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天,还您百万年”

2024-05-31 05:59高万鸿
群文天地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黑巨石冰川

丹噶尔文学苑微信公众号于2022年6月18日发表了青海省著名作家井石先生的《在湟源大黑沟,我发现了冰川遗址》一文,我看了以后非常兴奋,因为湟源作为南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要道,再加上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水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造就了雄浑壮美的山川河流和丰富多样的地貌特征,也激发了多种文化在这片热土上交汇互融。境内有山地、河流、峽谷、雪山、森林、草地、石林、湿地、草甸等地貌特征,再加上冰川遗址,那就更丰富了。井石老师的重大发现,对湟源县在地质学的研究和旅游业的开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有极大的推广价值,所以让我非常兴奋和自豪。

兴奋和自豪之余,我当然是想以最快的速度拜访冰川遗址。机会就这么凑巧,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天,丹噶尔文学苑的编辑张秉全老师打来电话,说大黑沟的负责人请文学苑的老师们采风写作。第二天一早,我迅速处理完手头的事情,便在接近中午的时候开车向大黑沟进发。

一路上我回想起自己曾两次去过大黑沟,分别是在初夏和深秋,两次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初夏的大黑沟如娇羞的少女,头顶山花,身披绿裙,脚踩溪水,左手牵着云朵,右手携来山风,轻盈地扭动着腰肢,似要给游客舞一曲“云想衣裳花想容”;而秋天,这位少女早已在季节的润养和时光的馈赠中变为成熟的少妇,她不再羞涩,头戴金色的皇冠,脖子上挂着红色野果串成的项链,明快的红色和耀眼的金黄携手跳跃着占据了它丰满的腰身。她怀揣小动物,从容地指挥着山林、溪水、小鸟、秋风为游客演奏着“秋韵交响乐”,那美景绝不亚于四川九寨沟。

大黑沟距西宁约40公里,离湟源县城约10公里,与湟中区相邻。它所在的西石峡,是青藏高原上的交通要道,据省内著名的文史学者任玉贵先生考证,历史上称此处为青海羌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祭海通道。其中109国道、青藏公路、环湖高速都从峡内通过,地理位置险要,被誉为“海藏咽喉”。峡内高山对峙,湟水中流,奇峰险峻,林木繁盛,景色宜人。同时,峡内人文历史厚重,唐朝时弘化公主、文成公主洒泪挥别家乡过西石峡;明代蒙古兵败西石峡(今栅子沟),修筑明长城等,都可见峡内人文气息厚重并非空穴来风。而大黑沟位于人文厚重之地,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结合,将是湟源文化旅游业重要的潜力股,如今再发现古冰川遗址,真是如虎添翼,是推动大黑沟文化旅游产业纵深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回忆和思考的交替中,我来到了大黑沟,在景区门口,让我惊异的是当天的游客众多,车辆排到景区外几百米处,游客也在售票窗口前排起了长龙,如此火爆的场景是以往没有的。进入景区,虽高山对峙,但绝无压抑之感,感觉进入了原始森林,新鲜且饱含负氧离子的空气和层层叠叠的绿意冲击着人们的嗅觉和视野,中间还混合着淡淡的芬芳和各色娇艳的野花。碧空如洗,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山径崎岖,鸟叫虫鸣,兽走鹰飞,令人感觉宁静幽远,空灵洒脱。抬眼望去,远山上浓重的绿意像瀑布一下倾泻而来,所过之处,浸染得大地生机无限,更有胡儿条、皂角树、金露梅、银露梅、野牡丹、冬青树等一些小型灌木开着白色、黄色、淡紫色、粉红色的小花作装饰,缤纷的色彩勾勒出自然之美,吸引游客的青睐。高山上葱郁繁茂的白桦、青杨、松柏组成林海,起伏跳跃;参天的树木遮天蔽日,山坡上芳草没膝、繁花点点,溪水像银练一样在草丛中舞动。天地间都是最新鲜的色彩。大自然就像是一位巧手的姑娘,将大黑沟揉洗得纤尘不染。游客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忘记了城市里林立的高楼,忘记了繁忙的公务,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大黑沟就是一服治愈心灵的良药,一个与自然对话的天然氧吧,一片放飞身心的绝佳场地。

驱车行进在这片绝美的山谷里,伴着车内音响发出的悠扬歌声,车窗外的美景飞快地后退,但更新鲜别致的美景又即刻映入眼帘,我恍若进入了世外桃源,惊诧造物主把这么美的景色赠予了我的家乡。很快我就到了约定的三岔路口,这里是游客最集中的地方,车辆停放在路边,造型别致的白色帐篷星星点点地散落在绿地上,孩子们在溪边玩水,大人们忙着煮肉、做饭,整个沟内炊烟袅袅,人声鼎沸,热闹异常。

接待我们采访的是大黑沟景区的办公室主任,他热情并详细地介绍了大黑沟景区的开发过程和近期为了吸引游客而采取的一些创新措施。我了解到当日来大黑沟的车辆有近2000辆,是往年的几十倍。同时也聆听了李福元老人因为一条沟而爱上一座城的故事,为此深受感动,他为景区投资了几千万元,种植了各种花木360多万株,修建了62个水塘、120多公里的道路,为景区的开发打好了基础。

吃完饭,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向冰川遗址出发。开车行进了1公里左右,改为徒步前行。眼前是李福元自己开通的一条山道,路的入口处栽种了粗壮的大黄。沿着山路,我们顺路而上,路两边长满了当地人叫胡儿条的灌木,有一人多高,五片白色花瓣簇拥着淡黄色的花蕊,再由相同的十几朵花组成一个大的花球,层层叠叠地锁定在枝条上。半座山坡都快被它们占领了,白色花丛和满坡的绿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山风吹来,浓郁的花香让人神清气爽。

一路上,我们探讨大黑沟名称的由来:一是由于土质肥沃,颜色黝黑,利于林木生长;二是沟内全是原始森林,树木遮天蔽日,进入沟内,即使是晴天也感觉像阴天一样;三是明代和蒙古军作战,由于蒙古军躲入原始森林很难发现,所以采用火攻方式,战后林木焦黑,故称大黑沟。现在生长出来的虽然是次生林,但也长得郁郁葱葱,繁盛健壮,加之李福元老人近几年又补种了360万株树,丰富了沟内的树木种类,让大黑沟更具规模。据青海文史学者任玉贵先生考证,大黑沟在南北朝的时候叫北羊沟或是白杨沟,经历隋、唐、宋、元、明等朝代,都没有“大黑沟”之称,直至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出版的《丹噶尔厅志·卷六》中才将大黑沟列入其中,称为“黑沟”。

一路上凉风习习,山花烂漫,蝶飞蜂舞,鸟鸣啁啾,让我们感叹大黑沟的物种是如此丰富,自然是如此美好。虽然一路上尘土飞扬,但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时不时有鲜衣怒马的年轻人,开着动力十足的山地摩托,载着心爱的姑娘,卷起一路尘土,消失在我们的视野,真是羡慕年轻人的活力,就像羡慕这清新律动的大自然一样。

走了近半小时的山路,我们快要接近冰川遗址,这时不同的景象慢慢展示了出来,山坡上虽然绿草如茵,但草丛中赫然卧着一些巨石,这些石头比较光滑,像常年被雨水冲刷过,它们体形硕大,颜色大体呈白色,上面长满了淡黄的苔藓,有的像各种动物,有的像家具,远远望去,又像是白色的牛羊在草丛中漫步。在路的拐弯处,我们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房屋造型的石头,几十块巨石紧紧地依偎在一起,组成了一道壮观的石头屏障,也可說是天然石堡。石堡长约20米,最高处有七八米,最南端还有由几块巨石形成的一座天然瞭望塔,构造得相当精巧。阳光炙烤着古堡的脊背,也同样炙烤着我们这群兴奋的访古旅游者。此刻有一只雄鹰在石堡上空展翅盘旋,令我不由想起了昌耀在《哈拉库图》中的诗句“城堡,这是岁月烧结的一炉矿石……”在《河床》中的“我爱听秃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石堡和雄鹰完美演绎出昌耀诗歌中的意境,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苍凉和厚重。

告别石堡,我们来到了山顶,这里就是冰川遗址的核心地带,在没来之前,印象中的冰川是动画片《冰河世纪》中的冰雪覆盖的白色世界,心地善良的猛犸象、狡猾但不世故的剑齿虎、风趣幽默的树獭、笑料百出的松鼠,这些动物让我们感受到冰川世纪生存的严酷。但这里却是另外一种景象:平坦宽阔的山顶上,被连绵的绿色植被覆盖,显得生机盎然。几百块大小不一且光滑的花岗岩鹅卵巨石,安静地仰卧在草丛中,其中最大的有火车车厢那么大,小的也有一只山羊的大小。这些巨石有的亲密地依偎在一起,有的则孤独地仰望长空。它们造型奇特,让我联想到各种可爱的动物,有憨态可掬的小猪、肚皮滚圆的蛤蟆、贪吃的长蛇、左顾右盼的猴子、慢吞吞的乌龟、展翅欲飞的雄鹰、张着大嘴的河马等,还有的像沙发、汽车、衣柜、宝剑、元宝等,甚至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有着不同的造型。岁月把它们打磨得如此喜人,一切形状全凭丰富的想象力。

张秉全把我们带到了其中最大的一组石头前,说这是当地人称为“大厨房”的石屋,只见几块公交车般大的巨石层叠在一起,像搭建好的天然厨房,中间是天然的灶膛,灶膛旁边有天然的锅盖,河湟地区厨房里烧火用的巨型风匣也摆放一旁,石缝中有一杆细长的烧火棍,就差一口凹进去的天然石锅了。不过也不必遗憾,最顶部的巨石上天然的石臼,就远比我们家中炒菜的锅大得多。巨石上爬满了褐色的苔藓,远远望去,像极了烟熏火燎的厨房外墙。“民以食为天”,当地老百姓对这块巨石的命名离不开人间烟火,让我倍感亲切。

还有“一字墙”,形如卧牛的一块巨石腹部平展宽阔,像一堵矗立的石墙,高约3米,宽1米多,完全可以在上面写大字;“一线天”是由两块相邻的巨石组成的,两块巨石中间有一道缝隙,从石缝下面可以仰望到细长的天空;“二郎洞”是几块巨石堆叠成的天然石洞,里面完全可以容纳10多个人避雨;“椅子石”上可以安静读书。据当地牧羊人说,其中一块巨石的石臼内长年有泉水,晴天的时候水是满的,如果石臼内的水位下降,就会下雨补足,非常神奇。另外在冰川遗址的南坡,有千亩高山杜鹃花海,每年6月中旬左右,竞相绽放,美不胜收。

据青海省测绘院和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专业人员考证,这里有冰斗、冰舌、冰砾、冰臼等与冰川遗址吻合的地貌特征,是难得被发现的位于海拔4000米以下的冰川遗址,也是大自然对我们青海慷慨的馈赠。

我坐在一块像老虎形状的巨石背上,环顾四周,这些巨石星罗棋布地排列,就像亿万年间形成的巨石阵,蔚为壮观!极目远眺,近处群山峰峦叠嶂,包围着冰川遗址,远山如黛,天空中云卷云舒。东方云天相接处可以隐隐地看到多巴镇、海湖新区、甘河滩工业区。对面也是像脊背一样的高山,山上散落着巨石,远远望去,像仙人放牧,但规模比这里相对小多了。还有在遗址西北侧相对的山坡上,也是有地质学俗称冰砾的巨石,可以想象远古时期,这里整个都是冰川地带。

环顾四周,这里的景致辽阔壮美,雄浑苍劲,给人带来视觉冲击,美得令人震撼,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时间静止,空气凝固。我从一块巨石转到另一块巨石,想倾听它们的心跳,感受它们的呼吸,想与这些冰川遗址进行一次深层次的对话,大自然原始的气息在冰川萦绕。百万年前,这里是厚重冰雪覆盖下的不毛之地,但生命会耐受长久的寂寞和冰冷,大自然会使出洪荒之力让生命萌发,无论让它等待多久,都不会让它失望。亘古以来,生命以最直接的方式在这里交替转换,严酷而真诚。山崩地裂,海枯石烂,这些都是为了孕育新的生命,一切冰川最终会融化,成为河流、湖泊、大海滋润大地。冰川孕育了生命,最终生成万物融入自然之中,这才是真实的世界。无论现在看到的场面如何震撼,那都是生命力量的体现,自然和生命是如此苍茫和粗粝,又如此丰富,是吸引我们亲近自然的冲动,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流动着最原始的、想要亲近自然的基因。

在这一天,我仿佛回到了百万年前与自然对话,与冰川交流,岁月用真诚而严酷的法则打磨和雕刻着它们,经过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能保存下来的,是自然法则赐予的宽容和温暖。我们都想征服自然,但往往被自然征服,我们必须学会和自然打交道,才能学会生存的智慧!而这神奇的大黑沟森林公园,便是我们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绝佳场所。

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们告别了大黑沟冰川遗址,回到我们露营的帐篷吃晚餐。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已退休的原西宁市国土资源局副调研员李明科同志,他是大黑沟新聘任的顾问。在和他的交谈中,我得知最近景区引入了新的管理模式,增添了许多新的硬件设施,移动信号也已开通,最终要把大黑沟打造成西宁市民休闲浪山、浪河滩的好去处(浪:青海方言“逛”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还要打造省内外汽车自驾露营、冬季露营基地,开发夜景灯光秀。以生态保护为主线,保护开发冰川遗址公园,将其打造成为我们认识自然、观察自然的极好课堂,也是地质教学的实地教材。

我们也为大黑沟的开发建设提出了建议。开发旅游资源,实际上是开发文化资源。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和魂,开发旅游资源不仅要有配套设施和服务,更要有文化资源的支撑。在本文开头部分我就引用了任玉贵先生的考证,西石峡是人文资源厚重的峡谷,希望能够伴随着旅游资源开发,让大黑沟慢慢恢复往日的光彩,同时建成河湟民俗博物馆、冰川遗址博物馆等,丰富文化元素,让大黑沟的旅游资源更为充实。期待不久的将来,大黑沟可以成为省内外著名的景区,带着青海的独特魅力进一步走向全国。大黑沟“借我一天,还您百万年”将成为响亮的口号!

(作者简介:高万鸿,就职于湟源县第一中学,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丹噶尔文学苑微信平台散文编辑。)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大黑巨石冰川
寻找巨石泉
世界上最大的巨石建筑
大黑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逻辑思维
长途跋涉到冰川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
绕口令、谜语
搬开“巨石”,笑面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