指向不集中、不明确,群文阅读便会没有出发点与落脚点,师生不可能达成最后的共识。因此,只有确立方向明确的议题,群文阅读教学才会有靶心,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才会明晰,如此,才会有高效率的课堂教学。需强调的是,议题的集中性要以议题的可议论性和开放性为基础,而不是答案的集中化。
二、明确议题确立因素
1.以《新课标》为内核
教师设计群文阅读议题时应当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称 《新课标》)为内核。从宏观上看,议题要依据《新课标》的核心理念确立,保障群文阅读教学不偏航离道;从微观上看,议题的确立可以聚焦到《新课标》各个部分,即《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都可以作为议题选取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新课标》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目标要求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教师可以以此确立“体会细节描写之妙”这一议题,并组合结构化文本,初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阅读主体,是育人目标的指向对象。只有关注学生的议题,才能更具实际性、针对性与有效性。具体而言,可从四个方面关注学生。一是关注学生发展水平。教师需要精准地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依据最近发展区确立合适且科学的议题,确保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二是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在阅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如知识、策略、情感和思想等方面,此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当下所需,有针对性地设计议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三是关心学生生活,即议题要聚焦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四是尊重学生选择。议题可由师生共同制定,尊重学生的诉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解决其实际疑惑。
3.以文本为中心
文本是群文阅读的资源,是活动的载体。议题设计不能抛开文本,而要与文本内容高度关联和匹配,确保议题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基于学生需求先确立议题,再组合与议题相关联的文本,也可以依据多文本提炼与之相关的议题。教师选择文本时应以教材文本为主,并围绕议题适当组合教材外的文本,在确保议题与文本关联性的同时,不仅能贴近教材设计体系,还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明晰议题设计旨向
《新课标》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述“既是课程目标的凝练概括,又是教学内容的基本分析框架”[5]。议题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向,既紧贴国家课程改革和课标的要求,又可为议题提供设计系统,帮助教师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确立议题。
1.确立以文化自信为导向的议题
“语文课程必须要以文化自信作为主要线索。”[6]而群文阅读则是深化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其多文本的特征可以提供更多的传承中华文化的作品,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相应地,议题就成为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深化学生文化自信的切入点。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7]教师可以配合这些主题进行议题设计,并选取相关语言文字材料。如五年级下册第11课 《军神》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这一事件,表现了刘伯承如钢铁般的顽强意志,充分体现其顾全大局,以身许国的崇高革命精神。教师可以依据此确立议题“革命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质”,并将其与 《我的战友邱少云》 《宁死不屈的江姐》 组合为群文供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革命文化。
2.确立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议题
学生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的提升都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要想规范化地运用语言文字就得积累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并掌握相关语言的运用规律。群文阅读教学的多文本特征为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可能:在多文本阅读中,学生储备并识记多样的语言材料,感受文本语言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建构良好语感;在“比对读议”中把握语言运用规律,进而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字。
在确立议题时,教师可从语言运用规律等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围绕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篇章结构和文章体裁四方面确立议题。围绕遣词造句确立议题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较为精准地把握词语搭配,进一步了解语言形式以及表达习惯,较为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如五年级下册第7课《猴王出世》一文中的“食草木,饮涧泉,采山果,觅果树”。三字短句在语言形式上给人一种活泼、跳跃感,但在单一文本中语言形式與内容的配合还没有极致地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确立议题“文字与内容‘密不可分”,将其与《鸟的天堂》《桥》等文本组合为一组文章,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并把握词句表达的精准性,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并在具体语境中培植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围绕修辞手法确立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议题“动物谈话会”,并组合《在牛肚子里旅行》《小狗学叫》等文本,深入感受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围绕篇章结构确立议题时,教师可以确立议题“‘总分式结构的奥秘”并组合同一结构的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同种文本结构的特征,还可以确立不同文本结构的议题,让学生在多类文本的不同结构中总结归纳出各类文本结构的特征,感受各类文本结构的优劣。围绕文章体裁确立议题时,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确立议题,帮助学生把握文本体裁:议题可以指向单一文体,组合一组文体相同的文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某一文体的特征;也可以指向多种文体,组织学生围绕议题,聚焦不同文体、同一内容的文本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在“比对读议”的过程中体会不同文体的呈现效果,深入感受不同文体的魅力。
3.确立以思维能力为导向的议题
思维能力是外在语言发展的内隐化体现,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相辅相成。学生借助语言,借助文本,在探索文本中蕴含的信息的过程中,其思维能力不断受到锻炼并逐渐提高。群文阅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相较单篇课文教学有着更大的优势,更有利于学生打开思维。若要较为细致地通过群文阅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不同观点的对比、不同阅读方法的学习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8]。
因此,设计议题可以聚焦观点、阅读方法等方面。围绕“观点”确立议题时,可以聚焦“是什么”“为什么”“能不能”等关键词。如此设计能够激发学生表达观点的兴趣,并有效提升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如教师可以设计议题“能不能说善意的谎言”,并组合文本《唯一的听众》《最后的阳光》《别饿坏了那匹马》《疯狂的收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善意的谎言的本质,并在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围绕阅读方法确立议题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如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一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重点描绘了观潮的盛况。教师可设计议题“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内容”,并组合文本《观潮》《去年的树》《剥豆》等文本,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思维导图厘清文本的主要内容,并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4.确立以审美创造为导向的议题
语文课程的审美是以语文作品作为审美对象,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现的。而群文阅读可提供多篇极富美感的文本,帮助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创设出理解美、鉴赏美的讨论环境,增强学生的审美欲望,促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议题可以围绕语言文字本身,即字词句段篇展开,也可以关注语言文字的载体属性,聚焦文字所传递出的信息设计。聚焦语言文字本身确立议题时,可以确立议题“‘汉字里的奥秘”,并组合文本《汉字是怎样来的》《破解汉字中的密码》《奇妙的汉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明白汉字的来源和笔画的变形等,感受汉字独特且极具韵味的美,受到美的熏陶。聚焦语言文字所传递的信息确立议题时有许多可以切入的角度:可以关注形象(人物外貌、事物形态等),也可以关注画面(景物的画面等)。设计此类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理解文字所传递出来的内容的美,进一步丰富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第9课第1首古诗《暮江吟》时,教师可以确立议题“明月常常寄托着什么”并将《暮江吟》与《静夜思》《中秋月》组合为一组文章,引导学生在探索明月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中,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并通过交流讨论、联想画面进一步领悟明月的意境美,获得审美体验。
虽然划分议题旨向能够帮助教师大致明确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确立议题,但因为议题本身具有多元开放的特征,所以要对它进行机械的、完全界限化的划分是做不到的。教师应该在综合各方面因素(如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等)后有所侧重地确立议题,明确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旨向。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真真切切地去关注学生、关注文本、关注议题,创造出精彩无限的群文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2] 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刊,2013(06):62-66.
[3] 胥光茂,郭传金.“教材内外结合的群文阅读”议题确定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8(14):39-41.
[4] 姚姝兰,叶黎明.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创设结构化议题——以蒋军晶群文阅读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19(20):23-27.
[5] 荣维东,于泽元.语文教学要坚持素养导向整合取向实践路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建议”解读[J].语文建设,2022(09):9-13.
[6] 赵宁宁.文化导向 结构支撑 实践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0(01):122-129.
[7] 董蓓菲,闫琳.走向文化自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化教育图谱[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36-41.
[8] 陈雪菲.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20(04):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