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视野下问题意识与课程模式改革

2024-06-01 00:04刘程程刘殊妍
关键词:文学课程教师

刘程程,刘殊妍

(1.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2.黑龙江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问题意识”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是一个学术选题价值与生命的直接指向。问题总是我们学习、研究和认知事物的现实和逻辑起点,也是思想的载体和生长点,人们的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个具体问题。而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的提出,则必须与现实的生活和世界紧密相连,是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的结果。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新文科建设视野下“性别与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1]以问题为导向,使教学具有了更为实在的价值,它凸显了从传统文学理论教学的“单向灌输”向“交流实践”“生活养成”转换等特征。作为全校通识选修课,“性别与文学概论”课程并非是单纯的对文学与性别关系的总结介绍和对相关知识脉络的厘清,更是对学生理论创造和建构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将其与“性别与文学概论”课程进行结合,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性别与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2012 年,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应坚持内涵发展,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在新的高校发展精神的引领下,地方高等院校亟待实现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就业思维也在不断拓展。作为通识选修课,“性别与文学概论”课程虽独立于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却是学生了解文学、认知文学的可选择路径之一。在保障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其应用所学知识,进而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多维场域,是本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性别与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仍存在以下问题:

(1)重计划轻现实,培养目标单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皆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办学体制。以培养计划为矩的培养模式,缺乏对现实社会及未来就业形势的必要认知。由于目前就业路径的多重面向、社会需求的多种类型,“性别与文学概论”课程需要因地制宜,以新角度、新思想进行相关培养模式的调整与实践。

(2)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能力缺乏。一直以来,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固化,将知识的讲授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这就造成了对通识型课程的忽视。同时,考试内容僵化教条,不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发散,也直接造成毕业生无法快速适应从学生到职员的身份转变,无法为社会带来相应的价值产出。

(3)重专业轻基础,综合能力欠缺。一般而言,学生就业以对口与否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因此在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皆以本专业课程的集中教学为教学重点,对其他学科门类知识的涉猎相对匮乏,不足以应对国家、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因此,过分强调本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极易造成人才类型的单一化成长,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重共性轻个性,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但目前,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下,仍存在学生自主性不足、创新性不够的问题。在这样的培养体系的拘囿与困束下,学生的个性及创造力被困缚,无法拨开认知迷雾,寻求自我的发展优势。长此以往,学生必然无法弥合其与社会发展对个性化人才需求之间的物理距离,无法匹敌社会发展的真正需要。

二、POA教学理论的介入

“产出导向法”(POA)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专门针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由文秋芳教授所尝试构建。该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教学理念(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流程(驱动、促成、评价)。经过多年的不断优化,不仅是国内外语教学的重要方法,也经由实践与探索,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的课堂实践及人才培养模式之中。

基于POA 教学理论在多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针对“性别与文学概论”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系列显性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利用POA 教学理论,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同时,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教学理念包括以下两个维度:

1.教学中心说:师生和谐互动,完善教学目标

实施教学中心说可有多种形式:教师讲述、小组讨论、个体展示、小组展示等。归根结底,课堂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建立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弥合身份的距离,实现课堂趣味教学。而在课余时间,学生应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及方式进行必要的反馈。与此同时,教师也应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后作业等反思个人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目标。

教学中心说的实施,是对以往流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挑战与修正,打破了“学生主体说”等固有观念影响下教学模式的僵化与保守,凸显了学校教育的本质。事实上,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师生在学习过程中,以知识为媒介的变相交流,其中更包含着对学习方法、学习理念等深层次的认知。有别于社会学习的无目的性,学校教育具有其天然的计划性与组织性,而这一过程不可或缺的是教师的积极融入与学生的密切配合。

2.学用一体说:调整内容结构,举办读书沙龙

学指的是输入性学习;用指的是产出。学用一体说即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该理念不再将教材奉为圭臬,而是将学与用进行紧密相融。该理念及教学模式是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的应有之义,可对社会不同方向、不同岗位实施人才输出。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来源渠道多元,教材不再是知识来源的唯一路径。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为例,对小说的诠释,有文本阐释,更有影视创作的改编。因此,授课内容就不应局限于古板教条的教材知识的讲解,而是应将趣味性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历史,走入人物,这将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理解文学。此外,教师也要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科最前沿理论研究成果的灌输,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及问题意识,同时,也促进个人科研水平的大幅提升。

针对学生问题意识匮乏的问题,本课程定期举办读书会等活动,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必要的发展平台。读书会的举办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各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下,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思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此外,在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学生将“学术思维”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强化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文化素养,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形成以“导师主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模式。“在实施POA开始阶段,学生不熟悉如何从输入中提取有用材料为产出服务,教师就要更多地承担脚手架的功能。一旦一些高水平学生掌握了选择性学习的方法,就可以让他们来承担这个功能。”[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群体的批判思维及理性思维,在日常的学术讨论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要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地位。

问题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知识教学、规范教学一起并称为课堂教学的“三大范畴”。问题意识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实践的。真正的理论必须是出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反映和把握,而不是纯粹的主观思辨的产物。理性辩证的问题意识,便要求辩证理性地看待各种现实和理论问题。

三、改革成果的多维创新

综上,基于问题逻辑的“性别与文学概论”课程改革,不是一般地提及问题意识,其教学问题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相关命题:一是强调对学生理论素养及理论兴趣的关注;二是强化对重要文学理论问题和文学现实的积极求解和回应;三是探索“性别与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学习方式,穷尽问题本身所开启的诸多可能性;四是在教学过程中,探求问题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其如何运用。

在问题意识导向下,教学成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努力回应并解答学生各种文学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凝聚、推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支撑和精神力量。引入“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性别与文学概论”课教学的探讨,是希望能够从“问题意识”角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的改革、发展和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现实的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坚持‘四个自信’,在知行合一中担当时代重任。”[3]

POA 理论认为,教育面对的主体是人。在学校教育中,要始终以人为本,充满人文情怀。文学是人的文学,是对人的情感空间的关注与书写。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始终是学院领导及各位任课教师关注的重点。除教学之外,教师同样要关注学生在情感、心理健康及道德等层面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社会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本课程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并注重强化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文化素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性成果。具体表现如下:

(1)培养模式创新。摒弃了传统高等院校秉持的“唯教学论”的固有思维,并破除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规约,立足学校对大一学生的考核要求,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需求,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能力,实现了“应用写作—应用教学—知识掌握”三者之间的必要联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不拘泥于固定培养模式,而是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科研能力,教师则起到积极而必要的指导作用,为社会输出复合型人才。

(2)教学理念创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意在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以学生的反馈促进老师教学,以老师的督促指导补充学生学习上的不足与缺陷,从而缔结新型师生关系,促使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注意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上的双重压力,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为社会培养健康向上的有为人才。

(3)管理机制创新。本培养模式意在以教学与实践的有机兼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并对学生所选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形成学校、学院、学生之间的“三级联动”,为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向创造必要的先决条件。自由的选课机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力,使其依据自身发展,自由选择。

(4)教学内容创新。利用丰富多元的新媒体资源,将课外资源纳入教学领域,结合教材,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接入学生的课堂教学之中。此外,在对教材内容的讲解中,教师与时俱进,将本学科最前沿理论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以助于学生寻找到新的研究视角。教师本人也通过学生的相关反馈,及时调整授课内容,更新其个人的科研方向。

(5)考核方式创新。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破除了“唯论文论”“唯成绩论”等传统考核的窠臼,规避了传统考核方式的“形而上学”,变静态考核为动态考核,提升了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及针对性,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4]性别问题关乎到社会价值导向的输出,文学范畴的性别内容,内含文学家、作家对时代和现实的深度思考,是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通过行之有效的课堂改革,能够架构一个中西对话、古今对话和师生对话的平台,激活学生的文学理解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猜你喜欢
文学课程教师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最美教师
我们需要文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