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4-05-30 23:05王嫄
新课程·上旬 2024年6期
关键词:外力作用岩石圈外力

王嫄

思维导图利用文字与图片、连线结合的方式将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展现出来,是学生归纳知识点的一种学习工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思维导图工具化,通过思维导图直观展示知识点,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理顺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下面以“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的教学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运用多媒体技术,灵活引入概念

提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材料,在导入环节为学生展示我国的几种典型地貌,如黄土高原、云南石林、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在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认识这些地方都是哪里吗?这些地方的地貌特征有哪些?和我们所处的地区有什么区别?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毕后进行总结和概括。根据初中地理板块知识可以了解到,地壳始终处于运动和变化状态,因此在地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而这些地貌具体是如何形成的,由哪些因素造成,则是本课要学习的重点。

2.新旧知识结合,深化主题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相关地理知识,回忆一下陆地地形主要包含哪几种类型(主要为山地、平原、丘陵、盆地、高原这五种),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陆地地形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学生从思维导图中能够清楚看到几种陆地地形的特点,包括海拔高度不同、地理形状不同等,如平原海拔小于200米,山地和高原海拔普遍高于500米等。教师根据这一结果进行提问:为什么这些地表结构会高低不平?学生根据前面的总结可以回答——因为地表形态在不断变化。这也衍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地表形态变化的动力来源是什么?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入课题,带领学生回顾初中阶段相关的地理知识,利用思维导图将过往知识点归纳在黑板上,并由此引出新的问题,带领学生探究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引出内力与外力两个概念的学习。

(二)问题探究

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并由此引出了新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并根据问题进行延伸,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很多种,但如果将这些因素进行归纳,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这两种,那么内力作用的来源是什么呢?有哪些表现形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分析内力作用,包括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其对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大致能够猜想到,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主要为地壳的运动,经过复杂的地壳运动,地表结构必然会受到影响。小组讨论中,也可能有其他成员提出不同的结论,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也可能对地表形态塑造产生作用,其中变质作用通常出现在地壳深层位置,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直接影响,岩漿活动会在喷出地表时产生较为直观的影响,改变附近的地势、地貌。

教师根据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地壳运动可以按照其形态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形式,区分条件就是地壳运动的方向与性质。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绘制思维导图,一级分支为“内力作用”,延伸出二级分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在“地壳运动”分支中延伸出三级分支,也就是“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这几种内力作用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最终也会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态,如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两者通常相伴发生,水平运动会让地表形成断裂带、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则会导致岩层下沉或隆起,岩浆活动会形成岩浆岩,变质作用则会形成变质岩。

在学习本单元时,学生经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所以在探究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时对地壳运动有相对清晰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新旧知识的结合,引导学生利用初中地理知识和教材内容解决问题,掌握内力作用部分的基础知识,为探索外力作用做好铺垫。

(三)情境构建

在学生基本了解内力作用的知识后,可以展示情境并将话题引入外力作用的学习,如“据了解,近年来科学家们估计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一直在上升,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对内力作用的了解,珠穆朗玛峰在地壳运动等因素下“长高”并非不可能,但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往往是直观的,而且可能导致地表隆起,也可能造成地表塌陷。学生经过讨论后,初步猜测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在影响着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便是外力作用。外力和内力往往共同出现,其结果也经常错综交叉。

教师之后继续提问:“外力作用的形式表现有哪些?”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如人们常说的“风吹日晒”就是最典型的外力表现。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等,引导学生分析构成地表形态的外力原因,总结风化作用的概念和形成条件,强调风化作用是其他外力作用施加的条件之一,水和空气在运动时对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为侵蚀作用,而地表物质在风化和侵蚀作用下会被碎块化。碎块化的物质从某一位置被搬运到另一位置就叫作搬运过程。而在风化、侵蚀、搬运的过中,遇到阻力或外力变弱时,这些碎块化物质会逐渐沉积,即为堆积作用。教师通过板绘的方式展示相关概念图,如图2所示。这一结果也能体现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一个外力是另一个外力的形成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如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教师通过情境的构建引发学生的疑惑和思考,了解影响地表形态塑造的因素除内力作用外,外力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而外力作用中的几种作用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也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种种外力因素引发了连锁反应,构成了不同的地表形态。教师通过外力作用前后顺序和递进关系的体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逻辑关联

在带领学生基本掌握外力作用部分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产生的最终影响,如内力作用下最终生成了哪些地表形态或物质?学生经过讨论后发现,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会形成褶皱山脉、断裂带以及岩层下沉或隆起等形态,岩浆运动会产生岩浆岩,变质作用会形成变质岩。而在外力作用下,产物被风化、侵蚀、搬运等,其结果则是固结成岩。内力与外力两种作用似乎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岩石。经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可以形成严谨的逻辑关联,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本质上就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在得到这一结果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什么是岩石圈?岩石圈包含哪些岩石?”岩石圈主要包含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这就构成了岩石圈这一概念。之后让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总结出岩石圈中三种岩石的形成原因:(1)岩浆岩是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在冷却凝固后就形成了岩浆岩;(2)沉积岩是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被阻挡而停留,再经过长时间的沉积作用后形成,所以沉积岩的特点是具有层理性;(3)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的。之后可以引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概念,将岩浆活动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和逻辑关联。当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后,经过固结和外力作用可以形成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可以形成变质岩;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后同样能形成沉积岩,而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也可以形成变质岩。地表形态的塑造看上去错综复杂,实则具有明确的逻辑关联。在掌握这些逻辑关联后,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十分简单,能轻松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逻辑原理和过程。

利用内力与外力间的逻辑关联引出岩石圈的概念,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地表形态的塑造因素本质就是对岩石圈的影响,内力与外力因素的最终结果就是产生岩石或实现岩石形态的循环。

(五)实践探索

在掌握内力、外力、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系统的构建,要求学生利用基本知识展开分析,运用思维导图将上述的学习过程总结出来,一方面让知识学习更加条理清晰,避免知识混淆,另一方面提高知识记忆效率,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绘制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重要知识点,将知识点以关键词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本章节的关键词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则需要予以提示,帮助学生完成。内力作用的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等都是思维导图中的关键内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讨论结果确定关键词,并找到这些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如将章节主题“地表形态的塑造”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那么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就是一级分支,接着在一级分支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体现出关键词与关键词、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逻辑关联。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

最后,各个小组根据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小组间的讨论,相互查漏补缺。教师可展示提前绘制好的章节思维导图给学生提供参考。

四、教学反思

经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了地表形态塑造的根本力量在于内力,外力则起到了辅助作用。这就如同制作一件工艺品,内力作用制成毛坯,外力作用則是精雕细琢,这也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本章节的知识点之间具有明确的逻辑关联,如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最终结果都是岩石圈物质的形成与循环,外力作用中风化、侵蚀、搬运等相互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逻辑关联,这也是绘制思维导图的重点所在。

(作者单位:钦州市第四中学)

编辑:常超波

猜你喜欢
外力作用岩石圈外力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四章 坚硬的岩石圈
带低正则外力项的分数次阻尼波方程的长时间行为
人教版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例的教学探究
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与岩石圈结构的关系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相关断裂的岩石圈磁异常分析
钝性外力作用致四肢长骨干骨折99例分析
常见运动创伤的简单处理方法(二)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典题赏析
四列氮氢气往复压缩机外力及其平衡的分析与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