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解放区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及时代启示

2024-06-01 18:28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解放区西柏坡土地

刘 亚 杰

(西柏坡纪念馆 研究部,河北 石家庄 050411)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完成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西柏坡时期,基于国内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实际,中共中央及时调整斗争形式,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实现政治主张的重要途径和历史使命。我们党通过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土地政策,派遣工作组深入农村领导农民群众打倒地主取得土地、结合土地改革整顿组织,促使解放区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奠定了夺取人民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基础。西柏坡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给我们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以重要启示。

一、土地改革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夺取胜利的基本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艰难曲折,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历史潮流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的探索过程就是我们党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的斗争史。西柏坡时期,正是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最后胜利的关键时期,我们党除了要坚持正确的政治道路、保持坚定的斗争信念外,还要得到人民的支持,最关键的是得到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因此,毛泽东于1947年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2]1252

(一)中国革命任务的本质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3]343。完成这个主要任务,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的支持。激发起农民阶级的革命意识,赢得农民阶级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对此毛泽东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对农民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概括性地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4],“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5]。

西柏坡时期,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为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进行土地改革,满足农民群众的土地要求,既是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又是充分发动群众的根本办法。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具体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其中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第一条就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1253,我们党通过土地改革,带领广大农民率先实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拥有一亿人口的解放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广泛参加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得到提高。正是有了解放区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人民解放战争才获得了夺取最后胜利的不竭动力。

(二)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要求

无产阶级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其它民主革命,关键就在无产阶级的领导。实践证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上。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因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社会阶层和各种政治集团中,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而且也最能虚心地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而用之于自己的事业。因此,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克服失业者群的破坏性,并且还能够克服资产阶级动摇性和不彻底性(如果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不犯错误的话),而使革命和战争走上胜利的道路。”[6]183-184

革命的领导权不会天然地、自动地落到中国共产党身上,这一点毛泽东曾多次强调,要求重视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西柏坡时期,我们党为了完成革命任务,坚决地联合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这既是实现革命任务的坚实基础,也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关键。如何实现领导和联合农民呢?就要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为了解决各解放区在土地改革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探索总结有益的经验,制定正确有效的土改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于1947年在西柏坡召开。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会议依靠集体智慧,制定出彻底平分土地的政策法规,并得到中共中央肯定。同年12月,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强调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的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农和雇农的土地要求,这是土地改革的最基本的任务;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2]1251。毛泽东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两条基本原则,土地改革任务就一定能够胜利地完成。1948年4月,毛泽东进一步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概括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2]1314。随着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入开展,解放区广大农民对我们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因此他们在政治上更加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

(三)夺取战争胜利的内在要求

土地改革是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内在要求。抗日战争胜利后,长期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渴望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统治集团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代表,不要和平民主,他们的目标是“要使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仍然回到抗战前的老样子”,即继续维持国民党的一党专政。1945年5月,蒋介石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只有消灭共产党,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3]264-265全面内战一触即发,中共中央一方面积极加以准备,特别是抓紧练兵加以制止,另一方面发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进行解放战争奠定更牢固的群众基础。

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约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3]277国民党军队拥有装备较好的陆、海、空军,凭借优势迅速占领了全国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占有全国大部分近代工业和人力物力资源。在敌我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打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在政治上,中共中央指出:“为着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3]278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起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个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还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民主进步力量。同时在农村中,要坚定地解决土地问题,进一步巩固各解放区,使战争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支援,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土地改革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社会变革

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土地改革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西柏坡时期,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适合当时农村社会实际的土地改革路线、政策和方法,这是党领导人民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社会变革,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一)调查研究是推动土地改革的基本方法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此,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6]110-1111947年初,刘少奇率中央工委前往华北途中,对晋绥、晋西北等地的土改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针对发现的问题,他专门给属地党政领导写信并指出:“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土地,有些地主被斗争,有些地方也正在进行工作,但群众运动是非常零碎的,没有系统的,因此也是不彻底的”,“没有一个系统的、普遍的、彻底的群众运动,是不能普遍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的。目前你们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的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7]此信件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他还批示把这封信转发到各地“用来检查自己领导下的一切群众工作,纠正错误,发扬成绩,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改造一切脱离群众的组织,支持人民战争一直到胜利”[8]52。

全国土地会议期间,刘少奇十分注意了解各解放区的土改政策,特别是注意调查研究农民的迫切要求。经过系统调研,按照各解放区土改实践中农民要求的迫切程度,他把“土地、生产资本、保障农民民主自由权利及负担公平”总结为土改中急需解决的四大项要求。刘少奇还进一步辩证地指明了基本要求间的关系,即“土地与民主又是基本要求,而民主是保障与巩固土地改革彻底胜利的基本条件,是全体农民向我政府和干部的迫切要求”[9]24。与此同时,他还深入分析农民迫切要求民主背后的原因,即“我们干部强迫压制群众的作风,脱离群众,已达惊人程度,其中贪污自私及为非作恶者亦不很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这种作风并撤换与处分那些坏干部”[9]24-25。为此,刘少奇特向中央提出建议:“全党确定经过贫农组及农会发扬民主,以完成土改并改造党政民各组织及干部的方针;建立各级农民代表会,暂时代替各级业已死亡的参议会,作为各级权力机关,待适当时机再建立三三制的各级议会;规定每年旧历正月初一(或其它日期)一切村干部解除职务,由农民大会或代表会检讨其工作,并进行改选,然后召开区、县代表会,改选区、县干部;地主、富农出身的党员,除特许者外,在土改期间回避在本县、本区工作;在各地普遍建立人民法庭,接受群众控诉,并加调查审讯,以保障干部和少数人不受群众中某些过分行动的侵犯,并对其犯罪行为得以揭露、证明和处分;对被群众撤换的干部、犯罪干部及地主富农出身干部,只要他们服从群众、服从党,一律采取治病救人争取教育改造的方针。”[9]25中共中央复电同意上述建议,要求在全国土地会议上加以讨论,这为结合土改进行整党,重点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决策基础。

(二)召开土地会议是制定政策的重要途径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和策略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路径和方法,体现着阶级的根本利益。政策和策略正确与否,不但影响着战略目标的达成,也关系着能不能团结起人民并带领他们朝着战略目标共同奋斗。1947年6月,已经进驻西柏坡的中央工委朱德、刘少奇收到了毛泽东起草的电报,电报指出中央工委今后六个月内如能做好就是很大成绩的三件事,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将土地会议开好”。这是因为土地问题是党开展革命的中心问题之一,党采取什么样的土地政策,基于革命形势变化的需要,关系到解放战争的成败。

中共中央“五四指示”发布后,极大激发了各解放区群众参与土改的热情,消除了他们心中的疑虑。但是土改过程中,一部分地区出现了过火的问题,有的影响到工商业。在土地分配中,有些人占了很多土地,有些则没有分到土地,土地改革很不彻底。从各地实际情况看,全国土地会议的召开非常必要,必须出台新的土地政策对各地的土改运动进行有力的、有效的、正确的指导,避免土地改革运动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现象。1947年7月17日,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胜利开幕,来自各解放区的11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场十分简陋,设在一块农家打麦场上,主席台是一个天然的土台子,代表们随意坐在石头上听报告。刘少奇主持开幕会并讲话:“召集这个会议的目的是总结经验,交流经验,以便给以后的运动——群众运动、土地改革运动等等运动以新的指导”,“在(各地的)报告中要老实、真实、确实,就是反映实际情况。什么是实际情况呢?就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亲手做到的和自己听到的”,“这个会议不拘形式,自由发言,报告也不拘任何形式,也不要口号,也不要鼓掌,或什么三鞠躬,有什么讲什么,主张什么讲什么,是好就说好,是坏就说坏,老老实实。我们开一个老实会,以老实的态度作风来开这个会。这样才能讨论问题,解决问题。”[9]23朱德在开幕讲话中也指出了会议的目的,“我们召开这次会议,是为了把各地的经验总结和交流,制订出更完善的政策,然后把它贯彻下去,使土地改革彻底完成”[8]44-45。

会议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组织参会代表学习文件、交流经验、研究讨论;第二阶段主要开始讨论和制定土地政策。9月13日,历时近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胜利闭幕。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手,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9]31。同年10月10日,《中国土地法大纲》经中共中央同意在全国颁布实行。党中央在《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中这样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完全同意这个土地法大纲,并予以公布。希望各地民主政府、各地农民大会、农民代表会及其委员会,对于这个建议加以讨论及采纳,并订出适合于当地情况的具体办法,展开及贯彻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完成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8]118。

(三)发动群众是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环节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中认识到,革命斗争是人民群众的斗争,必须紧紧依靠和充分组织动员人民群众。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这样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10]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刘少奇在七大全体会议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专门论述了党的群众路线,即“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这就是说,我们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11]。

西柏坡时期,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农民群众的发动程度。党在发动群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要信赖群众,严防包办代替和强迫命令;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领导责任以致放任自流。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党领导解放区人民开展了反清算斗争和减租减息运动,有力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和参与土改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各解放区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日益迫切,有的自发起来获得土地。对此,中共中央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讨论,通过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充分肯定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并对广大群众这种直接实行土地改革的行动坚决拥护。这是党坚持群众路线,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政策的开始。1947年4月8日,刘少奇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晋绥边区干部会上强调,“要彻底解决土地问题,使农民真正得到土地,然后帮助其生产,而解决土地问题的中心一环是发动群众,要依靠群众自己来解决土地问题,群众不起来,任何英雄好汉都是解决不了的”[9]17。

全国土地会议后,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分阶段、分步骤的开展起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土改运动走向,尤其是在土地改革和工商业政策上,毛泽东为中央起草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反复强调有关方针政策,纠正土改运动中出现的“左”倾和右倾错误。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再次强调土改要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在老区、半老区和新解放区,我们党采取不同的方针政策。新解放区主要采取慎重原则,强调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土改发动初期,让深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的农民群众立即响应党的号召开展阶级斗争有一定难度,同时由于受到汉奸、地主、恶霸等反动势力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民担心“变天”,害怕国民党再次攻打回来受到倒算,所以对土地改革持消极观望态度。各解放区土改工作队到农村开展工作大多经历过相似的过程:发动群众、组织成立贫农团、划定阶级成分、斗争地主富农、分果实、选村干等,而发动群众在土改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土地改革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提高了党在农民心中的权威性,农民更加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积极生产、参军参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四)党的建设是解决土地问题的决定性因素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是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前进的重要因素。解放区进行彻底土地改革前夕,我们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70万名党员的大党,党内出现了成分不纯和作风不纯的的问题。毛泽东曾就党内出现的问题特别指出:“有许多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和流氓分子乘机混进了我们的党。他们在农村中把持许多党的、政府的和民众团体的组织,作威作福,欺压人民,歪曲党的政策,使这些组织脱离群众,使土地改革不能彻底。”[2]1253面对党内存在的这种严重情况,整顿党的队伍,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彻底进行,成为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重要任务。

全国土地会议期间,代表们对土地改革不彻底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认为土改不彻底的根本原因是党内不纯,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组织上、作风上进行整党。因此,整党也成为土地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1947年8月4日,刘少奇在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这样指出:“党内不纯,这是土地改革不彻底的基本性质的原因。党内不纯在一年土地改革中更加证明、更加暴露了。可以这样说,党内不纯的情况不改变,即便政策彻底也不行,不只是不能完成土地改革任务,也不能进行战争,还会使党走向灭亡。”[9]37因此,结合土改进行整党成为全国土地会议做出的重要决定之一。这次整党主要是以农村基层组织为重点,步骤是首先自上而下,而后由下而上;方法是在党内普遍开展“三查三整”运动,即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

全国土地会议后,各解放区按照中央部署,纷纷召开各级干部会议传达精神,派出工作团深入基层农村,具体指导土改和整党工作。各解放区在土改工作总结出很多有实际效果的经验,有些还得到中央的肯定并及时加以推广。刘少奇亲自总结出晋察冀解放区平山县的整党经验,即“土改与整党结合的主要形式,最初就是公开党的支部,广泛吸收群众来参加党的支部大会,在群众援助下来进行整党。其次,就是从乡到县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将一切权力集中到代表大会”[8]181。这是平山县的群众运动得到广泛热烈参与的原因之一。1948年2月22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老区与半老区的土地改革与整党工作》,对平山县的典型经验进行了推荐,“各地整党工作正在开展,并创造了许多方法。其中,以经过党的支部,邀集党外群众参加党的会议,共同审查党员及干部的方法,为最健全的方法。平山县的典型经验,应为各地所取法”[12]。

从1947年冬开始到1949年春,全党基本完成了整党任务。通过整党,有效地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存在的作风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问题,使基层党员特别是干部普遍受到教育、党性修养得到提高,从而推动了党的自身建设,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党的基层政权组织也更加巩固。

三、西柏坡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历史经验的时代启示

西柏坡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中,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实事求是、搞好调查研究,坚持敢于斗争、做到善于斗争,坚持纯洁组织、强化作风建设,以此推动党群关系,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夺取中国革命全面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这些宝贵经验给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我们以深刻启示。

(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维护人民利益、践行一心为民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利益的得失作为衡量自己工作正确与否的评判标准。在土地制度改革中,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为广大人民谋取利益。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积极扩大民主,保持廉洁自律,从而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凝聚起强大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明白自己一切奋斗的目的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今天,我们党立足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开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不但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独特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民,我们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依归。正因如此,我们党才能够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与此同时,世界局势波诡云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迅速演化,我们的发展也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双重机遇与挑战。为了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党和人民必须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党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利益,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在实现战略目标的新征程上不断攻坚克难、夺取胜利。

(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实事求是、搞好调查研究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观点。今天,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仍然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听真话、察实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13]搞好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群众路线,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有的放矢,避免流于形式。毛泽东曾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4]109的重要论断。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一直贯穿在党的全部工作过程中,这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实践证明,重视和坚持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党在工作中制定的政策和方针一般就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党的各项工作就能够比较顺利的完成,今天,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在全面推动伟大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要高质量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需要解决前进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复杂矛盾和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善于运用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探索解决新问题进而实现新的伟大胜利。

(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敢于斗争、做到善于斗争

西柏坡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本质是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社会革命。反动的地主阶级是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们总是要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反抗和破坏。对此,毛泽东曾有过“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14]55的评价。对恶霸分子、特务反革命分子及地主阶级的反攻倒算和破坏行为,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进行了坚决斗争,并采取了果断措施给予严厉的打击。在新时代,面对新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我们要学习掌握新的斗争本领,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清醒的认识:“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我们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如果不抓紧增强本领,久而久之,我们就难以胜任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15]面对当前的新目标、新任务,我们必须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状态去克服“本领恐慌”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理论上清醒,更要行动上坚决,只有不断提高实践斗争本领,我们才能取得新时代的伟大斗争的胜利。

(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纯洁组织、强化作风建设

西柏坡时期,结合土改进行的整党,达到了纯洁组织、强化作风的目的。经过整党,农村的基层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都有很大进步,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了无产阶级政治觉悟,改进了工作作风,党的战斗力得到有力提升,这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勇于在伟大社会变革中推动自我革命,社会变革和党的自我革命互相促进,不断将伟大事业推向新的胜利。进入新时代,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伟大事业,党必须进一步结合新时代的社会实践进行自我革命,只有把自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的使命任务。为此,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1]。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定战略清醒,更体现了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依然风华正茂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仍然朝气蓬勃不负人民重托。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给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未来,崭新的考卷正徐徐展开,我们党坚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不断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团结带领人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加稳固辉煌璀璨。

猜你喜欢
解放区西柏坡土地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我爱这土地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解放区的天
西柏坡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1946—1948年华中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
试述党在大连“特殊解放区”时期(1945-1949)的艰难探索
风雨西柏坡行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