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战斗精神培育研究

2024-06-01 11:26
镇江高专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军人官兵培育

张 蓉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镇江校区,江苏 镇江 2120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要“强化战斗精神培育”[1]55。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强军事业全局出发,把握新时代建军治军的特点规律,为新时代战斗精神培塑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1 理论基础

战斗精神是军人信念、情感、意志、作风的集中体现,历来是克敌制胜的利刃。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演变,我们都要大力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2]。笔者从心理学视角研究战斗精神的心理生成过程和影响机制,探究战斗精神培育与心理学原理之间的理论联系。

1.1 心理动机原理与战斗精神培育的理论联系

心理动机理论包含但不限于本能理论、需要理论、内驱力理论、认知理论、归因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对人类行为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人类动机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类动机的基点在于心理需要,心理需要的性质决定行为动机的性质,心理需要的强度决定行为动机的强度。马斯洛的心理需要理论将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失性需要,又称为基本需要,包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另一类是发展性需要,又称超越性需要,主要指自我实现的需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着诸如理想、愿望、期待、目标等指向未来的动力性变量。人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仅使心理系统获得现实性的发展,如认知的发展、能力的增长、一定价值观和信念的形成等,还为人的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由此,培育和激发战斗精神,既有出于生存和安全的基本需要,也有出于自我实现的超越性需要,如精忠报国、忠诚奉献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百折不挠、决战决胜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威武不屈的革命气节等。基于不同的内心需要,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也由此构成不同的战斗精神培育模式,这些需要、动机和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战斗精神的培育成效。

1.2 心理强化原理与战斗精神培育的理论联系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某个行为或操作发生后,立刻进行强化刺激,那么前述行为或操作的强度就增强,即某一反应发生的概率得到增加。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前者是为了增加某一反应发生的概率而呈现或强化某一快感刺激;后者是为了强化某一反应而减少某种厌恶刺激的概率。强化还有内强化、外强化之分,班杜拉认为外在强化在观察学习中主要作为居先而非后继的影响起作用,也就是说,这个作用不是后效的强化,而是预期未来的强化。当然,外强化最终要转化为内强化(自我强化),这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掌握足以产生自然而持久行为的技能,在持久的行为训练中形成自我反应。

战斗精神表现为一种精神助推力。首先,战斗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因素,对军人活动产生推动力量;其次,在军人的战斗行动中,这些精神因素必须成为军人头脑中的因素,才有可能产生推动军人战斗行为的动力,进而催生富有战斗精神的实际行动力。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那样,推动人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才能使人行动起来[3]238。有学者研究发现,军人的战斗精神大多发生于心理“场”内,常常取决于军人个体当时所处的场景。一个战斗集体基于共同目标、共同任务、共同信念、共同动机和共同意志而产生的“群体动力场”,对集体中每名军人的战斗精神具有“催生”和“激发”的强化作用[4]。

1.3 心理暗示原理与战斗精神培育的理论联系

心理暗示是常见的心理现象,当外界采用极其自然的方式将观念、情绪、愿望、判断、态度等信息发送给个体,个体极有可能在无意状态下无条件地接受信息,进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心理学家巴普洛夫认为,心理暗示是人类最简单且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心理暗示可以是直接暗示,也可以是间接暗示;可以是积极暗示,也可以是消极暗示;可以是自我暗示,也可以是他人暗示;可以是语言暗示,也可以是非语言暗示。从作用机制分析,一方面,暗示者通过暗示使他人的行为发生自己所希望的改变;另一方面,被暗示者接受暗示而发生符合暗示者要求的行为改变[5]。

心理暗示对人的精神状态影响较大,科学合理运用心理暗示机制对战斗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军事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军事文化是战斗精神培育的沃土,先进的军事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无形的战斗力,应当运用军事文化这一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滋养官兵,激发战斗精神。二是通过舆论效应发挥心理攻防的暗示作用,抢占发声先机,稳住官兵心神,激发军心士气,砥砺战斗热情,强化暗示渗透影响。

2 现实意义

战斗精神可以在军事实践中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现代战争赋予战斗精神新的内涵,与传统战争相比,现代战争中兵战和心战相互交织、高度融合,极度考验军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耐受程度。只有适应现代战争对战斗精神提出的新要求,以科学的方法培塑战斗精神,才能妥善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2.1 拓宽战斗精神培育的两种思路

“假如把物质的原因与结果比作刀柄,那么精神的原因与结果是真正锋利的刀刃。”[6]99可从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分析,贯穿战争的准备阶段、初始阶段、发展阶段、收尾阶段,锻造由敢打必胜的信心、英勇顽强的斗志、处变不惊的胆识、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团结守纪的作风铸就的战斗精神这柄利刃。

一是认知导向下拓宽战斗精神培育思路。军人作为战斗主体,对战斗的认知是战斗精神形成的起点。只有加深对“为谁当兵”“为谁而战”的认知,才能为战斗精神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研究表明,正确的认知产生正确的评价,反之亦然。科学培育战斗精神,帮助官兵形成积极的正面评价,需要官兵正确认识战斗精神。培育战斗精神,就是要培育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情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忠诚于党、威武不屈的革命气节,处变不惊、遇挫不馁的心理素质和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要引导官兵深刻理解现代战争对战斗精神的要求,充分认清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战斗精神,提升官兵对战斗精神的认知水平。

二是行为导向下拓宽战斗精神培育思路。在战场情境中,既有猛烈的爆炸、激烈的枪战,也有战友的负伤或牺牲等,血腥场面引致极度恐惧感,对作战人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战斗精神的培育,既要在平时训练中坚持行为导向,更要在行为导向下培养官兵在任何艰苦环境下都能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勇气。各国特种部队采取不同的行为训练方法,如美国海豹突击队采用地狱周训练和飘浮技巧训练,这种训练并非简单的身心折磨,而是要了解官兵是否具有战斗所需的钢铁般的意志。

2.2 优化战斗精神培育效果

心理学认为,在人的认知和行为之间还有一些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包含知、情、意、行等多种因素。通常个体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产生什么样的情感,激发什么样的意志品质,形成什么样的个体行为。从心理活动机制看,情绪情感、意志品质是行为变化和认知的中间环节,从认知、情感、意志到外在行为,情感和意志发挥中介作用。

在形成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情感层面的正面评价会让人因为情感的感染力而产生动力,产生更强烈的情绪效应,从而产生更强烈的自信。从这个角度看,正是军人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使其能够积极应对多种战场应激源。

意志是人自觉确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并由此支配人的行动。人的行为最终通过意志过程才能完成。认知解决“是什么”,情感涉及“应如何”,而意志则决定“怎么办”[7]。作为观点和态度向行为转化的必要环节,意志是直接调节行为的要素。认知引导个体以此为基础,确立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行动目标,选择一种反映军人立场、观点以及如何对待完成任务与作出牺牲之间矛盾的意志行为。意志品质对意志行为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3 具体举措

军队战斗力的基本组成要素是人、武器以及人与武器的组合方式,其中人是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核心[8]297。伴随新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战争形态演进,积极进行军事斗争准备,对人这一决定因素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战斗精神作为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直接影响和支配军人军事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是军人的作战体能、技能、智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

3.1 在教育引导中达成心理认同

军队要打仗,需要强化战斗思想,做好随时打仗的充分准备。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由知、情、意等要素组成,每一种要素都有感应、转化外界信息的功能,当外界信息作用于认知、情感或意志等要素时,产生推动行为的强大合力。吴甘霖对这一心理过程进行概括:“通过对情感、思想、意志、感觉、知觉等多种心灵因素的发掘、整合与正确导向,所产生的综合之力。”[9]8从知、情、意相统一的原理出发,在练兵备战中提升战斗精神,可以借助心理认同理论,经过心理认同,实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动机和行为的统一、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回溯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团结一心,誓死保卫祖国,官兵对战争的深度心理认同,对痛击外敌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在练兵备战教育引导中,要坚持用强军梦想铸牢军魂,用军人使命强化担当意识,消除畏难情绪,从认知、情感、思想、意志、感觉、知觉层面,促进官兵一致达成能打仗、打胜仗的心理认同,实现军人个人需要与军队组织需要相统一,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战斗,为赢得战争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在实战化训练中形成心理沉浸

战斗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精神现象,必须依托军事实践活动才能得以体现,必须在军事斗争的艰苦实践中磨砺生成。在实战化军事训练中培塑我军官兵的战斗精神,主要基于心理学的心理沉浸原理。心理沉浸是指个体全身心投入某种环境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理论认为,产生心理力量的环境条件极为重要,最大的要求就是“真实”,环境越“真”越能激发心力[10]302。只有把战斗精神培育与实战化的军事训练紧密结合,在促成战斗心理沉浸的同时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才能产生对环境任务的真实感,促使官兵进入沉浸状态,最大程度激发完成任务的心理力量。战斗精神作为一种心理力量,产生于对环境刺激的真实体验基础上,训练环境越贴近实战,官兵心理沉浸的程度越深,迸发出的战斗精神越强。练兵备战应当在艰苦恶劣环境中展开,以激发官兵潜能,使官兵在训练中提升作战本领,形成坚强意志品质和顽强战斗作风。

3.3 在行为养成中形成心理惯性

战斗精神表现在战时,培育在平时,关键在养成。“惯性”这个概念来源于物理学,意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由此引申,心理惯性是个体倾向于维持现有模式的一种心理状态,与平时的日常养成紧密关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心理惯性对个体行为产生较大影响。当个体形成对某种行为模式的心理惯性后,个体对这种模式产生偏好和依赖,无论当前模式是优是劣、有无替代,都不倾向于寻求其他行为模式[11]。官兵在日常训练中形成的敢打敢战、能打能战、善打善战等战斗心理品质,是胜战的关键因素。战斗精神的培塑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厚积薄发,要在平时的战备、训练和管理中养成,形成心理惯性。心理惯性能够帮助人们在类似环境下作出快速反应,特别是在高技术战争形态下,应战的快速反应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战斗精神培育要坚持常态培育与长效养成相结合,形成心理惯性,这样才能够在未来战争中以更加严明的纪律、更加昂扬的状态和更加顽强的作风有效应对突发战争。

3.4 在奖惩分明中强化心理激励

心理动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二是外在的诱因,表现为人的目标和期望[12]50。诱因就是外部提供的某种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有正向刺激,也有负向刺激。行为主义流派认为,奖励和惩罚是进行心理激励的两种基本方式。奖励是一种正强化,通过正强化物,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消除或抑制行为反应的发生。奖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肯定性反馈,不仅可以直接满足人的物质或精神需要,而且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惩罚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否定性反馈,通过降低或剥夺物质或精神需要达到控制行为的目的,惩罚虽不可或缺,但适用面窄、副作用大。部队激发斗志应当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形成心理正强化,增强官兵的战斗力。奖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为他提供物质奖励,可能会减少活动的内在吸引力,依靠物质奖励产生的进取动机,需要升级物质奖励才能维持动力及发展,一旦物质奖励减少或取消,可能降低人们的兴趣与积极性[13]。将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奖励才是可持续的。近年来,一方面,军队大力表彰典型、鼓励先进,颁布《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军人勋表管理规定》,强化典型宣传,突出仪式激励;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树立军法权威,严明纪律意识,明确的奖惩标准具有鲜明的导向。尤其是在保障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完善军人社会保障、做好优抚安置工作等方面激励制度和措施的出台,不仅让军人拥有了更多自豪感、成就感和荣誉感,还能促使军人安心服役,激发军人练兵备战、临战实战时的战斗精神。

3.5 在心理暗示中激发战斗激情

军事文化作为影响战斗精神的重要力量,在各国的战史中都有记载。《诗经》里的《秦风·无衣》是一首颂扬秦人勇武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战歌,展现了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高昂士气;《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军队战斗前演唱军歌的情形:“当两军列阵之时,种种乐器之声及歌声群起。”[14]186-187“开始交战,歌声、铙钹声、鼓声,汇成一片,震撼山岳,使闻者惊骇慌乱。”[15]85军队在战前和交战中通过军歌的力量形成心理暗示,既给对方以心理震慑,也增长己方的战斗士气和战斗激情。军事文化特有的心理暗示是激发并维系战斗激情的有效途径,应当贯穿战斗始终。战前,官兵面对生死考验,有着强烈的重情心理,思乡之情、思亲之情、战友之情等需要军事文化活动来释放。战中,当推进顺利时,官兵易产生松懈情绪,需要军事文化活动加油鼓劲;当推进失利时,官兵会产生怯战恐惧,需要军事文化活动纾解安定。军事文化对官兵的情绪和情感发挥感染和激发作用,如用由慢到快的鼓点声催人奋进、用节奏鲜明的进行曲表达自信,注重树立鲜明的情感导向,让官兵在红色影视、战斗歌曲中接受战斗文化熏陶,在竞技比拼中感受竞争的激烈和胜战的喜悦。充分发挥军事文化的心理暗示作用,应当紧紧围绕战场态势,突出“战味”和“兵味”。我军历来十分重视用军事文化凝聚军心、振奋精神,如军歌《大刀进行曲》《解放军进行曲》等,有效配合我军不同阶段的作战任务以及变化中的战场态势,歌中独有的“战味浓”“兵味浓”的旋律和填词,起到激发部队士气的作用。

4 结束语

在战争史上,依靠战斗精神战胜强大敌人的战例不胜枚举。历史证明,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固然要依靠战略战术、体制机制、武器装备等,但没有战斗精神,仅有好的作战条件,军队也不一定能打胜仗[2]。当前国际环境暗流涌动,国家安全面临严重挑战,锤炼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向战斗精神要战斗力,用战斗精神催生战斗力,须臾放松不得,丝毫弱化不得。要加强战斗精神培育,教育引导官兵继承和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弘扬我军传统优秀军事文化,探索形成战斗精神培育长效机制。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不仅为当前部队官兵战斗精神培育实践提供启发,还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和学理分析,使战斗精神培育实践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在古今观照中,寻求战斗精神形成的内在机制,优化战斗精神的培塑路径。

猜你喜欢
军人官兵培育
军人就该这个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武警四川总队组织官兵进行健康体检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军人“四有”歌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