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变局中的大国竞争与合作

2024-06-01 07:52苏密斯纳坎德拉哈立德拉赫曼吴钦貌佐朱艺翔译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印度洋斯里兰卡竞争

苏密斯·纳坎德拉 哈立德·拉赫曼 吴钦貌佐 朱艺翔译

【内容提要】印度洋海上贸易和海上交通要道对于世界各国的重要性再强调也不为过。其中,中国90%和印度80%的石油进口需要通过该地区的阿拉伯海。更为重要的是,印度洋海床承载着的光纤电缆网络是当代数字连接和通信系统在东西方之间联通的基石,不仅具有战略重要性,而且已经引起了区域大国的关注,并正在加剧着该地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凸显全球治理模式转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印度洋地区位于“全球南方”的中心,这里拥有许多地区性组织,如东盟、非洲联盟、海合会和环孟加拉湾多领域技术经济合作倡议(BIMSTEC)等。然而,如何防止竞争演变为全面冲突和战争,则是一个真正的挑战。和平共处原则和致力于共同发展的理念再次成为构建多边主义的要义。

当前印度洋局势下斯里兰卡的政策考量与中国对斯外交政策

苏密斯·纳坎德拉

一、引言

如今,印度洋地区已经毫无疑问地走到了世界地缘政治的前沿,这一被认为具有重要地缘战略意义的区域,至少在未来几十年甚至在整个21世纪都将如此。这不仅由于波斯湾的石油以及印度洋海上交通线和咽喉要道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动荡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军事化、政治冲突、社会和经济挑战)、美国的大规模军事干预、中国加入大棋局以及印度希望崛起为真正的印度洋大国等,进一步抬升了这一地区的地缘重要性。虽然印度洋是域外国家(包括美国、欧洲国家、日本和中国)的主要利益所在,但该地区的域内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这些因素必须予以考虑。

事实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斯里兰卡就预见了印度洋未来的战略竞争和发展轨迹,并提出了印度洋和平区的建议。印度洋和平区的概念是斯里兰卡于1970年在卢萨卡举行的第三次不结盟国家元首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大会于1971年通过第2832号决议宣布印度洋为和平区。

然而,即使是最初提出决议的成员国,也没有以强有力的活力和信念来支持这一有潜力载入史册的提案。尽管如此,该决议仍然生动地证明了域内行为体试图使印度洋远离未来可能的战略竞争的努力。

二、斯里兰卡在印度洋的战略重要性

21世纪印度洋地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主要因为近年来印度和中国的崛起,以及东南亚地区增长中心的出现。印度和中国以及东盟经济体包括RCEP成员国,都深度地依赖印度洋满足其能源、供应链和贸易需求。全球每年大约有80%的海上石油以及98.4亿吨货物经过印度洋地区。印度洋对于能源在全球的动态配置也至关重要。世界上大约65%的石油储量属于印度洋沿岸的十个国家,中国90%和印度80%的石油进口需要经过该地区的阿拉伯海。显然,这凸显了印度洋沿岸国家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印度洋海床承载着许多光纤电缆网络,这些网络是当代数字连接和通信系统在东西方之间联通的基石。数字连接不再仅仅被视为由电信运营商和财团维护的商业项目,而是具有战略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区域大国的关注,并加剧了该地区地缘政治紧张态势。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印度战略家一再强调印度洋的特征。早在1945年,潘尼迦就曾说过:“印度洋必须保持真正的印度特色。”2005年,印度前海军司令阿伦·普拉卡什认为,“作为印度洋的卓越海上强国,我们(印度)必须拥有并保持我们关注该区域的可持续行动能力。”这些叙事前提似乎强化了印度在印度洋地区扩张霸权的欲望,并与全球利用海洋的基本原则相悖。

历史上,印度从未完全控制过印度洋。第一个冒险进入印度洋的印度王朝是朱罗王朝(Cholas)。实际上,印度想要控制印度洋的愿望,一定程度上受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

三、大国战略竞争下中斯关系的发展

斯里兰卡位于印度洋的中心,本质上是一个海洋国家。斯里兰卡历代王国都依赖印度洋进行重要的贸易和商业活动。古往今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地区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非常活跃。鉴于斯里兰卡位于印度洋中部的战略地位,它对海上贸易商、海员、航海者和军事探险者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自16世纪初以来,殖民列强相继进入印度洋,通过征服这个岛国,最终于1815年征服整个国家,突出了斯里兰卡的地缘政治意义。

相比之下,中国与斯里兰卡并不接壤,但两国至少从公元前3世纪中国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20年)开始就有贸易往来。公元5世纪,中国著名僧人法显经印度来到斯里兰卡。他在阿努拉德普勒的阿拜吉里维哈拉亚寺潜心研究佛学两年,然后经海上丝绸之路返回中国。在中国明朝(公元1368—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郑和下西洋,曾七次率领船队前往斯里兰卡。此外,在斯里兰卡最近的考古发掘中,中国古代的陶瓷、瓷器碎片和货币遗迹不断出土,生动地证明了斯里兰卡与中国之间存在的活跃关系。

1948年斯里兰卡获得独立以及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斯里兰卡与中国的历史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鉴于自斯里兰卡独立以来,在斯里兰卡流行的政治叙事中,斯中关系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两国关系最重要的时期是2005年至2015年,这尤其被印度和美国解读为斯里兰卡进入了中国的地缘政治轨道,从而为中国经略印度洋提供了战略筹码。

然而,斯里兰卡总统拉尼尔·维克拉马辛哈已经意识到印度洋正在成为地区和域外战略力量博弈的舞台。他说:“(我们)不参与军事联盟,当然也不希望太平洋的问题出现在印度洋。我们更不希望这里成为冲突和战争的地区。斯里兰卡不会参与任何大国竞争。”他还表示,“斯里兰卡将置身于任何大国竞争之外,且必须确保大国竞争不会导致印度洋的冲突。”

斯里兰卡在印度洋问题上的基本原则是,印度洋应该自由开放,并严格遵守基于规则的秩序。这可以被视为斯里兰卡1971年政策的延伸。

尽管如此,包括印度与美国在内的“四国集团”(Quad)一直认为中国在印度洋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其在印度洋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永久“威胁”。一个最新例子是,2023年11月7日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表示,它将为印度阿达尼集团运营的科伦坡港西部集装箱码头的开发提供5.53亿美元贷款。阿达尼港口和经济特区(Adani Ports and Special Economic Zone)持有科伦坡西部集装箱码头51%的股份,该公司正与斯里兰卡综合企业(John Keells Holdings)和斯里兰卡港务局(Sri Lanka Ports Authority)共同开发该码头。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美国方面的数据显示,DFC在斯里兰卡的投资已从四年前的2000万美元攀升至目前的近10亿美元,而斯里兰卡已成为DFC在整个印太地区的第二大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这笔交易反映了印度和美国之间日益增长的战略信任,双方愿意合作从而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替代方案。当然,DFC对阿达尼集团的财政援助可能是应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的要求而进行的。

四、斯里兰卡的战略困境与政策选择

近两年,斯里兰卡的主权债务违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延缓的救助,使得这个岛国处境艰难。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美国和印度正共同向斯里兰卡施加压力,尤其是在战略投资领域。DFC对西部集装箱码头的财政支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鉴于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斯里兰卡不能对来自美国、印度和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漠不关心。很明显,不管政治言辞如何,斯里兰卡在印度洋处于非常脆弱的地位。一个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斯里兰卡将如何平衡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投资,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斯里兰卡外交政策的走向。

现在非常清楚的是,斯里兰卡已被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牢牢控制。然而,在宣布主权违约之前,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些建议,但这些建议并未被斯里兰卡政府接受。印度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僵局,提供了40亿美元的临时贷款。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驾驭地缘政治竞争和应对复杂局面将是斯里兰卡外交政策面临的最大挑战。与斯里兰卡独立后的任何时期不同,斯里兰卡对印度洋的政策将与其对外关系密不可分。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范式下,斯里兰卡将被迫选择合作伙伴,首先是发展伙伴,然后是战略伙伴。因此,维克拉马辛哈政府将不得不一直在困境中前行。可以说,政府采取了一种看似中立的立场,但会受到来自印度和美国的挑战。美国对斯里兰卡的态度是将其纳入“印太战略”,印度是其愿意合作的伙伴。

斯里兰卡外交政策选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斯里兰卡应该在印度洋保持中立的立场,并能够说服所有伙伴保持这一立场,这是确保印度洋和平与安宁的唯一途径;二是斯里兰卡必须强调保持印度洋自由、开放和以联合国公约为基础的重要性;三是斯里兰卡应召开一次有组织的印度洋会议,以实现其在印度洋的外交政策目标;四是斯里兰卡应该继续与中国就所有与印度洋相关的问题进行定期和有组织的对话。

斯里兰卡对中国对斯政策的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斯里兰卡的未来取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当前的经济危机,并创造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而中国是其达成目的的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二是中方应鼓励斯里兰卡最终敲定斯中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三是中国必须协助斯里兰卡进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的市场准入。既然斯里兰卡和新加坡已经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可以寻求RECP成员国(东盟10个成员国+中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就如何帮助斯里兰卡加入RCEP展开谈判;四是中方应尽早鼓励企业对科伦坡港口城和汉班托塔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的投资;五是中国可以考虑提供一个长期计划,用杂交技术、精准农业和垂直农业技术等大多数现代技术帮助斯里兰卡实现农业现代化;六是根据2023年10月24日发布的《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展望》,中国和斯里兰卡有必要进行建设性讨论,就印度洋的使用参数达成一致;七是中斯两国必须确保就双边关系的各个方面在各个层面进行持续和定期的接触,同时考虑所涉及的敏感问题;八是中国在决定对斯里兰卡的政策时,应该考虑斯里兰卡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形势的敏感性。

印度洋地区的大国竞争与合作

哈立德·拉赫曼

一、竞争:是福还是祸?

大自然赋予了人类与生俱来的竞争精神。(1)“Why Do Humans Naturally Love to Compete-Besting Their Peers,”https://nitsjournal.com/psychology/why-do-humans-naturally-love-to-compete-besting-their-peers/,访问时间:2023年10月8日。事实上,这种现象几乎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无论是微观层面的个人、社会和职业领域,还是宏观层面的团体、机构和国家竞争,从长远来看都会对全球竞争产生影响。实际上,它是一种磨炼人类能力的福祉,它激发思考、探索与创新。正是由于人类心理的这一特点,所有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才成为可能。

然而,只有当竞争是良性的,是以改善集体生活为目标时,这种竞争精神才是一种福祉。如果竞争是恶性的,它就会变成冲突和敌意,成为对人类的诅咒。(2)“The Classical Sociologists Park and Burgess Discussed the Escalation of Competition into Conflict Much as One Might Describe a Phase Transition:As Heat Converts Water to Steam,a Shift in Social Context can Turn Dispassionate Competitors into Warring Enemies,”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1717303115,访问时间:2023年10月8日。尽管竞争的性质和动力不断变化,但大部分人类历史都见证了竞争变成一种诅咒,因为它演变成控制人类、占领资源和土地的冲动,以及演变成各种形式的冲突,并可能导致极端的敌对关系,甚至最终演变为战争。因而,人类的潜力最终被导向死亡和毁灭。

二、竞争与战争——二十世纪及以后的分水岭时刻

无需深挖历史,只需粗略回顾一下20世纪和正在进行的21世纪的前四分之一就会发现,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世界人力和物质资源而将竞争演变为战争的现象中,存在着一些截然不同但又相互重叠的分水岭时刻。

第一个时刻的显著特征是两次世界大战,战争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城镇被夷为平地,人们流离失所、返乡和重新划定边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和亚洲的大片土地被夷为平地、成为废墟,大约8000万人丧生,即“全世界大约有4%的人丧生”。(3)Alan Taylor,“World War II:After the War,”https://www.theatlantic.com/photo/2011/10/world-war-ii-after-the-war/100180/,访问时间:2023年10月8日。与此同时,人类发动战争的技术、技巧也发生了变化,造成的破坏力更大,世界上还出现了新的联盟和集团。

第二个时刻是以1945年建立联合国(UN)为转折点。这个全球性组织的建立旨在防止未来战争可能造成的伤害。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成立是为了“拯救后代免受战争之苦”。联合国还建立了许多其他机构并制定了法规,以避免新的世界秩序下战争的产生与后果。所有这些显然都是明智之举,似乎从此以后,大国之间的冲突不再会演变为公开和直接的战争。

然而,一场为了控制世界资源的“冷战”开始了,以混合和代理战争的形式出现,也出现了通过法律手段违反法律的新模式。尽管联合国成立,但在过去的80年左右时间内仍然爆发了250多场大小不一的战争。同时,联合国在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下设定了一个特殊目标(第16项),旨在防止战争。它要求“所有成员国促进人民之间和平共处……主要目标包括减少武器交易,打击有组织犯罪,以及显著地减少全球范围内的一切形式的暴力行为……”。然而,冲突继续演变为战争,极端暴力并未因此被消除。

1991年苏联解体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世界经历了一种新的关系模式。在这一格局中,只有美国一个超级大国,在综合实力方面,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直接与之匹敌,这是竞争演变史上的一个新的转折点。然而,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其盟友的支持下,采取单边主义做法,以欺凌、胁迫和施压为基础寻求对世界的全面超越和控制,而发展中国家则是被压迫的“重灾区”,一系列战争接踵而至。

据估计,“1776年至2019年间,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近400次军事干预,其中一半发生在1950年至2019年之间”,运用其“正义战争原则”和胁迫策略。(4)“America’s Coercive Diplomacy and Its Harm,”Xinhua,https://english.news.cn/20230518/56b84e3237f441518f03a0cf76504fa4/c.html,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5日。这种策略的巅峰出现在2001年及以后,当“反恐战争”(War on Terror)成为世界头条,世界形成了一个新的格局。唯一超级大国的好战行为及其在世界不同地区发动的战争重新激发了世界对新平衡的需求,并导致了另一个转折点。(5)Ibid.虽然这并不是一个类似于集团的局面,但它为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领导的集团之外的两个大国提供了利用机会的空间,并使自己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加强。自那时起,俄罗斯重新崛起,而中国虽然没有宣称自己是大国,但事实上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大国。在许多方面,中国已成为驾驭全球竞争的两个最强大的参与者之一,甚至是最强大的参与者。

因此,原本被认为需要数年才会发生的大国竞争,现在却提前开始撼动着世界格局。如今人们认识到,世界上并不存在单一的超级大国,取而代之的是多个权力中心。一方面,这创造了一种权力平衡,可以被视为阻碍战争的屏障;另一方面,在全球治理体系因其存在脆弱性而似乎无法有效阻止武装冲突的时候,世界正面临着因传统和非传统安全而产生的诸多问题,这种情况甚至可能对世界体系构成威胁。目前似乎出现了一个新的竞争状态,大多数西方国家以及韩国、日本和印度等中等强国都在美国及其欧洲盟友的领导下站在了一起,尽管没有非常紧密地结合,而中国和俄罗斯则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保持着不结盟状态。

三、当前世界竞争格局新动向

中国的崛起引发了新的全球平衡,全球竞争出现了新的转折,中国已成为世界事务的一个主要引领者。中国主导的转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大约五个世纪以来,它首次代表了非西方主导的世界治理倡议。北京的举动正在影响国际关系中的竞争格局;二是中国正在稳步创建一个由自己的规则、准则和价值观定义的全球新秩序。西方的准则、标准和惯例虽仍在流行,但它们正受到审视并逐渐失去意义;三是随着全球重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中国为“全球南方”提供了一个战略选择,这一选择的特点是经济和政治秩序更加公平;四是对技术创新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更多关注强化了中国的地位,并为战略竞争增添了新的色彩。过去和现在作用于战争领域的各种活跃手段正在转向新的领域,如海洋空间、网络空间、信息空间和经济竞争;五是中国无意将自己的准则和价值观强加于人,这与当前西方主导的治理模式不同。在西方模式下,强国认为整个世界都应遵循他们的价值体系,并按照他们的世界观来管理社会;六是中国没有助推战争,而是以“一带一路”倡议(BRI)的形式,在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理念下,启动了一项宏伟的互联互通工程。由此,中国利用全球化、科技进步和地缘经济日益重要的优势,赋予竞争以新的合作维度。“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新开发银行(NDB)等机构的支持;七是本着互联互通与合作共赢而促进平等、包容和多样性的精神,中国发起了三项新倡议,包括“全球发展倡议”(GDI)、“全球安全倡议”(GSI)和“全球文明倡议”(GCI)。(6)Li Qiang,“Following the Vis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Bringing More Certainty to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http://un.china-mission.gov.cn/eng/zgyw/202303/t20230331_11052581.htm,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5日。这些倡议如同“一带一路”倡议一样,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批评,有人指责中国领导层试图“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导大国”,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并试图改变世界秩序为多极化,以及“重塑世界发展格局”。(7)George P.Manson,“Making a Multipolar World with China on Top:Beijing’s New Foreign Policy Initiatives Advance its Long-Term Ambitions,”https://apps.dtic.mil/sti/trecms/pdf/AD1210077.pdf,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3日;Also see,Tuvia Gering,“The Dawn of Xivilization:Israel and China’s New Global Initiatives,”http://www.jstor.org/stable/resrep51458,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3日。然而,中国的立场是明确的,旨在推进“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最终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因此,中国努力的重心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互联互通与互利合作。这种方法能在多大程度上成功而广泛地改变全球治理,并将人类的能量导向共同利益而非冲突,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当前世界所遵循的整体治理范式的连续与否。这个范式基本上来源于“适者生存”的概念,因此承认“自私”是人类生活的内在驱动因素和可接受的特征。(8)Greg Graffin,“‘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s a Sham,”Time Magazine,September 21,2015.这个范式教导人们尽可能获得更多的权力,并将其用于不仅保障自己的生存,还要欺压他人。这不过是一剂毁灭性的药方,是对全球共同利益的掠夺。为此,世界需要一个公平和公正的体系,需要促进合作和协同。然而,以“自我”或所谓的“国家利益”之名的自利主义实际上很难真正以合作取得成功。相反,中国提出的建设“共同利益和共同未来的共同体”(9)Jun Ding and Hongjin Cheng,“China’s Proposition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the Middle East Governance,”Asian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Vol.11,No.4,2017,pp.1-14.强调的是为共同利益和所有人的生存而斗争和做出贡献。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这两种人类行为的方法存在固有差异。对于具有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的北京而言,真正的挑战和考验将在于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整合为全球体系中的主要价值观念。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以共同利益为动力的互联互通倡议,已经引发了若干新的互联互通、发展和安全倡议,甚至连其竞争对手也宣布了若干倡议,即便不是在实质上,至少也是在形式上。例如,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是最新的一项倡议,这是2023年印度在新德里举行G20会议期间宣布的。事实上,这也是过去五年主要行为体的第五次尝试。2018年,美国国会以600亿美元的支出通过了“促进投资引领发展法案”(BUILD法案);2021年,拜登总统宣布了“打造更美好的世界”(B3W),B3W后来被重新推出为“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之后,欧盟(EU)宣布了一个类似于“一带一路”的倡议,称之为“全球门户”。此外,2021年,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宣布了一个三边战略伙伴关系,称为“澳库斯”(AUKUS),三国旨在“加强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合作,以抵消中国在该地区不断增长的实力和影响力”。(10)Lauren Kahn,“AUKUS Explained:How will the Trilateral Pact Shape Indo-Pacific Security?,”https://www.cfr.org/in-brief/aukus-explained-how-will-trilateral-pact-shape-indo-pacific-security,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3日。

这反映了全球正在出现的大国竞争格局。很明显,在未来的日子里,来自域内外的大国和中等强国之间的战略竞争似乎会不断加剧。这意味着除了长期和总体战略之外,还需要采取具体措施来应对其他各领域的竞争。印度洋地区也不例外。

四、全球竞争与印度洋

联合国倡导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这需要在其第14项目标“可持续海洋生态”下进行跨国合作。根据联合国代表的说法,“蓝色经济促使我们认识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需要通过各种伙伴关系开展跨越国界和跨部门合作,而且合作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11)“Blue Economy Definitions,”https://www.un.org/regularprocess/sites/www.un.org.regularprocess/files/ rok_part_2.pdf,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1日。因此,要利用印度洋的蓝色经济和沿海经济潜力,原则上必须采取以相互合作为基础的最佳协作战略。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也是最温暖的海洋,覆盖了地球总表面积的近20%。 印度洋拥有五十多个沿岸国和重要的贸易航线,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并蕴藏着巨大的矿藏和其它自然资源,在全球公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新兴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背景下,许多人更愿意称其为“中心海洋”或“未来海洋”,而不是“南方海洋”。难怪,它正在成为战略竞争的中心。

不仅是域内国家,许多域外国家也对印度洋的资源虎视眈眈,希望控制穿越印度洋并连接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的海上交通线与海上通道,这自然使印度洋地区成为大国交锋的战场。虽然印度洋地区一直存在传统安全威胁,但近期的事态发展加剧了域内外大国和中等强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增加了风险。

然而,根据联合国的原则,为了优化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共同增长,促进合作的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地区和世界大国的利益本质上是相互竞争的。

五、印度洋地区的主要联盟

在具体讨论印度洋问题之前,有必要简要讨论一下该地区重要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现状。毋庸置疑,美国和中国是关键的博弈者,印度洋未来的竞争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国家的举措。美国与其传统盟友选择印度作为其战略盟友,尤其是在印度洋地区,这也已成为既定事实。因此,本文虽然没有展开详细讨论,但讨论将简要涉及他们之间关系以及发展现状。

在过去二十年中,几乎历届美国总统都在努力使印度成为其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当前美国拜登政府进一步提升了美国与印度的防务合作水平,签署了新的协议,为印度在战略事务和国防技术方面提供了准入。拜登政府将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和美国之间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称为其区域战略的“中坚力量”和“支柱”。(12)“The “Quad”:Security Cooperation Among the United States,Japan,India,and Australia,”https://sgp.fas.org/crs/row/IF11678.pdf;Ashley J.Tellis,“America’s Bad Bet on India:New Delhi Won’t Side With Washington Against Beijing,”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india/americas-bad-bet-india-modi,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1日。这一战略的延续体现在印度总理莫迪最近访美期间受到的不同寻常的礼遇,以及签署协议的数量和性质。在新德里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也体现了让印度发挥更大作用的意图,包括在峰会期间宣布了“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项目。这一互联互通计划实际上是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13)Sedef Akademir and Noam Ivri Adanani,“The G20s IMEC Initiative an Alternative Trade Corridor to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https://apcoworldwide.com/blog/the-g20s-imec-initiative-an-alternative-trade-corridor-to-chinas-belt-and-road-initiative/,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1日。毫无疑问,美国的这些努力更多的是为了遏制中国不断扩大的全球影响力,而不仅仅是出于美印双边利益的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印度在安全合作方面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从美国获取先进技术(包括国防技术)确实是印度的需求和目标,最终目标是为了使自己加入大国的行列。同样,制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也是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深知自己在力量平衡中处于弱势,(14)Alex Gatopoulos,“Project Force:Is India a Military Superpower or a Paper Tiger?,”https://www.aljazeera.com/features/2021/2/11/india-military-superpower-or-paper-tiger,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1日。也考虑到其“军事力量由于缺乏重点、优先事项不断变化以及因‘投资不足’而受到削弱”,新德里不希望与中国直接进行军事对抗。尽管如此,在发生冲突时,印度希望确保得到美国的支持,并能够从以色列采购最新的武器。(15)Ibid.

因此,印度将在多大程度上与美国合作而遏制中国还存在许多疑问。观察家们普遍认为,印度希望从美国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但并不希望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将美国的优先事项作为自己的优先事项。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印度没有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干预。另一方面,尽管与中国存在边界争端和其他分歧,但印度意识到自己与中国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尽管“关系紧张”,但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在2022年达到了1359.8 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与技术供应链有关。不过根据最近的报道,印度正在“制定战略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16)“India-China Trade Climbs to USD 135.98 billion in 2022,Trade Deficit Crosses USD 100 billion for the First Time,”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ews/economy/foreign-trade/india-china-trade-climbs-to-usd-135-98-billion-in-2022-trade-deficit-crosses-usd-100-billion-for-the-first-time/articleshow/96969775.cms,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0日。总体上,印度不会为了讨好美国而完全破坏与中国的关系,或与中国发生任何直接或极端的冲突。然而,在印度洋的情况有些不同。(17)“How India is Planning to Lower Reliance on China for Its Supply Chains;New Plan in Works,”https://m.timesofindia.com/business/india-business/how-india-is-planning-to-lower-reliance-on-china-for-its-supply-chains-new-plan-in-works/articleshow/104669779.cms,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3日。

六、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

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存在多个方面。中国的大部分能源供应路线都与印度洋相关,由此可见印度洋沿岸对中国的重要性。虽然,中国在印度洋并不像在南海那样与周边国家存在直接的领土争端,但防止出现任何可能影响其经济和战略需求的海上交通线安全问题,对中国来说依然极为重要。实际上,这个目标直接与“一带一路”项目相关。正如前文所指出的,这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在这个背景下,印度洋对中国增强其在整个世界的影响力至关重要。同时,尽量不让来自印度洋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受到影响,也是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全球层面的美国,还是地区层面的印度和其他国家,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不仅在持续进行,而且还处于上升之中。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超过150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8)“Xi Jinping’s Keynote Speech at 3rd 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https://english.news.cn/20231018/7bfc16ac51d443c6a7a00ce25c972104/c.html,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5日。

七、美印在印度洋的战略伙伴关系

由于印度洋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对其关注度的增加,成为美印在印度洋合作的一个主要原因,毕竟美国和印度在印度洋似乎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美国与印度在更广泛的印度洋拥有“最强大的海军伙伴关系”。美国国防部报告称,两个盟友之间的军事伙伴关系与合作在2022年达到了“创纪录的高度”。(19)Jim Garamone,“U.S.India Ties Continue to Strengthen,Austin Says,”https://www.defense.gov/News/News-Stories/Article/Article/3170929/us-india-ties-continue-to-strengthen-austin-says/,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2日。因此,不足为奇的是,除了广泛的日常情报合作之外,这两个国家还同意监视中国在更广泛的印度洋地区的经济和军事活动。“印度正在建设其海军资产和海上监视能力,以对抗中国在印度洋地区不断扩大的足迹”。(20)“India’s Efforts to Strengthen Indian Ocean Security,”https://cwp.sipa.columbia.edu/news/indias-efforts-strengthen-indian-ocean-security-cwp-alum-manjari-chatterjee-miller,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3日。同时,两国的“马拉巴尔”海军演习(日本也加入)在印度洋定期举行,旨在“制衡”中国不断增长的海军实力和“自信”,正如特舒·辛格(Teshu Singh)指出的那样,“马拉巴尔演习的地缘政治目标是印度、美国和日本努力制衡中国在该地区不断增长的海军自信。”(21)Teshu Singh,“The Malabar Exercises:India,Japan and the US,”http://www.ipcs.org/comm_select.php?articleNo=4282,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3日。

在印度洋,港口数量及其相关的沿海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增加,引发了“在印度洋建设港口的竞赛,中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竞相巩固他们在该地区的影响力”。(22)David Brewster,“Chabahar:India’s New Move in the Great Indian Ocean Port Race,”https://www.lowyinstitute.org/the-interpreter/chabahar-india-s-new-move-great-indian-ocean-port-race;“Ports &Power in the Indian Ocean:How Naval Power,Porting Agreements,and Access will Shape the Future of the Indian Ocean,”https://amti.csis.org/ports-power-indian-ocean/,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3日。实际上,不仅是大国,中等强国也在各自的范围内积极参与并争夺在印度洋的权力以及在军备竞赛中获取更多战略空间和基地。由此,各个国家都争相努力为海战装备自己,包括购置军舰、直升机、雷达系统、潜艇以及进行联合军演等。

八、变局中的机遇与挑战

以上讨论解释了正在发生的世界新格局。在这一新的背景下,大国之间的激烈冲突以直接或间接对抗的形式出现并正在变得更加明显。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冲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023年10月7日发生的哈马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也提供了同样的范例。所有事件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印度洋地区各个行为体之间的发展战略与合作关系。在这种日益紧张的国际环境中,是否有机会加强合作而不是强化竞争呢?

尽管全球和主要大国之间的竞争将继续,但印度洋沿海国家正在出现新的发展机遇。除了一些国家有意在美国的领导下与其(盟友)结盟,而另一些则选择与中国结盟,大多数国家都有机会与这两个国家进行更好的谈判,并努力实现更多目标。尽管中国并不属于印度洋地区,但地理接近性和历史地位使其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而且,“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其在印度洋的优势,目前中国在“项目管理体系”、政策的连贯性、资源可用性等方面优于美国及其西方和地区盟友。可以说,没有任何一项西方倡议能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以及互联互通项目的规模和实施速度相媲美,西方主导的双边和多边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倡议被设计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替代方案,但这些倡议仍然支离破碎,在范围、规模、地理和议题上,与迅速发展的“一带一路”倡议相比相形见绌。

此外,非传统安全威胁(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跨国犯罪)也是推动地区合作的机遇。在非传统安全威胁中,气候变化正在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过度捕捞、近海污染、栖息地丧失以及自然灾害正在增加。其他非传统安全威胁与跨国有组织和非组织团体的非法和犯罪活动有关,这些团体涉及人口、毒品和武器走私、非法移民、对海洋资源的无序开发以及其它跨国犯罪等。这些领域需要加强科学信息、技术和情报分享,也是战略沟通与联合研究努力的方向。事实上,共同努力不仅能够为缓解眼前的挑战提供机遇,而且有助于弥合或减小信任赤字,也为合作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九、结论

尽管竞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但如果不以健康的原则和价值观为基础,竞争就会导致战争和毁灭。人类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中国在“命运共同体”范式下采取的举措越来越受欢迎,但这一范式要取代当前本质上助长冲突的治理范式的可能性似乎很小。联盟和集团的形成方式以及全球力量竞争的态势都反映了这一现实。因此,除了在理论和实践上长期不懈地努力以实现治理范式的全面变革之外,还需要在各个领域采取具体措施。

我们都知道,印度洋地区各国和人民的经济、生计和文化身份与之密切相关。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地缘政治边界是人为划定的,而海洋并不承认这些边界。因此,这些生态系统及其大部分生物多样性都是跨境的。冲突和对抗,而非为了集体利益的竞争性开发,只会导致毁灭。在已经确立的领域以及新兴领域中利用新机遇,发展健康的竞争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世界海洋内在相互连接而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在这一方面,2015年联合国在发展议程下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并通过了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海洋”的第13项和第14项目标。这是对海洋与人类关系事实的认可,所有利益相关方需要共同努力与合作,以实现其共同增长的潜力。但迄今为止,大多数情况下发展远远低于预期。

海洋和蓝色经济是世界大部分地区对其了解非常有限的领域。这是另一个重要的合作领域,尽管它将按照自己的步调自然发展,但可以通过有组织的努力更为快速地得到推进。最重要的是,全球治理模式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认识到,“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23)“Keynote Speech by the Chinese President Xi in 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 on January 18,2017,”http://iq.china-embassy.gov.cn/eng/zygx/201701/t20170123_2309166.htm,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1日。

因此,要探索和挖掘世界(更不用说整个宇宙)的无限潜力与资源,合作与竞争至关重要。然而,如何防止竞争演变为全面冲突和战争,则是一个真正的挑战。为此,大国和中等强国需要为人类的“共同未来”而集体努力,以实现和平、繁荣与共同发展。

和平共处与印度洋地区共同繁荣

吴钦貌佐

一、和平共处面临的挑战

随着美西方在1991年赢得冷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自由主义鼎盛时期受到美国霸权和西方的严重打压,许多国家在民主和人权的名义下受到侵略,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损害。同时,国家的内政广泛而系统地受到西方价值观、文化和全球主义的干预,以符合西方利益。对于小国家而言,很难坚持独立、平等和公正。

全球经济的重心已经从西方转移到东方,未来东方的潜力会越来越强大。在后冷战时期,由中国领导的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发展被认为“再次对美国霸权构成了挑战”。这导致了当前中美贸易战、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经济脱钩等权力对抗与冲突,也使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了“去全球化”的风险。

美国将全球格局重置的责任全部推到中国身上,并宣称这对美国霸权和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构成了现实的威胁。美国对中国的遏制重新浮出水面,为了阻碍中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获取,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甚至以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中断为代价。这使得国家之间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的期望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多极化世界的演进

全球有20多个国家已经受制于美国和欧盟的全面强制外交手段,包括经济制裁、外交孤立和冻结资产。所有这些行动不仅伤害了受害国家本身,而且对整个全球经济和安全造成了联动效应。在压力之下,不满的国家越来越多,寻求战略自主、独立性和中立性立场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共同选择。而欧盟、东盟、海合会、欧亚经济联盟、非洲联盟和南美洲国家联盟等地区组织不断演化并变得更加机制化,以期在全球舞台上获得平等地位。

全球正朝向由不断壮大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力量,再加上中小国家和地区组织发挥作用的多极化趋势发展。像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这样的合作机制以广泛整合发展中国家为目标,以期重新审视并重塑以美西方为中心的全球秩序。和平共处原则和致力于共同发展的理念再次成为构建多边主义的主旨。由发展中国家推进的多极化秩序,不仅意在应对美国霸权,还可以有效避免大国竞争导致的冲突与对抗。

三、印度洋地区的战略选择

印度洋地区位于“全球南方”的中心,其战略意义至关重要且充满活力,这里拥有许多地区性组织,如东盟、非洲联盟、海合会和环孟加拉湾倡议多领域技术经济合作倡议(BIMSTEC)。目前印度洋水域相对平静安宁,大国竞争、地缘政治竞争和外部势力主导的程度相对较低。印度是印度洋唯一一个大国,正努力在全球舞台上发挥中心作用和平衡作用。

许多人认为亚太地区是当前重要的地区,而印度洋则是未来的关键地区。这一未来愿景正因该地区的地缘战略重要性而迅速加强,这在不断演变的多极权力动态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对印度洋地区国家而言,维持目前稳定和相对较低的权力竞争热度本身就是需要应对的一大挑战。

美国为了与中国竞争,可能会采取更加强硬的姿态并增强美国的海军优势,为控制“咽喉要道”的战略做准备。对投资利益和安全的担忧可能会促使中国在印度洋地区进行更加积极的力量投射。这一态势必将引发该地区的权力竞争,并转向另一种力量平衡,以最终结束目前的地区平衡与稳定。

那么,我们有哪些政策选择来维持目前的稳定,并缓解域外大国潜在的地缘政治竞争呢?一是强调实施多极化以避免潜在的两极对抗;二是重视提升印度的中心地位以实现对中美平衡;三是加强对蓝色经济的治理;四是强调一个由印度洋主要国家主导的自由开放的印度洋的重要性。

四、推动多极化以实现印度洋地区和平共处与共同繁荣

当前各种多极化思想都有其合理性,很难忽视其中任何一种。但可以肯定的是,几乎不可能回到完全的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也不可能回到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更不可能实现所有极点之间完全平等的多极世界。对多极性的现实期望应更为平等和平衡,以共享机遇和减少侵略,并避免失去战略自主和发生直接冲突。

当前,中美竞争对全球局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印度洋地区也不例外。目前,存在三种影响印度洋地区多极性发展的观点。一是关于美国在印度洋对中国的遏制。除非发生一些事件迫使美国加强在印度洋对中国的控制,否则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真正能够遏制中国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平衡中国在印度洋的经济影响力。美国和印度真正的共同利益,可能是对冲中国在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岛国的经济影响力。其中,加强以印度为中心的地区组织建设,如“环印联盟”(IORA)、BIMSTEC以及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可能都是实现平衡的现实举措;三是印度努力在美国的地缘政治和中国的地缘经济之间取得平衡。美国正在通过运用权力投射、影响公共舆论以及针对民主和人权的强制性外交手段来实现地缘政治目标,而中国正通过投资、贸易和金融合作扩大其影响力,印度则对中国的地缘经济影响力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且并未认可“一带一路”倡议。印度正在通过加强在印度洋地区的海军力量以提升战略存在并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之间实现平衡。

无论如何,印度洋地区已经成为印度争取强大权力的地缘政治舞台,也是中国保护其在该地区不断扩大的经济利益以及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场所。从地缘经济的角度看,中国在该地区不断扩大的经济影响力对于美国和印度来说是不愿接受的,这促使美国和印度努力将日本、韩国等国引入该地区的权力平衡之中。

印度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可以通过发挥“环印联盟”的作用而得以提升,这反过来又会产生对建立强大而积极的印度洋地区治理体系的需求,包括发展蓝色经济的需要。印度洋地区各国可以主动制定以原则为导向、以规则为基础的治理框架,确保公正、稳定、机会共享与可操作性,以加强外交政策的独立性、不结盟的立场和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以有效地发挥平衡作用,并促进多边主义国际秩序的建立,这将真正促进该地区的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印度洋斯里兰卡竞争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斯里兰卡的高跷海钓
斯里兰卡·乡愁·旧时光
去印度洋
基于HYCOM的斯里兰卡南部海域温、盐、流场统计分析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对”队的斯里兰卡奇异之旅
印度洋上接“嫦娥”回家:远望3号船精确测控探月三期试验返回器顺利再入返回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