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卫兵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1)《习近平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人民日报》2023年9月24日,第4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蕴含着鲜明的价值导向、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明确的实践要求。从方向性、学理性、实践性等维度探究新型工业化的相关重大问题,做到战略谋划与策略选择相统一,有助于整体把握其产生、演进的内在规律与总体特征,为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必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依据。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而实现工业化则是其中最为鲜明的共同特征之一。马克思认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向那些就工业规模来说跟在后面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7页。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把“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确定为革命胜利后的主要目标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立足中国实际探索工业化道路,在借鉴其他国家工业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驱动要素和依靠力量。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支撑。在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体现制度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强国复兴的新征程上,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位更加清晰,任务也更为迫切和艰巨。
首先,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新型工业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构筑综合比较优势。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生产方式决定着上层建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工业化意味着工业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生产效能具有自身独特的先进性。具体而言,新型工业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新质生产力重要的融聚载体,其发展理念、构成要素、治理体系、依靠力量等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用数十年时间完成西方传统工业化的基础上,继续瞄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使新型工业化成为我国现代化由“后发”到“并行”再到“引领”的基础力量,进而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较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综合比较优势。
其次,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新型工业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夯实物质技术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制造业为主要构成的工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命脉所系。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同国有企业干部职工座谈时强调,“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4)转引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推动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成就与实践经验》,《求是》2017年第12期。。党的二十大把“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列入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体现了新型工业化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局中的举足轻重地位。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蕴含着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物质技术基础的时代要求。具体表现在,我国新型工业化立足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为强国复兴提供充足且高品质的物质供给,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工业产品、创新手段以及就业、创业等机会,以新的生产方式塑造生产关系并进而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要素,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工业的共商共享共建推动人类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5)《习近平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人民日报》2023年9月24日,第4版。。在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内核,以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第一,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处于全新时空场域。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特征和必然要求。在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应当充分考量其所处的时空场域条件。就国内而言,强国复兴伟业的攻坚期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无论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经济建设目标上都要求具备总量足、品质高、韧性强等特点,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我国工业战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即通过新型工业化的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工业产品。就国际而言,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各国正想方设法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我国新型工业化只有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以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要求,才能在面对历史新机遇时赢得战略主动并形成新的战略优势。
第二,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科学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6)《习近平李克强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017年3月8日,第1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新型工业化,并非意味着降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的比例,而是在确保实体经济占国民经济一定比重的基础上提高实体经济的“成色”。回顾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程可知,当其完成工业化以后往往进入到一个以本土“去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后工业化”阶段,这与其把控和主导全球产业链密不可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高阶段,制造业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底盘”,因而必须坚决防止进入“脱实向虚”的误区。无论是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需要夯实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基础。同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制造业保持相对稳定的规模和较强的韧性,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三,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重在先进要素耦合。我国工业化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而言,呈现出明显的“并联”特征,即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多种生产形态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并联发力。一方面,土地、能源、劳动力等工业化传统要素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人口结构调整等现实境遇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刚性制约,只有把高质量发展摆在新型工业化更加突出的位置,更为集约、高效地用好传统生产要素,才能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业能源的清洁化低碳化转型以及充分发挥我国现阶段优质人力资源在产业迭代升级中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迅猛发展,区块链、数字孪生、量子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也在蓄势待发,正深刻改变着我国工业发展的形态和效能。在智能化、数字化条件下,应当突出数据、算力等新质生产力要素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赋能作用,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信息化等方式促进传统生产要素与新型生产要素相融合,进而整体促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正处于深入推进的关键期,既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全球产业链创新链重构与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重要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产业链安全、产业布局调整、高素质劳动力吸纳以及后发国家低成本竞争等诸多挑战。为此,应当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新突破。
第一,坚持创新发展,突出新型工业化的科技禀赋。马克思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6页。。这里的“人的本质力量”,强调了作为主体能动的“人”在工业发展中发挥的创新创造作用。在新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创新放在核心位置,以创新驱动促进新型工业化迈向高阶和高端。为此,应当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一项重大使命,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工业领域创新发展,聚力攻克我国工业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不断提升我国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呈现新型工业化的系统特征。新型工业化涉及的要素多、事项广,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和加强统筹协调才能确保新型工业化得到高效推进。一方面,分型分类推进我国各工业领域齐头并进,统筹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产业深耕拓展、新兴产业持续发力和未来产业提早布局,加快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新兴工业体系。另一方面,以“大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各项举措,一体化推进工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建设,把产业自主可控、人才自主培养、贸易优化升级等融汇于新型工业化实践,多措并举打造并形成新时代我国工业发展的系统综合优势。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强化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实现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基础,也是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大淘汰落后工业产能力度,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工业发展新格局。以打造绿色新动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和使用以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生产方式和利用方式。以绿色制造、清洁工业为重点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最大程度降低工业制造的能源消耗、产品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回收等环节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综合提升工业制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构建新型工业化的联动格局。在强国复兴新征程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以全球视野和开放思维激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动力、潜力和活力。一方面,积极应对“逆全球化”“脱钩断链”等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坚定不移地扩大工业领域对外开放,利用好我国产业经济制度优势和统一大市场优势,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产业变革要素和人力资源要素,努力构筑全球制造业发展新高地。另一方面,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积极推动工业“走出去”,促进我国工业深度融入国际产业分工网络,在为世界经济创造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更好地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和提升产业发展话语权。
第五,坚持共享发展,彰显新型工业化的价值旨归。新型工业化作为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现代产业发展成果。一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特高压输电等高科技手段全面促进区域、城乡等协调发展,打造更多以“东数西算”“西电东送”为代表的跨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从而带动全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坚决防止高新技术在提升产业发展效能的同时引发“数字鸿沟”、人工智能异化等负向效应,以目标导向和底线思维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