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聪 张洁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问世与持续迭代升级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教育领域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扭转师生关系弱化的趋势、增强师生的幸福感。存在主义哲学主张师生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是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更是真实幸福的体验。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存在主义所主张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以对话为主要渠道,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师要明确自身责任,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善于察觉学生的闪光点。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师生关系;存在主义
以ChatGPT为代表的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教育生态[1]。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必然对构成学校教育与教学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与基础,关乎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学生优秀品德的养成与身心的健康发展。存在主义哲学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具备以人为本、个性彰显与自我创造的典型特征,对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创新有着丰富且充实的启发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存在主义哲学视角下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关系应该呈现何种样态作出阐释,并提出建构路径,期冀为新形势下师生关系的建构提供启示。
一、人工智能时代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价值意蕴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建立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2]。首先,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是基于特定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形成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双方在教育互动中直接进行交流,从而形成多样的、多层次的关系。其次,师生关系也是伦理关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要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有明确的伦理关系,因此教师要按照伦理的要求同学生进行沟通,否则将会让学生感受到恐惧,并表现出抗拒行为。
人工智能时代,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再受约束。并且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随时提取想要获得的知识,从而增加知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还能够基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动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精准与个性化的指导。人工智能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场景,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那些抽象的教学内容,丰富自己的学习体验,确保教学更加开放、更显活力。尽管人工智能能够为教育提供很多崭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但学习者会由于感官刺激以及对技术的感叹而降低对所讲授内容的专注程度。人工智能改变的是教育的形式,但教育实质并未发生改变,师生关系仍旧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且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并且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
1.能够助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借助人工智能可以获取更多教学资源,能够推进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化与教学内容新颖化。然而,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认知相互碰撞的过程,教师明晓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状态是教育教学的基本。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便可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身心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准备教学内容,学生也有更高的学习意愿与积极性,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人工智能主动进行学习。师生关系良好能有效促进师生间的双边活动,进而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若忽视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就无法形塑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本应是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教学过程,呈现的只能是冷冰冰的知识传递与接受的关系,这将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能够扭转师生关系弱化的趋势
以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建立在学生对知识渴望的基础之上。而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可以随时获取海量的知识,使得教师以往依靠知识形成的权威被逐渐消解,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的概率降低,并且技术带来的便利使得师生间情感交流减少,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也从直接变成了间接。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依赖逐渐升高,这表现在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通过人工智能寻找答案。学生与人工智能的沟通以问题作为联结,人工智能只是冰冷的解答问题的工具,师生间的温情互动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出现而被消释。教育的目的是在探究、沟通与思索中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扭转师生关系由于对人工智能的依赖而逐步弱化的趋势。
3.能够增强师生的幸福感
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教师完成一些机械性的任务,但他们毕竟不是具有意识、感情、温度的生命体。美好的教育生活所达成的是一种和谐的生活,师生双方是相互影響与相互沟通的人格主体。处于良好状态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有益于教师与学生在交往中实现自身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从中感受到幸福,减少职业倦怠的产生,从而更好地、更长久地投入到教学中,也会为提升教育质量继续探寻新的授课方式和方法。同时,学生也会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获得知识,同时在情感互动中收获情谊与实现成长。
二、人工智能时代师生关系的应然样态
存在主义哲学关于师生关系的应然样态的论述是其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观点在教育场域中最直接的体现。存在主义者对于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样态予以批判。传统教育将学生视为商品的原料,任由教师“加工”,导致学生失去了自身本有的个性与主体性,无法实现学生自由完满的发展。存在主义哲学对师生关系的观点包括师生之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是平等与民主的对话关系、是双方真实幸福的体验,亦是人工智能时代师生关系的应然样态。
1.师生之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马丁·布贝尔认为,师生关系就像一场对话中的甲乙两方,其中一个人相对于另一个人始终是一个主体[3]。也就是说,师生之间是“我与你”的关系,即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凸显着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之间要维持这样的关系,就需要双方内心深处的信任、理解与期待。在这种关系中,双方不是将彼此看作是实现目标的工具或手段,而是满怀赏识、真诚与肯定地与对方友好交往。
若教育教学过程中只强调教师通过灌输的方式将知识输送到学生的大脑中,那么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就会成为一个任人摆弄的小丑,非但不能掌握促进自身身心、思维发展的知识,还必然抑制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建立主体与主体的师生关系是非常必要且紧迫的。只有当师生关系处于“我与你”的状态中时,双方才能主动敞开心扉,接纳自己与他人。在这种理想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针对相关教学主体共同思考、交流、分享,逐渐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分享能力。教师不能只将自己视为知识传授者,单方面地为学生输送知识,而是要在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兴趣,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用多样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知识换一种形式供学生主动吸收并不断扩充。学校场域中形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有双方关于知识的交流,还包括师生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开展的心理沟通,学生的精神状态与教师的期待密切相关。正如雅斯贝尔斯所主张的,教育是师生主体间自由交往的过程。师生关系不是简单针对教育目的而开展的对话,而是师生双方始终保持双向互动状态的沟通与交流,否则教育就丧失了本真意义。
2.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
存在主义者主张,教师与学生应平等对待对方,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民主地、平等地交往。教师不能凭借阅历与知识将自己视为教学权威,而应该以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不仅要把学生视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对象,更应该把学生当成主动接受知识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此外,存在主义者认为,通过对话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4]。对话在师生关系中的作用不能小觑,师生对话的过程是双方针对某个小问题进行表达与思考的过程,是发现自身问题并进行补充的过程,发挥好对话的作用,能够促进人的自我生成。
雅斯贝尔斯与苏格拉底对于师生关系解读的观点一致,他们均强调了师生在教育场域中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自主思索、善意地对话和论争。教师可以采取反讽的形式反复对学生进行询问,在持续不断的对话中使学生顿悟自身认识的偏颇与欠缺,进而激发其内心深处的探索潜力,使他们在不断探索中寻求自我,从而发现真理。双方以平等、民主的姿态进行对话,在观点碰撞中促使学生深入探索,逐步认识、靠近真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所获得的满足感与兴奋感不仅能够提升知识的量与质,更重要的是能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成长。
3.师生关系应是真实幸福的体验
师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真实且幸福的体验,师生关系是教育个体,包括教师与学生自身价值生成的路径。在现如今的教育场域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还存在,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身体受到规训,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也在承受着巨大的无助,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因而他们很难有幸福的体验。由于外在环境的压迫与沉闷的气氛,学生会感觉到无比得不自在,从而形成对教育的消极态度,进而影响其学习的状态与生活的快乐程度,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校教育、对老师持有抵触心理。之所以强调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所主张的这种真实且幸福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开放动态的、充满着生命活力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探究、创新的过程,也是彼此心灵对话与意义共享的过程。教师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精神的启发与培育,学生能够由此获得积极的、真实的体验,感受到人人平等,被他人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滋味,并最大可能地提振信心。
三、人工智能时代师生关系的建构路径
1.以对话为主要渠道,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的社交。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的广泛运用会使得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频次减少,以师生互动为表现特征的师生关系也因此被弱化,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且导致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推崇师生之间应当是“我与你”的民主平等关系,符合当前所倡导的人本教育新理念,并且强调通过充分发挥对话的作用达成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对话会时刻吸引着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在对话中相互敞开无限制的探索,在平等中,双方的精神接受对话的洗礼与启导。”[5]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灌输式教学”为“对话式教学”,变“听话”为“对话”。
第一,教师要养成对话智慧。对话智慧是指教师使用异于传统逻辑的思维同学生对话,以达成与学生预设对话内容互异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多角度思考与反思。教师具备强烈的对话智慧意识,不仅离不开自己的教育理解能力,并且还要善于发现与观察学生的问题,做出即時反应与判断。也正是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以言语符号巩固思考的关键点,诱发学生认知层面的冲突,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这也是师生间思想接触、碰撞与迸发的过程。教师巧妙利用对话智慧,通过与学生对话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持久、可靠的社会关系,防止因对话空洞而错过教育的关键时机。第二,教师要在对话中融入生命情感。生命情感是指教师自身对生命的感悟。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应该加入自身对生命的理解,这样的对话是极具感染力的,也更能启发学生。在充满生命情感的对话中蕴含着教师从心底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双方充满生命情感的对话交流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弥足珍贵。
2.明确育人责任使命,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师要明确育人的责任使命,要正确看待人工智能的作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依旧是教育场域中主要的引导者与实施者,但时代的变迁也导致了教师责任的变化。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影响着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看法。教师在做出教育教学的选择时需要慎重地衡量各种因素,既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要考虑到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还要充分考虑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可能。如果教师并未形成教育者需要承担责任的观念,那么他将难以胜任这份育人工作,最终不仅使得自己身心俱疲,还会导致学生错失良好的成长时机。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师者,模范也。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时刻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若不具备教育者应有的责任心、同情、关心等品质,那么既不利于正常的教育教学的开展,也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夸美纽斯指出:“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乌申斯基说: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教师的个性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6]。因而,为塑造存在主义式的师生关系,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技术价值观,全面看待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作用,并谨慎使用,还要通过与学生教学教育活动中的互动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思想、行动层面积极发展,以助益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完满的人。
3.发现学生的优点与物质,觉察他们的闪光点
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主动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与特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创造力与积极性的发展,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欣赏与认识学生的过程就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即将学生视为主体的、富含个性的人。由于每一个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同,因而他们会呈现出不同的品质和独特的个性。教师需要给每一个学生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烙印,并主动鼓励他们勇敢地表现自我,要时刻谨记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每个人的生活与未来都是由自己建构的,赏识并充分肯定学生的过程便是重视学生自由发展的过程。
当然,要建立这样一种关系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逐渐地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其间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被重视的、被期待的。详细而言,选择的课程内容应凸显人的主体性品质,贴合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通过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主动、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教学组织上,可以以班集体的形式大力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贴近生活的过程中发现并发展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对话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与激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始终热爱并理解学生是发现学生闪光点的重要路径,学生只有在教师爱的环绕下才会完全地展示出真实的自己。同时,教师也需要学生的爱与理解。教师觉察学生成长中出现的疑难与困惑,尝试给予正确的指导,相应的,学生在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理解后,也会学会体谅与关心他们。如果忽略学生内心产生的畏惧,将会伤害学生的自信与创造力。每位学生都是独特且唯一的存在,教师要正确看待每一位学生,尽可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无穷潜力,为其发展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 劉磊,刘瑞.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变:困境与突围——基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03):44-50.
[2] 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62-66.
[3] 崔相录.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186.
[4]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2.
[5] 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2):19-23.
[6] 黄喜如.存在主义师生观对构建当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9(0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