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元典出版模式

2024-05-30 16:23张金柱
文化产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时代文化

元典出版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中外出版领域的出版模式,在出版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下,元典出版面临的诸多挑战尚未引起学术界和业界的关注。现从元典概念出发,探究元典出版现状,分析我国元典出版的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新时代元典出版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元典出版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元典的释义是比经典还要经典,有出于经典而胜于经典之意。据有关专家考证,“元典”一词最早出于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1992年的论文《论“文化元典”》,其本义指“各文明民族的首创性文本”,有始典、首典、基本经典、大典、善典、宝典等意蕴[1]。元典提供了第一批原创性理念与范畴,构筑了各民族的精神家园。元典的某些精神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了深远影响。

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元典传播主要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媒介对古人具有原创性的重要典籍进行推介的活动。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对元典的注疏、诠释、传抄、编选、刻刊、印制、讲习等活动都是元典传播活动。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重大判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強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随着进入新时代,元典出版面临诸多新挑战。信息爆炸导致元典引领力减弱,影响力降低。在信息传播方面,元典出版的适应力不强,融入新媒体、拓展新渠道的方式有限,效果不佳;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元典出版缺乏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变局,元典出版缺少更为有力的机制与措施,未能更好地传播我国文化。

元典出版现状

在中外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各类元典成果纷呈,对文学、思想、学术及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重要的元典贯穿于中外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及科技史发展的始终。

神话传说、英雄史诗类典籍

在世界各民族发展历程中,很多民族都产生了记录本民族起源、生存、迁徙等历程的“创世”故事,同时也产生了反映远古先民思想、文化、情感的古代神话、英雄传说、圣徒言行录、编年史等作品。这些作品在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罗马的《埃涅阿斯纪》、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贝奥武夫》、印度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犹太民族的《圣经》以及日本的《源氏物语》等。在我国,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玛纳斯》被誉为“三大史诗”。此外,还有被称为“汉民族历史诗”的《黑暗传》,以及“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仓颉造字”等神话故事[2]。将这些由早期先民多人创作、口口相传的作品称作元典,是因为它们的原初性、原创性和奠基性,这些作品大多成为儿童成长必备的读物,“诗”“三”“百”“千”记录了我国各民族民众在蒙昧中探索、在自然中进化的早期智慧与奋斗历程。

哲学经典

哲学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其中,西方哲学历史底蕴深厚,影响力广泛。其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深邃的智慧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对民众思维方式的塑造上,更体现在对社会制度、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上。西方哲学家众多,传世名著灿若星辰。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洛克的《政府论》、密尔的《论自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等。

人文精神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大多基本典籍和重要著作产生了塑造该类文明形态的思想体系、概念范畴、仪式规范等。这些著作因其巨大的思想价值、伦理价值、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而被历代皇室、百姓认可,得以传播和宣扬,常常被视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进而塑造了全体民众的社会意识。在我国,不论是“四书五经”,“六艺”“六经”,还是“十三经”,大多是元典作品[3]。

颠覆性、开拓性思想文本

在中外哲学、文化、科技史上,前人提出一种观点和理论,后人往往会根据变化了的主客观形势或新的认知、资料、证据,对前人的学说进行批判、否定。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批判性、否定性和颠覆性特征。例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爱因斯坦的《非欧几里得几何和物理学》等[4]。

创新性文化样本

文化创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智力活动,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文化价值的人类活动。狭义上指发明新文化价值的人类活动,故又称“文化发明”。广义上包括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复制和文化再创造,前者指一种文化价值在传播过程中的重复创造,后者指一种文化价值在传播中产生出更大的价值效用或新的效用价值。孔子与《诗经》《论语》,屈原与《楚辞》,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李白、杜甫、白居易与唐诗,欧阳修、苏轼、辛弃疾与宋词,韩愈、柳宗元与古文,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曹雪芹与小说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对文化、思想、学术有着特殊爱好和才华天赋的先贤,他们穷尽一生才华,上下求索,为“诗经”定性,为“楚辞”定调,为“史记”定制,为“唐诗”定范,为“宋词”定型,为“元曲”定格式,为“话本”定场域,为“小说”定范围等。这些奠基性、开拓性、创新性的文化创造,无疑具有“元典”的内涵。

我国元典出版的特征及存在问题

我国古代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历经两千余年未曾中断。受农耕文明影响,稳定、扩张、延续、传承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元典出版因其独特优势,被统治者所选择。

古籍整理工作涉及领域广泛

中华元典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古籍整理工作,涉及史学、文学、哲学、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等诸多领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术研究方法及出版形式。同时,古籍整理工作侧重于向内探寻,而非向外拓展。在古籍整理中,学者们致力于探究、发现、体会、整理前人经典的本来意义及其蕴含的“微言大义”,要求学者孜孜矻矻,皓首穷经,面向古人,阐释古典,述说传统。古籍整理采用的方法包括注释、疏证、汇注、笺证、补注等,这些都是在元典基础之上进行的再次解释、修订、补充及提升[5]。

对于元典概念把握不清晰

传统文化经典和概论性质的著作,书市上琳琅满目,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称得上经典文化?这就涉及对“元典”概念一词的理解。元典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及大典、善典、宝典等意蕴,元典称谓,既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传统的圣典、经典之义,又避开了对传统典籍非理性尊崇的嫌疑。根据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在《中华元典精神》一书中对“元典”的定义,多指具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意蕴,又在某一文明民族的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的书籍。根据武汉大学李建中教授的总结,“元典”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狭义的“元典”特指五经和诸子等先秦两汉之书,这是武汉大学冯天瑜的观点。广义的“元典”则扩充到各家各派乃至各门学科的原始、原创之作,这是河南大学李振宏主编《元典文化丛书》(河南大学出版社,已出30种)所持标准。对元典的择取,以“狭义”为主,而适当兼及“广义”。元典具有权威性、经典性、指导性、规范性,不可曲解或偏废。

出版物质量不佳

在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往往伴随着出版物质量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现象。孔子整理编撰《诗经》《尚书》,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建构与书写学术史目录学的先河,《别录》《七略》因此成为目录学的奠基之作,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昭明文选》,以及明清时期出现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来出现以皇帝或政府名义进行选编汇集作品的工作,在我国曾出现大型类书、丛书、百科全书等,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这种出版行为对保存文化典籍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规范元典文本、匡正错漏谬误也多有助益。

新时代元典出版实施路径

元典的诞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长期深思熟虑、精心创作、不断修订、反复打磨、逐步升华,直至完美无瑕的漫长历程。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的民族必然有经久不衰的元典。元典具有权威性、经典性、指导性、规范性,或是经过历史淘汰,优胜出来的被证明是有价值的特殊文献,或是对某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新时代,元典出版应打破传统束缚,采用更通俗化、市场化、时尚化、流行化的传播模式。针对不同读者选择不同的出版方式、介质形式、媒体形态、产业形态等,从而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样态的传播盛景。针对新时代元典在出版传播过程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勇敢面对,积极探索,结合理论与实践,开辟新时代元典出版的创新发展道路。

弘扬元典出版理念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沉淀与积累,形成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元典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承载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标识,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元典中蕴含丰富的生命智慧,有利于提升人格魅力,涵养心灵。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传统美德以及中华人文精神等,是当代元典出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7]。

大力培育元典生态

首先,要深入挖掘元典内涵,大力推广元典文化,积极培养文化人才,大胆创新传播方式。其次,要注重从文化基因、文化元素、文化符号和各类文化现象与文化场域的角度,构建全新文化生态体系。最后,要建立文化生态培育责任机制,使元典文化培育意识深入人心。

细分不同读者层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版的细分成为必然。在此背景下,元典出版也必然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出版细分主要指出版行业细分和目标客户定位。可以按读者年龄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幼儿,或“70后”“80后”“90后”“00后”“10后”。按读者身份分为金领、白领、粉领、蓝领。按人群规模分为大众、小众。按阅读目的分职业阅读、非职业阅读、趣味阅读、休闲阅读。按购买方式分集团购买、个人购买、公费、自费等[8]。读者的细分是十分重要的传播思路与方式。

尝试不同版本形式

元典出版最常见、最基本、最易被采用的受众细分思路一般有两种:一是从内容角度进行市场细分;二是从形式角度进行市场细分。如从对原著内容的加工来看,有全译本、精编本、简写本、章回本等;从读者定位来看,有注音版、导读版、白话版、插图版等;从开本来看,有32开本,16开本,8开本,异形开本;从装帧来看,有线装版、精装版、袖珍版等。

探索新传播途径

图书是传播知识、交流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又创造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涌现,传播载体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元典出版应探寻能够满足当代读者需求的传播途径。

拓展不同产业形态

一个优质的故事,一个经典的内容,一个具有开发价值和广阔前景的IP,会被多种出版形式青睐,可以实现价值赋能或内容增值。例如,将原有图书内容进行改编,以满足报纸、期刊、光盘、电子书等媒体形式的需求;将内容以电影、电视、舞台剧、游戏、动漫等形式呈现出来,实现跨媒体经营;还可以进一步开展品牌授权经营,开发玩具、文具、服装等相关文创产品,实现全产业链发展。考察中外文化发展的经典案例,被人们熟知的元典内容,大多经历过内容开发、融合创新及版权拓展。

思考与启示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在血统上要保持皇权家族的唯一,在组织上要保持皇帝专制与中央的集权,在文化上则要保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作为文化传承事业的著书立说或编录刻印,也要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

元典应是变动不居的,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经典和元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既适应了时代之需,并具有涵养后代、传之久远的特质。此外,满足时代需求的现代解读对于元典至关重要,正所谓“每个时代都有专属的经典”。学术、学科、思想、理论等均在不断深化、升级与发展[9]。因此,在尊重传统元典、弘扬元典的基础上,应该促进元典的持续繁荣,助力当下的出版事业。

怀海特说:“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注脚。”中外出版界对待元典的态度基本一致。当前,出版行业对于元典比较青睐,众多被视为元典的图书相继问世。例如,广西民族出版社的“中国民俗元典评注丛书”,河南大学出版社的“元典文化丛书”,西苑出版社的“西方元典丛书”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科学元典丛书”等[10]。元典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是理性精神的体现,拥有永恒的价值。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1]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冯天瑜.体悟中华元典精义[N].光明日报,2021-01-11(14).

[3]张颐武.透过元典追寻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N/OL].中国日报,2024-03-21[2021-02-26].https://ent.chinadaily.com.cn/a/202102/26/WS603850cba3101e7ce9741182.html.

[4]胡博.《元典文化丛书》编辑出版特色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4.

[5]姜广辉,吴国龙.传统之源——兼谈“六经”的价值[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04):5-12.

[6]张金柱.当前教育热点与图书出版趋势[J].编辑之友,2003(01):8-10.

[7]文航生.简论中华元典的政治价值及文化命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3):75-77.

[8]申敏.全媒体时代下图书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的建立[J].科技传播,2014,6(23):114-115.

[9]邵炳军,张静,路艳艳.文学“元典”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给予更有力的关注[J].中国大学教学,2007(02):54-56.

[10]道尔顿.化学哲学新体系——科学素奍文库·科学元典丛书[M].李家玉,盛根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时代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谁远谁近?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