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和”花在和美乡村盛开

2024-05-30 15:49李卓昕周凹凸魏学梅
文化产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文化

李卓昕?周凹凸?魏学梅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乡村经济不断发展,乡村文化不断繁荣。“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要深入发掘和大力弘扬“和”文化的当代价值,助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乡村,是公共服务普惠可及的乡村,是广大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是治理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建设“美丽乡村”,再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集中反映了党对乡村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华“和”文化三境界的基本内涵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既融于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也体现在当今社会的诸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和”文化也可以在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窥见一二。2006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乐在人和》(《乐在人和》是一篇政治短评,收录于《之江新语》)中提到:“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和顺、和谐、和美是中华“和”文化的三境界,“和顺”强调的是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要顺应自然发展的原则;“和谐”侧重于社会建设和经济层面的和谐共存;“和美”则是对和顺与和谐状态下产生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赞美。这三境界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

中华“和”文化三境界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时代价值

“和顺”:和美乡村建设“一盘棋”

1.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齐头并进

进入新时代,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被着重强调。这体现出了中华“和”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家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主张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矛盾的。顺应自然的关键在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各种活动都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此,必须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建设和发展一体化,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努力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在实践中,要实现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就要坚持生态发展,推进共同发展。通过增加环保设施,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等,打造乡村宜居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多规合一”改革,以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引导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完善功能配置、提升空间品质、激发发展活力,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全过程,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促进城乡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调节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例如,利用生态补偿机制、违规惩戒机制等, 从人的根本需求出发,利用从众心理、补偿心理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全社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协同发展。

2.分类推进策略与因地制宜“异”体同心

中国乡村体现出显著的多样性。这要求相关人员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采取分类推进的策略,灵活运用中华“和”文化的核心思想——和而不同。“和”是指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不同”是基础,“和”是价值目标。这就要求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探索本质。

建设和美乡村,涉及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多方面,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乡村管理系统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相关人员要尊重各地发展规律,立足于各自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未来定位,制定合理的发展路径。示范村的建设应该成为一个独特的模板,可以為其他乡村建设提供借鉴,使其他乡村找到其自身的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乡村规划的引领,保留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合理安排乡村建设时间,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承受的基础之上。

“和谐”:和美乡村经济建设中的“领头羊”

1.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在社会层面,应加强教育、医疗保障以及乡村建设,促进互助合作,构建和谐、公平的社会环境。在实践层面,通过定期评估和监督,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政策,确保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借助金融支持政策,为乡村企业和农民提供融资支持。还可以借助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乡村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另外,要加大对乡村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科技成果向乡村产业转化,促进乡村经济高速发展。

2.绿色产业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绿色产业与乡村经济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互通共融,可以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并践行“绿色融合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产业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首先,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绿色产业,如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环保科技等,引导乡村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绿色技术创新,鼓励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农业生态旅游等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其次,推广绿色循环经济。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和优势,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和美”:和美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心骨”

1.传统文化传承的保护与创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孔子曾强调“述而不作”,这里的“述”不仅指复述,更意味着传承。事实上,正是这种传承方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一个需要平衡考量的过程,它需要与时俱进,大家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汲取其中的智慧,将其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创新中。

在推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至关重要。要保护乡村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积极挖掘和收集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口头文学、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引导和鼓励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文化活动和相关比赛等,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才,传承传统文化技艺。推出具有现代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和活动,吸引更多人传承传统文化。

2.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自信

乡村建设既要抓好基础,也要注重乡村文明建设。建设“和美”乡村,要突出乡村文化内核,建设保留乡风、乡味、乡韵的现代化农村。清代学者黄中坚说:“天下之事,有视之若无关重轻,而实为安危存亡所寄者,风俗是也。”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精神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还需要注重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有关部门需要加强正面的宣传和指导,例如,宣传和推广优秀文化作品、优秀人物事迹,树立正面榜样等。要逐步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素养,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

另外,要结合当地民风、民情、民俗,策划一系列民俗教育活动,建设村史馆、乡村图书馆和文化广场等。

中华“和”文化三境界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在西部片区九村联动协同发展规划中,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花塔村凭借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资源,成为西部片区“以点带面”九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一“点”,以及南口镇西部产业振兴中最为关键的一村。

2022年至今,北京化工大学教师周俊良,带领团队积极投身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市规划自然委、市财政局共同组织开展的助力首都乡村振兴“百师进百村”项目,加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行列。团队全面践行以“和”文化助力和美乡村建设,以花塔村为中心展开工作,依托花塔村地域特色,统筹规划了北京花塔村特色营造方案,以艺术为花塔村赋能,用设计点亮“花塔文化”。

团队成果《“和静花塔”特色营造策划案》获得北京市农业局“百师进百村”策划活动的优秀策划方案和优秀“百师”团队荣誉。2023年12月9日,《光明日报》以《北京化工大学:发挥智库优势,服务乡村振兴》为题报道了此次乡村振兴项目。

和顺:“顺天应人、顺时施宜”

建设和美乡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发展,促进乡村生态宜居。花塔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其中,计划将南部区域开发成以农作物为主的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普区,同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植物迷宫体验园。对花塔村整体风貌进行“京派民居”改造,对旧宅进行合理化翻新,对北部水域周边进行环境绿化,修复已破坏的生态,建造集文化旅游、教育研学多功能于一身的“碳中和”主题公园。

和谐:“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建设和美乡村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花塔村的建设也在此背景下进行。可以建立花塔村农村合作社,让村民积极参与农村合作社的日常运营与项目建设,也可以制定科学、绿色的设计规划,引导相关人员在项目建设期间,使用绿色建筑材料,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项目建设期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发展绿色经济;还可以充分利用村域资源,借助京郊环境优势,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提高花塔村在京知名度,如开发浩瀚星空主题餐厅、建设观星赏月露营场所等。

和美:“步步为营、惠风和畅”

文化振兴是一个铸魂工程,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保障与精神支持。花塔村致力于对優秀乡村文化进行继承与创新,并与当下乡村经济发展相结合。比如,以花塔村为中心开展建设工作,用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文化打造美丽且具有审美品位的花塔村;依托地域特色,从外到内,进行美丽花塔、艺术花塔、人文花塔、科技花塔与文创花塔五个维度的文化开发;形成以文化为主导、设计为辅助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如开发山地运动、艺术写生、文化创意等专项主题型旅游产品,形成花塔村乡村旅游特色,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花塔村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视是其完成和美乡村建设目标的重要支撑。

农村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了美丽富饶的土地,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实现自身梦想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必须意识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为了让农村焕发新的生机,让村庄可持续繁荣发展,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让农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建设中国式“和”而“美”的乡村,有必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乡村的建设不仅需要在经济、文化、生态上“花功夫”,更要在人、自然、社会上“花心思”,探索“生态经济,和谐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路径。建设“顺天应人、顺时施宜”的生态环境,坚持“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经济理念,推动“步步为营、惠风和畅”的文化传承,正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证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坚持中华“和”文化三境界的发展路线,寓“和顺、和谐、和美”于其中,内铸魂、外塑形,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建设。

本文为2021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项目“文化产业助力北京乡村振兴研究”(项目编号:22JCC08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1.北京化工大学艺术与设计系;2.南开大学哲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