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作品中的心理疗愈元素解析

2024-05-31 02:47田佳丽
新阅读 2024年4期
关键词:作品史铁生

田佳丽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史铁生作品中的心理疗愈元素,分析这些元素如何帮助读者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以及如何对读者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一种思考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的新视角。

关键词:史铁生  心理疗愈  作品

史铁生,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其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吸引了无数读者。史铁生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小说、散文、随笔和剧本等。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展现他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他的作品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给世人留下永久的精神财富。本文旨在探讨史铁生作品中的心理疗愈元素,分析这些元素如何帮助读者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以及如何对读者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一种思考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的新视角。

史铁生作品的文学特色与心理疗愈的关联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2全球风险报告》提示,心理健康风险上升为全球十大风险之一。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心理疗愈这个概念在心理学和身心健康领域中被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冥想、瑜伽、心理辅导、阅读等精神类的心理疗愈手段,能通过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书籍可以改善我们的心理健康,为我们提供描述和传达我们感受的文字和语言。有研究表明,阅读可以降低67%的壓力水平。书本阅读可以成为抑郁症患者治疗的好伴侣。在2013年,针对轻度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阅读的人的症状有所改善。根据Josie Billington博士的说法,43%的读者表示阅读可以帮助他们睡得更好。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当我们在阅读中发现一些与自己心灵深处的想法、感觉或看待事物的方式相契合的东西时,那种共鸣和认同感真的非常美妙。它仿佛是一种心灵的相遇,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有许多智慧和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流传。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现,与不读书的人相比,经常读书的老年人在20年内的死亡率降低了12%。

史铁生生于北京,年轻时曾插队务农,后来因病致残,从此开启长达数十年的轮椅生涯。他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他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人都做不到的事。他面对生命中接踵而至的残疾、疾病、死亡,他选择向死而生,创作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生命感悟作品。史铁生的散文集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散文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其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老屋小记》等作品更是经典之作;而他的中短篇小说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读者的高度评价,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等作品备受推崇;长篇小说《插队的故事》,以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史铁生的随笔集以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人生、社会和文化的诸多问题,《自言自语》《答自己问》等作品备受关注。除了小说、散文、随笔,作家还创作了许多剧本。他的剧本以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反映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及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他的剧本作品《死神与少女》等,都是中国当代戏剧的重要代表作。

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与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关怀。他的作品主题往往围绕着生命、命运、爱情等深层次的心理议题展开。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入地探讨了死亡、命运、亲情、友情、爱情,通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思辨力的文字,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这种思考过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疗愈作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获得心灵的宽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对人性深层次的探索。他笔下的人物面对诸多困境,始终坚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激励着读者直面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帮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心理疗愈元素。

史铁生作品阅读疗愈的心理学基础

史铁生作品的心理疗愈功能及其影响并非偶然,而是与其作品中深入探索的心理学议题和理论紧密相关。结合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史铁生作品的心理疗愈功能及其影响。这些作品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心理疗愈资源。

史铁生的作品与心理创伤的治愈理论相呼应。心理学中的创伤后成长理论指出,经历创伤后,个体有可能在逆境中获得成长和自我超越。史铁生的作品经常描绘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韧,为读者提供了创伤后成长的范例。通过阅读这些故事,读者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学会在逆境中寻找成长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应对心理创伤。

史铁生的作品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相契合。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个体积极品质和力量的培养,以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史铁生的作品关注人物的内在美德和积极品质,如勇气、爱、希望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培养自己的积极品质,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积极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理论也为理解史铁生作品中如何帮助读者改善情感状态提供了视角。情绪调节理论强调个体对情绪的认知和调控能力,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史铁生的作品通过深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引导读者学会正确的情绪调节方法。这有助于读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升情感健康水平。

史铁生的作品还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相呼应。存在主义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存在意义和自由选择,强调个体在面对困境时的主动性和责任。史铁生的作品经常描绘人物在困境中如何主动选择和承担责任,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追求自由和意义的范例。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学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积极追求自己的自由和意义,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我与地坛》的心理疗愈元素分析

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心理疗愈相关的元素。这些元素不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提供了情感上的慰藉,还引导其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提供一种思考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的新视角。这些心理疗愈元素有助于帮助读者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希望与勇气元素。史铁生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闭上了疲惫的双眼。作家的人生何其痛苦,然后人生的苦难經过史铁生的咀嚼,竟发出神奇的光彩。《我与地坛》,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在作者的生命感悟中,文字传达出希望和勇气。在对照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景象,作者感悟到“我残疾但不能颓废”,应该像地坛那样,让生命张扬出活力。对照母亲苦难坚强的一生,作者明白自己应该像母亲那样,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灿烂。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不懈,用毅力和勇气去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这种成功并非体现在物质的丰盈上,而在于勇气所带来的内心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接纳与自我认知元素。作者在残废之初,悲痛欲绝,导致一次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自己走进地坛那座古园,其荒芜冷落映照了作者内心的苦痛与迷茫。他一次次地走进地坛,他一直在思考,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我为什么要出生?我该怎样生活?在这静静的古园中,作者“想了好几年”。他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也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残疾而过分自责或怨天尤人,而是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从中找到了自我成长的动力。“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他通过描绘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真正了解和接纳自己,承认世界的差异性,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方向和目标,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这种接纳与自我认知的过程有助于读者减轻心理压力,提升自我认同感,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爱与人际关系元素。史铁生的作品中,爱情、亲情和友情等人际关系是重要的主题。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眷恋之情感人肺腑。在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想着自己的不幸,等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以后,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母亲对儿子的爱也真挚动人,母亲宁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而这事无法替代,“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都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走遍整个园子惶急地寻找儿子,看到儿子后,却悄悄走开。“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她用顽强坚韧的意志承受着儿子的不幸带给她的痛苦和打击,用伟大的母爱唤起儿子对生命的信心。除了亲情,在文中也有描写朋友、医患、邻里之间的互动与情感流动。这启示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同时也为自己的心理健康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关怀。在互相关爱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生死观与超越困境元素。史铁生的作品还经常涉及生死观和超越困境的主题。作者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通过文字他告诉人们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应该乐观面对。史铁生的作品强调了内在力量的重要性。在面临无法改变的外部环境时,通过挖掘内在的力量,找到了应对困境的方式。“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的灿烂”,常人眼中衰败的落日、泥泞的沟坎,被作者描绘得如此壮丽,其中寄予着深刻的哲理,生命充满劫难,苦难的人生也能够穿越困境创造辉煌和灿烂。这种对生死观和超越困境的探讨有助于读者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知,从而更加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未来。

结语

史铁生作品的心理疗愈元素不仅对个体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为社会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史铁生作品的心理疗愈元素为文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深入研究史铁生的文学作品,心理学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情感纠葛和应对策略。同时,文学可以为心理学提供丰富的案例和理论启示,促进心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推动文学与心理学的共同进步。深入挖掘史铁生作品的心理疗愈元素,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本文系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校级课题“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疗愈的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XJ20220031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天巍农夫.扶轮问路:史铁生的曲折人生[J].今日中学生,2023(Z5):32-35.

[2]唐文婷. 自我价值寻求:史铁生的心理传记学研究[D]. 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20.

[3]张益铭.生命救赎的一束光——史铁生《我与地坛》文本细读[J].青年文学家,2023(23):144-146.

[4]豆盼盼.沉入静穆,体悟亲情,感悟生命——从印象批评的角度解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J].青年文学家,2022(26):84-86.

[5]李婷.论史铁生《我与地坛》对生命的沉思[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05):76-78.

猜你喜欢
作品史铁生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巧用比较分析方法突破诗词鉴赏难题
走进闵惠芬艺术馆,感受二胡皇后的传奇人生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及其作品印象探究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