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绍宁 崔立堃 翟任何 韩晋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XJG2250);陕西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资助项目(KCSZ2315)
摘要:陕西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三化”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创新实践能力,该体系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并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该体系从理论知识、创新实践和工程开拓三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多年来的实践教学成果表明,该体系实现了“知识全新化”“创新时代化”“工程实际化”三个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电动化、智能化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专业认证;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收稿日期:2023-09-19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405039
1 地方高校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改革
11 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陕西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其中车辆工程专业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专业目前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及“三电系统”设计与应用为培养方向的特色发展道路。培养过程中以汉中地区三线建设时期的装备制造企业为主,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的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3]。
a.实践课程设置不当。课程教学是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旧的实践教学课程理论知识过于陈旧,实践教学项目简单,培养形式单一,且于目前汽车发展新技术严重脱节,学生无法学以致用,限制了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b.实践环节缺乏联系。实践环节是一个有机过程,而旧的实践环节是孤立进行的,无法形成整体合力,达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新的实践环节将课堂理论实验、学科竞赛、专业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各个实践环节联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合力运用于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提升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c.产学融合程度较浅。实践实习基地对学生来说,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产际,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实际工程中。然而,目前的实践实习基地规模较小,且质量较低,许多基地只停留在表面,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训。因此,采取更好的教育理念、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产教融合,可有效促进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创新思维、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12 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了解决陕西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本专业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范,将“理论知识”“创新实践”“工程开拓”三综向实践教学内容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三横向知识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构建了全新的“三化”实践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并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如图1所示,最终达到理论知识全新化、创新实践时代化、工程开拓实际化三个层次要求[4]。
a.理论知识全新化。实践理论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培养,本专业实践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最前沿的技术,从而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传统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体系是以汽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底盘控制系统以及汽车辅助电子系统为基础,新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结合新能源汽车所涉及的汽车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动汽车技术以及控制工程基础等相关知识,同时设置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汽车电力电子学和智能汽车技术在内的智能汽车课程,完善现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理论知识全面新颖化的教学理念。
b.创新实践时代化。通过多种综合性实践环节,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到各级各类创新活动中,如教师科研项目、开发性实验、学科竞赛等,从而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热情,探索汽车技术的未来。针对当今汽车技术日新月异,结合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的发展,制定出多样而有效的实践课程,并利用项目、开发性实验、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汽车技术,从而达到创新实践时代化的教学目的。
c.工程开拓实际化。在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中,根据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不同侧重设置设计内容,通过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的锻炼,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视野;在专业实习、生产实习等企业实习实践环节中,强调解决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以此拓展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以此达到工程训练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目的。
2 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实施
21 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完善[5]
在传统汽车中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主要针对于各电控系统原理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讲解,但深入度不够,学生应用能力欠佳,知识面不全面。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广泛应用,本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改进,旨在让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运用这些知识。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已经拓宽至汽车行业的其他方向,为了更加体现电子化、智能化课程特色,本专业将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相关内容融入传统汽车电子控制技術课程,扩展后的课程内容延伸到机械电子、控制工程、电子电气以及网络工程等各个专业和领域。
22 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6]
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与应用能力提升的关键,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潜力,更好的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车辆工程系成立了多支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创新实践团队,这些团队致力于开展“挑战杯”“智能汽车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和其他跨学科的学科竞赛活动,并且把它们融入多项实践教学活动之中。前期通过精心策划,从理论学习、团队搭建、作品制作和评审等多个环节进行规划,后期推荐优质作品参加高水品学科竞赛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维素养,全方位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校企合作助力工程应用能力提升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还能够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支撑,本专业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一些专业、综合、创新的具体问题融入实践培养环节中,陆续与“陕西汽车集团宝鸡专用车有限公司”“东风发动机部件有限公司”“汉中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邦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同时建立企业导师制度,选取企业资深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集中实践环节与企业项目相结合,鼓励各指导教师结合企业实际确定毕业设计选题,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基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专业实践教学深入开展。
3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成效
31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
基于专业认证要求,本专业对2018版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制定了12條毕业要求,本专业对未改革前2021届毕业生和改革后2022届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了比较,如图2所示。
从毕业要求整体达成情况分析,2022届毕业生毕业要求整体达成情况优于2021届毕业生,而且12条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相当的平稳,达成度在078左右波动,而2021届毕业生毕业要求整体达成情况不稳定,波动较大;再对2022届毕业生12条毕业要求达成情况逐条分析,发现第1条(工程知识)、第6条(工程与社会)、第8条(职业规范)以及第11条(项目管理)的达成情况优于其余毕业要求,而这些毕业要求跟创新实践以及工程社会密切关联,说明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初见成效,后期应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继续完善和优化。
32 毕业设计改革成效
在2022届毕业班中,车辆工程系对2018级车辆工程专业实施毕业设计改革,加入教师科研、企业项目等专业性、综合性设计题目,使得该年级的毕业设计成绩得到了显著提升。从图3可以看出,车辆2018级毕业设计成绩相对于车辆2017级毕业设计成绩有了较大的变化。
33 校企合作成效
随着实施实践教学改革以来,车辆工程专业不断拓展与企业的合作,从最初的几家4S店发展成为与多家企业合作的多元化模式,包括东风发动机部件有限公司、汉中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邦华新能源公司、普瑞达电梯公司等,为提升课堂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校企合作的加深,将会大大改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得双方可以更好地进行实习、实践、科研合作,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难题,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的培训,并且可以更好地帮助老师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
4 结语
本文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分析了陕西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构建了理论知识全新化、创新实践时代化、工程开拓实际化的“三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毕业要求达成情况、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竞赛、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地方高校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不仅有利于促进专业水平达到认证标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本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相结合的产物,可为校内其他专业和兄弟院校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可行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2]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3]易星专业认证背景下民办高校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2020(22):37-38
[4]隗寒冰,贺少川“教学-引导-创新”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9(5):32-37
[5]吴劲基于新能源汽车方向的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实践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风,2019(7):71-73
[6]汪选要新工科理念下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9(9):91-93
作者简介:
施绍宁,男,1976年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及新能源汽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