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探讨

2024-06-01 00:04李进孙强
关键词:大思政课传授协同

李进,孙强

(沈阳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要善用“大思政课”。“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宝贵经验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与升华。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也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现路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涵

(1)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是专业教师。

(2)协同育人的内涵。协同育人是一种新型的育人理念。协同意为各方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共进退。育人即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协同育人就是内部的分支系统,通过科学的分工和相互协同作用,其合力超越任何一个子系统的独立功能,形成育人合力,实现育人目标。

(3)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涵。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就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相协作,克服各自为战的不足,二者具有一致的育人目标,从而形成的良好互助关系。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要统筹兼顾思政资源,发挥其整体协同效应,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2.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相互关系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相互影响又彼此作用。在“大思政课”视域下,二者的区别体现在:课程思政是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教育,以及在对应专业理论的实践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思政课程注重学生价值观构建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在复杂的社会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现实、解决问题、明确方向。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不管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有育人的责任,二者是相互合作、互为促进的。其一,思政教师为专业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其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方法;其二,专业教师将思政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应用于实践技能训练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践行,提升育人效果。

二、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思政课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蕴含了完整的立德树人教育资源体系,专业课与思政课是否同向同行基本决定立德树人的达成度。思政课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把德育放在首位,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品德素养作为立足点,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保证。同时,专业课程学科繁多,内容包罗万象,蕴含着雄厚的立德树人知识元素。虽然专业及其优势不同,但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德育素养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专业课程中,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探索世界,促进人类的不断发展。

2.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必然选择

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还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的大先生。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是思政教育的两个维度,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思政课,必须在价值引领上才能发挥作用。只有知识传授而没有价值的引领,课程就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理论,带领学生运用实践成果,又要有道德的示范作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担当时代重任。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寓价值观于专业教学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实现育人的润物无声。知识传授是形成学生认知的重要方式。不管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思政理论的学习,都要使学生把握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独立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他们的知识体系还未完全建立,价值观塑造尚未定型,需要加以引导。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效应,才能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时代,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对人才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懂得做人道理;不仅要有综合素养,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水平对智育和体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在“大思政课”视域下,专业教师要正确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应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使专业课程更有温度。同时,用思政智慧关爱学生,增进友谊,相互交流,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三、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有待提升。专业教师可以顺利完成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工作,但由于缺乏系统思政理论知识,思想认识往往不能与时俱进,因此在知识结构中思政理论知识呈碎片化。同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思政理论知识受限,对思政教学规律和方式方法的把握,以及挖掘和应用思政能力方面经验欠缺,在人文情怀、时事热点、价值引领方面具有局限性。知识结构的碎片化和局限性使得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中政治理论储备有待优化。

(2)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协同育人实效性不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专业教师未能及时得到思政教师的理论指导,不能完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实际工作中,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因学科专业不同,在机构设置上分属于不同的教学单位,彼此缺乏交流合作的平台。

(3)在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方面有差距。当前,一些高校教师没有深入领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专业教师认为,知识传授应重视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学科领域具有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对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则是思政教师的任务;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主要解决思政课“知”的问题,但课程理论说教多,缺少感染力。由于教师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育人合力不易形成,影响育人实效。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层面。新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对教师的思想认识产生一定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的腾飞,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西方国家对中国成果的觊觎、国内社会热点问题的发生等,都使教师的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功利主义使教师注重教书,弱化育人思想;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的思政教育。同时,传统上还普遍存在重视理工科的狭隘认识,认为思政教育可有可无,认识不到思政课在新时代、在学生成长成才中育人的引领作用。另外,还有个别专业教师认为德育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因此在专业课课程思政中的实践教学缺乏价值引领。

(2)高校层面。首先,高校顶层设计尚有欠缺。高校党委对课程思政建设实施顶层设计需要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和优势具体进行相应设计和布局。目前,各高校在顶层设计方面参差不齐,未能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布局中。其次,一些高校课程思政培训指导落实不到位。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大多停留在下发文件层面,而在指导、培训、讲座,以及训练场所等方面还缺少外部支持。第三,尚未形成课程思政育人合力。实践中,各类课程存在着“学科保护主义”,这只能使一门课程的课程建设比较强大,但育人合力难以形成。同时,教师之间因专业不同,在教学设计中不注重融入思政教育资源,使得思政教师的思政教育陷于“孤岛”状态。

(3)教师自身层面。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直接者,“课程思政”落实的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教师发挥重要作用。但就目前看,无论是在思想认识还是在育人动力方面,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强和改进。首先,在思想认识方面,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的必要性和内容不明确,不能很好地贯穿落实课程育人教育理念,不能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其次,教师育人内在动力不足。一方面,有些教师在师德师风、职业素质、思想认识上有欠缺;另一方面,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各类各级教研、科研课题,难免占用一些精力。最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互联网是当前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发挥网络优势,将其运用到教书育人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1.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和能力

“大思政课”视域下,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要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和能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更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既不能片面理解,也不能将其分割看待。专业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要提升认识,完善自我,助力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作为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学科知识、培养工程能力的同时,应时刻牢记将“五育”融入课堂,践行“三全育人”重要理念,言传身教。[1]133加强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责任意识,将思政教育资源融入专业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于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无论是课程思政的专业知识,还是思政教育的思政课程,二者的育人方向完全一致,最终目标都是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它们的核心和关键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思政课的功能和目的决定高等教育目标和发展方向。思政课教学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专业性课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通过思政课教学,要让学生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涵盖三个层面的内容:育人理念的价值导向与知识导向;培养目标的技能训练与人的全面发展;课程形式的意识形态主导性与课程形式多元性。不管哪个层面,专业课程都需要聚焦育人价值本源。各学科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成为思政课程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元素。专业教师要肩负起立德树人职责,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2.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

依据专业课程所属学科及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抓住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契合点,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发挥课堂育人作用,贴近生活实际,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将思政资源与专业知识有效融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喜好,满足其内在需求;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转变育人理念,尊重学生的教育需求、满足学生的现实要求。其次,要找到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第三,课程思政不只是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也不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简单说教,还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专业课程的感染力、针对性,提高教师的亲和力,使学生回归课堂,达到知识传授的深度和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作用。

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好教学设计和知识导入,将社会热点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授课方式方法与学生的思维惯性相一致,贴近现实生活,既满足学生内心的渴望,又符合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与学生需求同步相融,实现自身价值,不断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协调发展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把思政元素融入不同学科和专业,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是重点。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作用,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渠道,但它不是简单的融入,应具有实践性和艺术性,也需要采用适合的、多样的方法实现融入,避免同质化。同时,专业教师通过创设问题、价值判断情境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塑造学生与所学专业相近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指导学生贡献社会。专业教师要建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育人理念,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努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以自身的理论功底、智慧和人格魅力滋养学生,把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贯穿日常教学活动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坚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把握学生需求,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在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重新认识和重构再造,为学生成长成才供给足够的知识养料和精神食粮。

3.切实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互助协作

在实现“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目标过程中,思政教师为专业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专业教师为思政教师提供专业理论,共同实现合作共赢,切实提高育人效果。在育人内容上,专业教师应与思政教师保持一致,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实施有效的思政教育方法,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寻求最佳育人方法。

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在备课时,要基本了解所教学生的大体情况,熟悉不同专业学生的特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政教育;课上育人时,除了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客观评价,尊重学生个性,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素质。在课下,教师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找到解决方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不管在课前、课中、课后,应做到德育智育齐头并进,共同促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协同育人过程中,思政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时,不仅能给予专业教师以思政理论帮助,还能从专业教师身上学习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专业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时有效融入思政教育资源,双方共同为思政育人注入力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传授协同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传授技艺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