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现青 沈玥 高晓平 王田林 海丹 李倩 张金龙
食品安全案例作为食品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主要通过研究和分析食品安全案例,使学生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课程思政是指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食品安全案例课程改革中,基于课程思政的改革可以使研究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意识,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培养他们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识和能力;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自我认知和思辨能力,促进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
然而,目前传统的食品安全案例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本文从食品安全案例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基于课程思政的食品安全案例改革方向,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最后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估,验证改革与实践的有效性,以期为今后的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食品安全案例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食品安全案例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想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理论脱离实际
传统的食品安全案例课程思政往往偏重于思政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将思政理论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思政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存在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知识点及实践脱节的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需要用到食品安全知识点时,难以将专业知识和所学的思政知识联系起来,也难以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所学的思政知识来形成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缺乏对实际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指导作用。
(二)缺乏互动和参与
传统的食品安全案例课程思政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思政教育。这种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往往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氛围单调、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容易抹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三)教学内容单一
传统的食品安全案例课程思政往往过于注重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等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不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无法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独立研究,限制了学生在食品安全领域专业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
食品安全案例改革与实践
为了进一步改革食品安全案例课程思政教学,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建立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平台
组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并为他们提供相关思政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在食品安全案例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案例课程思政资源库,收集和整理与食品安全案例课程内容融合的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丰富授课模式
教师可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丰富多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食品安全案例的分析、解决、讨论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比如,在讲解食品非法添加案例时,可以用“三鹿奶粉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先是描述“三鹿奶粉事件”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导致大量婴儿患病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企业为什么要添加三聚氰胺?为什么不能添加三聚氰胺?有什么法规依据?”教师也可以用“苏丹红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先是描述“苏丹红事件”涉及哪类食品,然后让学生思考“苏丹红可以添加吗?为什么?如何判断?”通过问题分析及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作用。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总结好的小组讨论结果上传至学习通。通过这些实例,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并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诚信经营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实践环节
在讲解完基础专业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专业书籍等亲自参与到食品安全案例的探寻中,并分析该案例可能的原因、解决办法及步骤,总结可用知识点及可用分析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比如,在讲解完细菌性安全案例中的“沙门氏菌引起的蛋糕中毒事件”“大肠杆菌引起的菠菜中毒事件”“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堂中毒事件”“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婚礼中毒事件”等案例后,教会学生查询GB 29921-2021《食品中致病菌限量》相关法规,并布置作业:1.食品中还有哪些常见致病细菌?搜集涉及它们的案例,并思索相应的解决办法和防控方式。2.借助网络和专业书籍,自己归纳整理其他常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性及预防措施。3.细菌都是“坏”的吗?尝试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及文献查阅、资料总结、文字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鼓励学生积极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案例的相关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鼓励学生参与食品安全领域的实际项目和竞赛,让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通过定期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并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
食品安全案例改革效果评估
为了验证这一改革与实践的有效性,进行食品安全案例课程思政效果评估是必要的。评估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即前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前期评估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食品安全案例课程思政教学的期望和需求,以及实施改革前的思想状况和思政理论水平。在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后,进行后期评估。通过采用观察法、实际操作评估和调查分析评估等方式,综合评估基于课程思政的食品安全案例改革对研究生思政水平和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观察法是指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情况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评估改革对学生的影响;实际操作评估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考核,评估學生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中的能力;调查分析评估是指通过调查分析学生掌握的实践能力、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等综合技能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
评估结果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和图表展示进行呈现,以便更清晰地展示基于课程思政的食品安全案例改革与实践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情况。该结果为今后的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可行性建议,为实施更加有效的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提供了依据。
综上,基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生课程食品安全案例改革与实践在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适当的改革措施,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课程的弊端,培养出更具综合能力的高级人才。通过课程思政的引领,研究生课程能够更好地与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相契合,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2023年河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食品安全案例”(YJS2023SZ14);2023年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食品安全案例”。
作者简介:黄现青(1977-),男,汉族,河南安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安全。
*通信作者:沈(1985-),女,汉族,湖北汉川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