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饮食习语是英语文化中特殊而有趣的语言方式,反映了英语国家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研究英语饮食习语,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食物在英语国家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内涵,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这些习语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展示身份,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和文化,也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
一、英语饮食习语的分类
(一)主食类习语
英语中有许多与主食相关的习语,一方面用来形象地描述人们的行为或处境,另一方面则是利用食物的隐喻表达人们的情感、态度。例如,“bread and butter”(面包和黄油),是指某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或生计基础。在西方文化中,面包和黄油是许多人日常饮食的基础,是西方主食的代表,因此这个习语用来形容人的主要经济支柱。另一个与之类似的习语是“bring home the bacon”(带回培根),其含义是指通过工作赚钱养家。在英国,培根常被认为是一种营养丰富且滋补的食物,因此这个习语用来形容通过工作赚取家庭生活开销。还有就是“slice of the pie”(一块派),用来形容分享或分配资源或者利益的过程,这与派的食用过程有关——吃派时通常会切成许多块,大家一块分享,因此这个习语被用来形容分配利益或资源的过程。除此之外,还有“sell like hotcakes”(像热饼一样畅销),用于形容快销的产品;“breadwinner”(养家糊口者),用来指代家庭中负责赚钱养家的人。
总的来说,英语中与主食相关的饮食习语生动描述了各种情境和行为,为语言增添了一份趣味,使之更加形象。
(二)日常饮料类习语
在英语饮食习语中,与茶、牛奶和水等饮料相关的习语层出不穷。其中,茶在外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生活方式和社交仪式的体现之一,因此,许多与茶有关的习语反映了人们对社交、友谊和享受的追求。比如,“not my cup of tea”(不是我的菜),用于表达对某事物不感兴趣或不喜欢的态度。这条习语源自英国人的茶文化,茶在英国被视为一种优雅、温暖的饮品,人们对于茶的品质和口感要求很高。当一个人说某事不是他的“cup of tea”时,实际上是在暗示他对该事物不感兴趣或不喜欢。另一条与茶相关的习语是“spill the tea”(泄露八卦),源于人们在喝茶交流时的轻松氛围。在茶会或社交场合,人们通常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分享彼此的心情和八卦,所以“spill the tea”意味着分享一些秘密或有趣的事情。
牛奶也是西方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因此与牛奶相关的习语也十分常见,最典型的是“cry over spilled milk”(为泼出的牛奶而哭泣),用于告诫人们不要为无法挽回的事情而懊悔或伤心,要向前看。
与水相关的饮食习语有“in hot water”(陷入困境),出自于热水泡茶叶的过程,当茶叶被放入热水中时,会立马被热水浸泡包围,用来类比陷入麻烦或困境中较难挣脱的境况。
(三)水果类习语
水果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之一,由水果脱胎而来的习语也十分常见。例如,“apple of discord”(引起纠纷争斗的原因)是一个常用习语,用于表示争斗的根源。这个习语源自希腊神话,据说当时在珀琉斯和忒提斯(阿喀琉斯的父母)的婚礼上,所有神灵都被邀请了,除了不和谐女神厄里斯。为了报复,厄里斯在宴会上投掷了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献给最美丽的女神”,结果这个金苹果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佛洛狄忒三位女神的争执,她们都认为自己是“最美丽的”,并要求宙斯裁决。宙斯将这件事转交帕里斯,最终帕里斯将苹果给了阿佛洛狄忒,引起了另两位女神的不满,这也成为了后来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后来人们就用这个习语来表达引起争斗争执的根源。
除此之外,还有与橙子相关的习语——“compare apples and oranges”(不可比较),用于指代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或情况之间的比较。该习语源于人们对苹果和橙子这两种水果特性和特点的认识,尽管苹果和橙子都是水果,但其味道、质地和营养成分都完全不同,因此不适合进行直接比较。所以,该习语被用来表达不可比较的意思。还有“falling off the pear tree”(轻易取得),该习语来自梨在成熟时会从树上自然掉落,不需要耗费力气采摘这一现象,因此用来形容某事物容易得到或取得。
(四)烹饪方面的习语
英语饮食习语中与烹饪相关的习语丰富多样,反映了人们对烹饪过程、厨艺技巧以及美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比如,与面食相关的习语“cook the books”(做假账),指代在财务报表或记录中进行欺诈或作假的行为。该习语出自人们在烹饪中使用的烹饪书籍或食谱,而“cook”在这里则指制作或操纵,因此,当一个人说某人在“cooking the books”时,实际上是在暗示他在财务方面的不诚实行为。“in a pickle”的意思是陷入困境,源自人们在烹饪中使用的腌制方法。“pickle”是一种腌制的食物,当人们说“in a pickle”时,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处于困难或尴尬的境地,像被“腌”住了一样。
二、英语饮食习语的文化内涵
(一)体现文化传统
饮食习语在英语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其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方式。比如,“the apple of my eye”(我眼中的宝贝)、“cool as a cucumber”(冷静如黄瓜)等,都是通过食物来传递特定情感或含义。除此之外,食物在英语文化中还承载着家庭聚餐时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间的互相关爱等文化内涵。家庭聚餐是英国文化中的重要传统,人们通过共进晚餐等方式加强家庭关系,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在聚餐中,食物不仅是一种营养来源,更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关怀。在与朋友共进晚餐时,通过食物,人们可以传达对他人的关爱、友谊和尊重,巩固彼此之间的归属感和群体认同。
(二)体现地域风情
英语饮食习语是语言中迷人的一颗颗珍珠,承载着各地的风土人情,不仅为美食增添了风味,更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地理画卷。在波澜壮阔的大西洋彼岸,“surf and turf”(沖浪与草坪)这个习语象征着美国的融合文化,其本义是指一份同时配有海鲜和肉类的菜肴,反映了这个国家丰富的沿海和畜牧业资源。“barbecue”一词会让人联想到南部乡村的烟熏烧烤会,烤棚里弥漫着橡木炭的香气,而宾客们则享受着休闲、惬意的时光。
跨越大西洋来到郁郁葱葱的英国,“ploughmans lunch”(耕夫午餐)勾勒出了一幅乡村景象,它是一顿丰盛的午餐,包括奶酪、面包、洋葱和泡菜,是辛苦耕耘后的农民的传统佳肴。而“Welsh rarebit”(威尔士兔)也并不是真正的兔肉,而是一种用奶酪、啤酒和鸡蛋制成的美味奶酪面包片,让人回想起该地区绵延起伏的群山和著名的奶酪。
在风光明媚的地中海地区,“paella”(西班牙海鲜饭)象征着西班牙的沿海生活方式,这道色彩缤纷的米饭菜肴融合了海鲜、肉类和蔬菜,能让人顿时联想到西班牙阳光普照的海滩和热闹的市场。而“tiramisu”(提拉米苏)这个习语意为“带我走”,每当人们使用该习语时总会想起美味的咖啡蛋糕,体现了意大利对甜点的热爱和对烹饪的极致追求。
(三)体现社会阶层
在英语中,饮食习语不仅描述出餐桌上发生的事情,更深刻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划分,寓含微妙的等级意识,维护着既定社会秩序。以“上流社会”(upper crust)和“下流社会”(lower crust)为例,前者指社会地位显赫、生活奢华的人群,而后者则指社会地位低微、生活贫困的人群。这两个习语都源自烘焙术语,“上流社会”表示面包的酥脆外皮,而“下流社会”则表示面包的内部质地,“酥脆的外皮”代表着社会的顶层财富和地位,而“内部质地”则代表社会底层的平凡和贫困。此外,社会阶层还会通过特殊场合的用餐习俗得以体现,如,“Breaking bread together”(掰面包)是一个常见习语,表示分享食物和建立友谊,然而,该习语在不同阶层中使用时却有不同的含义。对上流社会而言,它是一种社交礼仪,暗示着亲密和尊重,通常出现在社交聚会或商界晚宴上;对下层阶级来说,它则是一种纯粹的生存策略。
(四)体现民族特性
英语饮食习语蕴含深刻的民族特性内涵,是集体意识与社会价值观的体现,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民族的灵魂轮廓。比如,“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这句习语反映了英国人对饮食与其健康和个性的密切关系的重视。崇尚自然的饮食观念渗透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推崇新鲜、健康的食材,避免过度加工和添加剂,这句习语也暗喻着一种“内在即外在”的生活哲学,要求人们注重内心修养和精神满足。
此外,英语饮食习语还体现了英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如,“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告诫人们避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寓意不要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件事上;“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则委婉地指出,太多人参与同一件事往往会适得其反。这些习语以饮食场景为喻,深刻反映了英国人谨慎的处世哲学和明哲保身的性格。
而美国人则与其不同,“A piece of cake”(轻而易举)这一习语生动体现了美国人乐观豁达的民族性格,他们将一件轻松的任务比作一块蛋糕,认为完成任务就像吃蛋糕一样容易,传递了一种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而且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味,饮食文化多姿多彩,“cake”也不是美国本土食物,将这一个单词作为习语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美国人拥抱多样性、勇于尝试的精神。
综上,英语饮食习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涵盖了从用餐礼仪到饮食偏好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通过了解这些习语,我们可以了解英语语言的细微差别,洞悉英语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促进跨文化交流并增进文化认知。
作者简介:李书云(1985-),男,汉族,云南罗平人,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