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优化路径探析

2024-06-01 13:46朱宗友
关键词:受教育者话语政治

陈 露,朱宗友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是感性的自然。”(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0页。,而话语是语言的具体实践,是在特定语境中遵循特定语言规则所表达出来的,能够描述、沟通和建构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的符号系统。作为实践性言语的话语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内容,教育话语是在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在教育主体间用来沟通、评价和建构的言语系统,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既具备教育话语的一般属性(教育性),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的属性(意识形态性)。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2)《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华网,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10/08/c_1129904890.htm,2023年8月20日访问。,提出“七个着力”重要要求,其中强调“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范畴,面对网络信息技术对社会结构形态的重塑,必须在把握机遇中积极应对话语表达异质化、话语场域离散化、话语语境碎片化等挑战,展现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新作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需要以“转化”促“优化”,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优化话语表达语境:实现由单一向度向双重向度转换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侧重于现实领域,以宏观叙事为主,导致话语表达不全面、传播不通畅、效果不明显,难以实现社会价值认同,促进社会有机整合。因此,需要实现话语表达语境转换和场域联动,既有利于稳固主流话语的优势地位,又能保证主流话语空间免遭挤压。

1. 由宏大叙事走向微小叙事

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加速了话语的异质化,亦造成语境的碎片化和场域的离散化,实际是人的社会政治化与自我个性化之间的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摒弃传统宏大的叙事方式和过于理想的价值预设,关注人的虚拟生存和内心情感世界。

首先,个人感性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制约话语表达的微观基础。每个人都有自成逻辑、受个人情绪牵制的私人话语体系,其核心是某种言不及义、难以描述的感性认识,这类私人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回归生活世界,了解底层逻辑的切入点。随着个体在网络空间话语表达实践的日益活跃,倘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忽视个体表达的真实诉求和情感体验,便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在个体日常生活领域的“缺场”,导致个体对主流价值观念产生认同危机,难以实现社会的有机整合。

其次,将宏大叙事转变为微小叙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叙事立场上都可以划归为宏大叙事和微小叙事,宏大叙事是基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集体伦理叙事,侧重于抽象的政治教条和价值层面的引导,它所关注的是个体如何遵循和落实宏大的伦理规则和集体逻辑。微小叙事是诗意栖居大地的个人伦理叙事,它所的关注是个体的命运,是“个体声明的叹息和想象,是某个人活过的生命印痕或经历的人生变故。”(3)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6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在通过宏大叙事实现价值引导、凝聚社会共识的同时,应该关注个体的命运,在个体日常琐碎的场景中,帮助个体实现物化世界中人性的回归。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应通过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转变叙事方式,来搭建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2. 由现实场域走向虚实场域联动

现实语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意义建构的主要场域,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与现实空间并置的第二生存空间,话语主体借助“符号面具”在虚拟话语场域获得表达的自由,促进了即时交流和话语共享,但主体道德责任的淡化又导致信息风险增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只有契合虚实共生的诉求,才具有实践意义上的交往有效性。

首先,必须要牢牢坚守和发掘现实场域的话语能量。现实话语场域是能够真切感受到的真人、真事、真景,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共鸣性,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形成具有强大思想感召力的现实话语场域,能够激起内在情感的共鸣和外在行为的统一。思想政治话语表达应善于深入发掘现实场域的话语能量。如疫情防控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历年的“感动中国”“时代楷模”的人物评选活动,都是立足现实话语场域,旨在通过先进典型作为话语引导者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效果。

其次,要深入管控虚拟场域,做大做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网络平台。积极发挥移动直播、即刻视频、算法推荐、问答社区等传播优势,充分利用红色主题网站、两微一端、网络论坛、学习强国APP等传播方式,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构筑全面性、综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平台,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效果和效率。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只有实现虚实场域的相互联动,才能营造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和谐有序的话语空间氛围。

二、丰富话语表达内容:实现话语的“四化”

话语内容决定话语类型,实现不同话语类型的相互转换能够促进主体间的有效沟通,话语内容的转换并非机械嫁接,需要找到语境、语义的契合点,从而避免水油分离的状态。而不同话语类型间的流变,实质是新旧符号间的意义和形式转换,是旧的话语类型在新语境下的调整创新。

1. 政治话语学理化

政治话语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和党的方针政策理论,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谓政治话语的学理化,就是从学理层面深入剖析和阐释政治话语所包含的“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以及基于实践发展变化的“与时俱进性”,揭示思想的真理性、客观性,有助于更精准地把握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4)权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研究论纲》,《学术月刊》 2021年第12期。。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页。只有实现政治话语的学理化,才能增强政治话语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学理化。切忌掉入“西方话语的理论陷阱”,避免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来阐释中国的政治话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实践逻辑,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历史逻辑作为政治话语的学理依托,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讲好中国政治话语(6)楚莉莉:《构建学理化、实践化、中国化、大众化的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3期。。

其次,政治话语学理化必须坚持以“两个结合”为主线。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角度,阐释政治话语的实践性与时代性;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阐释政治话语的民族性和文化传承性,从而阐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政治话语,是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传承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不断创新发展的(7)明海英:《坚持“两个结合” 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8日,第1版。。

最后,聚焦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理化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重点分析这一思想内在的原创性贡献和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依托学科体系、运用学术知识和科学的工具方法等,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历史方法与国际比较、交叉学科分析等开展理论建构式的学理分析,从而更好地展现这一思想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创造性价值。

2. 理论话语通俗化

理论话语高于生活又来源于生活,是经过学术共同体的加工和提炼的话语。如果理论话语成为学术圈的专属语言,则使得理论与大众之间形成一道鸿沟(8)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及其路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第4期。。列宁曾指出:“最大程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程度的通俗化。”(9)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467页。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由深奥到通俗,由抽象到具体,由少数人理解接受到多数人接受掌握的过程。”(10)吴琼、纪淑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求实》2010年第10期。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1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1版。因此,理论只有面向群众、贴近群众,实现理论话语通俗化,才能提高大众对理论的接受度和认同度。但通俗化并非庸俗化,而是以通俗的方式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

实现理论话语的通俗化,首先,要回归日常生活。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的基础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要密切关注个体的点滴生活,与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善于运用和整合群众话语,增强理论话语的生活叙事能力,将人们喜闻乐见、耳濡目染的通俗表达融入到理论话语中,用民众听得进、记得牢、易接受的方式说好理论要义,展示出理论解释生活、反映现实的鲜活魅力。

其次,要微言述大义。运用一些耳熟能详、通俗凝练的网络用语、民间谚语将理论话语转换为贴近群众的“大白话”,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如:“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合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接地气的表达,将理论要义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拉近理论与群众的距离,能够唤起群众的情感共振。可见,只有实现理论话语的通俗化,才能将真理的种子播种在人民群众心中,将丰富的理论要义转化为推动变革的实践动力。

3. 生活话语科学化

所谓生活话语,是由人们的惯习积淀而形成,是指社会生活中的大众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积淀的各类风俗习惯、乡规民约、英雄传说以及节日纪念等方面的话语,是民众在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中的日常生活表达,以其生动活泼的话语风格和饱含烟火气息的话语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注入亲和力。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消解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边界,使得生活话语摆脱了原本适应范围的束缚,日益活跃于网络空间中,暴露出自身的不规范性、不精确性。同时,网络空间中不同话语类型的碰撞,造成生活话语与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之间错位衔接、词义混淆和内涵误读。因此,需要实现生活话语的科学化来促进彼此间有效衔接。

首先,生活话语科学化是指既要保留生活话语的基本特征,又要处理好生活化与科学化之间的平衡,适当强化生活话语中意识形态的统领性,增强生活话语中学术理论的教化性,将生活世界中的感性经验话语提炼成为理性规范话语,增强生活话语的适应性和严谨性,实现生活话语与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之间的有效互动,既使得政治话语接地气,学术话语蕴生气,又使得生活话语有朝气。

其次,吸收生活话语中某些固定的经验性的表达。我国自古重视农业生产,围绕着农业生产积累了许多经验性知识,这些淳朴的智慧往往凝结在简单通俗、精炼生动的一句句谚语或歇后语之中,例如“瑞雪兆丰年”“麦田里种棉花——一举两得”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谚语或歇后语在一代代的流转中勾勒了民族记忆的生动图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当吸收这些日常谚语或歇后语,有利于在唤醒集体记忆中深化价值认同。

总之,生活话语作为一种惯习性的经验话语,是反映民心民意的晴雨表,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色彩,需要理性的升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践,实现生活话语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科学化转变。

4. 网络话语理性化

所谓网络话语是一种覆盖面广且传播速度快的新兴话语表达形式,内容上是由新旧语言文字、谐音、数字、字母缩写,或图像影音等组成的符号,反映网络空间中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网络空间的泛约束性、网络话语的去中心化以及话语主体的匿名化,使得网络话语表达容易打破理性的藩篱,芜杂的情绪表达演化为一场非理性的网络狂欢,因而需要实现网络话语理性化。

首先,转变对网络话语的偏见。广泛汲取网络空间中积极向上的网络新话语,依托网络话语轻松幽默、简洁多样的表达方式,以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积极占领新媒体平台,逐步形成通俗易懂、充满活力的新话语体系,及时有效地传递教育内容。

其次,分析网络文化的发展规律。网络文化作为网络话语的重要生成性资源,是网络话语形成发展的基本土壤,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而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通过培育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改良网络话语的生存土壤,引导理性化的网络话语表达。

最后,赋予网络话语以新意。根据语境对网络话语做出适当调整,对其进行积极正向的外延引导,摒弃低俗的网络话语,引导理性的话语表达,拒斥网络话语暴力,以正能量话语弘扬主流核心价值观,营造网络理性表达的氛围。

三、 创新话语表达形式:实现话语表达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采用的表现方式和形态。从叙事方式来看,包括口头叙事、文本叙事和图像叙事;从表现方式来看,包括显性灌输话语和隐性渗透话语;从价值取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是工具性媒介和意义性媒介的统一。新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形式,实现话语表达的现代化是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必然要求。

1. 由文本叙事向图像叙事转换

传统文本叙事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抽象性的一般概念,具有呆板生硬的特点。随着图片、影音等可视化表达成为信息传播的新载体,人们开始通过图像来把握世界,形成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多维空间思维。图像潜移默化地改变个体接收和交流信息的方式,由此形成图像话语本身——“图本”(12)周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图像化构建》,《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而且生动形象的视觉图像具有容易理解和方便记忆的独特优势。因此,需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形式由文本叙事向图像叙事转换。

首先,用特定的图像形式把观念具象化。将影视、动漫、戏剧等图像表达与意识形态话语内容深度融合,依托电影、公益广告和微党课,变刻板严肃的说教为有温度、有趣味的价值引导,把“看不见” 价值理念转化为 “看得见”的生动图像。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演出红色题材的话剧、录制精品思政课或拍摄党史教育系列短视频等,把“有意义”与“有意思”相结合,让学生在感性、立体、直观的视觉图像中深化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借助象征性的寓意符号来隐喻某种真挚的感情和主流价值观念。可以依托剪纸、泥塑、皮影戏等优秀文化遗产,借助梅、兰、竹、菊这类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文化象征符号,既有利于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又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实现图像叙事转变,提供了新的物质载体和意象表达。此外,类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类典型的“语像”隐喻,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叙事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叙事并非完全脱离文本叙事,而是将抽象晦涩的文字概念与生动活泼的视觉图像相结合,在图文并茂中实现理论、情感和价值的统一。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世界成为图像,与人在存在者范围内成为主体是同一个过程。”(13)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第902页。即世界被把握图像是人的主体性意识出现的产物。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图像化叙事既符合了人的现代化发展——主体性意识觉醒,又顺应了媒介的现代化变革,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事实呈现、情感呈现和意义呈现的统一。

2. 由显性灌输话语向隐性渗透话语转换

显性灌输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将系统的理论知识传输给受教育者,以提升其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隐性渗透话语是遵循教育规律,将蕴含意识形态的话语隐藏在共情的话语表达之中,融入到具体细微的日常生活之中,达到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显性灌输话语向隐性渗透话语的转换,首先需借助主旋律的文学影视作品,将视觉图像与价值引导相结合。主旋律文学影视作品是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生动载体,通过向学生推荐《长津湖》《革命者》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主旋律电影,把抽象严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陈述性话语,转变为相对柔性、具有启发意义的间接隐喻表达,更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理解。

其次,构建共情性话语表达场景,充分发挥“微媒介”平台构建朋辈群体场域。情景运用的最大优势便是给人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在情真意切、情理交融的场景中增强话语内容的共情性,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而朋辈群体场域作为一种“共在”的微传播系统,在“共境”中利用主体间“共在”关系实现彼此之间“共情”,实现“浅层价值感知—深层价值认同—价值内化外行”这一由表及里的过程,进而实现显性灌输向隐性渗透的转变。

最后,增加共情性话语表达,应该充分发挥情感话语对于增进价值认同,促进价值内化的微妙作用。如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庆祝活动推动网上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飙升”,微博话题“我和我的祖国”阅读量超63.4亿(14)李洁:《后疫情时代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爱国主义情感既增进了彼此间的话语共识,又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感染力。

3. 由工具性媒介向兼顾意义性媒介转换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其在实践层面侧重于理论宣传和思想灌输,是一种工具性载体。同时,形成于主体间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也肩负着引导受教育者“学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和实现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目标。如果只对思想理论进行输出而非意义构建,势必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过度工具化,沦为形式主义的宣传媒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摆脱对政治话语的依附,从话语政治化的载体角色中游离出来,实现由工具性载体向建构价值理性的转变。”(15)邱仁富:《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首先,赋予工具性话语载体以意义价值。用人文精神引导工具理性,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沦为形式主义的宣传工具。“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1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3日,第6版。,无论是中共一大遗址,还是复旦大学陈望道纪念馆,深入发掘历史遗址或建筑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层面的价值意义,赋予文化反哺的育人价值,不仅使抽象的价值意义具有了客观实在的载体,还能让人们在参观游览中切身体会到现在幸福的来之不易,避免历史遗址成为言之无物的空壳。

其次,恢复价值意义的根本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不仅是实现人的社会政治化的手段,还肩负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应该在引导人们审视生存状况中捕获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智慧,在迷茫中寻找人之为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启迪人们摆脱异化的被动状态,在对人生最高意义的寻求与探索中实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17)陈露:《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最后,需要发展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的交往理性。个体的话语交往能力和表达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话语表达的可领会性、描述的真实性、交往的真诚性以及表达的正当性,关系到主体间能否达成价值共识,而培育主体的理性思维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表现。

四、转变话语主体的角色定位:实现主体双方的良性互动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话语格局,造成话语表达权的分流和话语主体间位置的变动。如何平衡教育双方之间的话语权分配,引导受教育者实现角色的自觉转换和对主流话语的自觉传播便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教育者由单向“灌输者”向双向“沟通者”转变

随着对“主体间性”理论的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每个独立个体都是主体,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特别之处恰恰在于主客体都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教育双方作为主体都拥有相应权利,这表明构建平等和谐的主体间关系十分必要。

首先,转变教育者的话语理念。需要消除话语霸权思维,增强话语对话意识,树立平等互动的话语理念,教育者应意识到话语交往不是一方话语表达的独角戏,而是多方话语交互的合奏曲,主体间的话语交往是双方对话交流、分享观点和精神互动的过程。教育者应该自觉从知识的灌输者、主导者转变成共同学习的沟通者、合作者,推动受教育者在情感、思想和行为上的共鸣、应和与追随。

其次,构建平等、宽松的话语交往环境。“只有通过平等地沟通对话,才能通过多样化地表达将话语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18)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9页。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地位,调动受教育者话语表达的积极性,改变传统课堂上“教育者独白和学生默不作声”的现象,让受教育者敢于表达、敢于提问、敢于争论,并且对他们表达的思想观点予以及时有效的回应和采纳,实现意义共享,促进教学相长。

总之,对话是流淌于人际交往之中的意义之溪,对话双方共同在这一溪流中分享共存(19)戴维·伯姆:《论对话》,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教育者应摒弃单向的灌输观念,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表达权,以自由平等的话语互动增进受教育者的话语认同,增强话语表达的效果。

2. 教育者向信息的“传播者”“把关人”双重角色转变

传播学主要研究的是社会信息系统,旨在传播生产生活的经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按照传播学的受众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理论传播活动,教育者(传播者)和受教育者(受众)都是传播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双方地位平等,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程度便是话语表达效果的显示器,而话语的有效传播和说服力也取决于传播过程的畅通。当前新兴媒介的兴起造成海量信息的流动,而“信息的搜集分析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起点和基础(20)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5页。”,要求教育者要以“把关人”的角色将错误的思潮言论予以剔除,以先行者的角色将其转换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防止话语内容遭到曲解和污染,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舆论引导。

首先,强化主流话语的有效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并非单纯的信息流通,而是具有价值选择和意识形态引导的作用,应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显著优势,防范错误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扫清主流话语传播的障碍,在信息把关之下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信息的有效传播。

其次,在多元异质思想的交锋中敢于亮剑。在碰撞中驳斥错误观点、剔除有害思想,通过强化议题设置的方式来集中受众的关注点,构建起主体间沟通互动的同心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开展议题设置,避免公众受到错误观念的吸引而疏于对主流价值观念的领会学习,积极主动传播主流话语。同时,选择恰当的时间节点设置相应的话语议题,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等重大节日,让学生在参与主题文化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感受主流价值的内在魅力。

最后,组建“把关人”队伍。整合网络评论员、网络宣传员、网络志愿者队伍,并将思政课教师、宣传骨干、辅导员骨干纳入队伍体系,组建层次分明、彼此配合的“把关人”队伍。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网络空间的各种话语内容、话语信息进行识别、研判和监督,在每个信息传播节点都做到严防死守,把控好每个信息的接力与传递,确保信息传播的安全,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之上,将“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扩大主流话语的影响力。

3. 受教育者由被动的“接受者”向自觉的“传播者”转变

传统的教育格局中教育者掌握丰富的话语资源而占据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则处于失语状态,缺乏主体意识,忽视“在场者”身份。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互动性使得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够随时接收并反馈信息的传播者。因而,需要主动引导受教育者成为主流价值观念的自觉“传播者”。

首先,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表达权利。应为受教育者创造开放的话语表达平台,鼓励其积极主动地表达思想观点,在开放包容的话语环境中实现思想观点的兼收并蓄,并通过文化反哺产生新的信息和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内容。同时,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信息的海量化,教育者也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类信息的筛选,通过议程设置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合理引导。

其次,受教育者应该具备话语能力,即语言组织意识和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一方面,受教育者应不为迎合教育者而窄化自我思想,不因趋炎附势而成为庸见的附和者,不应该囿于传统话语符号体系,要敢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世界和话语内容进行反思和解码,实现理论内化和意义建构。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话语表达的自由应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行使,要树立正确行使权利的意识,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和理性表达的能力,尤其在话语表达过程中要充分考量话语的内容描述、价值取向是否与主流价值观念一致。

结 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6页。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2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交出版社,2022年,第317页。“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论断的提出,不仅预示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正在逐渐走向理论的繁荣,还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拓展了丰富的优势叙事资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要时刻关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变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展现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所赋予的文化自信,通过“转换”增“效果”促“优化”,总结提炼“中国经验”、灵活运用“中国智慧”,用“好”的话语表达,将“好”的中国故事讲得更“好”,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思想、提供中国理论、发出中国声音,不断提高中国话语影响力,(23)朱宗友、李元旭、周虎等:《中国道路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44页。才能真正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所面临的风险挑战,才能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面彰显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新气象新作为。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话语政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