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征
【内容提要】面对实力强于自身的国家,选择与他国合作以制衡强国,是行为体的潜在反应之一。在边界争端形势较为严峻的背景下,印度和越南不断强化在南海战略互动和合作,加剧了南海争端的复杂态势。在影响印越南海战略合作的诸多因素中,边界争端和威胁认知是关键变量。边界争端框定两国南海合作政策变化的整体方向,威胁认知左右两国行动意愿强度。当中印和中越边界争端形势均较为严峻时,支撑印越南海靠近的条件较为充分,两国在该区域的战略互动就极易发生;当任意一国和中国边界争端局势有所缓和时,支撑两国南海频繁互动的条件会相应弱化,其在南海的战略合作强度就会有所减弱。通过对中越“中建南事件”和中印“洞朗事件”进行案例比较以及个案内的过程追踪分析,该论点得到了验证。尽管边界争端和共同对华威胁感知是驱使印越强化南海互动的动力源之一,但两国战略重点的不同和高度异质的威胁感知,会增强两国南海战略互动过程的复杂性及效果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印越两国不断强化在南海的战略合作。作为与中国存在边界争端的国家,印越两国在南海的战略合作并非简单的双边互动,其频次和强度与印越对华领土争端态势和威胁认知有相当程度的关联。随着印越对华抗衡心态的不断升级和对抗手段的显著强化,中国陆海边界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这使中国在应对中美关系变动的同时,不得不对东南方向和西南方向战略形势演变倾注更多注意力。本文在回顾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类型化现有理论,从边界争端与威胁认知的维度阐述印越南海战略互动的行为逻辑,并以2014年中越“中建南事件”和2017年中印“洞朗事件”为案例加以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设,进而为分析印越南海战略互动提供新的因果机制。这对把握印越南海战略互动规律和解决与中国相关的领土争端问题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边界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完整、安全和发展等核心利益。近年来印度和越南在南海战略互动显著增强,影响了地区竞争演进过程和南海局势稳定。现有实力差异决定了印越难以靠自身在与华对抗中占据上风,于是两国选择在南海不断靠近减轻战略压力。学界已有诸多中印、中越边界争端问题的研究,并用多种范式对其进行解读。这些成果为理解印越南海战略互动提供重要参考。
吴翠玲(Evelyn Gob)较早运用对冲概念解释东南亚国家战略行为,强调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对华对冲手段包括软制衡、复合接触和束缚。卡尔·塞耶(Carl Thayer)在分析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的越南对华战略后指出,对冲战略包含接触和全方位的束缚等战略选择,越南可同时使用两种战略羁绊中国。虽然学界对大国间是否存在对冲行为持有不同意见,但不少学者倾向于大国间也存在对冲。吴心伯等学者认为,美国对华“接触加防范”和中美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就是采取的对冲战略。(9)吴心伯等:《转型中的亚太地区秩序》,时事出版社,2013年,第83页。李莉、思瑞坎等学者指出,印度也对华采取了对冲策略,其在强调战略自主的同时,开始更多地采取有别于制衡、追随或中立的对冲性政策选择。(10)李莉:《从不结盟到“多向结盟”——印度对外战略的对冲性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年第12期,第77页;思瑞坎:《印度对华对冲战略分析》,《当代亚太》2013年第4期,第23页;刘红良:《论印度对华政策的对冲刚性与合作韧性》,《南亚研究》2019年第1期,第1页。也有学者将视角聚焦在更为具体的议题层面,如探讨印度介入南海问题的进程、动因和影响等层面(11)林民旺:《印度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新动向及其前景》,《太平洋学报》2017年第2期,第31页;楼春豪:《印度莫迪政府南海政策评估》,《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第6期,第41页;刘阿明:《南海问题中的印度因素浅析》,《南洋问题研究》2014年第4期,第8页;方晓志:《试论印度介入南海问题的战略动因及发展前景》,《和平与发展》2012年第6期,第48页;邵建平:《“东进”遇上“西看”:印越海洋合作新态势及前景》,《国际问题研究》2019年第4期,第82页。。
由此观之,学界对印越对华战略的大量研究有助于全面认知中国与印越边界争端的根源和动因。但也需要看到,上述研究主要侧重的是中印和中越的双边互动,较少关注多地缘空间的战略互动对边界争端走向产生的影响,也较少从整体战略架构下认知和把握边界争端与印越南海战略互动间的内在关联。譬如,中国与印越边界争端一直存在,印越也有南海合作的历史传统,为何近年来印越南海战略互动显著增强,其合作意愿和强度又呈现波动特征?印度与越南都试图在对华边界争端问题上占据有利地位,以乘机攫取更多非法利益。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华边界形势相对稳定和较为紧张状态下的印越南海战略互动态势进行考察,分析威胁认知对两国南海战略互动的影响,进而强化对边界争端与印越南海战略互动间关联性的认识,把握其具体决策并解释其南海战略互动规律。这些研究有助于中国准确预判中印多地缘空间竞争、印越南海战略互动等对南海局势的影响,制定相关措施维护国家利益和周边安全稳定。
威胁(Threat)是国际危机的核心概念。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运用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ve Theory)和图式理论(Schematheory)研究对外决策,其中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在将心理学的见解引入到国际关系研究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12)Benjamin J. Cohen,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An Intellectual Histor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p.121.受过政治心理学教育的罗伯特·杰维斯对威胁的“知觉”和“错误知觉”进行探索,将政治心理学的不同理论与国际政治现象结合起来,揭示了认知一致性如何影响对外政策决策。在《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一书中,杰维斯指出虽然知觉不是影响国家行为的唯一变量,但行为者通常会以相同的知觉做出相同的反应,从而影响对外决策和行为。(13)Robert Jervis,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pp.28-31.现实主义流派也对威胁进行了多层次解读。古典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威胁是权力不对称的结果,它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也可能是行为体主观感知到的一种威胁状态。防御现实主义认为,威胁源自地缘因素、对方的军事力量以及对方的进攻意图。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在两极结构下对立阵营的领导国是主要威胁。而偏重国家内部政治的相关研究强调,如果官僚机构认为渲染潜在威胁会增加他们的预算、自主权或威望,就可能会强调潜在的威胁;政治领导人则会通过将问题“安全化”来构建威胁,以证明采取极端措施的合理性。(14)Aaron Rapport,“Threat Perceptions and Hidden Profiles in Alliances:Revisiting Suez,” Security Studies,Vol.29,No.2,2020,pp.199-230.
威胁认知是影响国家战略选择及行为逻辑的关键变量,现已经成为分析地区国家对大国战略认知与战略选择的经典框架。关于威胁认知的来源,学界从物质实力和社会心理等层面进行了分析。戴维·辛格(J. David Singer)认为,威胁认知产生于武装敌对情景,在这种情境下每一方的决策者都假定对方怀有侵略性意图。(15)J. David Singer,“Threat-perception and the Armament-tension Dilemma,”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2,No.1,p.94.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Walt)将威胁认知的影响因素归纳为综合实力、地缘毗邻性、进攻实力、进攻意图等。(16)[美]斯蒂芬·沃尔特:《联盟的起源》,周丕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4页。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指出,在无政府主义的国际体系中,安全是国家的最高目标。(17)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McGraw-Hill,1979,p.126.作为理性的行为体的国家,需要经常对自身所面临的体系压力及外部安全环境进行主观感知与评估判断,并以此为参照调整国家的外交政策行为。因此,威胁认知往往与建构威胁密不可分,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决策者心理环境的影响。基于领土争端、实力差异和历史记忆等因素,印越两国内部一直存在对“中国威胁”的认知。印度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和边界安全的最大威胁,甚至将中国塑造成威胁印度国家安全的“敌人”。越南对“中国威胁论”认知的存在历史更为久远,这种不安全感长期左右越南对华政策。
表1 印越对华威胁感知程度对其南海战略互动的影响
作为促成印越南海战略合作的重要因素,对华威胁认知在两国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印越南海战略合作的出发点均非解决争端,而是在此过程中争取实现彼此利益最大化。
第一,谋求地缘政治利益。地缘政治这一概念揭示了政治权力与地理空间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其对于理解印越南海战略互动态势极为重要。随着国际和地区局势的演变,南海问题已超出了领海主权和能源争夺的范畴,成为大国之间和区域国家之间博弈的又一舞台。尽管印度和越南在南海有不同的地缘政治利益考量,但对领土争端的威胁认知促成两国在这一地缘空间的紧密联系。随着国力的增强,印度的战略构想显然已经超越了印度洋这一地理空间,南海成为印度地缘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印度在南海地缘政治利益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强化在南海这一海洋战略通道的势力存在。印度海权之父潘尼迦曾指出,印度来日的伟大在于海洋,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掌握了印度。(19)[印]K. M. 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年,第81页。当前南海问题处于紧张状态,印度急于填补空白成为负责任的地区利益攸关方。(20)“India:A Growing Presen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eshika Elapata,” https://www.eias.org/wp-content/uploads/2019/07/Briefing-Paper_India-Maritime-Security_DeshikaElapata-1.pdf,访问时间:2023年10月6日。莫迪称,“对印度来说,现在没有哪个地区像东南亚一样受到如此多的关注”(21)“Text of Prime Minister’s Keynote Address at Shangri La Dialogue,”https://pib.gov.in/newsite/PrintRelease.aspx?relid=179711,访问时间:2023年10月7日。。印度将与越南交往列为在该地区的高度优先事项,印度将越南视为进入东南亚的“前线”,并摆在特殊重要地位。除越南外,印度也与其它地区国家合作,以强化在南海地区的势力存在。譬如,印度海军在过去十年间,先后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海军进行联合演习。其二,意在借此牵制中国。2014年11月,印度将“东望政策”升级为“东进政策”,强化南海在其战略演算中的工具性价值。2017年时任印度外交部长苏什玛·斯瓦拉杰(Sushma Swaraj)在演讲中指出,东盟的中心地位可以平衡该地区各种大国的竞争。(22)“The China Factor in India′s Commitment to ASEAN,” https://www.lowyinstitute.org/the-interpreter/china-factor-india-s-commitment-asean,访问时间:2023年10月6日。一直以来,印度视中国为最大地缘政治考验,(23)David Scott,“The Great Power ‘Great Game’ between India and China:‘The Logic of Geography’,” Geopolitics,Vol.13,No.1,2008,pp.1-26.不希望南海这一关键地区“被中国这个长期的对手和竞争者所主导”,(24)David Scott,“India′s Role in the South China Sea:Geopolitics and Geoeconomics in Play,” India Review,Vol.12,No.2,2013,pp.51-69.其介入南海的战略意图是清晰的,目标是让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并在该地区牵制中国。(25)“India′s Sea Oil Push Politically Motivated,” Global Times,https://www.globaltimes.cn/content/724439.shtml,访问时间:2023年10月7日。
第二,获取地缘经济收益。地缘经济已成为国家间进行竞争或合作的手段。印度希望强化插手南海事务的能力,将自身塑造为亚太区域事务的重要参与者,进而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增进与印太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关系。印度与印太地区近55%的贸易都经过南海海域,鉴于中国不断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事实,印度认为其在南海的利益受到中国影响力扩大的冲击。(28)Priyanka Deo,“Power Play in the South China Sea:China′s Expansion and Its Impact on India,”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world/china/power-play-in-the-south-china-sea-chinas-expansion-and-its-impact-on-india/articleshow/99957199.cms,访问时间:2023年10月10日。这促使印度加强其在该地区的海军存在,并强化与越南等国家的联系。2012年时任印度海军司令尤希(Admiral DK Joshi)表示,出于保护印度在南海的经济资产安全的考虑,印度海军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29)“Understanding India’s Interest in the South China Sea:Getting into the Seaweeds,” https://www.csis.org/analysis/understanding-indias-interest-south-china-sea-getting-seaweeds,访问时间:2023年10月11日。地缘经济学的一个方面,即“能源资源”,对印越来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两国都越来越多依赖能源资源满足不断发展的工业化进程。正如印度外交部长在1999年承认的那样,“能源就是安全,任何能源短缺都会危及国家安全”。(30)David Scott,“The Great Power ‘Great Game’ between India and China:‘The Logic of Geography’,”Geopolitics,Vol.13,No.1,2008,pp.1-26,正是通过贸易和特定的能源问题,印度认为自己“在南海有重大利害关系”。(31)S. D. Pradhan,“Emergence of South China Sea as a Flash Point,” http://blog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ChanakyaCode/entry/emergence-of-south-china-sea-as-a-flash-point,访问时间:2023年10月11日。原印度外长兰詹·马塔伊(Ranjan Mathai)曾表示,“南海对我们的外贸、能源和国家安全利益仍然至关重要”,(32)Ranjan Mathai,“Security Dimensions of India's Foreign Policy,” http://meaindia.nic.in/mystart,访问时间:2023年10月11日。猎油(Oil Hunt)的紧迫性意味着“南海现在是印度安全边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3)Raja Mohan,“Oil Hunt Continues,” http://www.indianexpress.com/news/oil-hunt-continues/949768/,访问时间:2023年10月11日。
印度介入南海的另一考量,是看重该区域庞大的军备市场。2023年2月,莫迪提出在未来两年内将国防出口增加两倍以上达到50亿美元,2019年越南国防白皮书指出越南将全面推进军事现代化建设,因而两国国防业务交流既可以巩固印度在区域安全架构中的地位,也能与东盟伙伴建立更坚实稳固的经济联系。
南海对越南而言兼具带动经济发展和维护国防安全的双重职能。就经济发展而言,南海的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旅游资源等在极大程度上拉动越南经济发展。以越南国家油气集团为例,该集团2016-2021年总收入占越南GDP的平均比例为7.6%。2022年越南油气集团收入总额占越南GDP比重高达9.8%。近年来,越南大力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坚持所谓“捍卫海洋海岛领土主权”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有机统一。2023年4月,越南政府颁发了有关批准《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海洋海岛环境战略(至2030年及展望至2050年)》的决议,重申开发利用海洋岛屿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安全保障和国际合作服务。
印越南海战略合作随各自或共同的对华威胁性认知变化而调整。印越南海最明显的战略互动行为是两国海军举行的双边演习、港口友好停靠等活动。随着中国在中印边境地区和南亚地区日益强化的势力存在,印度通过增加在南海的势力存在回应中国。印度知名战略学家拉贾·莫汉(C.Raja Mohan)指出,“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传统的明确区分开始变得模糊……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海军能力的扩充,印度在思考周边海洋空间的方式上更加自信。印度现在将目光投向马六甲海峡以外的地区,将南海纳入其国家安全考量之中。”(34)Raja Mohan,“India and Australia:Maritime Partners in the Indo-Pacific,” The Asialink Essays,Vol.3,No.7,2011,pp.2-3.
第一,涉南海防务交流合作。在中越陆地边界,印度一直试图加大其与中国有争议的北部边界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更有效地部署军事力量奠定基础。印度海军在南海行动的基本逻辑是,通过将冲突升级到更广泛的地理领域,寻求克服其他区域力量的不对称性,通过不断加紧海军建设,增强其控制海洋的能力,进而强化介入南海力度。21世纪以来,越印防务合作机制日益完善,合作的机制化特征日益明显。印度通过与越南签署防务合作协议和海军定期互访、演习等形式,将军事影响力深入扩展至南海地区。2000年3月,时任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访问越南,两国签订《防务合作协定》,内容包含防长定期会晤机制化、举行海上联合军演、战略威胁认知与情报共享等内容。2003年5月,印越签署并发表《全面合作框架联合声明》,启动国防部门的机制化磋商,这是印越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年,两国建立国防政策对话机制,将防务合作扩大到海陆空三军,合作领域涵盖培训、国防工业和军舰互访等。2007年7月,越印两国宣布建立“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并签署新的防务安全协议,从法律层面确认了印度将优先向越南出售导弹、战机等先进武器装备,为双方持续深化合作提供了稳定的制度支撑。
随着中印、中越边界争端复杂化,两国涉南海防务互动进程明显加快,海军和海警等部门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参见表2)。印度虽然不是南海问题当事国,但试图扮演外部平衡者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越南积极拉拢印度开展海军合作,试图借此平衡中国在南海的海军实力,印度也顺势参与南海事务彰显其影响力。2015年5月,印越签署了《2015-2020印越国防合作共同愿景声明》,同意扩大海上安全合作和军事训练活动,同时双方还签署了《防务合作备忘录》和《海岸警卫合作备忘录》。2016年9月,越印宣布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安全合作进入新阶段。2018年5月,印越首次在南海举行海上联合演习,作为稳步建立军事关系总体战略的一部分,两国均出动本国海军最新装备参演。2020年6月,中印边界发生加勒万河谷对峙事件,12月印度和越南海军在南海举行了所谓“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通行演习。2022年6月,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访问河内期间,印越两国签署了一份关于后勤相互支持的谅解备忘录,并发表《2030年前印越防务伙伴关系联合愿景声明》,明确双方将利用对方的基地进行维修和补给物资,这表明印越防务关系取得重要突破。
表2 印度海军、海警部门对越交流合作一览
第二,南海能源勘探与开发。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越就涉足南海油气资源合作开发领域。越南实现南北统一后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并深化与印度等国经济联系。1978年12月,印度邀请越南负责油气业务的部长丁德善率领专家代表团访印,探讨油气资源投资、勘探和生产合作的可能性,并签署《越南大陆架石油勘探与开发协议》,为两国相关领域合作奠定前期基础。1988年越南颁发第07/GP号投资许可证,印度国有石油公司与越南油气集团签订产量分成合同,两国油气合作公司根据上述投资许可文件规定投入运营。根据协议,两国油气公司有固定的产量分成比重,联合勘探开发越南单方划定的南昆山沉积盆地06、12E和19三个区块的油气资源。1990至1993年,印度多次派遣专家赴越南,在南海南昆山盆地附近开展油气勘探等工作。1992至1993年,在越南单方面划定的南海06-1区块发现西兰(Lan Ty)和红兰(Lan)油气田,随后越南引进外商参与上述区块油气田开发项目。西兰和红兰油气田分别于2002年11月和2012年10月进行了油气资源开采。截至2015年,06-1区块已开采天然气约485亿立方米、凝析油1850万桶,为越南电力生产提供了约三分之一的天然气。目前06-1区块由俄越石油公司(占比35%)、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占比45%)和越南油气勘探开发总公司(占比20%)联合开发。2022年越南在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取得新突破,越南油气集团原油总产量达1084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80.8亿立方米。(35)2023,” https://nangluongvietnam.vn/tap-doan-dau-khi-viet-nam-ky-1-tong-quan-nam-2022-va-ke-hoach-nam-2023-30366.html,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0日。
在中印领土争端和中越领海争端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印越在所谓“中国威胁论”上形成一致认知,进而强化南海战略合作的行动动机。近年来,中越、中印间分别爆发系列低烈度冲突事件(见图1)。2014年中越在南海爆发“中建南事件”,该事件是两国恢复建交以来在南海爆发的最为激烈的冲突;2016年中印边界发生的“洞朗事件”成为21世纪以来对两国关系冲击最为严重的事件之一。通过对上述两个事件进行考察,将具体事件与事件中印越的威胁认知相结合,进而梳理边界争端发生后两国在南海的战略动向和相关互动规律。
图1 近年来印度、越南与对华低烈度边界冲突事件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一国的“不安全感”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本国对外决策。决策者所感知到的“他者”意向和对他国的威胁性认知,是影响其外交决策动机和立场的重要因素。决策者一旦感知到了某种威胁,或对他国形成了某种“敌人”或“对手”意向,就会容易按照这种意向来处理新的信息,并对剩余的不完全信息进行推断,从而影响该国的对外政策和行为。2014年5月,中越间爆发“中建南事件”,两国南海争端被无限放大。该事件发生后,越南对“中国威胁论”的炒作甚嚣尘上,认为中国在南海的行为对越南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于是积极呼吁外部势力介入南海。2014年5月5日,越南外交部发言人指责中方实施恐吓、用水炮攻击和冲撞越南船只等行为;5月11日,越南总理阮晋勇在第24届东盟峰会上公开谴责中国,呼吁国际社会支持越南;5月20日,越南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新闻机构通报所谓中方“侵犯”越南主权。与之同步,越南共产党电子报、越南国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大肆炒作中国使用武力威胁越南。随着“中建南事件”诱发的“中国威胁”认知快速上升,越南内部对华“友好派”与“强硬派”之间界限逐步模糊,对“中国威胁”认知的同质性迅速加强并形成共识,成为支撑越南与印度等国强化南海战略合作的社会心理基础。该事件发生后,越南积极与印度互动,两国强化了对南海议题的讨论。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的增强,两国的实力差距引发的担忧在印度政界、学界较为普遍。近年来中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实控线周围近距离摩擦事件不断增加,加之中国在军事装备现代化等领域建设成效显著,这些都加剧了印度的不安全感。印度战略与国防研究委员会创始人哈皮蒙·雅各布(Happymon Jacob)指出,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与印度地理的接近,增强了威胁的强度和紧迫性。(46)“Why India Downplays China’s Border Threat,”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3/04/04/india-china-border-dispute-bjp-modi-consensus/,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5日。尽管中印两国互动过程中国家实力和行为主动性之间存在反差,但实力处于明显下风的印度仍在中印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进取心,在领土争端等领域以“问题外交”的方式对华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在具体决策层面,印度将臆测的安全威胁当作现实的安全威胁来加以应对,甚至不惜强行干预其他国家的正常行动。“洞朗事件”就是例证之一。2017年6月,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过边界线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进而爆发“洞朗事件”。该事件是冷战结束以来双方关系中最具冲击力的事件之一,(47)林民旺:《超越洞朗对峙:中印关系的“重启”及前景》,《太平洋学报》2019年第6期,第42页。对两国关系的冲击不亚于1962年边界冲突。“洞朗事件”最后以外交方式化解,但对中印关系的影响较为深远。印度外交部称,“洞朗事件”代表现状的重大变化,对印度安全产生严重影响。(48)“What′s behind the India-China Border Stand-off?” https://www.bbc.co.uk/news/world-asia-40478813,访问时间:2023年10月25日。2017年9月,莫迪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洞朗事件”通过外交途径得到缓和,但印度的威胁认知并没有随之下降,不断强化对越南海战略合作以联合制衡中国就是表现之一。
上述案例表明,外部威胁感知的差异会影响其行动的协调效果,必然会对国家间战略互动产生影响,最终影响战略合作强度。就越南而言,其对“中国威胁”大小的认知需要综合权衡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在此基础上决定在多大程度上强化对印南海战略合作;就印度而言,威胁性因素体现为中印边界争端走势和印度在多大程度上将中国视为地区战略竞争对手。其中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南海问题当事国,越南相关威胁认知对印越南海战略合作的影响要大于非南海周边国家印度的影响。当越南对中越南海争端威胁认知强度较大时,其拉拢印度介入南海的意愿就越强烈,这恰好符合21世纪印度的战略发展需要,所以这种情境下两国合作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而当印度对中印边界威胁认知强度较大而越南对中越边界威胁认知较小时,越南出于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稳定和维护中越经贸关系稳定的需要,未必会强化与印度在南海的战略合作。而当边界局势稳定且印越对威胁的认知均相对较弱时,两国南海战略互动会维持在不激起中国强烈反应的有限水平内。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分析是对复杂现象的抽象总结,是对影响事件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的逻辑梳理,但抽象归纳与现实之间往往难以做到一一对应。印越涉南海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变迁,是在内部驱动力和外因框架下的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而且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各种变量的权重也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从而影响两国南海政策变迁。
在各国由于缺乏足够了解和沟通而存在认知落差的情况下,追求战略利益导致相互之间战略目标发生碰撞,加上舆论的炒作助推了各国相互威胁基础上战略竞争态势的不断升级。(50)朱翠萍:《印度洋安全局势与中印面临的“合作困境”》,《南亚研究》2014年第3期,第9页。印越出于维护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等目的而在南海不断靠近,两国涉南海战略合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这种合作也会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中印关系受涉藏问题、领土争端、贸易失衡以及互信赤字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是导致两国关系长期紧张的问题。相应地,印度对南海问题的介入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问题的发展走向和解决程度。印度清楚,与越南的合作并非牢不可破,越南不可能有效对抗中国对石油勘探活动的干扰,也无法为印度公司提供充分的保护。(51)《印专家:匆忙进军南海与华正面对抗适得其反》,《环球时报》,2011年09月19日,第3版.越南也明白,印度的海洋战略重心仍是印度洋地区,印度是否会成为南海的安全参与者仍不明确,印度将在多大程度上为以南海为重点的印太建设做出贡献仍不清楚。现实和结构性问题等短板仍将制约两国南海合作的规模和层次,加之两国都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而双方都非彼此的主要合作伙伴,这也削弱了两国南海合作纵深发展的潜力。越共十三大以来,越共总书记阮富仲和越南总理范明政先后访问中国,两国高层都强调用好中越边界谈判机制,寻求双方均能接受的基本和长久解决办法。2023年6月,越南总理在访华时明确表示,越方愿同中方管控好分歧,维护海上和平稳定。(52)《李强同越南总理范明政会谈》,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govweb/yaowen/tupian/202306/content_6888522.htm,访问时间:2023年11月1日。可见,维护南海形势总体稳定是中越两国的共同愿望。
当前中美战略竞争使中国保持边界稳定的意愿更为强烈,中越、中印边界紧张态势本应得到缓解,然而中国应对美国战略威慑被印越视为“维权”机遇,印越试图紧抓时机攫取更多非法利益,因此中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不但没有消减反而被激活。就印度而言,印度仍将中国视为最大军事威胁,加之强势的政治领导人、棘手的边界争端以及激化的双方舆论,都将推动印度对华威胁认知进一步发展,使其维持在南海的势力存在。2023年3月,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用“相当脆弱和危险”描述中印边界争端;5月印度与越南等东盟国家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印度向越南和菲律宾等国推销印度国产武器;6月莫迪在访美时也提及南海议题,强调印美在安全方面有诸多共同可做的事情。(53)“Mutual China Challenges Discussed between US President Joe Biden and Indian Prime Minister Narendra Modi,” https://www.scmp.com/news/china/article/3225236/mutual-china-challenges-discussed-between-us-president-joe-biden-and-indian-prime-minister-narendra,访问时间:2023年11月2日。2023年6月,印度国大党领导人拉胡尔·甘地(Rahul Gandhi)在谈及中印关系时称,未来五到十年北京和新德里的关系将是“艰难”的。(54)Khushboo Razdan,“China-India Relations Next 5 to 10 Years Look ‘Tough’,Says Top Opposition leader Rahul Gandhi,” https://www.scmp.com/news/china/article/3222664/china-india-relations-next-5-10-years-look-tough-says-top-opposition-leader-rahul-gandhi,访问时间:2023年11月2日。由此可以推断,当前印度仍有较强的对华威胁认知,未来其参与南海事务的热情仍然较高。就越南而言,越南在南海争端上的对华斗争策略没有改变。2022年以来越南在南海进行大规模造岛活动,并推进新的石油天然气勘探项目,2023年5月中越在万安滩再次爆发对峙事件。未来中越在南海爆发低烈度摩擦和冲突的可能性仍然较大。但基于中越两国关系的特殊性,越南对华政策姿态不会被“斗争性”主导,越南对华政策仍将以“合作与斗争并行”为主基调。
威胁本身并不能直接塑造国家的政策行为,只有威胁被国家或决策者感知到并经历主观心理建构的过程,才会对一国的政策行为产生影响。鉴于中印陆地边界争端和中越南海之争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两国对华威胁认知短期内会维持在一定水平,未来两国在南海的战略合作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除取决于印越两国的国家利益外,还可能更多受到南海内外国家以及周边地缘政治变化的影响。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则容易形成敌意螺旋,进而导致海上冲突。关于边界争端和未来的中印关系,两国应加强双边磋商与交流,避免让错位的恐惧导致全面脱钩,共同努力缓和两国边境局势,推动印度对华行为回到理性和负责任的轨道上来。对于中越关系和南海争端,中国应强化对越外交,夯实两国互信根基,在两党引领下将海洋争端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实现双边关系持久良性互动。尤其是在中印边界局势较为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更应密切关注印度在南海的具体动向,从多个层面着手与南海周边国家构建地区同安共荣的安全共同体,在强化同南海周边国家关系的基础上降低其与印度的战略互动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