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仙石会仙馆位置确考

2024-06-01 20:30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石人大山

龚 河

(河北省隆化县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协会,河北 承德 068150)

契丹或曰辽朝境内北宋使节奉使路上的奇景会仙石(又称双石人)和建于其下、两宿途间歇息加餐的中顿会仙馆,具有超越景观、建筑的非常意义,然而由于其千年不知所踪,导致了诸多错谬的推测与认定。笔者历经10 年自费踏查,并结合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最终考证出会仙石的地理方位,进而确定了会仙馆的确切位置。

一、会仙石、会仙馆的由来及其意义

陆游著《家世旧闻》中的《陆佃使辽回忆录》载:“行过古北口,数日,置酒会仙石。按:查道、梅询尝饮酒赋诗于此,因得名。”从这段文字可知,是因为查道、梅询的饮酒赋诗,才有了“会仙石”的名字。查道以龙图阁待制为正旦使奉使契丹的时间,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 年)。查道是北宋著名的孝子,关于他的许多孝德故事千年流传,如严冬戳坚冰得鳜鱼痊愈母病、吃枣留钱,种植江苏泰州的奇松“太常松”和泰州城北紫藤街上的那棵紫藤,此外,查道曾出使高丽,因途中义救美人鱼而十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等。而工部郎中、龙图阁待制梅询则在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 年)作为生辰使奉使契丹。宋真宗把梅询视作奇才,并极为赞赏其忠心。契丹境内因北宋忠孝使节得名一处天人合一的地标性景观,且由此还得名了会仙馆和会仙洞。

通过对使辽诗文的研究和思考,可知会仙石处是辽国在千里驿路上为北宋使节特意安排且少有的“钟点”旅游胜地。其一,苏辙诗“胡人置酒留连客,颇识峰峦是胜游。”已然说明了是游览而非途观;其二,众多留连揽胜诗作也印证了这一点。如早在1013 年,査道就在这里赏游感发,并以其孝闻天下为契丹胜景增辉。再如1091 年奉使辽朝的彭汝砺作有《雪后会仙洞虏人置酒》,诗题中的会仙洞虽位于驿道旁,但沈括所言的“大川流水(即石峒河)”将其与会仙石、会仙馆相隔,不游不成此诗,从而表明会仙石是辽为北宋使节专设的胜游之处;其三,按里程说,使辽驿路上不经官署、佛寺、大山等的两个宿馆间的距离一般都在三四十千米之间,金沟淀至古北口、鹿儿峡馆至铁浆馆还都远至45 千米。而在没有城邑、没有跋山越岭之劳的古道川途间,辽安排、打造部落与牛山两个宿馆的距离却只有25 千米。作为其间中顿的会仙馆,设在两馆之间12.5 千米左右,后来建有清帝行宫的后中关村一带较为合理,但辽却把会仙馆建在了距打造部落馆只有7 千米的地方。这样安排,既留出了游览的时间,保证前来的北宋使节在不劳累的情况下有心情凭览,也不至于加增此后的星夜趱行。在此赘述,后中关村位汇四水、地控五川[1]84,是公元338 年发生三藏口之战的地方,周边有乾隆皇帝赐名的玲珑峰、“承德诸山半数马蹄”的马蹄山以及关山、纱帽翅山等景致,使节既可在途间远观,又不便短时间内近游。而会仙石的周围还有仙洞、断崖、奇峰、瀑群等,辽国陪伴使带领北宋使节作短距离短暂的巡游,饮酒赏景,交情交义,乐乎哉却不增加通常一天的行程量,也满足了北宋官员对奇异山川的敬畏和展礼。因此,我们认为这里铺展着一幅契丹民族厚意迎宾的千年通好画卷。再现这幅胜景,对于忠孝文明的时代教化和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会仙石、会仙馆处虽然是歇马加餐的中顿,但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辙,北宋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外交家苏颂,以及査道、梅询、王珪、刘敞、彭汝砺等等众多北宋使臣都在这里频频拈题、唱和诗咏。如苏颂的《和题会仙石》:“双石层棱倚翠巅,相传尝此会群仙。系风捕影谁能问?空见遗踪尚岿然。”王珪的《会仙石诗》:“奉使群材笑拍肩,玉浆春酒已酡然。当时曾舐淮南鼎,亦恐兹山自有仙。”苏辙的《会仙馆二绝句》其一“北嶂南屏恰四周,西山微缺放溪流。胡人置酒留连客,颇识峰峦是胜游。”其二“岭上西行双石人,临溪照水久逡巡。低头似愧南来使,居处虽高已失身。”

虽然会仙石、会仙馆位置千年为迷,但会仙洞则洞开于世。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扈从康熙皇帝木兰秋狝的侍卫魏珠出资在此建立一座宣扬佛法的寺院,因康熙皇帝亲笔题赐“云窦珠光”御匾,此洞从此叫做云光洞。不仅“云光洞碑”和经筵讲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加四级蒋廷锡撰及翰林院侍读学士加六级陈邦彦所书的碑文保存和流传至今,乾隆皇帝木兰秋狝的扈从大臣陈兆仑还作有《云光洞》诗:“道左藏幽壑,林端出古龛。隔溪觞可泛,径渡马能谙。风磴缘苔上,松关学鸟探。呀然双洞豁,幽绝一灯含。金铸真如像,香装大士参。圆蒲规尺地,文甃引层岚。屐齿行防滑,僮肩倚尚堪。息阴因树古,坐砌及茶酣。卍字虚遮眼,空花静落潭。乡音逢老衲,吟伴送清谈。檐隙承暄照,墙头俯过骖。疾驱谁恶影,内视独怀惭。梦里蕉容覆,桑间宿怕三。回眸怜迹住,扪碣感年淹。地入青城北,天连黑水南。黄辉迓鼎后,紫气隐龙聃。仙佛终超劫,渔樵枉负担。那山云不好?何日结茅庵。”

会仙石、会仙馆、会仙洞,都是中原文明与少数民族文明和谐相融的千年见证,不仅呈现了中国文学史独特的“使辽诗现象”,也给武厚文薄的北方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更是隆化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但由于会仙石的千年大隐,造成了现当代百年研究的徒费跋涉和疑猜。

二、对会仙石、会仙馆的既往找寻

(一)志典撰述中的推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进士第的曾公亮和官员丁度所著的《武经总要》,以及众多奉使契丹的行程录、语录等,都载有会仙石。会仙石是宋辽相关研究不能被绕开的一个点,也被列为承德的古迹,因而中外的专家学者和志典、文章都有论及或入载。

因会仙石、会仙馆距打造部落馆仅“十里余”,间接找寻其位置,可以打造馆位置为坐标。法国牟里(又译闵宣化)所撰《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认为打造部落馆“应在哈卜齐尔与中关或高寺台之间寻之。后二村在热河沿岸,部落馆应在二村附近。”[2]94而乾隆钦定《热河志》载,打造部落馆“在平泉州南境,辽置。王曾《行程录》(即《王沂公行程录》)——自柳河馆过松亭岭七十五里至打造部落馆。今无考。”[3]王民信认为:“似已越出承德为中心的七十里方圆范围,何况沈图抄(沈括《熙宁使虏图抄》)开始是北向。”说打造部落馆“在平泉州(今为平泉市)南境”无疑是错谬的。此外,蒋祖怡、张涤云整理,岳麓书社于1992 年5 月出版的《全辽诗话》认定“会仙馆故址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双峰寺”也是错误的。

成稿于道光九年、光绪朝重订的《承德府志》,增纂会仙石为承德古迹:“北安州‘有牛山、会仙石。’考:北安州为今承德府南境地,会仙石既隶北安州,且西南至古北口二百八十里,当在今府境东与平泉州接界处。”[4]史学界已确定北安州州治为今属隆化县城,在承德府北,则《承德府志》推测的会仙石位置也是错误的。

王民信在其所著的《沈括<熙宁使虏图抄>笺证》中写道:“《热河志》谓会仙石在滦平县、丰宁县境,是否别有一会仙石?沈括所云会仙石所在的大山,疑即今老牛河西侧的大黑山,今地图中无法觅出山下大川流水,因沈括云大山在顿之西南,疑此时已步入老牛河之上游,山下大川,或为老牛河之支源?”又在下文称“疑‘牛山’似指会仙石所在之大黑山。”[2]96如果会仙石位于今承德县的大黑山,北宋使辽由古北口至中京的驿道便不经过今属隆化县境。由于王民信先生没有机会开展辽驿道实地调研,其所怀疑的观点本文不置商榷。

(二)专家组的实地调查

1982 年,承德地区文化局抽调专业人员组成辽驿道调查组,对北宋使节所经行的古北口与内蒙古宁城之间的辽驿道进行了全程的调查,发表了调查成果《辽中京至南京口外驿道调查》,其中关于会仙馆的位置表述如下:

“实地调查,五十里未过岭的路只有‘东南行’,即自韩麻营沿石洞(应为“峒”)子川至中关一路。‘东北行’‘西北行’皆谬。中顿在今于家店东沟,西北距韩麻营十五里,与《图抄》所记自打造馆行‘十余里(应为‘十里余’)至中顿’里程相差无几。中顿附近西南山上有二石并蒂屹立,似二人状,今当地群众称为‘双石人’。宋苏辙会仙馆诗云:‘岭上西行双石人,临溪照水久逡巡。’‘双石人’宋人又称‘会仙石’。会仙馆由此得名。双石人西侧断崖突兀,对岸川间有高8 米、周环30 米的巨石零丁而立。与《图抄》所述‘川间有巨石屹然对山’‘大山之西有断崖,上耸数百尺,梃棹(应为“挺擢”)如屏’之自然山势全然无二。在川间巨石后面的东梁上,有零星辽代残瓦及定瓷残片,为会仙馆遗址所在。”[5]尤重辽金元史研究与教学的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贾敬颜教授在其所著的《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中,援引了调查组认定的会仙馆“在今于家店东沟”之说。

笔者认为,调查组认定的会仙馆位置有三点存疑:一是根据至今仍在沿用的汉代烽火台依附的古道可知,于家店东沟沟口一带道路仍在石峒川西岸,辽人没有缘由把顿馆建到河东东梁的台地上,让宋使团百十号人马过河爬坡,在中顿加餐歇马后再过河归原路前行。二是笔者曾5 次攀登大坡梁,两次身背二十多公斤重的吃、住、拍摄一应用品独自夜宿在调查组认定的山巅会仙石下,并踏遍东沟沟口一带的台地山坡,得到的真实情况是:调查组认定的双石“二人”方位南北。南侧“一人”无头,调研得知其早在60多年前就被隋姓牧羊人掀下山去;北侧“一人”确实生动形象,但不仅位北而且面北,并非“西行”。更因为此处“双石人”位于“馆”西四、五千米远的大山之巅,纵有泊头沟溪流,在调查组认定的会仙馆位置,任何人都不可能欣赏到其“临溪照水”的景观。三是调查组认定的会仙石,致使其所在的大山挡住了西向,导致“断崖”须涉水翻山数千米到山后去寻,不为使节经临也就无法置酒其上,不合史载。

(三)历史地理爱好者的新辟

近年,历史地理爱好者李栋国亲自踏查,并发表了《幽州东北古北口路新考》一文,新辟了自打造馆至中京的辽驿道,笔者认为:其一,不符合不过岭的史料记载。李栋国将会仙馆“建”在了鸡冠山上的绝崖之下,不仅要翻山至会仙馆,“中顿”后还须翻越鸡冠山脉至牛山馆。而沈括《熙宁使虏图抄》在打造馆途经会仙馆至牛山馆的途中,没有关于过岭的记载。其二,实际上,出打造馆不久,辽驿道即涉过大河拐入西岸的战汉古道。舍大川故道而攀高山开绝岭新路,不合情理。其三,鸡冠山是打造馆一带的一座高山,因有4 座山峰成形“鸡冠”(自姚吉营一带西望最像)而得名。笔者曾沿其数里长的山脊峰巅徒步穿行,历经绝崖壁立、险象环生。如果会仙馆“建”在鸡冠山绝崖之下的山坳处,不仅是使节行半天的时间只从鸡冠山西的冈阜台地远绕到鸡冠山的多半山腰,最主要的是使会仙馆居“一览众山小”之势,没有了微缺西山,没有了照水溪流,没有了川间巨石,没有了座见之洞……与史料所述无一相符。其四,鸡冠山作为“与棒垂(即磬锤峰)、狮子二山相与成锜形”的名山入载民国八年(1919 年)的《隆化县志》,且此山名无论官民一直沿用,把鸡冠山峰当作双石人,无古今文献记载,更无今人认同。

此外,还有文章称:“……沟的南山巅上有二石并蒂屹立,似二人状。当地群众称双人石,宋人谓会仙石,会仙馆由此得名。实则会仙石是指川间驿路旁的两块淡红色的天然岩石,当时人们坐在上面,可抬头看见会仙馆,回首仰望双石人,是传说众仙会聚之地……现在双石人依然再现当年雄姿,但会仙石因近年平整土地不知去向。”这是连双石人就是会仙石都不知道的说法,不仅“会仙石是指川间驿路旁的两块淡红色的天然岩石”为臆想之说,所言“会仙石因近年平整土地不知去向”更是难以为凭。

三、会仙石、会仙馆位置确考

(一)主要依据

会仙馆是千年前的契丹建筑,早已无存。但因其建在会仙石所在的山脊之下,因而确定了会仙石的位置,就可以确定会仙馆的遗址所在。

沈括出使辽朝“以地理学家眼光,对行程、顿舍、山川等记述甚详”,所以确定会仙石、会仙馆的位置,须是对沈括《图抄》中如下的相关记载准确理解并按图索骥:“自馆西南行十里余,至中顿。顿之西南有大山,上有建石,望之如人,曰会仙石。山下大川流水,川间有石,屹然对山。乃筑馆其上,傍有茂木,下湍水。对峙大山。大山之西(王民信文为‘下’,应为西)有断崖,上耸数百尺,挺擢如屏,而鸣泉漱其下,使人过此必置酒其上,遂以为常。”承德辽驿道调查组也是据此踏查的,只是没有发现真正的双石人(会仙石),因而所确定的会仙馆的位置也是不准确的。

笔者对上述各相关记述确查如下:

1.关于自宿馆打造部落馆前往中顿会仙馆的方向

“自馆西南行十里余,至中顿”是说从打造部落馆沿着西南方向前行十来里路程,就到了“中顿”。实地踏查,该馆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韩麻营镇铁匠营村鸡冠山西冈阜的台地,这样,自“宿馆”打造部落馆不过岭到达“中顿”会仙馆的道路,只有沈括所言的“西南行”。因而,辽驿调查组认定的“东南行”也是错误的。

2.关于中顿西南的大山和会仙石

“顿之西南有大山”,这句容易引起费解。实际上,会仙馆就建在这座大山东南侧的山脚,说顿之西南有大山并没有错,但若理解为整座大山位于中顿的西南,则是不准确的。或因此,导致辽驿调查组错误认定了会仙馆位置。

“上有建石,望之如人,曰会仙石。”上有建石的大山,是于家店村与梁前村的交界之山,于家店村人称为大坡梁,大致东西走向,止于石峒河西岸。从鲁家山相望,该梁就像倒写的“丫”字,主体有三条山脊,一条正脊逶迤数千米,上至山巅下俯河边;两条侧脊与山脚形成一个底边一千多米长、大致呈三角形的滨河东坡,陡立于大川的西岸。这样,该山形成南、东、北三个山坡。东坡与南坡的山脚下形成面积百十亩的台地。在距台地一二百米处、由东南两坡相交的岭脊上,有一断崖的东端二石,望去真如“低头似愧南来使”般传神的双人,称为双石人,就是会仙石。

在两侧台地都能望见双石人,情态却两两不同,合是四人之状。在南侧台地上(松态沟沟口溪流北岸)望去是“岭上西行双石人”——双石人双双面部西向、前后紧紧相随。遗憾的是,相传当地有人认为双石人能护佑某姓家族兴旺,竟恶毒的将石人头上的“帽子”都掀下山去,致使其形象依稀朦胧,加之视觉上形体较小更难辨识,这是双石人近千年内难以被发现的原因之一。又,尽管在东侧台地上看到的石人体量过人、逼真动人,但是欣赏的角度极其局限,这是双石人能大隐千年的又一原因。以致于后来100 多年间的清代木兰秋狝,万千人马百数十次经行其下,笔者未见有人发现会仙石(即双石人)的记载;查阅2 万首兴州揽古言怀、君臣翰筵赓和的秋狝诗文,也无一人提及会仙石。笔者自2012 年起累计往返数千里,年年数次自费踏查,终于在2021 年5 月22 日第10 年总第23 次的踏查中发现会仙石。

3.关于大川流水和川间之石

“山下大川流水,川间有石,屹然对山。”这句里说,会仙石所在的大山脚下是水面很宽水流很大的河,这条河就是石峒河,又称蟠泉水、十八里台河、兴隆河。还说河里也有山石,稳固高耸地挺立着与大山相对。据当地乡亲讲,此处山石巨大,孤立高挺,原位于山脚下今铁路涵洞相对的河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被炸毁,基址仍淤埋于河床中。

4.关于会仙馆、茂木和湍水

“乃筑馆其上,傍有茂木,下湍水。”这句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筑馆其上”并不是说会仙馆建筑在有会仙石的这座山上,而是建筑在这座山山脚下的台地上。二是会仙馆周围有茂盛的树木。会仙馆所居的台地土层深厚,可以生长参天巨木,今已开发为农田。所对大山虽经千年水土流失、草木曾被砍割光秃,因近几十年封山育林重又树木葱茏。三是会仙馆的东侧台地下水流湍急。这是因为此处上游河床落差加大,且有与会仙馆东北向相对的山脚(此山今名北庙梁)自东向西凸入川间形成束口使河道变窄,又有馆北泊头沟溪流大水汇入河中以壮其势,大川流水也就更加“急”了起来。另外还有馆南的松汰沟溪流大水自西向东汇入河中,以其冲力梗阻顺流,其所携带的泥沙傍台地入河长期堆积并使河道弯向东南。诸多因素形成了这里激湍回旋的水景观。

5.关于对峙大山

“对峙大山”这座大山已不是会仙馆西南的大山,而是会仙馆隔河东南向相对的大山,今名纱帽翅山,另有东韭菜山、大顶子、紫金冠、东峰等多个名称,是中关镇的最高峰。

6.关于断崖、鸣泉与置酒

“大山之西有断崖,上耸数百尺,挺擢如屏,而鸣泉漱其下,使人过此,必置酒其上,遂以为常。”此句所说的断崖,位于纱帽翅山西坡山脚西北侧,西北向隔河与会仙馆相对,崖巅还有岩石似虎豹雄踞。其鸣泉是指飞瀑。从断崖悬垂的数十道流水沟痕可以想见,千年前曾有百十米高长、声鸣十里的数十道瀑布飞流直下,那是何等的震撼壮观。宋辽通好的100 多年间,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苏辙,以及其他奉使后或官居宰相或位为重臣的韩琦、包拯、王珪、苏颂、彭汝砺等历年所遣宋使过此“必置酒其上”。此崖受宠如此,可谓使辽路上的又一道奇观。而宋辽使节置酒的重要内涵有两个:一是表达忠国怀乡之情,二是对奇异山川展敬。其置酒地点也并非这断崖一处,如彭汝砺《望云岭》:“人臣思国似思亲,忠孝从来不可分。更与诸君聊秣马,尽登高处望尧云。”其题注:“自古北口五十里至岭上(位于今滦平县境),南北使节各置酒三盏,乃行。”有文章援引北宋尚书省主客郎中庞元英的使辽之文“余奉使北辽,至松子岭,旧例,互置酒,行三。”将其解释为“从‘旧例’看,知在今承德县境的这座山上‘互置酒’的历史之长。‘行三’是席间喝三次酒。”由彭汝砺的题注可知,宋辽使节奉使途中的互置酒,表达的是思国思亲的忠孝之情。“行三”是行三拜礼,并非是宴饮席间推杯换盏的三次酒。

(二)相关佐证

1.彭汝砺的《雪后会仙洞虏人置酒》诗。该诗第一句即是“座见会仙石”。实地踏查,今名云光洞就是辽时的会仙洞。该洞位于石峒河(石峒,即指辽朝会仙洞、清代云光洞)东岸的岩壁上,与会仙石、会仙馆隔河相望,正合“座见”的诗言。在此说明,辽驿调查组文章将彭汝砺的诗题变成了《雪后会仙虏人置酒》,丢掉了“洞”字,是调查组因其确定的会仙石找不到会仙洞来“座见”而故意舍弃,还是纯属无意遗之,笔者尚不知晓。

2.苏辙的《会仙馆二绝句》诗。苏辙将分写会仙馆、会仙石的两首诗用《会仙馆二绝句》一体冠名,说明会仙馆与会仙石相距之近、关联如一,而实际也正与其恰切相合。

3.遗迹。该山下的台地南侧发现存有大量灰细泥陶罐、布纹大瓦残片等,为辽代遗物。

4.里程。会仙石、会仙馆所处的大山,距打造部落馆7 千米多,符合沈括所言里程。

综上,因笔者所见文献记载的关于确定会仙石、会仙馆位置的所有地貌景观、遗迹,都在今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中关镇梁前村松汰沟沟口北侧的黄土台地及其周边地带一一对应找到,因而确定此处台地就是会仙馆遗址所在地,台地所处山脊上酷似人形的双石就是会仙石。石、馆都位于战汉烽燧古道旁,也印证了承德地区调查组确定的古北口至中京辽驿道经行今隆化中关镇的准确无误。

猜你喜欢
石人大山
春天的大山
底盘测功机制动方式对电动汽车能耗的影响
米万钟:超痴超怪爱石人
这场战“疫”,赏石人在行动
——石界抗疫系列报道
读“确伊勒石人”鲁尼文勒铭
“庄”里的爱石人
大山
大山
黄白黑漂流记一群石鬼 人口囚
大山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