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教育的优化路径

2024-06-01 11:26:04
镇江高专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馆校博物馆劳动

王 伟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丹阳师范学院,江苏 丹阳 2123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需要通过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应将劳动教育纳入学前教育体系[1]。在幼儿教师培养中将幼儿园劳动教育理论付诸实践,有效增进幼儿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能力,培育具备劳动素养的幼教人才。

高职院校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阵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与我国幼儿教师的综合水平具有直接关系[2]。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不尽如人意,部分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尚未体现相关劳动素养目标[3]。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虽具备制订幼儿园劳动教育活动计划的能力,但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劳动教育资源是培育劳动素养的基本前提,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运用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4]。高职院校应重视劳动资源的利用,博物馆等场馆具有收藏、研究、陈列、展览等功能,可以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场地资源,在展现劳动技能、分享劳动经验方面具有优势。

1 基于馆校合作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1.1 体现国家关于协同育人的政策要求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总体战略下,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高职院校可与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充分发挥行业精英、工匠劳模等教育资源优势,打造多方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5]。

在馆校合作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馆校合作应和时代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聚焦职业技能和劳动能力培养[6]。充足的劳动教育资源是高职院校做好劳动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家庭、社区、博物馆等场所应被纳入劳动教育的空间范围,成为实施劳动教育的新载体[7]。

第二,馆校合作是落实国家政策的要求。近年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政策支持下得以显化。2019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选取京津冀等地作为试点,开展实践探索。2021年,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物博发〔2021〕16号),该指导意见指出,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社会参与、跨界合作、互联网传播等方式,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多措并举盘活博物馆藏品资源。

1.2 重塑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目标

博物馆和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实现资源整合。第一,优化配置劳动教育社会资源。劳动教育是理论传授和实践劳动的统一,重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劳动本位价值观和劳动品质[8]。馆校合作有利于融合机构职能,加强学校与博物馆等社会劳动教育公共资源的联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劳动场域中理解劳动知识。

第二,回应幼儿园劳动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的需求。幼儿园劳动教育人才需求具有特定性,未来的幼儿教师需要以综合且跨领域的形式呈现全面性和生活化的劳动教育内容[9]。博物馆藏品是源自劳动生活的艺术表达,以馆校合作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1.3 丰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资源

在馆校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顺应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趋势。《意见》指出,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在博物馆的展厅利用展品资源进行劳动实践,锻炼动手能力。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劳动教育应凸显师范生特点,突出创造性劳动、脑力劳动,体现劳动的时代性,注重新型劳动体验。

第二,实现劳动实践方式的创新。馆校合作将场馆资源融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与教学计划,可以运用幻影互动系统等先进的场馆技术展示给学生,学生以体验者和探索者的角色参与以馆藏文物鉴赏等为主题的系列课程与活动,理解劳动知识,锻炼劳动技能,交互的学习方式比阅读文字材料更易形成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劳动认知和劳动情感由此得以充分交融。

2 在馆校合作中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2.1 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

第一,目前我国的馆校合作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规章、法律保障,馆校双方职责、权利、义务、合作方式等不明晰[10]。馆校合作多在中小学阶段开展,高校层面的馆校合作频次不够。

第二,博物馆工作人员共建联动意识不足,对各类馆校合作业务投入不力,导致公益性的体制管理与社会机构盈利性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对高职院校而言,推进馆校合作劳动教育的动力在于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少政策支持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由于合作双方不同的管理与规定,馆校合作在具体实施中尚缺少协调和融通机制,馆校合作尚需进一步深化。

2.2 缺少优质的合作课程

虽然馆校合作有其现实需要,但由于双方共建意识不足,目前,尚缺少优质的合作课程。

首先,双方缺少清晰的馆校合作课程建设方案,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馆校合作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活动组织比较随意、松散。教师即便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也多以参观为主。行前并未对活动有所规划,观后也缺少研讨和总结。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很难实现馆校合作的功能价值。

其次,博物馆的藏品不仅反映先辈们的体力劳动成果,还涉及传统文化、人文历史、艺术、非遗保护等相关主题,在馆校合作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劳动教育尚未提炼有关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文化等共通元素,呈现零散化的课程形态。

最后,馆校双方对合作不够重视。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筹建适合本专业的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1]。职业教育最终是培养走向社会的技术人才,现有的地市级博物馆本就具有许多值得拓展和开发的劳动教育资源,馆校双方应充分挖掘博物馆的劳动教育价值,利用博物馆劳动教育资源,有效开展馆校合作,节约高职院校筹建实践基地的成本。

2.3 缺少深度合作

第一,合作方式有待改进。当前馆校合作的方式比较单一,多表现为馆校协同开展主题活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劳动素养是厚积薄发的过程,馆校合作应在发展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建设实现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同步提升。此外,合作方式的单一还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窄化,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缺乏教育设计、课程统筹等能力,学校在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时,同样存在身份界定模糊、活动组织松散等问题,导致博物馆资源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大多擅长以讲解知识为主进行课程设计,难以满足馆校合作对课程目标和教学活动的要求。

第二,馆校双方对合作质量的反思和研讨均不足,对合作进程缺乏追踪和管理,无法保证劳动教育合作项目的持续开展。

3 馆校合作背景下劳动教育的优化路径

3.1 政策保障,资源共享

第一,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应给予政策配套支持。在宏观政策上,国家已经出台有关馆校合作的指引性文件。然而,馆校合作的落实成效取决于地方职能部门具体实施的质量。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劳动教育为例,仍需跟进地方性配套政策以确保馆校合作的深入开展。近年来,镇江市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增智、育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于当地博物馆资源特点和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出台系列文件,进一步建立健全馆校合作新机制,包括馆校双方在参照场馆资源和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共同制订合作指南,馆校双方共同编制实施方案,提升人才质量。

第二,建立馆校合作师资团队。场馆资源包括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等,这些场馆普遍具有相对完备的工作队伍,包括专业人员、专职教育工作者和志愿者。这些人员可与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合作,共同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劳动教育开展教学设计。如编织中国结这一劳动技术可运用于幼儿教育领域,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邀请馆员和民间艺术家带领学生编织中国结,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习日后工作岗位所需的劳动技术。

3.2 共建课程,理解劳动知识

第一,树立劳动本位课程理念。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应在馆校合作背景下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融通,根据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素养这一总体发展思路,从“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角度重构课程目标,在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功能的同时,对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中的劳动教育目标进行重新梳理[12]。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访工业博物馆和名人纪念馆,让学生感受劳动文明与艺术的魅力,激发他们向劳动模范学习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坚定劳动本位价值观[13]。

第二,完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打造“在劳动中博物”“在博物中劳动”等特色课程。高职院校既可聘请地方博物馆专家莅临校园开设“博物—劳动”课程,也可组织学生在博物馆参加主题课程。如镇江博物馆组织开展“知来处,明去处”文物修复课程,该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了解镇江的历史人文。

第三,依托课程丰富教育资源,通过建立数字博物馆、资源库等平台,实现劳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发挥馆校劳动教育功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最大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4]。

3.3 共创活动,锻炼劳动技能

第一,体验劳动之乐。馆校合作是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方式之一。博物馆可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协同高职院校健全劳动实践活动的配套机制,发挥场馆的教育基地作用,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如作为志愿者体验巡护场馆、打扫展厅、维护运营;作为讲解员组织展厅导览、撰写宣传稿件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劳动中锻炼交际能力,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并对博物馆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第二,发展劳动之用。场馆可参照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创设融通专业技能培养与劳动素养培育的活动。如通过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场馆中试讲等教学性劳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将来走上教育岗位做准备[15]。

第三,感受劳动之美。劳动串联人类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与精巧的手工技艺均是先民劳动成果的集中体现,劳动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手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悟美、创造美,将对幼儿的劳动教育产生独特见解。镇江博物馆与当地高职院校联合设计开发“青韵留白——木质青花瓷瓶DIY活动”“承古拓新——拓片制作体验”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是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劳动精神为基,传承传统技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传统的劳动技艺,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树立“融入式”劳动教育理念,全面整合劳动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元素,使劳动教育在思想上有共识、资源上有共享、政策上有共向、力量上有共聚[16]。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未来力量,应通过加强自身的劳动素养为入职后更好开展幼儿劳动教育做好准备。馆校合作双方应取长补短,灵活融通与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打造长期且长效、科学且规范的双边教育行动。馆校双方通过师资共享、课程共建、活动共创等方式架起教育价值显化和教育资源融通的桥梁,连通学校与社会力量形成以培养劳动素养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共同体,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劳动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馆校博物馆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公共图书馆馆校合作推广实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图书馆学刊(2020年8期)2020-09-11 08:12:48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试论馆校合作
馆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以故宫“陶瓷”主题课程为例
中国博物馆(2018年4期)2018-02-16 07:37:18
“馆校结合”中的两个“三位一体”——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基本策略与项目设计思路分析
中国博物馆(2018年4期)2018-02-16 07:37:16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