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技巧与细节处理

2024-05-30 15:34李阳
文化产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纪录片

李阳

现探讨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技巧与细节处理,重点分析如何通过明确主题立意、设计拍摄方案等方式为电视纪录片奠定良好的创作基础,以及如何在画面语言、解说旁白、声音元素和后期剪辑等细节方面进行打磨和处理,增强电视纪录片在文化上的传播力、影像上的表达力以及艺术上的感染力。

电视纪录片是通过对现实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处理,以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其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更是通过镜头语言、声音元素及叙事框架的有机结合,来讲述动人的影像故事。在叙述事实、揭示本质的过程中,创作者合理掌握和运用创作技巧,对构建电视纪录片叙事框架、提高其艺术质量而言至关重要。本文聚焦于电视纪录片创作领域,通过分析《人类星球》《人生一串》《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诸多优秀作品在创作技巧和细节处理上的独特匠心,探讨高质量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及实践路径。

宏观层面:遵循创作的基本规律

题材为本,立意先行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记录真实事物的艺术形式。因此,选取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的题材能让电视纪录片跨越地域、民族乃至时代的界限,引发观众对历史、社会、人性、自然等诸多领域的深度思考。

具体到创作过程,其首要环节便是明确立意并突出主题。主题是电视纪录片的灵魂,它决定了作品的方向,承载了创作者对世界的观察、思考与表达。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不仅能客观反映真实事物,还能通过提炼升华主题,引发观众深层次的共鸣与反思。

许多优秀电视纪录片以鲜明的立意和深刻的主题为后续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由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电视纪录片《人类星球》,以精良的制作和深刻的主题备受各界赞誉。该片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为主题,通过捕捉全球各地不同环境下人类生活的精彩瞬间,展现了人类适应并利用自然环境的独特智慧。在这部系列电视纪录片中,每集都以不同的地理环境来凸显鲜明的主题,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如极地、沙漠、丛林、海洋,对人类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量进行深度探索,从而完成对“人与自然共生共存”这一宏大主题的生动诠释。

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不仅只有宏大的主题,在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毅力、耐心等细微之处闪耀的光芒同样可以获得观众的喝彩。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视线聚焦于中国的文物修复技艺,通过记录故宫博物院内文物修复师的工作日常,展现了工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此题材的选择虽然小众,却极具文化代表性,《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之精湛,不仅引发了国内观众的关注,更引发了国外观众对中华文明的热烈讨论。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出品的大型美食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丰富多样、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作为题材,以食物为载体,生动展示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以及中国人与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就在于它巧妙地将饱含情感记忆并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食物作为题材,让观众在观赏美食的同时,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相较之下,由旗帜传媒和哔哩哔哩共同出品的美食电视纪录片《人生一串》则选取了一个看似平常,在立意上独树一帜的角度,将“烧烤”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事物提升至社会生活百态与中华美食文化的高度。该片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烧烤摊位出发,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勾勒出一幅烟火气十足的市井画卷,使得“烧烤映照人生百味”的主题深入人心。

巧设方案,合理渲染

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巧设方案和合理渲染这两个环节关乎作品的整体艺术构思和视觉表现力。电视纪录片不仅是对客观事实的再现,更是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主观诠释和艺术加工。为了使电视纪录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摄制团队需要精心策划拍摄方案,并运用多种技术和手法进行合理的氛围渲染。

拍摄方案是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蓝图和大纲。它涵盖拍摄手法的选择、场景设置、镜头运用等多个方面。例如,中央电视台与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台、德国电视二台等机构联合摄制的电视纪录片《大太平洋》,这部作品在方案策划上可谓匠心独运,它采用了大量的航拍和水下拍摄手法,将太平洋的壮丽景色和海底的神秘生物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场景设置上,创作者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海域和生物,通过生动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太平洋地区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这种独特的拍摄手法不仅使得作品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更能在情感上引发观众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和敬畏。

合理的氛围渲染是强化视听感受的重要手段。它通过音效、画面色彩等多种手段的运用,为电视纪录片营造出恰当的氛围,并奠定情感基调。《大太平洋》对氛围渲染的运用同样令人称道,音效师精心设置了海浪声、风声等自然音效,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广阔的海洋中;画面色彩的处理则充分体现了不同场景下的光影变化,使得海洋的色调富有层次感。这些合理的氛围渲染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更在情感上加深了观众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认同。

巧设方案和合理渲染并非两个独立的环节,它们需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风格来选择合适的拍摄手法和渲染手段,使得整個作品在视觉上和谐统一,在情感上连贯流畅。同时,创作者还需要注重镜头的切换、音效的配合等,以确保作品的整体效果达到最佳。

梳理剪辑,重构叙事

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后期剪辑是对前期素材的深度梳理和对叙事框架的重构,通过合理的后期剪辑,创作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纪录片的二次加工。可以说,创作者后期剪辑的能力直接决定了电视纪录片最终能否精准传达主题,并增强艺术感染力。

首先,后期剪辑的过程是对海量原始素材的精选和优化。例如,《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遍访全国各地,积累了大量的美食制作素材及地域文化素材。剪辑师通过对这些素材进行对比和筛选,精挑细选出最能体现美食特色的镜头,再通过巧妙的剪切手法,确保每个镜头间的转换流畅自然,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也保证了叙事的连贯性,从而勾勒出一幅幅生动活泼又饱含深情的人文画卷。

其次,后期剪辑工作中,对画面质量、色调风格的统一把控和个性化设计至关重要。例如,在《地球脉动》的后期剪辑中,不仅要将高清摄像机捕捉到的壮观景象和精彩瞬间进行精细打磨,还要借助先进的调色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图像(CG)特效,根据不同生态环境的特点调整色彩饱和度、对比度和亮度,从而让画面呈现出极致的视觉冲击力,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最后,剪辑师还承担着重建电视纪录片结构、把控叙事节奏的重任。优秀的剪辑师能够灵活运用交叉剪辑、平行剪辑等蒙太奇技巧,既保持整体节奏的紧凑有力,又能适时舒缓,使故事高潮迭起、张弛有度。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食物制作过程和人物故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正是剪辑技巧的充分体现。

微观层面:重视细节的处理打磨

合理运用重建和再现的手法

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合理运用重建和再现的手法是提升作品深度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允许制作者以可视化的方式填补历史空白,重现重大事件或解释抽象概念,从而带给观众更加直观且深刻的观赏体验。

在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二战全彩实录》中,重建和再现手法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战争年代的许多场景已不复存在,制作团队利用历史档案资料、实物模型和CG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诸如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重大战役的关键时刻。通过对战场环境、军事装备、战术动作的细致还原,《二战全彩实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历史叙事的表现力,也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而徐欢执导的电视纪录片《故宫100》通过将精细的三维动画及实地拍摄相结合,展现了紫禁城内众多宫殿建筑从初建到修缮的历程,使得观众可以一窥昔日皇家生活的场景。这种手法不仅有助于观众了解复杂的历史变迁,同时也让传统文化遗产以更鲜活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电视纪录片《蓝色星球2》则创造性地利用重建技术揭示深海生态系统中的奥秘。虽然深海环境极端恶劣,人类难以亲身抵达并记录所有生物的行为,但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模拟与科学数据,制作团队成功地再现了诸多奇特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与生存环境,片中展现了章鱼产卵、深海巨型鱼类捕食等罕见场景,为观众带来无比震撼的视听享受。

合理运用重建和再现的手法,不仅是对过往历史或场景的复原,还包括对微观世界、复杂科学原理,甚至未来科技的可视化展示。例如,电视纪录片《生命的起源》便通过CG动画将数十亿年前地球上生命的诞生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使抽象难懂的生命起源理论变得生动形象。

准确运用解说和旁白

解说和旁白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中的核心元素,它们不仅是信息传递的纽带,还在引导观众情绪、深化主题、塑造风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准确运用解说和旁白,能够有效提升电视纪录片的观赏性。

例如,系列电视纪录片《地球脉动》中,大卫·爱登堡的旁白被誉为整部电视纪录片的灵魂所在。他的语言精准而富有诗意,不论是描绘雨林生态系统的生机勃勃,还是阐述极地冰川消融带来的影响,都具有科普性且不失人文关怀。他凭借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将复杂的自然现象转化为观众易于接受的信息,同时通过抑扬顿挫的声音节奏和丰富的情感投入,激发观众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由李立宏担任解说配音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他详尽介绍了各地特色食材、烹饪技艺和饮食习俗;另一方面,巧妙融入人物故事与地方风情,采用大量的语言铺陈,唤醒观众对家乡味道的记忆,引发观众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在社会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旁白的作用则体现在对历史背景的梳理和人物事件的剖析上。通过准确运用旁白,深入浅出地讲解各国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以及政策制定背后的文化、经济逻辑,确保了所展现历史事件的客观和全面。此外,解说词的文学化处理也使得冰冷的历史事实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引导观众回溯历史长河。

恰当使用音效和音乐

在电视纪录片中,音效和音乐的恰当使用至关重要,它们不仅能提升观众的听觉体验,更能在情感层面触动观众的心弦,强化故事情节的戏剧张力,让观众沉浸在电视纪录片所构建的场景中。

电视纪录片《人类星球》的成功离不开精心编排的音效和原创音乐。在展现不同地域、民族的生活场景时,该片采用了大量现场录制的真实音效,例如,部落庆典中的击鼓声、热带雨林中的鸟鸣兽吼、海洋深处鲸鱼的歌唱声等,这些真实细腻的音效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世界各地的生命律动、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此外,《人类星球》的配乐由英国音乐家尼汀·索尼操刀,深沉大气的旋律与各个章节的主题完美契合,既有展示人类生存挑战时的紧张激昂,也有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的宁静祥和,极大增强了电视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再如,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讲述古代艺术品的修复过程时,将音乐与音效紧密结合,古朴悠扬的琴瑟之音配合细致入微的修复操作音效,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工作流程变得引人入胜。每一件文物修复完毕后的敲磬声犹如乐章的高潮,让历史重焕新生,这种音画同步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凸显了工匠精神及文物承载的历史厚重感。

通过剪辑重构叙事

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剪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情节需要调整剪辑顺序是加强叙事节奏、建立逻辑结构和引导观众情绪的核心手段。

由伊斯拉·埃德尔曼执导的电视纪录片《辛普森:美国制造》是通过剪辑重构叙事的典型代表作品。这部电视纪录片揭示了一起错综复杂的司法案件,在处理案件的时间轴时,导演并未严格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而是采取了交错和闪回的方式。首先呈现的是辛普森案件始末,随后穿插主人公被释放后的生活片段,紧接着再回到过去揭示更多细节和新的证据。这样的剪辑顺序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通过对比“自由”與“困境”的生活状态,加深了观众对主人公命运转折点的理解,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性的深度思考。

历史类电视纪录片《美利坚:我们的故事》则采用时间跳跃式的剪辑手法,根据历史事件或时代特点以及彼此间的因果关系,灵活地组织素材并调整叙述顺序。例如,在讲述工业革命时,该片并没有严格按照时间线逐一介绍各项发明,而是根据蒸汽机、铁路运输、电力技术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和关联度,有选择性地展示了关键节点,从而使该片叙事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更好地展现了美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是对真实世界的探索。不论是主题的确立、题材的选择,还是拍摄方案的设计、后期剪辑的精雕细琢,皆是成就一部优秀电视纪录片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合理运用重建与再现的手法、准确运用解说与旁白、恰当使用音效与音乐,以及灵活调整剪辑顺序,都要求创作者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更需要在细节处理上下足功夫,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的高质量作品。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猜你喜欢
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