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场逻辑与世界意义

2024-06-01 05:28孟献丽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

孟献丽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23 年6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从广义上讲,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达到一定进步程度时所产生的一切积极成果的总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创造的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明多元并存与多样发展的21 世纪,整个世界呈现出包含中华文明在内的多样文明的异彩纷呈和交流交融。然而,在世界文明多样性愈发彰显的今天,某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然固守“文明冲突论”的交往思维,始终保持“西方中心论”的文明优越感,固执坚持“零和博弈论”的文明竞争观,严重阻碍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明现代化进程。为进一步打破西方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统治,我们必须在明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核心要义的基础上把握其主要特征,深刻分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场逻辑及世界意义,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与现代化转型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奠定现实基础。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及其特征

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价值塑造了不同的文明形态。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总的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来看,应该从指导思想、文化基因以及实践基础三重维度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其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指导思想;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基因;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基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属于21 世纪新文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创新发展,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和生机活力,终将载入人类文明史册。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以及和平性[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属于中华文明,但又是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生成的一种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承继了中华文明的全部优良特性,还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发展中进一步发展和彰显了这些优良特性,孕育出了一些自身独有的鲜明特征。

(一)深刻的人民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2](P322)。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华辉煌历史、创造了灿烂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创造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必然由中国人民自己创造,必然有着深刻的人民性特征。

世界各族人民创造了各自的历史,开创了各自的文明时代。任何文明的建设都离不开“人民”这一创造主体。中华文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人对其文明的独特性和成就亦有非常清楚的意识”[3](P1)。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明与宝贵的精神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稳步推进“五大文明”建设,并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文明发展进步的总要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由人民创造,还由人民共享。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指导思想,内在地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民立场,坚持人民是文明的建设主体,坚持文明发展为了人民、文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人民是文明发展建设的评价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既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者,也是文明成果的共享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出深刻的人民性特征。

(二)鲜明的民族性

中华民族是全体中华儿女汇聚而成的集合体,全体中华儿女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中华文明。作为无数中华儿女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中华文明自身有着鲜明的民族烙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华文明的基础之上传承发展而来,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毫无例外地同中华文明一道深深烙上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烙印。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主体、承载主体和展现主体。从文明的建设主体来看,全体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广泛的建设主体,中华儿女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将自身独有的中华民族属性自动地赋予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时,从文明的承载和展现来看,中华民族甚至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直接或间接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风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承载、展现与传播需要载体,中华儿女无疑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具活力和最具生命力的移动有机载体。他们极其生动地、全面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特色与魅力。“人类既是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体现者。”[4]全体中华儿女不仅集体参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还在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身的生存方式以及精神面貌。由此可见,文明体现者的身份源自对文明的建设,文明的建设过程本质上又是建设主体自身发展的过程,文明必然蕴含文明建设主体的关键特征。全体中华儿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关键特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风采同时又在中华儿女这一展现主体的集合体——中华民族中展现。

总之,全体中华儿女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主体,自然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者;全体中华儿女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承载和展现主体,无疑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体现者。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拥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性。

(三)永久的传承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1]。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绵延不断的连续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内在具有贯穿古今的传承性。中华文明具有深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以及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由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成的新文明形态,同样承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精髓,具有深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及进一步传承发展的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不竭源泉。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可以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活力,促进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繁荣,这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承性的一个有力佐证。事实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承性不仅体现在对优秀精神文化的传承,还体现在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进步物质文化以及进步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承性也是中华大地56 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融为一体的关键因素,它内在地包含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1]。中华文明是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在长期交往中融为一体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承了包括汉族、壮族、藏族、维吾尔族以及苗族等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对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弘扬的基础上生成并发展的一种文明新形态。展望未来,作为五千年延续不断的中华文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传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必然内在地具有贯穿古今、指向未来的永久传承性。

(四)突出的先进性

先进性是现代文明最为基本的特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吸收借鉴了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更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持续进步且不可逆发展的现代文明,自然地具备现代文明应有的先进性。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领导主体。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元素必然会融入与体现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去。第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排斥其他进步文明,注重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吸收。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6]。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我们不仅需要吸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还应该学习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文化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批判地继承、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7],并进一步依据中国具体实际自主地创造性、创新性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进性。第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进性是继承中华文明创新性的客观必然。“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继承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此呈现出因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而带来的先进性。

(五)一贯的和平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继了中华文明的和平基因,一贯坚持各文明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天下大同、协和万邦”[8](P213)。中华民族历来都是追求和平发展的民族,“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1]。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的张骞出使西域“为中国接触西南亚洲最早的记录”[9](P4),张骞出使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与西南亚各国建立商贸联系,“古代人民间的友谊,即由此奠下了基础”[9](P4),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征更使得“中国人民与西南亚非人民的关系,达到很亲密的程度”[9](P4)。从三国魏晋到南北隋唐,波斯、天方等地的风习渐由陆路或航运传至中国,中华文明则由“丝绸之路”向东非、阿拉伯、伊朗等地传播。到明朝时郑和的船队为了实现文明之间的和平交流,其足迹远至非洲海岸,《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蕃国志》等著作都直接证明了“和平发展也可以传播”[10](P282)。但西方资本主义殖民者依仗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强大力量侵占了亚非拉大部分地区,屠杀、抢掠与奴役在当地经常且普遍发生,“古代文明几被消灭”[9](P5)。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并勇敢地反抗了来自帝国主义的暴行,从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英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打开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从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华民族“对于亚非人民当年的遭遇,是可以深切体会的”[9](P5)。中华民族的记忆中留存了太多因战乱而导致人间灾难的历史影像,深切地明白和平来之不易,因此坚决地反对战争,坚定地捍卫世界和平。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华文明内蕴的和平基因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贯坚守和平立场,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提倡者与建设者,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以及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场逻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场有其必然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以及实践逻辑。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规律使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文明的生成发展必然受理论的影响和指导,同时文明又肩负着发展理论的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无疑是承继弘扬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必然要求。不管是历史演进结果,还是理论发展要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归根结底生成于实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并发展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

(一)历史逻辑: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演进的必然结果

文明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崭新高峰。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一段是野蛮史,一段是文明史”[11]。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人类的历史从野蛮史演进为文明史。“从文明起源到文明发展再到建设高度文明”[12]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人类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设高度的文明,更是发展社会主义文明以及探索共产主义文明。因此,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演进的必然结果。

人类文明是一个多面体,只有认识把握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演进轨迹,才能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明是一个可以被描写和叙述的事实——它是历史。”[13](P5)人类文明的历史体现了不同时期文明的衰亡与形成,我们可以大致将人类文明按时代分为古代文明、中世纪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学界较为一致认同的八大古代文明是中国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美索布达尼亚文明、希腊文明以及罗马文明。中世纪文明是古代文明的延续。到了近代,世界各大文明中仍然存在多个从中世纪延续而来的文明,而西方文明自近代以来逐渐被视为现代文明[12](P103-105)。到如今,经历过一战、二战以及“冷战”,在多次大规模经济危机以及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大文明在灾难中逐步走向现代化。世界各国人民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空前灾难之后,深刻地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幸福的基本条件,哪怕到了“美苏争霸”冲突最为激烈的时刻,美、苏两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仍然保持了冷静。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世界大肆鼓吹“历史的终结”,但人类文明历史仍在发展演进。

中华文明顺应了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趋势,从古代文明逐渐走向现代文明。鸦片战争之前,中华民族就擅长吸收外邦的先进文明成果,进而培育出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开始睁眼看世界,西方现代文明慢慢地为国人所认识、理解与吸收,中华文明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先进成果,逐渐向现代文明转型。最终,中华文明顺应人类文明历史发展演进的浪潮,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14]。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字、发明的技术、形成的风俗习惯至今仍广泛地见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为中华儿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出场,符合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轨迹,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

法国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基佐认为,社会原则或文明原则“在大多数古代文明中是一种显著的单一性”[13](P24),文明的单一性原则会让“社会陷入一种停滞状态”[13](P24),停滞的结果就是国家不一定会被毁灭,但继存的社会却如同冻僵了一般而停止发展。基佐又谈到“近代欧洲的文明就完全不是这样”[13](P25),在他看来,近代欧洲文明摆脱了僵化,推动了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实现了文明的进步。世界上所有文明 “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10](P258),传统的中华文明是在吸收其他民族积极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演化而成。中华民族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文明要发展进步与创新延续,就必须进行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终形成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演进的必然结果。

(二)理论逻辑:承继弘扬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15]。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引领着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涵养,承继弘扬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出场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文明范畴、文明的诞生标志、文明内容及类型、文明发展动力及规律、文明的历史演进等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文明不仅仅是文化形式,文明时代的出现与文明的进步本质上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摩尔根认为,文明社会“这一阶段始于标音字母的使用和文献记载的出现”[16]。马克思与恩格斯部分地接受了此观点,“从铁矿石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拼音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17](P34)。马克思与恩格斯还指出:“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17](P190-191)。事实上,“商品生产、私有财产制、阶级对立的出现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开始”[18],并且完全改变了社会面貌。

同时,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文明主要包含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也可从政治与经济的角度将其划分为政治文明与经济文明。恩格斯指出:“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17](P35)。在他看来,人的力量的增强是文明发展演进的内在动力或根本动力。但“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19],因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以及社会建立的一切机构,都将成为原来目的的反面,即走向两者的对立面。这说明了文明的发展也遵循“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20]的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矛盾以及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与自然之间的对抗等,它们都促进了文明的进步。恩格斯强调“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17](P193),现代世界的民族国家是创造新文明的重要单位。作为文明的巨大容器,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进步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是成为了推进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必要条件。

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是承继弘扬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21]。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强调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及不同文明间的和谐共处。由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调走中国自己的文明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西方中心论”;它强调文明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文明之间不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摒弃了“文明依附论”;它强调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摒弃了“文明冲突论”。进一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把自身作为世界文明的中心,不提倡文明之间的冲突对立,而是以反对零和博弈、倡导合作共赢为原则来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三)实践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产物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四个现代化”到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1]。中华儿女走出了一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中华文明实现现代转型的伟大实践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出场的实践必然。

梁启超认为:“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22]。在他看来,物质与精神都是文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发展生产力以创造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在20世纪60 年代,周恩来同志就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23]。在他看来,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24](P13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强调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断发展,而对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5]。将政治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三大文明”一体推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但生态环境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为此,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6]。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的大力推进,反映了中国对粗放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反思与调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人类文明现代化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党的十八以来,党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布局调整为“五位一体”整体推进,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协调统一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无疑产生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之中。中华文明也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实现现代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7](P21),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7](P24)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第一,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主体力量。中国14 多亿人整体迈进现代社会,他们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者,更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发展的主体力量。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变得无比复杂、无比艰巨,但巨大规模的人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的同时,使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坚实的主体基础。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使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带有人民性的底蕴。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此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人民性,更加深刻地彰显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与发展是为了全体人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含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不断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又要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发展的生态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底蕴厚植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华文明蕴含的和平发展基因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得到传承。中国不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文明现代化的老路,而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文明现代化旗帜,既在和平发展中推动自身文明的现代转型,又以自身文明的现代化更好地促进世界文明的和平发展,推动世界各国的文明现代化进程。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7](P6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超越了“文明冲突论”,为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超越了“西方中心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明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还超越了“零和博弈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一)超越“文明冲突论”,为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8](P469)。文明之间存在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文明之间存在差异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文明观。“冷战”结束后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固守“文明冲突论”,而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超越了“文明冲突论”。中国在文明交往实践中始终坚持开放与改革,为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

文明之间存在差异。世界各国文明的时空差异导致各国文明有着各自的历史性、民族性,不同文明在同一时期所展现的样态以及发展的水平不尽相同,因而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存在与多样发展的态势。但“差异既是矛盾,也是动力”[28]。传统的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因存在差异而产生一定的对抗,反而促使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由传统转向现代。我们承认文明之间存在冲突,但亨廷顿所认为的文明之间的战胜、消灭、征服是“文明之间最引人注目的和最重要的交往”[3](P35)的论断,夸大了文明差异所引发的对抗,只指出了较为单一的文明交往模式。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了世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时代潮流,实现了对“文明冲突论”的超越。

“从被讥‘东亚病夫’的农业国一跃而为强大的新兴工业-农业大国”[29],从落后贫弱的旧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用短短70 多年的时间创造了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30]。中国坚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打压封锁中走出了一条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世界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归结起来就一个词:改革开放。

第一,对外开放是增加文明交往接触的机会以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要求。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在于文明之间具备相互接触的条件,如果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进不来”,那么本民族的文明就增加不了异质元素;如果本民族的先进文明“出不去”,那么其他民族就不能学习借鉴先进的文明,进而难以满足他们实现自身文明现代化的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8](P471)。我们之所以取得了斐然历史成就,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坚持对外开放,使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进得来”,也为中国包容、借鉴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以及坚持不忘根本、吸收外来、面向现代的发展创造了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10](P259)。这里的包容精神就是让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明能够进入中国,进而将其他文明的先进元素融入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中。中国自身的发展成就已经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坚持对外开放使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拥有了强大的包容力、创造力以及涵化力。对外开放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绿色通道,它让先进文明“进得来”“出得去”,成为真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智慧。

第二,改革是推动文明主体变革自身以增进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根本举措。文明交流不仅在于采取对外开放的实际行动,还应拥有消化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能力,不断增强本国本民族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魅力。消化吸收外来文明的先进元素以增强自身文明魅力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目标,改革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周易·系辞下》明确记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华文明内蕴的“变”“通”等思想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之一。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更是残酷的现实。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压力迫使中国做出改革的正确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从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的正式启动到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从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入经济体制改革新阶段到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2018 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及202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国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中。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目标在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赓续中华文明;而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中国改革的目标在于借鉴吸收其他先进文明以增强自身,同时吸引其他文明借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促进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总之,改革开放是超越“文明冲突论”的法宝。开放与改革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对于世界文明新的交往关系的形成缺一不可。我们在开放与改革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增强自身文明魅力的同时又吸引了其他文明加入文明交流互鉴的浪潮之中,尊重了文明多元存在与多样发展,超越了“文明冲突论”,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超越“西方中心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明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始终固持“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其实质就是坚持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心的论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2](P427)。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不走资本主义文明现代化的老路,而走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文明现代化道路,“现代化并不等于西化”[3](P422)。中国始终秉持文明之间正义交往的原则,超越了“西方中心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明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

亨廷顿认为,“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3](P41)。西方文明认为自己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但“这种单一文明的观点在多文明的世界里日益不相关和无用”[3](P41),因为“西方文明并无普世性”[3](P422)。文明普世性的论调长期存在,归根结底在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固守“西方中心论”的文明优越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10](P259)。文明之间的平等主体地位要求我们在文明交往过程中秉持正义交往的原则。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等是文明之间正义交往的基础,但追求平等不代表必须反对差异,恰恰相反,差异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中国在与其他文明交往过程中,不把自己的文明当做评判其他文明的标准,更不借文明的差异制造非正义,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同时尊重差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顽固地认为,后发国家要实现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就必须“走西方发展的道路”[31]。但中国始终认为,各国如何选择文明现代化的道路是他们的自由,别国无权干涉。中国不以大国文明的权威限制其他文明的自由发展,反而鼓励他们自由发挥与自主创造,走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文明现代化道路。文明的交往不是单向输出或输入,而是双向的交流与碰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坚持分享自身文明以满足其他文明的学习借鉴所需,这种文明的共享具有鲜明的正义品格,为促进文明之间正义交往以及超越“西方中心论”提供了实践典范。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最为关键的中国经验,就是通过坚持走符合本国国情与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推进本国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摒弃了“西方中心论”,决不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现代化模式,因为历史证明:中国的现代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24](P12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既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模板,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现代化模式的翻版,而是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现代化转型。现代西方世界“已经对文明的概念丧失了信心”[32]。作为后发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在立足本国国情与本国实际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本国发展要求的文明现代化道路。文明的现代化具有差异性,具体的实施方案需要根据本民族和本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人口情况、生产力水平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保持足够的发展定力与清醒的战略头脑,才能实现本国本民族文明的现代化。世界文明不可能统一于“一尊”,即使在欧洲大陆,“欧洲文明的各种因素中没有一个曾在欧洲文明史中垄断过统治地位”[13](P47)。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足以证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文明,“文明的最高峰必然是共产社会”[3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向共产主义文明发展的必经阶段。中国明确反对“西方中心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不是一味模仿西方文明,也不是刻意彰显自身的文明优越感,而是秉持正义交往原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中国经验,鼓励他们立足自身实际推动文明的现代化发展。

(三)超越“零和博弈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现实基础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宣扬“普世价值”,但实际主张零和博弈,对内则遵循“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用文明之优势、行霸权之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身体已经在新世纪了“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10](P273)。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P475),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在现实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人类命运。”[13](P5)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的蔓延仍在加剧,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依然盛行,和平问题、发展问题、治理难题等依然严峻,人类正面临着一种普遍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2](P461)。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只有秉持合作的态度,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才能推动解决全球性难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它承继弘扬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一种反对零和博弈、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4],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展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超越了“零和博弈论”。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统治、反对零和博弈,中国倡导世界和平发展以及世界各国互利共赢交往。冷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军事以及科技等优势力量,长期占据国际舞台的中心位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内采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高压,弱化国内民众对自由平等的现实理性需要;对外发动贸易战争、金融战争、货币战争以及网络战争,甚至派遣军队侵略他国,严重影响了世界和平发展。相反,中国坚决反对霸权统治,摒弃零和博弈理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蕴了与他国和平交往的原则,即尊重他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侵犯他国的国际合法权益,坚持平等互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35]。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支持《巴黎气候协定》,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将人类共同利益落实到具体行动的体现。创建“亚投行”,设立“丝绸之路”基金,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反对单边主义、提倡多边主义,推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主张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开展对外援助与国际发展合作,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倡议以及采取的行动表明:中国是“零和博弈论”的坚定反对者,为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最大努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文明新形态,它基于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而非相互攻击,致力于发展并实现人类的共同利益,超越了“零和博弈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四、结 语

文明是人类的独有标识,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总概括。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发展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承继了中华文明的全部优良特性,而且将其在新的时代和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时代呼唤、顺时代潮流,既是人类文明历史与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演进的必然结果,又是承继弘扬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必然要求,还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产物。放眼全球,世界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依然任务艰巨、进程复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深刻改变和影响了中国,又充分展现了其历史使命与世界担当,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明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未来的人类世界必将走向文明自觉,展现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文明交往图景。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