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新课标背景下《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

2024-05-31 04:22:09钟鸿英
新阅读 2024年4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新课标高中语文

钟鸿英

摘要:《乡土中国》作为高中第一篇“整本书阅读”的书目,对学生把握“整本书阅读”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一本书”悟“一类书”。《乡土中国》作为一部学术性著作,对其进行“整本书阅读”,必然要求学生破除传统的“碎片式”“节选式”“泛指导式”的解读方法,代之以“图式化阅读”“信息化整体化阅读”“项目式课程化阅读”的方法,唯此方能了解费孝通先生笔下乡土社会的独特文化。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新课标  高中语文

“整本书阅读”作为新课标的第一个任务群,贯穿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整个高中语文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本 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于学术性“整本书阅读”目标的阐释非常清晰:“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与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理论逻辑。”[1]《乡土中国》作为高中第一篇“整本书阅读”的书目,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2]学术性著作的阅读对高中生是一种挑战。由于书中所描述时代与当今社会存在较大的时空隔膜,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更是令学生难以想象,进而阻碍了学生对于《乡土中国》的解读。笔者根据新课标对《乡土中国》进行深入解读,尝试从《乡土中国》文本内容以及学生解读方式入手,使学生能在“整本书阅读”视域下去解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的文化观念

《乡土中国》是一篇逻辑性较强的学术著作,它由14篇小文章组成,综合阐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在每篇小章节中,费孝通展现出了乡土社会所承载和传达的乡土文化,并深入阐释了乡土社会内在的文化内涵。

“礼”是《乡土中国》的精神内核。“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要求人“克己复礼”。“礼”有三方面的属性:“一指一种道德原则和一种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二指国家治理的机制和原则,《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运用礼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就会表现出和谐美好;三指人类对于秩序感的追求。”该书提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社会”——一个礼俗的社会,处处表现出人们对于礼的遵从。《礼治秩序》中提到:“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3]该书对《论语》《礼记》《大学》和《孟子》等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中的“礼”进行了旁征博引、辨析讨论,将“礼”作为维护“乡下人”生活的道德伦理规范。乡土社会是一个以“差序格局”模式存在的社会,差序格局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有等级层次顺序的网络社会。“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我行为的标准,也是维系乡土社会发展的精神纽带。

“土”是《乡土中国》的文化根基。乡下人对“土”有着特别的情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他们靠土谋生,这使得乡下人身上表现出独特的“土气”。 “土”作为乡土社会文化独特的情结,它是乡土社会文化的根底所在,也是乡下人赖以生存的现实物质,它在时空上将人的关系固定,孕育出一种“熟人社会”(礼俗社会)。“土”促使乡土中国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乡土社会是扎根于泥土,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乡下人”心中有一个特别的神——“土地”,如遇水土不服,就将家乡带来的泥土包裹着煮汤吃,这样不仅可以治疗身体上的不适,还能够缓解自身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土”是实物泥土,是乡土文化的传播场所,更是乡下人的精神寄托。

乡土性之变是《乡土中国》的外化之行。《乡土中国》内在的变化实际上也预设了一种状态改变的前提,也就是从某甲的状态转换到某乙的状态,这中间可以有一种差异性的明显区分或辨识,也会借由一种观念而体现在种种人的行为表达的扭转或形态的转变上。[4]乡土社会在现代浮士德精神及各种商业文化的影響下,不能不做出一定的因应性改变,这主要表现在“人心之变、结构之变”。一方面是人心之变。人的情感依恋是乡土社会自身已有的规定,其存在不需要任何外力的支持。“乡下人”的情感是双向的,他们是以一个大家族的形式存在,原生家庭在代代育养之下逐渐壮大,人心随着乡土文化情感的转变而转变;另一方面是结构之变。结构是乡土社会中容易改变的维度,“差序格局”的关系是一环套一环的社会圈子,人们开始从原有的结构中脱离出来,并进行一定的流动,人与人的平等社会契约关系开始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血缘与地缘”中社会变迁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血缘的农业社会开始向地缘的商业社会转变,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乡土中国》的“破”与“立”

第一,破除“碎片化”阅读,创立图式的阅读意识。碎片化阅读是现代常见的阅读症候,具体表现在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内容零散化、阅读载体数字化。碎片化阅读内容具有周期短暂性、内容松散性以及不连续性,更适合情感流于表面的小文章,而不适宜做过多深入的思考。《乡土中国》作为学术性著作,其逻辑性和条理性较为紧密,章节之间层层镶嵌。新课标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全面理解和整体把握《乡土中国》的文本内容,碎片化阅读显然不再适用。这十四章的内容不是相对独立的个体,而是层层推进、丝丝入扣。如“乡土本色”指出乡下人的“土气”,乡土社会是“熟人的社会”,那么这样的本色和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与地缘”等章节又进一步阐述了乡土社会的结构是由“土”“礼”“权”维系着的,这样的社会是一个孤立隔膜的社会,由此产生了“熟人社会”。

图式是一种可以明言、可以公式化的知识框架及其结构,这种知识框架经主体内化后会变成主体的心智模型或心智规则。[5]知识与知识之间总是存在着多样化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构建文章的内容结构体系,将前后内容以某种内在关系组织起来,在头脑中建立内容图示,厘清文章内在的逻辑、层次关系。例如,《乡土中国》中最为重要的两章即是“乡土本色”与“差序格局”,前者描述了乡下人的“土气”,并进一步勾勒与阐释了“熟人社会”——受传统中国农业的影响,人们聚居一处而形成的小型熟人社会。[6]后者则重点探讨了乡土社会的结构——一个以“私”“己”为中心的社会,以“我”为中心建立的排异社会。

第二,破除“节选式”阅读,建立信息化整体阅读系统。“节选式”阅读是高中生常用的一种阅读方式,通过对文章重要章节片段的解读,来对文章内涵进行整体把握。这种方法虽然节省时间,但却割裂了作品中的情思与艺术,难以建构文章间的意义关联,难以使学生感受到整部作品的精神和艺术魅力,也难以养成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素养。

《乡土中国》最常被节选阅读的,便是“乡土本色”和“差序格局”两章。“乡土本色”一章对于理解乡土社会的本质,以及何为“土味”“熟人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差序格局”阐释了乡土社会是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以亲属、地缘等关系为主轴的亲疏有别的人际关系格局。这两章是整篇文章的主干所在,其他的章节虽对这二章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补充阐释,但同时也提出了新概念。以片段章节之“管”窥乡土社会之“豹”,始终无法真正领悟《乡土中国》的独特意味,“整本书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对各章出现的核心概念进行挖掘,并理解其内涵。例如,“乡土本色”的“熟人社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建立的独特文化结构;“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描述了乡下人的“愚”,这是因为乡土社会所孕育出的象征性体系语言对文字下乡形成了阻碍……“差序格局”“礼治”“权力结构”“长老统治”都是在“熟人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不同概念之间环环相扣,任一概念和环节的遗漏,都有可能对“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构成阻碍。

第三,破除“泛指导”阅读,确立项目式课程化阅读模式。在过往的泛指导阅读模式下,阅读教学是基于学生或者教师个体行为上的静态化活动,而非师生集体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动态化阅读。《乡土中国》中包含大量学术性话语,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构成了不小的难度。因此,教师理应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过程中。

“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解决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项目式的阅读可以分为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总结三个阶段。《乡土中国》由14章组成,每一部分均有其內在意义。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考虑每一部分的重点所在。首先,在项目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熟悉《乡土中国》文本,重点提炼每一章节出现的新概念,如“乡土本色”中的“土气”“熟人社会”,“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中的“面对面社会群体”;“差序格局”中的“差序格局”“私、己”“团体格局”等。随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若干问题,例如,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西洋的团体格局有何区别?乡土社会中“礼治”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乡土中国》的语言文字有何特点?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教师作为组织者,应将学生根据个人阅读成果进行分组并进行交流展示,在展示之前,教师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乡土中国》相关资料进行介绍性讲解,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最后,在项目总结阶段,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较之于当下的乡土社会,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可任由学生信口作答,而应引导其凭借自己搜集和了解到的资料来思考和回答问题。

结语

《乡土中国》是一部极富内涵的学术著作。对其进行“整本书阅读”,必须破除旧有观念,建立创新方法。破除传统的“碎片式”“节选式”“泛指导式”的解读方法,建立“图式化阅读”“信息化整体化阅读”“项目式课程化阅读”的方法。唯此方能深入理解《乡土中国》及其所呈现出的生动乡土景观与深刻乡土文化。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

[4]赵旭东.阿波罗遭遇浮士德:面对一种乡土之变——重读《乡土中国》的新观察[J].探索与争鸣,2022,(09):53-66+177-178.

[5]代顺丽.基于文本图式的有效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2,(35):7-10.

[6]达志和.关于学术性著作的整本书阅读——以《乡土中国》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No.1266(08):23-25.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新课标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书城(2016年12期)2016-12-22 20:58:10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财经(2016年20期)2016-08-11 21:07:13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党政研究(2015年6期)2015-11-27 1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