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共同富裕研究

2024-05-30 21:40文丰安陈明月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文丰安 陈明月

摘要: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始终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其繁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和历史选择。当前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是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重要问题,就必然要聚焦于乡村场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乡村全面振兴不可能仅以乡村资源要素实现乡村现代化,更要从上层政策制定、下层举措落实等全方位推进乡村全面建设。通过梳理乡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并基于乡村共同富裕发展建设现状发现,我国乡村共同富裕以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建设为着力点,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阶段性发展目标。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依旧存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共同富裕难以有效推进;乡村生产资源要素缺乏,难以满足乡村共同富裕的资源要素需求;乡村缺乏优势产业支撑,乡村共同富裕建设难以切入等诸多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减缓了乡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进程。新阶段新征程,乡村发展建设现状明显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步伐,故而要从高处着眼,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现实意义,从细节入手,解除当前阻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现实障碍,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其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其规划引导和管护,为乡村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破除乡村资源要素制约,革新村集体产权制度,优化乡村社会保障政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资源要素保障。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加强龙头企业对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切实推进乡村产业化经营,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实现生产资源互通共享,释放要素活力,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乡村振兴实际工作为切入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线,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分析当前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中的发展逻辑和现实问题,补齐短板,提高质量,以探寻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资源要素

中图分类号:F323;D42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24)02-0245-15

一、提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1]28。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为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良好条件。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庞大的长期性系统工程,要在深刻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实际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建设。乡村作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场域,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成为当前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历程。

自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以来,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乡村共同富裕逐步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框架中。至今,一方面,经过乡村建设多年来的发展,我国乡村共同富裕目标已取得一定进展,逐步实现了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和乡村快速发展阶段目标。但乡村发展中依旧存在乡村优势产业支撑不足、乡村人才外流等多重问题。因此,解决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举措;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依靠农业来实现自身发展,加快乡村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既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也是我国国情农情的现实需求。为此,我们应基于乡村共同富裕理论基础,探索现阶段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中的发展逻辑和实践困境,呈现当前阶段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并基于当前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实践策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并扎实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

二、学界研究进展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8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新道路上也有新目标新要求,学界已对其展开广泛研究。

其一,关于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研究。主要观点有:共同富裕思想隐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体现在各时代的“大同”“均平”等先贤思想及底层农民起义口号中[2];共同富裕是在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基础上,劳动者实现社会财富极大创造,共享劳动成果[3];共同富裕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收入差距合理化及改善居民物质生活质量,还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就业质量和广泛性[4];共同富裕包括共创共建共享的经济内涵、保障改善民生和缩小贫富差距的社会内涵,以及文化资源普及、教育机会均等的文化内涵[5];共同富裕包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其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又有心理生活、文化生活、信仰生活三重样态[6-7];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纬度之一,主要是指个体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群体认同等过程中所能够获得的公共文化资源和公平发展机会,并体现在其享受资源丰裕和发展机会平等之上[8];共同富裕包括社会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同时具有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和提升不同群体发展包容性的特征[9];共同富裕是“尽力”与“量力”相统一的渐进式富裕,并需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任务来制定阶段性战略目标[10];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相协调的综合过程,要统筹好“口袋”与“脑袋”[11];共同富裕是消除政策、教育、技术、全球化等多方面因素对平等的影响,解决分配上的不平等,缓解收入不平等和财富不平等[12]。

其二,关于乡村共同富裕必要性研究。主要观点有: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可解决乡村发展中农业部门效益低、乡村居民收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13];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14];乡村共同富裕可解决乡村发展不充分、高质量发展内在驱动不足等问题,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15];乡村共同富裕可升级小农生产形态,形成适应市场化、规模化的中等农业生产规模,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16];乡村共同富裕可提高传统产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度,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17];乡村共同富裕能够通过强化乡民多元培养、提升农民伦理精神自信、提高基层善治能力、完善乡村伦理文明建设,进而形成乡风美好、乡村和谐、乡镇繁荣、乡民奋发向上的蓬勃发展局面[18];乡村共同富裕能够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环境和相对价格,从而校正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提高发展速度和效率[19]。

其三,关于我国乡村共同富裕发展现存问题研究。主要观点有:乡村共同富裕建设过程中存在非均衡性、人才振兴不力、内生力缺失以及技术赋能不足等困境[20];市场机制作为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还存在分配不公等市场失灵现状[21];存在土地流转退出受限、法治建设薄弱等多维障碍[22];在乡村健康建设领域存在乡村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健康服务体制机制运行不畅等发展现状[23];在乡村文化建设领域存在人才队伍、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24];乡村共同富裕建设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存在“三农”领域资源集聚不足、农民增收渠道有待拓寬等现存问题[25];乡村共同富裕在精神生活方面存在政策工具结构失衡、发展要素分配不均、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融合程度不足等问题[26];乡村共同富裕在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依旧存在包括生产效率低、科技含量不足、产业发展要素欠缺、高质产业未能形成、发展支撑要素保障力不强等困境[27]。

其四,关于实现乡村共同富裕路径研究。主要观点有:以城乡双向开放、资源要素流通等消除乡村经济发展制约,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28];从提高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支持服务程度等方面,发挥其减贫有效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9];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等举措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30];以城乡一体化发展、革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等举措,推动乡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31];改善乡村营商环境,走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32];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力组织实现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提升农民供需均等幸福感,巩固乡村振兴基础[33];乡村共同富裕可以从高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水平协调发展、高标准绿色发展、高品质精神富足等方面来实现[34];从筑牢返贫防火墙、破解产业发展困局、提升人力资本、重视与脱贫攻坚衔接等方面迈向乡村共同富裕[35]。

其五,关于以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建设意义研究。主要观点有:乡村振兴是以其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的重要推手、实现新时代农民富裕富足的重要部署,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36];经济纬度是乡村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考虑的重要指标,乡村振兴与乡村共同富裕目标、要求、步调统一[37];乡村振兴的工具性和构建作用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内在要求,乡村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指明方向、提供动力,二者统一于发展中[38];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是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乡村振兴则是以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要任务,是实现乡村富裕应有之义[39];乡村振兴以提高农民参与乡村建设主体地位、丰富乡村建设人才等举措实现乡村现代化建设,是扎实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最大根基[40];乡村振兴以提高乡村发展成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缩小乡村发展差异等举措提高其发展水平[41],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措施;乡村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分别作为目标系统和实践系统,以各要素间相互作用构成以矛盾为驱动的结构体系,促使乡村振兴与乡村共同富裕动态前进[42];以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改善制度环境、村庄环境、教育环境等,推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43]。

其六,关于乡村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两者之间关系研究。主要观点有:乡村共同富裕以人民至上、全面诉求、阶段目标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性、系统性、科学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目标指引和战略支撑[44];实现乡村共同富裕能满足乡村居民的物质精神需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正是人民幸福,以实现乡村共同富裕为导向,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45];农业农村现代化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乡村共同富裕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可以高质量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和安全保障、制度改革保障等,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46];乡村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要以乡村共同富裕实现农业高效发展、乡村和美宜居、农民共同富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基础 [47];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工程,在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建设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在制度化体系、物质根基等方面为乡村共同富裕提供动力基础[48]。

综上所述,当前学界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含义、必要性、现存问题、实现路径,以及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建设的意义、乡村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两者之间关系等方面已经有较为广泛深入研究。但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下,推进乡村共同富裕依旧存在人才、技术、机制等多维困境,学界对此并未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乡村共同富裕实践路径。为此,本文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共同富裕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为现阶段乡村建设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认识,有助于为现阶段解决乡村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问题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为助力在新起点新征程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新发展思路。

三、乡村共同富裕的科学概念、形成逻辑及其重要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当前阶段我国乡村发展建设实际提出新要求,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28,这既是党中央对我国乡村共同富裕发展逻辑的深刻认识,面临深层次矛盾的快速反应,破解乡村发展不充分困境的坚定决心,也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不忘初心使命的坚守。

(一)乡村共同富裕的新内涵

乡村共同富裕是我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指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创新性结合,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完善乡村经济体制,协调工农、城乡利益关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打造乡村发展新局面。

(二)乡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最为质朴古老的理想之一,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国情作出的独具中国特色、坚守党的初心使命的战略选择。乡村共同富裕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为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维护人民群众最大利益,在发展实践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乡村共同富裕理论,开创中国乡村共同富裕实践新路径。故探索乡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可为当前阶段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1.乡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乡村共同富裕理论。乡村共同富裕是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当代映像,但其思想并非近代以来才开始出现,而是贯穿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中。不同主体对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有着不同表述。中国古朴的共同富裕概念源自对“天地之道”的追求,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从管子“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到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都对共同富裕这一理想社会有着不同表达。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实现乡村共同富裕也是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任务。汉代董仲舒、王符曰“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春秋有子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但封建统治者并未将真正的乡村共同富裕作为治国理政之策,仅作为巩固政权的一项手段,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需求。因此,农民多通过反抗暴政形式,表达其对共同富裕的向往。东汉黄巾起义提出“致太平”,南宋钟相、杨幺提出“等贵贱,均贫富”,晚清太平天国运动甚至制定《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构建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大同社会。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尤为重视农业发展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当前阶段开展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关于乡村共同富裕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貢献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土地归属权问题。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农村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土地国有化是必然发展趋势,要实现生产社会化,必须实现土地国有化,由农业工人以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管理土地,土地两权分离,以此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则是乡村农民的基础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存的首要条件”[49]。没有农民生产,也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发展,没有粮食对社会进行食物供给,自然也就不会有其他产业正常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才是整个社会生产的基础性支撑,要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将乡村工作放在重要地位,才能实现发展目标。

2.乡村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关注的重点。在近年来的发展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在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乡村共同富裕理论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发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为指引,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乡村共同富裕发展道路。

(1)毛泽东同志首倡乡村共同富裕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侧重于在土地政策上体现对乡村共同富裕的追求。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寻中国出路、实现现代化发展,提出“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足的国家”[50]。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伟大斗争,加速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土地问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创建革命根据地过程中,经过土地革命和土地分配,使广大农民获得长久以来期盼的土地经营权,为农民实现富裕、获得幸福提供基础物质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51]。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基于乡村发展实际提出“一化三改”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国家发展百业待兴,毛泽东同志提出走合作化道路,在乡村广泛动员团结群众参与农业劳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乡村共同富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邓小平同志实践见证乡村共同富裕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乡村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场域。相较于计划经济,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其“责任最明确、利益最直接、方法最简便”[52]等优势成为当时乡村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调整社会生产关系的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个人积极性和集体优越性。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发布,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农业结构不断调整,粮食政策和农副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农产品供给能力逐渐增强。同时受户籍制度、价格双轨制等因素影响,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乡村经济快速增长。随着党的十四大召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逐步确立,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战略结构调整等政策推行下,乡村在短时间实现快速发展。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托于改革开放和乡村经济发展,户籍制度出现松动,农民发展空间向外扩张,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长久以来的温饱问题得以基本解决,乡村共同富裕目标得以稳步推进。

(3)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丰富发展乡村共同富裕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領导集体认为,实现农业发展才是解决民生这一重要问题的关键,强调必须要重视农业的重要基础地位。提出科教兴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赋能农业生产领域的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还提出,应保障农民权益,包括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积极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依据我国具体国情农情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强调,“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53]。提出我们必须加快农业发展,依据我国具体发展现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乡村发展差距过大问题,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乡村居民生活。以多予少取的方针政策加大对乡村产业的建设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乡村居民稳步增收。

(4)习近平总书记接续发展实践乡村共同富裕理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点。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最大的不充分便是乡村发展不充分。为解决我国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大量农民转向非农产业,极大促进城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但乡村建设发展依旧滞后,城乡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现象仍然突出。为了改善乡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一方面,以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完善乡村基本社会保障,提高乡村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另一方面,以脱贫攻坚战的完全胜利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以毛泽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在理论和实践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乡村共同富裕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共同富裕理论体系。不仅体现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发展理论逻辑和历史规律的准确把握,更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乡村建设提供理论经验借鉴。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以乡村共同富裕作为其阶段性发展目标指引,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除乡村发展桎梏,高水平推进农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当前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社会矛盾,助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

1.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20年我国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三农”工作中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共同富裕。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相较以往帮扶政策,更注重提高脱贫地区自主发展能力,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实现脱贫地区产业、社会振兴。乡村共同富裕作为脱贫攻坚的接续发展,在解决乡村经济发展问题上,更注重促进乡村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显然,新阶段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撑现代农业强国建设。

2.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乡村。因此,“三农”问题成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点关注领域。实施乡村振兴意在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以补齐乡村产业发展短板,使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等整体提升,实现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组织、生态的全面振兴,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共同富裕作为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性结合,旨在解决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基础上,缩小乡村贫富差距、城乡贫富差距。因此,当前阶段基于我国发展实际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并解决当前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3.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和历史选择

纵观千年来中华民族发展史,“苟富贵,勿相忘”“等贵贱,均贫富”,无不体现古人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和向往。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展土地革命,从实现“耕者有其田”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党的带领下为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在缩小不同区域、各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满足人民在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乡村共同富裕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着力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中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 ,并基于当前乡村发展具体实际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缩小与城市发展差距,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四、乡村共同富裕建设现存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旧在农村”[1]28。乡村共同富裕仍是现阶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在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建设进程中依旧存在多重困境。

(一)乡村基础设施落后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乡村建设得到一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建设内容拓展,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长期以来的“重城轻乡”,农村基础设施相较于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需求仍然相对滞后。(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其一,乡村交通设施质量不高,维护管理工作不到位。长期存在重点关注交通设施有无,缺乏道路管护,道路网络不通畅、质量差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出行,也限制了地区经济发展。其二,乡村医疗建设不完备,医疗服务水平低。乡村医疗资源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等现状,乡村区域呈现就医难、看病难的局面。其三,环境基础设施匮乏,环境治理理念缺失。基层在推进乡村环境治理中多停留在口号上,或以不适应乡村实际发展需要的城市环境整治规范标准开展乡村环境治理,乡村环境治理依旧有较大完善空间。其四,乡村文化建设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化进程中对乡村文化现实需求和居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的实际需要。一方面,由于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支持不足、文化观念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对教育资源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乡村大多基层文化站由于服务管理不到位致使设备老化甚至缺乏,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素养不足,难以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2)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机制单一。其一,资金投入总量小,地方配套压力大。近些年,乡村居民对改善民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国家支农项目也在同步增加,相关配套资金投入同步扩大,挤压乡村建设财政空间,增加地方配套压力。其二,项目建设协调难,集体投入难度增大。当前支农项目建设投入以发改委、国土等多部门横向联合开展建设,呈现“九龙治水”管理格局。同时多数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低,村级债务高居不下,制约乡村建设持续投入。其三,农村信贷门槛高,民间投资信心弱。当前涉农金融机构存在对农业贷款要求高、利率高等现状,加之土地流转机制等乡村制度未完善,社会资本投入相关保障政策未健全,对社会资本吸引力小,乡村建设投入资金来源、总量难以满足乡村共同富裕建设需要。

(二)乡村地区生产资源要素不足

在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中,资源是乡村建设的基础,是乡村发展的动力,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是实现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但当前我国乡村地区生产资源要素不足:(1)人才资源匮乏。一方面,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乡村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较为落后,加之乡村人才引入培育机制不健全,难以引得进、留得住乡村建设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城乡资源禀赋差异,且农业产业投资时间长、收益低,多为老人和儿童留守乡村,乡村资源难以为实现乡村建设提供发展基础。(2)村集体产权制度亟需改革。一方面,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较弱。由于中国乡村近几十年农业发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据主要地位,而土地两权分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松散农户无较大约束力,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作用较弱。另一方面,乡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导能力有待提升。乡村集体经济职能日渐衰弱,村干部在乡村中的威信、本应发挥的职责也就难以在乡村发展中具体实践,带头作用弱化,为民服务意识淡化。(3)乡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优化。一方面,乡村居民自我保障意识有待提升。当前乡村居民对社会保障制度并不了解,更不必讲如何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譬如养老保险制度,多数人依旧以乡村农业耕作应对养老问题,并未考慮如何以其保障老年生活。另一方面,乡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实中,政府部门监管力度有待加大。政策能否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落实与其监管水平有极大关联,由于乡村经济发展大多滞后,社会保障制度在具体落实中难以打通“最后一公里”。

(三)乡村地区未形成优势产业支撑

乡村产业是乡村共同富裕的基石,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支撑,难以实现农民增收,更难以为乡村建设留住人才。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困境:(1)农场主培养机制有待完善,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一方面,当前农场主培育机制未充分考虑现代农业的高素质人才要求。由于城市虹吸效应,留守乡村的农民多为老人、妇女或儿童,受制于文化水平,难以达到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且当前农场主职业培训过于范式,针对性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农业发展需要。加之乡村收入低、条件差、资源不足等现状,难以支撑农业科技人才对科研环境、社会环境的要求,制约乡村优势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农场主自身能力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场主自身水平未达到现代农业建设要求,经营管理理念相对滞后,相关服务组织整体实力不足,缺乏农业服务龙头企业带领,未形成行业标准,服务能力偏弱,乡村优势产业发展受限。(2)乡村产业结构单一,未形成多元化发展局面。一方面,观念上,由于长久以来实行小农经济,农民受求安稳的旧观念干扰和小农生产特点影响,更关注眼前利益,追求个体分散经营利益,风险意识不强、承受能力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另一方面,技术上,传统农业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生产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管理水平较低,生产技术和流程标准不完善,农民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再一方面,产业发展上,目前我国家庭农场主要以种养业为主,以生产、初级加工、销售为主,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较短。种子种苗培育主要依托于农科院等公立科研院所,难以适应多元发展的品种要求。且地区特色产业定位不明晰,规划不清晰,各区域产业同质化严重,难以真正发挥地区资源禀赋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劲头不足。

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地域辽阔,但地形复杂,加之长期存在的一些 历史原因使得乡村建设难以满足当前发展需要。故要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建设,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就要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基础设施”。

1.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

第一,完善乡村交通设施建设,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可通过加大对乡村交通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强对道路建设质量和对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管,从源头上杜绝因贪污腐败而造成的乡村交通设施质量问题,修建和改善乡村道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同时还要落实责任制度,加强对交通设施的管护,完善乡村交通设施建设。

第二,完善乡村医疗建设体系,壮大基层医疗队伍。重视乡村医生发展需求,完善收入和保障机制,吸引更多人才扎根乡村。因地制宜合理分配乡村医疗卫生资源,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建立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督导评估机制,实现乡村医疗有效持续建设。

第三,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构筑乡村生态环境新格局。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多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坚持因需而建,顺应乡村村庄发展规律,选择适合本村需要的建设项目,为农民而建,让农民参与乡村环境建设全过程,在建设发展中构筑并强化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理念,加强项目建设后的监督考核,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一方面,政策和经费向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倾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建立健全乡村教师培养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文化中心、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完善乡村广电、电信等公共设施,并利用虚拟技术等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以向乡村倾斜资源要素、挖掘推广乡村文化等措施增加乡村文化资源配置,加强文化活动宣传推广,加大对乡村文化人才支持、培养、选拔力度,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健康、持续、有序发展。

2.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

第一,政府主导,财政保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近年来对乡村建设投入逐步加大,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坚持重点投入、持续渐进,将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统筹规划,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每年稳步增长,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并拓宽乡村建设筹资渠道,一改以往乡村建设高度依赖中央、地方政府的局面,实现乡村建设不断档。

第二,群众主体,集体支撑。乡村建设要多部门协同发力,摆正观念,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方式,正确把握整体与个体、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把乡村建设工作放在协同发力的大局中,以实现乡村共同富裕为目标指导开展建设工作,加强统筹,压实责任,形成部门联动、区域协同的管理格局。并因地制宜、针对性地对各地区资源禀赋开发利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盘活资产,围绕乡村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实现产业创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第三,社会参与,金融扶持。中央、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保障优化乡村营商环境,为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乡村提供“绿色通道”,参与建设经营性基础设施和提供 公共服务,并在税收优惠、产业补贴、土地使用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拓宽乡村建设经费来源。同时深化相关涉农机构内部改革,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三农”贷款投放规模,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条件,并探索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动产质押等多种形式降低农业贷款门槛,扩大乡村建设资金投入。

(二)加大对乡村生产资源要素倾斜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的大力支持,要充分发挥生产资源要素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中强化资源要素整合,优化乡村治理,助力实现乡村 建设现代化。

1.落实人力保障工作,加强人才资源建设

在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中,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在乡村人才培育进程中,创新完善乡村人才队伍培育机制,多措并举培育乡村建设人才,不断完善乡村人才发展结构,充分释放人才队伍参与乡村建设活力。一方面,完善乡村人才引入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并依据乡村发展实际调整乡村人才结构,发挥人才在乡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创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体系,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通过聘请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乡村建设提供培育工作指导,并将其落实在乡村具体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乡村建设人才质量。另一方面,针对性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其在乡村建设中的示范效应。随着乡村建设逐步推进,外出务工农民陆续回到家乡,由于其本身具有相对于留守居民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可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在乡村建设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在乡村建设中发挥自身才能,带动乡村发展。

2.调整与完善乡村集体产权制度,扩大集体经济范围

加强乡村产权制度 改革,强化基层组织职能。一方面,对乡村集体产权进行全面核查,摸清家底,建立台账,确权登记,全方位把握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分布、结构等。在此基础上,要依据地区资源禀赋开展精准产权改革,发挥村集体经济的组织领导带头作用,强化其管理职能,发展乡村特色农业。另一方面,要在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中,更新其经营模式。乡村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个人无法实现乡村建设目标,因此,必须整合乡村的集体资源,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吸引投资,在多经济主体合作过程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提高主体参与,加快完善福利保障体系。

第一,加强引导,提高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在社会保障制度落实过程中,可以提高乡村居民参与积极性减轻其实施压力。通过网络平台、社区宣传等方式加强对社会保障的认识,提高对社会保障的信任度。还可通过简化社会保障制度落实程序,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与能力,增加乡村居民的参保率,真正做到惠民政策进农家。

第二,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在推进社会保障政策具体落实中,必须先完善机制,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管理机制,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专人领取制度”,要有法可依。此外,还要完善制度落实中的监管机制,要多主体参与、多渠道反馈,充分利用自我监督、民主监督等方式,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落实效益。

(三)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乡村经济面临愈来愈严峻的挑战。为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方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1.完善新型农场主培养机制,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第一,面对农场主现实职业需求,构建完善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公益性的农业科学及时服务体系,并将之与农业科研所、农业高校等相对接,将“课堂”理论与农场实践具体结合,对农场主进行“手把手”专业化培训,根据农场主生产经营类型的全链条分级分类构建专业化人才库,全力提高农场主培训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第二,根据农场主发展需要,提升规范化管理体系,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针对农场主经营管理不足之处,通过对其进行法务培训,解决农场规模化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用人、劳务等问题;通过加强其企业化财务管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通过加强种业、商标等知识产权培训与宣传,提升其法制化经营水平,以此来实现新型农场规模化管理。此外,在农场规范化经营的同时,还应提高其配套市场化服务水平,通过鼓励农业社会化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托管服务,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培养农业经纪人,借助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理念,提高农场生产经营效益。

2.调整乡村产业结构

第一,通过媒体宣传、社区宣传等方式对乡村居民进行现代农业理念灌输,增强其对乡村振兴建设的认识,引导其树立创新意识,突破小农观念桎梏,增强主体意识,适应市场经济,以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宣传先进的现代文明文化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推广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在乡村文化生活中修补提升其现代素质,筑牢新型農民的现代意识。

第二,技术上,改造创新传统农业技术。传统农业技术是适应中国农业发展实情的,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可继续增强传统农业技术的地区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通过加大对科研机构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加强技术研究与技术传播。此外,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以数字要素实现农业技术智能化、设备自动化发展,实现乡村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上,充分发挥地区和休闲旅游环境特色、物种资源特色、气候特色,延长乡村产业链,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在横向方面,发展乡村田园旅游和休闲旅游;在纵向方面,发挥农产品优势,进行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等。加强农业配套产业的发展,多方协同培育优良种子,促进农业相关产业的跟进,形成粮食从生产到深加工,到销售的生态链。同时发展培育绿色健康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建立农产品品牌;与高校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基地,提供优质农产品。实现乡村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

在历史性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經成为当前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在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乡村发展依旧是其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因素,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最大短板。因此,在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以乡村振兴促进“三农”建设,解决“三农”建设发展在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目标进程中的现实问题,稳步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步伐,为乡村建设发展注入新动能、添加新活力、提供新路径,为新阶段提高乡村建设水平,促进乡村共同富裕,向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选择。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

[2] 姜珊.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内涵与路径[J].党政论坛,2023(1):23-26.

[3] 李实.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2021(11):4-13.

[4] 姜长云.新发展格局、共同富裕与乡村产业振兴[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11,22.

[5] 傅东平,苏晓,李海霞.共同富裕的内涵、测度与推动因素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3(2):23-31.

[6] 柏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涵与价值遵循[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2):64-75,156.

[7] 文丰安.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J].探索,2023(4):151-163.

[8] 傅才武,高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与指标体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24.

[9] 刘倩汝,马悦,董一冰.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关联、主要挑战与实践进路[J].现代农业研究,2023(5):73-76.

[10] 刘俊显,张崇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和当代实践[J].学术探索,2023(4):17-23.

[11] 王溯.用好统筹之功 推进共同富裕[J].群众,2023(6):56-57.

[12] 周绍杰,耿瑞霞,胡鞍钢.理解共同富裕: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 与实践逻辑[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40025.001.

[13] 翁贞林,鄢朝辉,谌洁.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现实基础、主要困境与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4):559-567.

[14] 马骏.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论析[J].求索,2023(2):119-129.

[15] 钟海,苏航.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时代意义、现实阻碍与实践进路[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3(4):22-34.

[16] 王乙竹,朱忆天.“大国中农”: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及路径建构[J].理论月刊,2023(5):5-12.

[17] 戴春亮.新时期乡村共同富裕机制构建[J].农业经济,2023(04):84-86.

[18] 姜珂.乡村振兴视域下构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伦理意蕴与实践路径[J].伦理学研究,2022(6):8-15.

[19] 郑淋议,钱文荣.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制度供给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4(1):84-93.

[20] 周灵.共同富裕导向下乡村振兴的价值要素、困境反思与路径机制[J].新视野,2023(04):121-128.

[21] 王亚华,关长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48-59.

[22] 刘文波,陈爱萍.我国共同富裕道路上乡村振兴的十大障碍[J].农业经济,2023(6):38-40.

[23] 许源源,陈安妮.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健康服务: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8-57.

[24] 徐小洲.重塑发展模式:共同富裕进程中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构想:基于浙江山区14县乡村文化实地调研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23(2):74-83,157.

[25] 陈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3(1):34-41.

[26] 李林,黄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文化振兴政策研究: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197-205.

[27] 文丰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村共同富裕:重要性、障碍及实现路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42-48,188-189.

[28] 叶兴庆.以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中国农村经济,2022(2):2-14.

[29] 张志元,李肸.共同富裕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有效性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17-132,176.

[30] 张龙,张新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共同富裕:逻辑关联、实践过程与路径选择:基于“战旗道路”的经验观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7-35.

[31] 李志恒.以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现实困境及路径指引[J].智慧农业导刊,2023(14):54-59.

[32] 张绘.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促进共同富裕[J].人民论坛,2023(13):38-41.

[33] 黄厅厅,熊斌.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学理阐释与基层实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23-134.

[34] 何茜.中国乡村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构建:理论逻辑与实践审思[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29-41.

[35] 白描,于婷,刘月清.脱贫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挑战及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23(11):42-52.

[36] 金华宝,伍科.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J].理论与改革,2022(5):69-81,149.

[37] 孙久文,李承璋.共同富裕目标下推进乡村振兴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2-19.

[38] 张琦,庄甲坤,李顺强,等.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内在关系与战略要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44-53.

[39] 郭凌瑜,颜军.乡村振兴是通往共同富裕必由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6-21(08).

[40] 赵德余,代岭.村庄主体差异对乡村振兴效用感知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10.

[41] 蔡文伯,贺薇宇.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02-116.

[42] 闵江涛,马文保.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基于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23(4):161-168.

[43] 牛坤在,许恒周,鲁艺.宅基地制度改革助推共同富裕的机理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4(1):84-94.

[44] 卓成霞.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历史耦合与实践进路[J].求是学刊,2023(1):22-30.

[45] 王楠.共同富裕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总体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2-21(08).

[46] 李小云,唐丽霞,刘祖云,等.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笔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11.

[47] 赵然.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5-24(07).

[48] 张赛玉,史志乐.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探索[J].贵州社会科学,2023(5):153-160.

[49]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15.

[50]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32.

[5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

[5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39.

[53] 胡锦涛.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二十七届亚太区域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N].人民日报,2004-05-20(01).

Study on common prosperity of rural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EN Fengan1, CHEN Mingyue2

(1. Chongq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Chongqing 400020, P. R. China;2.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China is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the countryside is the root of China,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difice,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ilding rural areas for farmer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livelihood issue, and it is also a key concern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and build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t present, the task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re extremely heavy.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have become the inevitable path and historical choic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and buil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outstanding manifestation of the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 at present is the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and solve the important problem of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we must focus on rural areas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should not only rely on rural resource elements to achieve rural modernization, but als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rural areas from upper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at the lower level. By sorting out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historical logic of the theory of rural common prosperity, and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common prosperity developm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on prosperity in China aims at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al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society and life, so as to realiz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farmers as a phased development goal. Especially since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hina has made some progress in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bu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s still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and there are still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backward in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lack of rural production resources to meet the demand of rural common prosperity, the lack of advantageous industry support in rural areas and the difficulty in cutting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Many problems of inadequate rural development slow dow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On a new stage and a new journe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s obviously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pace of modernization, so we must focus on the high point and grasp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olve the current obstacles that hinder th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rom details, and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speed up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increase the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strengthen its planning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and provide a goo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rur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break the constraints of rural resource factors, reform village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s system, optimize rural social security policies, and provide a solid resource factor guarantee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mote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strengthen the driving role of leading enterprises in the collective economy,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rural management, break the dual barrier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alize the sharing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release the vitality of factors,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aking the actual work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the theme,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main lin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logic and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are analyzed,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ural common prosper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resource element

(責任编辑 彭建国)

作者简介:文丰安,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执行总编辑,教授,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Email:wenfengan@163.com;陈明月,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