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18 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为了和同学们一起庆祝这个“节日”,我们邀请了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做过许多精品展览的研究馆员彭文老师,和我们一起认识那些为展览忙碌的“幕后英雄”——策展人。
同学们,当你们走进博物馆看展览时,有没有好奇过,这些展览都是谁做的呢?展柜里的文物是随便放在那里的吗?为什么这里会有一段文字,而那里又放了一块多媒体触摸屏呢?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们需要先了解博物馆里的神秘人物——策展人。之所以说他们“神秘”,是因为一般观众是看不到他们的哟。
想要了解策展人,我们就先来说说“策展”。其实,“策展”就是“讲故事”。策展人平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故事通俗易懂且有趣地讲出来。同学们都看过电影吧?导演按照剧本把人物、情节、场景串联起来讲一个故事,就有了一部电影。展览也一样,策展人依据展览大纲,按一定的逻辑,把文物这些“演员”安排在合适的展示空间中,就做成了展览。拍一部好电影很难,做一个好展览也不容易。
博物馆的策展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学术工作。无论是历史考古类的展览,还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展览,都要依靠专业老师在各自学术领域进行认真探讨和努力解读。只有建立在扎实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展览才能与观众真正共情。所以,每开始一个新的展览,策展人都需要从头开始学习。
比如我之前为了筹备“问蜀——东周时期的区域文化特展”,就翻阅了1742 篇研究性文章和23 部专著,堆起来的高度比一个成年人都要高呢。当然,学习不仅仅是读书,更重要的是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展览。毕竟策展人要站在观众的立场和角度,用观众可以看得懂的方式呈现知识。
策展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展览,从无到有,有很多环节需要关注,工作量非常大,因此,策展人还要有非常好的沟通、协调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展览的顺利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讲,“策展人”不能只有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虽然这个群体的人数有时多有时少,但策展通常由一个团队合作完成。只有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才能给观众呈现一个好的展览。
策展还是一个体力活儿,这一点你们没有想到吧。要知道,完成一个展览可能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在展览筹备过程中,除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坐在书桌前认真“啃”资料外,策展人还要经常外出考察、拜访专家学者、查看文物等,这些工作中的每一项都需要很好的体力。
我们蜀展小分队筹备“问蜀——东周时期的区域文化特展”的时候,先后四次入川,行程超過了5000公里,几乎跑遍了四川的每个角落,工作强度极大。而到了布展的时候,策展人要和伙伴们一起把文物摆进展柜,为了保证文物安全,大家甚至要亲自钻进展柜摆放文物呢。要知道,文物十分珍贵,如果谁手无缚鸡之力,或者不够细心,都有可能照顾不好文物呢。
策展虽然是一个“苦差事”,但我们都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多年的策展实践,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每当有新的展览开幕,满满的成就感都会涌上心头。
“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第四单元多媒体装置搭建前后的对比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中国主场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举办,在这里,你有机会看到彭文老师和伙伴们精心策划的“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