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河口精神的传承和开发路径

2024-05-30 15:49刘冉阳王海燕王静
文化产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湖景区河口水库

刘冉阳?王海燕?王静

20世纪50年代末,被称为“世界第一人工土石大坝”的龙河口水库在修建过程中形成了龙河口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艰苦创业的奋进精神、顾全大局的牺牲精神、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精神的传承,反复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现研究不同时期龙河口水库的建设者、管理者的心态史,通过他们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构筑的个人和集体记忆,厘清龙河口精神的形成过程。同时,深入思考龙河口精神的传承过程,并进一步探究龙河口精神如何在新时代继续保持其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

龙河口精神的传承过程

建设者历历在目的光荣记忆

对于今天仍健在的龙河口水库建设者来说,谈及当年的劳动、生活经历,除了生活环境艰苦的客观事实之外,还有群体的高度认同和“为国奉献”的光荣与自豪之情。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采访了几位在龙河口水库修建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许芳华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也是当年修建水库的一线工作者。新婚未满3天,19岁的许芳华就来到龙河口水库建设工地。时势造英雄,在工地上,她1个月入团,3个月入党,工地指挥部从全县成千上万名女建设者中挑选出120人组建“刘胡兰战斗连”,她当选连长。当初的“铁姑娘”现已85岁高龄,但眉宇之间仍透着一股英气。老人家如数家珍地讲述了由她带领的由女同志组成的“刘胡兰战斗连”与由男同志组成的“董存瑞战斗连”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团结协作的事迹。两个连队的比赛项目是拉石磙。作为当时筑坝的一种主要工具,每个石磙重达数吨。一开始,“刘胡兰战斗连”落后很多,等比赛进行到第10天,“董存瑞战斗连”的男同志肩膀被磨得红肿,腰也弯不下,进度远远落后于“刘胡兰战斗连”,最终不得不认输。在采访中,许芳华老人自豪地说:“不论我们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所有的困难。”

当调研团队走访到韩湾村中兴组韩克兰与胡昌坤老人的家时,韩克兰老人讲述了她16岁时在除夕夜晚上被挑选进入大坝建设队伍的故事。那时人们生活艰苦,生产条件差,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只能用肩扛、用担挑,把石子与黄沙一担又一担地运到大坝上。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广播声、号子声、石炮声响彻山谷。干部和劳动者同吃、同住、同劳动,干群关系融洽,万众一心,斗志昂扬,夜以继日地战斗。据两位老人讲述,1959年东大坝合龙时,水流湍急,打的桩被冲断漂走,抛的石块和土袋被激流冲下,装土船只被冲翻沉没,在这紧要关头,现场负责干部带领几百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手拉手组成三道人墙,冒着生命危险跳进比人都深的水里阻挡激流,终使大坝成功合龙。

从参加水库建设的老人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荣誉记忆对亲历者的激励,来自集体的肯定与鼓励使他们原本疲惫的身体与意志充满干劲,这种精神、意志由强大的集体意识与信念所支撑,在工程指挥部的组织领导下,这种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劳动精神成为龙河口精神的雏形。

如今龙河口精神逐渐被人们忘却

作为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河口水库建成至今,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养殖等重要作用。万佛湖景区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各地的游客,但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龙河口精神鲜为人知。

在调研活动开展前,团队成员从多方收集资料,了解龙河口水库修建的相关故事以及龙河口精神的内涵。出乎意料的是,不论是收集到的资料还是当地人的口述,都是对修建水库的相关人物、事迹的讲述,很少涉及龙河口精神的内涵。结合收集到的资料与实地调研,本团队得到以下结果。

1.认识不深

通过调研发现,龙河口精神并不为当地居民所熟知。当地居民对龙河口精神的认识停留在知道但了解不深的层面。根据本团队的调查问卷结果,65.46%的当地居民知道龙河口水库建设的基本情况,但只有少数被采访者能在选项中正确选出龙河口精神的具体内容。图1为对龙河口精神认识的来源。

2.宣传不力

舒城县人民政府在保护和传承龙河口精神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地政府虽然对龙河口精神的传承十分重视,但宣传龙河口精神的途径单一,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红色文化传播率较低,限制了龙河口精神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由于宣传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龙河口精神的知名度较低,影响力较差。

图2为万佛湖客源分布图。由此可见,万佛湖游客以来自合肥和周边地区的游客为主,超过50%的游客来自安徽本地,来自江苏、河南、上海的游客次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万佛湖景区的影响力仍有待提升。

3.开发不足

万佛湖景区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但相关主体对其的开发力度不足。图3为被调查游客特征统计图。从中可知,被调查游客的性别比例较为均衡,超过64%的游客为18—38岁的青壮年,超过36%的游客为学生。大力宣传龙河口精神,让年轻一代充分认识并了解我国的红色文化,激发他们对龙河口精神的兴趣,不仅能够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还能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圖4为万佛湖景区吸引游客的因素。从中可知,58%的游客是被万佛湖景区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可见,万佛湖景区对龙河口精神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如何深入挖掘并传承弘扬龙河口精神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万佛湖景区虽然提供了红色文化展示和讲解服务,但游客普遍对其了解不深,未能充分理解龙河口精神的文化内涵。

龙河口精神的传承和开发

传承龙河口精神面临的挑战

在建设龙河口水库的过程中,工地上数万名群众顶风冒雨,每天早上五点上工,晚上九点休息。突击时通宵达旦,“晴天雨天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干部群众一个样”,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万众一心只为早日修好水库。他们在物资匮乏、困难重重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他们敢于拼搏,乐于奉献,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最终使龙河口水库顺利建成。老一辈的水库建设者每每想起当年的劳动场景,都情不自已。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当前,在龙河口精神的传承过程中存在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方式单一、未能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等问题。对此,相关主体应深入挖掘龙河口精神的文化内涵,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宽龙河口精神的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从而促进龙河口精神的传承。

传承和开发龙河口精神的具体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想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就必须将“两有”“两相”“两创”的方针结合起来。“两有”即对古代的文化要有区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两相”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代文化相適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两创”即对中华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有”是讲继承的区别原则,“两相”是讲继承的实践要求,“两创”是讲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基础,转化是方向,创新是重点。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深入挖掘龙河口精神的内涵,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力,不仅可以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宣传和推广好龙河口水库建造历史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要想推动龙河口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要前提是在党员干部之中、在青年学生之中,加强对龙河口水库兴建历史的宣传、学习和研究,使之成为一种持续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力量。宣传推广龙河口水库建造历史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既不能过分夸大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创造筑坝奇迹的历史,也不能过分矮化这段历史。

2.管理和利用好龙河口水库的人力、物力资源

相关主体既要注重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大坝建设者群雕、龙河口水库纪念馆等,又要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在讲解中向游客介绍龙河口精神。龙河口水库的管理和龙河口水库纪念馆的运营应该按照相关要求统一标准、划拨经费,确保科学管理和正常运营。同时,对于水库建设者,政府不仅应在生活上予以其物质保障,还应在精神上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和关怀。对于龙河口水库的相关资源,在加强保护的同时,也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3.培育和发展好龙河口水库相关创意产业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艰苦创业的奋进精神、顾全大局的牺牲精神、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为内容的龙河口精神十分契合新时代劳动精神,有极高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龙河口精神的经济价值决定了它能内化为商品,也能外化为商品的附加值,更能通过科学合理的策划,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相关主体可以将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结合起来,打造“红+绿”文旅融合发展新范式。一方面,依托当地的红色资源,打造与龙河口水库以及龙河口精神有关的旅游品牌,突出红色主题,树立独特的红色文化标识;另一方面,依托万佛湖景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水环境,开通红色文旅专线,实现万佛湖景区和周边红色资源的有机结合。

龙河口精神是江淮大地传承至今的重要宝藏,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抗洪水的英勇拼搏的精神和团结奋斗的意志。今天,作为后辈的我们应大力发扬建坝时期劳动人民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龙河口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工作。这要求我们既要深入挖掘建坝时期的红色事迹与其中蕴含的劳动精神,又要紧跟时代潮流,树立红色理想,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让龙河口精神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巢湖学院2023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级“赓续红色血脉——龙河口精神的传承和开发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07514)。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

猜你喜欢
湖景区河口水库
中型水库的工程建设与管理探讨
出山店水库
白沙水库
大纵湖景区二咏
以提升城市活力为目的的滨水景观规划理念实践——苏州澹台湖景区概念性规划设计
最长水上扁带行走纪录1小时内走完674米
出山店水库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
特殊的河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