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建设军工企业创新文化的路径和方法

2024-06-01 13:16:02张黎
企业文明 2024年5期
关键词:海尔集团生态圈用户

张黎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迫切需要。当前,军工企业面临着产业链升级、市场需求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形势,如何建设创新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实现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推动军工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笔者结合海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集团)创新实践案例,浅谈军工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为军工企业提供有益借鉴。

海尔集团创新文化的成功实践

海尔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在网络化发展战略和平台化思维的运作下,海尔集团不断开拓创新,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并推出了智能家居领域全球首个全开放、全兼容、全交互的U+智慧生活开放平台。

在“雷神”游戏笔记本的产品研发过程中,海尔集团旗下雷神团队翻阅各大电商平台笔记本板块用户评论,收集了近三万条笔记本用户评论,通过归纳整理总结出用户对当前游戏笔记本产品的十三类使用需求。雷神团队坚持用户需求导向,在整合资源生产出第一代样机后又回到交互的第一阵地邀请用户试玩、测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并通过用户的体验反馈反复改进产品设计。最终成功研发出的“雷神”游戏本,解决了用户“卡机”“蓝屏”“屏幕亮点”等难点,广获用户好评。基于超值体验,雷神游戏笔记本上市一年销售额就达到2.5亿元。

海尔集团创新平台上已经诞生1080个产品及项目,这些产品及项目均来自于海尔集团孵化出的183个小微生态圈,它们为海尔集团经营业绩的稳健提升提供了源动力。

海尔集团创新文化实践的启示

1984年,张瑞敏就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一职。在战略拐点之时,他制定了名牌战略,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先进技术,仅用四年,便夺得了中国冰箱行业第一枚质量金牌。

1991年,海尔集团成立,进入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先后兼并国内18家亏损企业,并在兼并后将其全部扭亏为盈。经过多元化、规模化拓展,海尔集团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

1996年,张瑞敏提出“国门之内无名牌”,海尔集团启动国际化战略,拉开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序幕。

2013年,海尔集团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管理模式,提出了人单合一的双赢模式。

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创新是海尔集团亘古不变的文化基因,是海尔集团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一往无前的动力源泉。

当前,海尔集团的企业使命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这个目标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个人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位海尔员工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从而形成了员工普遍认同、主动参的海尔文化特色。

军工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聚焦军工企业,要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首先自身就要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既要制定实施科技创新的企业战略,更要培育与科技创新战略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励人,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员工特别是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筑牢军工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石。

结合海尔集团案例的启示,笔者认为军工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应该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既要创造物质价值又要创造精神价值,既要能在近期或中远期带来经济效益,又要能激发军工企业员工参与创新的热情。

搭建全员创新平台,打造小微创新生态圈。海尔集团搭建了开放的全流程用户交互生态圈,让用户更方便参与到技术创新,以交互成果推动技术创新中来,最终凭借高质量用户体验实现创收。在此经验启示之下,军工企业可成立面向全体员工的创新实验室,并为其提供必要经费支持。区别于传统的预研、基金项目,实验室研发重点以军民两用价值创造为导向。如以当下“军民融合”热点為主题,衍生出各子主题,则每个子主题应与军民用户形成有效交互,从而形成一个智能的产业生态圈。如从“零”开始,将实验室逐步打造成一个不断为企业输出养分的“创新源”,其后逐步壮大发展成为众多的小微创新生态圈,每个生态圈富有各自业务领域的创新特色。这种方式有利于改变被动申请课题等传统模式,让员工主动参与创新。在制度保障上,赋予研发人员一定的研发和产出支配权,鼓励研发人员围绕用户需求和体验来思考和设计,让研发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

开展实践活动,挖掘创新能手。军工企业以云计算、大数据等热点为选题方向,结合军工企业发展需解决的技术和管理瓶颈,每年开展企业级创新实践活动。活动面向全体员工征集富有创意的想法和方案,为每个员工提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化舞台。创新实践活动不局限于某个部门、某个专业领域或某项专业技术,而是强调“跨领域融合+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由参赛选手自由组队参加,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各自领域优势,为用户提供完整且完美的解决方案。将每年的创新实践活动成果收录在创新实验室的成果库里,对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员工和团队在职业发展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充分挖掘有思想、有魄力的创新能手。

以创新文化牵线搭桥,助推军民融合成果转化。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曾利用自身最为擅长的导弹技术,成功研发“高层楼宇灭火系统”,解决了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难题,让曾经神秘的航天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根据我国公安系统科技强警的发展需求研制出警用液压自动路障车,满足实战需求的同时还填补了我国在车辆自动设置路障方面的空白。尽管有以上成功先例,但目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仍有待进一步深化。笔者认为,可通过军民融合产品成果展、产品推介会、产业峰会、技术交流会等创新文化的交流平台来牵线搭桥,将军用技术、创新实验室、创新实践活动成果等应用到民生领域,实现创新成果转化。

营造和谐氛围,打破沟通壁垒。创新需要一个适当宽松的环境,以便员工能够自由思考和表达想法,这样的环境才能够激发灵感,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由于军工企业内部细分领域纷繁复杂,且各领域之间存在技术壁垒,造成了企业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障碍。因此要营造和谐的创新文化氛围,重点之一就是要拉近军工人之间的距离。可通过建立企业级的“百家讲坛”或者“创新文化讲坛”等学术交流平台,扩展军工学术圈,推动学术交流常态化。一方面,可为员工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间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也能体现科研企业对学术和科研工作者的充分尊重。此外,可选择一个固定时间,在部门内部开展创新文化沙龙、茶话会、学术交流会等,让军工人跳出繁杂的工作,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中以更高的站位思考,交流专业发展和组织管理提升等问题。

以品牌文化建设,实现利益共赢成果共享。军工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可围绕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两方面开展。企业品牌建设,侧重向利益相关方和媒体公众输出军工企业价值观及有效信息,树立军工企业对外形象。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载体建设和媒体宣传,如通过文化展厅展示、重大项目的对外宣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途径实现。产品品牌建设的职责主要由产品研发部门承担,军工企业的用户是军工企业的产品设计师,“创造最佳用户体验”是产品品牌建设的定位和核心,产品研发部门通过搭建有效的交互平台,将用户的体验建议以及他们对未来生活的设想注入到产品研发中,推动产品研发不断改进和提升。最终,通过“合作与共治”,实现企业与用户双方利益共赢、成果共享。

(责任编辑:木 子)

猜你喜欢
海尔集团生态圈用户
企业并购前后经营业绩对比分析
今日财富(2020年2期)2020-01-30 02:24:01
提升家电业财务管理水平手段探讨
——以海尔集团为例
新区制造生态圈
商周刊(2017年7期)2017-08-22 03:36:28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11期)2016-12-19 01:20:16
海尔集团股利分配政策问题的探讨
财税月刊(2016年4期)2016-07-04 22:56:58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6期)2016-06-29 09:18:54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5-09 01:23:12
跑步生态圈
小康(2015年27期)2015-11-30 01:45:28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中国卫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34
环境责任践行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研究
会计之友(2015年10期)2015-05-20 15: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