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探析

2024-05-31 17:13王勤明
江苏高职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陶行知职业院校劳动

王勤明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指导方针。2021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劳动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中,陶行知先生是较早提出劳动教育理念,并对劳动教育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入实践的教育家。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溯源与形成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萌芽、发展、完善主要与三个因素相关:一是陶行知海外留学的教育背景;二是他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三是他关注民生、追求社会变革的思想追求。

(一)学术渊源: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914年,陶行知以优异的成绩在金陵大学毕业后,在金陵大学校长包文(Arthur J.Bowen)的鼓励和支持下,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政治学硕士学位。而后,为了实现“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这一理想,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当时,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也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并成为陶行知的老师。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对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他因此成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拥趸者之一,陶行知也自称是杜威的“受业弟子”。

杜威的教育哲学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强调变迁、行动和实用,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教育活动融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产生密切联系,要体现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陶行知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并在学习、理解和消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新论述,这是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不是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涵盖了劳动教育,劳动既是生活中的劳动,也是教育中劳动。因此可以认为,劳动教育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文化反思: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

1897年,6岁的陶行知进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受到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15岁时进入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新式西方文化洗礼,18岁时考入金陵大学,初步接受了现代民主科学教育,同时又较为系统地学习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而后陶行知到美国留学,深入学习西方教育学理论,开启了从事教育事业之门。从陶行知的教育背景上看,他经历了学习中国儒家文化到西方民主科学教育的过程,从传统儒家文化、王阳明学说跨越到西方现代教育理论,陶行知的意识观念和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陶行知对中国传统教育既有批判又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教学相长”“智、仁、勇”等,都在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对于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旧教育及以“纲常名教”为主的教育内容则秉持鲜明的批判态度。从劳动教育的角度来看,陶行知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是鲜明且尖锐的,他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对传统教育在劳动方面的错误立场进行了批判。他指出,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十六年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传统教育,他教人劳心而不劳力,他不教劳力者劳心”[4],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生活教育“做到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5]。由此看来,对传统教育中劳动目标、劳动方式、劳动态度的批判与反思,是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环境:改造中国贫穷旧社会的思想追求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从清朝灭亡到北洋军阀混战,从国共内战到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为挽救民族危亡,陶行知以高昂的政治热情投入到教育救国运动中,反内战、反侵略,争取民主与和平,提倡教育革新,积极推进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国难教育。1946年陶行知逝世后,周恩来向党中央报告时称“陶行知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陶行知从民主主义战士蜕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度评价。

陶行知在推进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的进程中,结合旧中国农村现实,以改造乡村劳动教育从而改造乡村社会空间为核心开展劳动教育实践。陶行知在检讨中国传统教育时指出,“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6]。因此,在他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中,非常重视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之中。他提出了“师范教育下乡”的口号,将乡村教师定位于“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必能用最少的金钱,办最好的学校,培植最有生活力的农民”[7]。师范下乡为乡村劳动教育注入了活力,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育中师资缺乏的问题。为了更加系统科学地开展乡村教育,形成一套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陶行知成立了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让学校成为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承载乡村教育的重任,而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也在晓庄乡村师范学校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成熟与深化。

二、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笔者在学习研读陶行知教育论述时发现,“劳动教育”一词出现的频率并不很高,究其原因,并非陶行知不重视劳动教育,而是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都隐含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之中,其生活教育理论处处都体现着“劳动”。因此说,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劳动教育思想的方法论、目标论、教学论、社会教育论的角度来看,无不蕴藏着深刻的科学内涵。

(一)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其生活教育的切入点,也是其劳动教育思想的基石,“教学做合一”既是对劳动与教育关系的阐述,也是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方法论。

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中“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8]的现象,提出教育中的“教”“学”“做”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中的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他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9]。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做合一”,就是以“做”为中心,突出教育的实践性,这也正是其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

同时,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实践性并没有否定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他在《谈教学做合一——致朱端琰》一文中指出,“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做的只是在劳力上劳心。……我们要从具体想到原理,从我相想到共相,从片断想到系统”[10]。这表明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中的“教学做合一”不单是实践的方法论,更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论。

(二)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目标论:手脑相长、学做真人

培养人是教育的本质特征,在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人才观中,手脑相长是培养人的教育目的,树立正确劳动观是培养人的价值导向,学做真人是培养人的终极目标。

“手脑相长”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其劳动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陶行知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开天辟地的大好佬”[11]。他在《减少校工以实现劳动教育案》中提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由此可见,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人才观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通过手脑并用,增强学习者自立能力;二是通过劳动,使学习者不断探索自然、了解社会;三是通过劳动,了解劳动者甘苦,培养尊重劳动的品格。

通过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其思想的一个中心点就是培养人“做人”。大埔县百侯中学是推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著名试点学校,陶行知在为百侯中学创作的校歌中写道,“手脑双敲,未知之门,努力创造,始败终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视察和师生座谈时,引用了陶行知这段名句,勉励广大师生争做有理想信念的好教师、好学生。从劳动教育的层面上看,所谓“做真人”就是在生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锻造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道德品行。通过劳动把个体成长、教育发展、社会改造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做真人”和“创造理想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教学论: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所谓生活即教育,就是把生活本身当成教育来进行,生活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老师,生活中的事物既可以被我们学习,又可以教给我们知识。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12],从劳动教育的角度来看,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可以理解为生活既是劳动教育的内容,同时又是劳动教育的场景和目标。

第一,生活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劳动,学生的自立能力也是在劳动中增强的。在陶行知所创办的学校里,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劳动,劳动也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生活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来源于生活需求的增长,并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在创建晓庄学校时,条件非常艰苦,但他却说:“原始生活虽说不到,但是一部分确实是野人生活。我们这里的教育是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13]在这种情况下,他带领师生用劳动创造了学校,教室、宿舍、厕所、浴池等场所都是由陶行知带领师生自建而成,日常打扫卫生、洗衣烧饭等事务均由师生自理完成。

第二,生活是劳动教育的最佳场景。与其他教育相比,劳动教育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种教育,也可以说是完全融入生活的教育。陶行知对封建传统教育中轻视劳动、鄙视劳动者的做法深恶痛绝,他批判旧的乡村教育“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14],学生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虽然天天读劳动的书箱,也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15]。他指出,这种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远离真实生活场景的劳动教育培养不出真正的劳动者,只能培养出“废人”。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把生活完全融入到了教育之中,生活既是劳动教育的载体,又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最佳场景。

第三,生活是劳动教育的目标。在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中,劳动教育要以生活为载体,不能让教育仅在知识的空间里实施。他指出,“生活与生活磨擦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我们把自己放在社会的生活里,即社会的磁力线里转动,便能通出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16]。因此可以说,劳动教育需要从生活中起步、在生活中实施,最后回归到生活中检验。正如陶行知所言,“我们要拿好的生活来改造坏的生活,拿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17]。

(四)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社会教育论: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理念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自然延展,“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18]。陶行知破除了传统教育中学校与社会的藩篱,主张学校与社会融合,学校不单纯是学校,更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也不单纯是社会,更是延伸的学校。这样一来,“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19]。他指出,“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20]。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理念通过社会大学的方式,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的萌芽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社会即学校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项原则之一。按照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深入探析劳动教育,即生活是教育,劳动又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社会也是生活的场所,所以,生活是教育,劳动也是教育;社会是学校,也是劳动的学校。可以说,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离不开教育,教育也离不开社会,这就是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社会教育论的渊源所在。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人类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人的劳动不仅仅是个体劳动,更是社会中的劳动,并通过劳动形成社会关系。从这个视角来看,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社会教育论在价值取向上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中国社会的实践与探索,具有积极的时代价值。

三、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启示

为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种背景下,职业院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推进“五育并举”,培养创新型、技术型、知识型的劳动大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其人才培养具有职业特性、技能特性、产教融合三个特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项原则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三个特点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深入学习研究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挖掘其科学内涵,对弘扬劳动新风尚、执行劳动育人新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劳动精神培育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与劳动紧密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培育劳动精神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在劳动中所展现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和精神品质的统称,是劳动者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集中展现。陶行知在创办儿童自动学校时写过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21]可以看出,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正确的劳动观,提倡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号召青年不做“不劳而获、贪图享福的少爷小姐”。陶行知还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22],表明认真探索、勤于实践在劳动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讲话中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概括为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这为职业院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精神培养要突出职教特色,即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精于劳动。劳动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崇尚劳动,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国家、建设国家,感受劳动的光荣和伟大;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是培养学生端正的劳动态度、向上的劳动心理、无私奉献的劳动行为,是培育劳模精神的关键所在;教育学生精于劳动,是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创新进取的劳动思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劳动教育中的爱国主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是新时代劳动精神培养的集中体现。

(二)弘扬劳动文化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育人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可以说,硬件设施是学校发展的骨架,而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时,为学校建筑物的命名都十分独特。如大礼堂被命名为“犁宫”,大门两侧悬挂“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的对联,教育学生不忘农苦,要常深入农村农民,凸显了晓庄师范学校“乡村师范”的办学理念;图书馆被命名为“书呆子莫来馆”,教育学生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知行合一;餐厅被命名为“食力厅”,喻意学生要自食其力,不做社会寄生虫;学校的校歌是《锄头舞歌》,体现了晓庄师范学校为乡村教育培养师资、献身乡村教育事业、激发农民觉醒的办学宗旨。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劳动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的类型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统一的,职业院校具有实施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2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打造具有职业化导向的校园文化。一是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将著名劳模、大国工匠、优秀校友的事迹通过宣传栏、校内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亦可以以著名劳模、大国工匠、优秀校友、行业词汇、特色专业命名校内的道路、建筑、场馆,定期邀请劳动模范、工匠达人到学校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从入校到毕业都能感受到职业化的劳动教育氛围,让劳动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正确的劳动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要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之中,把劳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让劳动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劳动课堂,而是渗透到专业教学、实验实训、毕业设计、专业竞赛、项目开发、课外活动等环节之中,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全方位教育。

(三)劳动技能教育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

顾名思义,劳动技能教育就是指帮助学生获得劳动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在获得劳动技能后,能够在工作环境中熟练应用这些技能。劳动技能教育包括专业实践练习、工具和设备使用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适应工作环境,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中发挥作用。此外,劳动技能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联系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劳动技能教育与劳动理论教育不同,其核心在于“做”,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形式。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时期,就要求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从“做”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陶行知以农民种稻为例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24]。职业院校劳动技能教育也必须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真正达到“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效果。

狭义的职业院校劳动技能教育对接着工作岗位的技能教育。按照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学生专业学习只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还有相当多的时间在课堂之外,所以在开展劳动技能教育时,可以将劳动技能教育拓展为专业技能教育与生活技能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开设的场所可以是教室、实验室、实习车间等,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胜任力,为就业做准备;生活技能教育则可以在宿舍、餐厅、校园等场所开展,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加校园环境清扫,向花工学习花木种植与养护,向餐厅厨师学习烹饪技术,在门岗、宿舍值勤护岗,让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能够参加生活劳动,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将劳动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学习生活的一技之长,提高个体生活质量。

(四)校企合作育人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最大的发展优势。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将劳动教育拓展到社会和企业,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陶行知曾说:“世界的课堂里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收不下广大的大众……那么,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我们的唯一的学校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25]他的“社会即学校”理念就是希望社会的每个组织和机构都能够承担起教育的职能,拓展教育的范围、对象和内容,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协同推进,共同承担劳动教育的任务[26]。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学校即企业,企业即学校;同时,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身份统一,教师即师傅,师傅即教师。校企共同开展劳动教育,一是摒弃了传统教学中“课堂上炼钢,黑板上种地”的形式主义,使学校生活与职场生活紧密对接。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体验到企业的真实情境,贯彻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避免了教学与专业发展的脱节失衡。二是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更贴近真实的产业生产环境,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方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完美结合。三是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的环境制度,快速度过职业适应期。

四、结语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的诞生和发展虽然距今已有百年之久,但仍然表现出强大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深入学习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汲取其营养价值,结合时代特点指导开展劳动教育创新实践,对新时代职业院校做好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陶行知职业院校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热爱劳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