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玲,钱丹
(1.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5;2.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3)
思政课形象是指人们在感知、参与和体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对思政课存在状态和运行情况的总体印象与评价[1]。近年来,关于思政课形象的研究越来越多,要把思政课打造成铸魂育人的“精课”“金课”,就必须重视思政课的形象塑造,这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2]。思政课形象研究直指思政课质量以及实际育人效果。当前正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守正创新、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探究思政课形象的生成逻辑,通过分析其要素内涵提出优化思路,对于新时代思政课形象建构、提高思政课质量及增强育人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要素都是思政课形象的具体呈现,思政课形象的生成和拓展与各要素之间存在紧密关联,从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维度洞悉其生成逻辑,把握其本质特征,这对于推动探索思政课良好形象建构意义深远。
思政课形象所依附的实体就是思政课,它的课程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形象的生成。第一,思政课具有政治性。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属性,它关乎思政课的价值取向和人民立场。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旨在将学生培养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当前思政课在人们心中“又红又专”的形象具有密切的关系。第二,思政课具有学理性。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关键还在于将马克思主义这一“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学理性是人们对思政课形象感知和评价的重要衡量标准,教育者是否能够将道理讲得入脑、入情、入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政课形象,不过目前也存在讲道理比较浅显、晦涩难懂、抽象等问题,这与当前思政课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空洞说教”的形象有关。
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指向对象。主体与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主体在观念上掌握和反映客体,客体在观念上被掌握、被反映,所以思政课形象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个人特性。第一,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与其知识结构密不可分,若其关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都有相对深入的学习,则其在理解思政课的目标与意义等方面将会更加深入,并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若其知识结构不完善,则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会较为抽象与片面。第二,受教育者的情感表达。受人们所在地域文化、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因素影响,不同人对于思政课内容的态度以及感悟力也是不同的,如从小生长在革命老区如井冈山、延安等地的人,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红色革命文化,受到了相对较多的情感熏陶,相比于一些非革命老区的人,他们对于思政课的接受与理解程度会更快,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自觉自愿成长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然,受教育者的情感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与实践经历而加深的。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与情感表达影响着受教育者对于思政课的收获感和满意度,从而决定思政课在其心中的形象,这也是思政课形象生成不可或缺的一个来源。
介体一般就是指媒介和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所传输的有效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联结纽带”。第一,语言的直接表达。语言是最常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语言表达的流畅性、逻辑性、丰富性、亲和性、趣味性等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效果,从而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思政课形象的直观感受与价值判断,但语言也只是思维的体现,核心还是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情感投注。第二,实践的直接体悟。实践出真知,知与行是统一的,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构造思政课的良好形象,就要将思政课讲在祖国大地上,只有加强实践,才会赢得思政课的良好形象,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加深对于课堂中所学理论的理解,或者开展更多实践活动。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政课,当下在高校愈渐盛行的劳动课程如剪发、园艺、烹饪等受到广大学生欢迎,这表明了通过实践活动构建思政课良好形象必然行得通。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指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人们所接触到的会对自身思想品德形成,以及具体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论述为指导,思政课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思政课队伍建设强劲有力,教学效果显著增强,思政课形象不断优化。第一,国家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社会环境对思政课形象的作用极其明显,治党治国的各项事业中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的形象是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塑造的直观体现,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建构也成为思政课形象建构的内在驱动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强调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主渠道”等论述,全国各地高校都加强了思政课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大力支持,高校思政工作在守正创新中改进和加强,取得了政策环境优化、队伍建设有力、制度保障完善、工作方式创新等新进展[3],这大大提升了思政课的形象。第二,内部环境逐渐改善。思政课形象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内部影响因素的综合体现。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加强,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不断加强,思政课的内部环境不断完善,这都是思政课形象得以提升的原因所在。
思政课形象是由丰富的要素组成的。从思政课的指导思想来看,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呈现出学理性极强的形象;从思政课的立场来看,它坚定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从思政课的定位来看,它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鲜明的育人形象;从思政课的开展过程来看,它是老师与学生的深度交流,给人贴近实际的亲和感,具有高度的亲和力。结合思政课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对其丰富的样态进行深入阐述。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的。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课程,思政课的核心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其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大道理,学生通过思政课程接受到的不是心灵鸡汤,而是透彻的理论分析和彻底的思想理论。真理的理想感召和科学的理论塑造共同构成了思政课的学理形象,充分凸显了其理论底色,这也是我们有理有据地讲好思政课的底气来源。
思政课不仅有“术”,更有“道”。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政治性关乎思政课的价值取向和人民立场,关系到思政课能否占领制高点,思政课的定位使其必然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主要就是结合当前的世情、国情积极开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教育者可以理直气壮表达其政治立场,并在思政课中引导学生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明辨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坚定的政治自信,从而体现出了极强的政治形象。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上明确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立德”是要立智仁勇三大徳,“树人”是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促使学生成为有价值理想和政治素养的合格接班人[6]。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明晰了思政课的定位。立德树人为思政课指明了方向。人无德不立,德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评价思政课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崇高的理想信念。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然要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课程的教与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最多、获取知识最为直接、实践感悟最为深刻的活动,思政课的各个环节都始终是为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服务的。通过思政课的教学,我们可以传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传递科学思想,教授技能方法,这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思政课的育人形象十分突出,在其整体呈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主要体现在思政课教师的知行合一上,即要求教育者的所行与所讲相符合,而无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双向互动的一个过程,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与思想交流的一个过程,而人的言与行无时无刻不在相互影响。思政课的亲和性是以对教学内容的透彻把握为前提的,即以其透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逊”。因此,在思政课中,教师不仅需要真正地理解和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需要通过自己言传身教,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递优良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同时,其他各门课程也应该在各自的领域内守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形成良性协同作用,共同培育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优化思政课形象提升路径,需要在总结既有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重点与难点各个击破,抓住影响思政课形象建构的主要矛盾,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从而塑造良好的思政课形象,使学生爱上思政课,更加切实满足学生的诉求,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营造良好的思政课形象,打破人们对于思政课的刻板印象。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人格魅力、精神状态、心理特征、道德品质、行为举止、语言风格等内在形象与外在形象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给人们留下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塑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良好形象已经成为一个重点的课题。第一,提升思想认识是核心。思想认识是形象系统中最核心的一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包括政治、历史、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并且应该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具备对于社会、人类、人生等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开展集中的理论学习、提炼总结思考、相互探讨交流等环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以及对于当下现实问题的深入认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无限循环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思想认识,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第二,塑造道德品质是关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果的隐形实力,道德品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一个道德品质高尚之人自然会让受教育者不自觉地去学习模仿,受教育者对于教学核心的理解与感悟也是在对老师的敬佩与认同这一过程中不断强化的。第三,知行合一是根本。行为是思想观念的外化,“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质是通过行为外化出来的,只有做到才是真学、真懂、真用,行为比语言往往更有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言传身教,要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主流思想,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角度和思路,即在主流、超常规、奇思妙想[8]。
要打造亲和力极强的思政课形象,就要从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教学对象的理解、对教学效果的保障方面切入,系统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第一,要透彻把握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政治、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着课本或PPT 照本宣科的思政课堂干巴巴且没有生命力。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水平;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深入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容和意义,可以通过多次阅读、分析、总结等方式,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加强自我反思,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可以通过与同行教师交流、参加教育培训等方式,获取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第二,要注重启发式引导。说教式的讲道理及抽象的话语容易引起人们抽象的理解,并不能很好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老师讲得天马行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这样的思政课反而会起到反作用。首先,教育者要注重教学话语的艺术运用,语言要接地气,采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语言来引导,尽可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其次,要注重讲故事,形象可感的小故事里面往往蕴含着大道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更加能够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最后,灵活运用各类感性素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电影、电视剧、话剧、歌曲、诗歌等感性素材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这种细致的教育工作,用心用情的引导方式,使得道理不再僵化、教条,更易于让人接受,从而让受教育者在学习和生活中感悟真理。总之,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才能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和发展期待,从而大大提升思政课形象。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评估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评价有密切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研究是一个动态性、长期性的过程[9],思政课形象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其不断回应新的时代要求,反映新的实践变化,所以对思政课形象的评估也并非一成不变的。第一,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评估。人是一个复杂系统,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人,人的变化通常不是瞬间完成,而是具有较长的过程,故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往往具有滞后性,思想政治教育形象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密切相关,所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评估也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科学评估思政课形象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进行,打破对思政课形象刻板、固化的印象。第二,力避主观价值判断。思政课的形象评估是由人来进行的,而这就难免受到人的认识水平、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影响,其不可避免会掺杂一些主观价值判断,不同人对于同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程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与理解,所以在进行思政课评估之时要力避主观价值判断,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坚持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