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突飞猛进,基础硬件设施的完善有了长足的进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如何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的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下的公共文化服务究竟该如何为、往何处为?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公共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使命和重要任务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艺。”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受益者,更是各类公共文化活动的主体,因此公共文化服务要提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产品、项目,做到接地气、有生命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有效参与和综合绩效最大化。
2019年8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率先建成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此,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联合宝安区福永街道党建中心,创新公共文化思路,共同提出了“企业文化服务联盟1+N”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服务模式。这里的“1”,是指一个党建中心,以党建中心为指导。“N”是指若干个企业。成立“企业文化服务联盟1+N”体系,让大家融为一体,抱团取暖,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联合社会力量一起办文化,实现公共文化共建共享。
涵养文化生态,行稳方能致远。“企业文化服务联盟1+N”服务模式也是宝安区继“文化春雨行动”后在公共文化领域实行的一次力度更深、覆盖面更广的大胆探索,特别是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实现文化惠民工程与人民群众需求进行精准对接,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挖掘民间社会文化人才,促进社会力量参加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建共享共治。
“企业文化服务联盟1+N”服务模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助推辖区居民的素质工程建设,以多元化、多样性文化服务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勇做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忠实推动者、忠诚探索者、忠心实践者。
二、“企业文化服务联盟1+N”政企合作新模式的特色和内容
文化建设,久久为功。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许多重要理念,与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共通共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十四条明确把文化馆(站)、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列为公共文化设施。宝安区福永街道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0家、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6家,企业员工35万人左右。如何做好这些来深青工的文化服务工作,是需要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着眼于“融”,融合性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鲜明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发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企业文化服务联盟1+N”积极探索建立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信息技术为支撑、网络直播为主渠道”的“互联网+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供给新模式,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规范化水平,打造24小时全天候“不打烊”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文化惠民,价值引领;以人为本,推陈出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企业文化服务联盟1+N”服务模式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大胆创新,积极联合社会力量一起办公益文化,强强联手,借力打力,大力创建惠民文化生态圈,着力打造区域性特色文化品牌名片项目。“企业文化服务联盟1+N”服务模式通过与其他文化惠民工程项目、社会组织、个体的服务融合,打造了一支拥有500多人的纯公益型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团队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公益文化培训、文艺演出、亲子课堂等一系列精准对接的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实现了共建共享,打造了独具宝安特色、宝安气派的全新公共文化生态品牌。
“企业文化服务联盟1+N”服务模式同时充分发挥公共数字文化“互联网+”的针对性、便捷性、有效性,通过“小设备”接通“大宝库”,为企业基层提供高效的掌上在线服务,从而让在流水一线的工厂企业员工实现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让来深务工的青工学到文艺方面的一技之长。
(二)着眼于“选”,全流程量体裁衣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切实把握好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服务联盟1+N”服务模式以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全流程实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量体裁衣”,大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让市民群众深切感受到“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幸福感,并且让这样的幸福感几乎每周都可以体验和感受到。
“企业文化服务联盟1+N”服务模式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典型性,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应用价值。“企业文化服务联盟”以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和宝安区福永街道黨建中心为主导,由众多热心公益的文化机构、艺术团体(队)及辖区企业组成,织就了绵密的企业文化服务“末梢神经”网络,加大了企业文化服务的广度、深度和覆盖度,是一个全新生态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服务联盟”目前的成员有6家文化机构、9家艺术团体(队)、31家联盟企业。“企业文化服务联盟”为公益性联盟,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公益文化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联盟”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共青团“青年之声”平台,用当下新兴的“直播带货”形式,打造专属福永地区的企业文化服务“直播+文化”新品牌。
“企业文化服务联盟”充分利用“宝安文体通”“i宝安”“文化福永”等微信公众号,实行“需求方线上点单,供应方线下上菜”全新的文化服务模式,企业选择性“点菜”并在微信公众号里直接“下单”, 成功后由联盟安排“上菜”,有力调动了企业员工开展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培育了优秀的企业文化艺术人才,提高了街道和基层文化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为实现“两个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着眼于“送”,精准性高阶推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应以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为重中之重。企业文化服务联盟坚持主动“上门服务”,将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喂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在休闲时刻也能方便快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动性、均等化和亲和力,极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
绵绵用力,驰而不息;矢志不渝,行远自迩。“企业文化服务联盟”自成立以来,共为联盟成员企业举行公益文化讲座、进企业演出、文艺快闪等活动800余场,进企业文化培训数万课时,寄送“你在他乡还好吗——贺卡寄深情”活动贺卡9万多封,为企业举办朗诵比赛120余场。这些文化活动开展极大地提升了联盟成员企业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服务联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让企业普通员工与市区文艺工作者们同台“飙戏”。通过社区广场舞培训,实现“舞池直通心池”的积极效应。通过美术书法等公益培训,实现“砚台直通心田”的效应。据第三方公司的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活动的满意度占比为93%。2021年11月,“企业文化服务联盟”获得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2021年文化和旅游领域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荣誉称号。
(四)着眼于“特”,重点式特色打造
因为自信,所以坚守;因为深爱,所以坚毅。“企业文化服务联盟1+N”服务模式分别从结构上创新、操作上协调、形式上绿色、服务上开放、效能上共享,完美地契合和体现了新发展理念。该服务模式牢牢结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工作思路,积极实践,着眼于“特”,不定期邀请省、市专家为“企业文化服务联盟”的开展“问诊把脉”,开创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施体系。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企业文化服务联盟”同时与街道和社区的党群大融合,做强做大“企业文化+党建”系列特色公益活动,通过“+养生”“+保健”“+法律知识”“+瑜伽”“+爵士舞”等员工喜爱的文化内容,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借助“企业文化服务联盟”的杠杆作用,为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的优秀作品搭建强大、灵活的展示推介平台。“企业文化服务联盟1+N”服务模式的多元文化特质使公益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更具生命力,更能以其具有实验性的艺术实践,激发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街道文化部门补短板、强基础,织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实施企业文化“种文化”和“送文化”工程,履行与广大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的“文化之约”,大力满足居民群众的求知、求娱、求美、求乐、求学需要,生动诠释了深圳十大观念中的“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三、结语
纵有关山千万重,征途如虹且攀登。“企业文化服务联盟”的实施,是宝安区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先行示范中的一项大胆创新、大胆尝试,也是文化自信自强的一种时代表达、前沿表达。“企业文化服务联盟”的开展,活跃了宝安区公共文化的“一池春水”,建立健全了群众愿参与、乐参与、喜参与、想参与、爱参与的服务机制,激励群众从“观者”变成“演者”,从“客人”变成“主人”,使群众真正成为公共文化的建设主体和服务主体。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和宝安区福永街道党建中心将更加勇毅担当、与时共进,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服务联盟1+N”政企服务新模式的品牌影响力,建立协同机制,优化配置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以文弘元、以文立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期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中国文化报,2022-10-26(1).
[2]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N].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4号.
[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中国文化报,2022-10-26(1).
[4]彭龙.提升文化自信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N].学习时报,2016-06-20(A8).
(作者簡介:周涛平,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中国编辑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戏剧创作、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