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外语讲红色故事: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井冈山红色旅游解说词英译

2024-05-30 23:38张建平余艳如高琳琨
关键词:源语译语井冈山

张建平,余艳如,高琳琨

(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在新时代语境下,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和成功经验介绍给世界,让外国受众听懂中国的世情、国情、党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江西作为红色旅游大省,素有“红色故土”之称,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江西省2022 年统计,江西现有革命遗址和纪念场所约3 000 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50 处,现有2 960 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3 650 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2]。红色资源无论在数量和层次上都位居全国前列,红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这块16.69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孕育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老区精神,还诞生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这些都是江西红色文化领跑其他省份的得天独厚优势。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红色文化外译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是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效途径,是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有力举措。由此可见,用“外语讲红色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尤为重要的一环。

井冈山红色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比如,颇具时代斗争特色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打土豪分田地”等,无不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现状、革命政策特点的高度凝练,具有鲜明的时代红色性。井冈山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之源,是具有原创意义的红色文化,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革命年代的“人、事、物、魂”[3]。由于井冈山红色旅游景点大部分分布在庐陵地区及客家人聚集地,其红色文化中也有许多是由当地人民书写而成。比如时任中共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在被敌人严刑拷打之后仍坚守气节,用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而后英勇就义;客家文化中的坚韧不拔、勤俭节约精神,赓续到“艰苦奋斗攻难关”的井冈山精神之中。井冈山红色文化深受当地庐陵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影响,三者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江西红色旅游文化。因此在对井冈山红色景点解说词进行对外译介时,不仅要传达其红色文化的本质特点,更要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解读出来。

一、红色旅游资源英译研究现状

不同于普通旅游文本翻译,红色旅游文本内容主要向革命历史故事倾斜,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存在着大量的文化理念和意识形态差异。由于大部分国外游客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导致译介难度更大,需要更加谨慎[4]。红色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传播事关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究其本质是让国外受众正确理解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避免传播过程中出现歧义或遭受文化误读和曲解[5]。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红色旅游景点解说词时,必须兼顾文化自觉和读者接受双重意识,不拘泥源语的语言结构,尽可能将译文的文化亏损和文化冲突降至最低,达成跨文化正向交流的目标。

国内对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研究角度日趋多元化,众多研究者突破了传统的“信、达、雅”标准的束缚,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视角对红色旅游文本翻译进行全新的阐释。宏观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人才培养、管理规范指导、对外传播技术的完善等。例如,董爱智针对红色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现状及存在的质量问题,认为应从政府扶持、技术规范和翻译人才培育三个层面提升翻译质量[6]。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翻译策略、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的探讨,研究理论视角着重在功能主义对等理论、目的论、关联理论、顺应论等。例如,邓晓宇以红色旅游文本语料库为切入点,同时对比分析欧美革命战争旅游景点平行文本,归纳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用,再现与源文本的对等效果[7]。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红色旅游文本英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文本,关注红色旅游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对于译者应具备哪些翻译意识,以及如何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实现何种预期效果并未进行深度探讨。为更好助推井冈山红色文化“走出去”且“走进去”,讲述好江西红色故事,本文从生态翻译视角出发,通过实例分析井冈山红色旅游英译中的“多维适应与选择”,以期丰富生态翻译学研究内容,探求红色旅游解说词英译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体红色旅游文本翻译质量。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着眼于从生态视角的系统观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8]。20 世纪80 年代末,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首次将生态理念引入翻译过程研究,提出翻译的生态学特征。90 年代,安德烈·勒弗菲尔(André Lefevere)与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颠覆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传统地位,将翻译文本之外的“文化环境”纳入到译学研究者的视野,即“文化转向(Culture Turn)”问题,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和思考路径。

进入21 世纪,中国学者胡庚申借鉴西方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以达尔文自然选择模型为援引,融合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研究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共生互存的关系,创造性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并发展为“生态翻译学”。简言之,生态翻译学的出现既是社会文明转型在译学研究方面的一种反映,又是现代哲学思想转型的必然结果[9]。不再将翻译局限于单一的语言转换或是文化转换的过程中,而是扩展到翻译研究的整体性与动态性,将“翻译活动”回归到“翻译生态环境”,即社会、文化环境,对翻译实质、过程、原则、方法、标准以及目的和效果进行全新的阐释。

具体而言,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实质是以译者为中心,是以译者为导向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关注“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文化、社会、交际,以及原作作者、译文读者、委托人、赞助商等互联互动的整体”[10];翻译过程中以“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为出发点,遵循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其背后的机制正是遵循“留强汰弱”“适者生存”;而翻译方法概括为“多维转换”,主要聚焦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力求“多维整合”[11];翻译的评价标准坚持以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为出发点,翻译的目的和效果着眼于“译有所为”和“事后追惩”,从而以达到最佳“整合适应选择度”译文,实现翻译生态平衡[10]。

三、井冈山红色旅游解说词英译中的“三维”转换

2021 年,“井冈之路·星火燎原”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为了更好地对该地区红色解说词进行英译研究,笔者专门走访了这条精品线路,从井冈山会师纪念馆出发,经茅坪八角楼毛泽东故居等一系列革命遗迹,最终抵达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对其中英文资料进行拍照收集整理,并上网检索相关网站的翻译资料。笔者随后将全部资料进行归纳分类研读。由于红色旅游解说词的英译质量直接影响到红色文化的交流效果,进而影响红色景点对海外游客的吸引力,根据前文所述生态翻译学的基本观点,译者作为翻译生态系统最具有能动性的一个环节,应最大限度地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适应红色旅游解说词的翻译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红色旅游解说词的英译质量的深层次跨越与红色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始终秉持用国外受众能接受的语言讲好“中国红色故事”的翻译理念。“语言维度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12]。因此,译者首先要实现源语与译语之间语言生态圈的平衡,关注汉英两种语言结构形式差异,知悉两者话语表述传统、行文组篇方式、句法结构等修辞规律,探索语言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然后,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选择,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翻译情况对源语作出语言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调整语言表达形式,产生易读易解的译文,这样既贴近译语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又能增加受众认同感,达到预期宣传效果。

例1:1927 年,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绝处逢生。井冈山星星之火,燃遍全国。

译文:In 1927,the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d Army,commanded by Mao Zedong(1893—1976)and Zhu De(1886—1976),arrived at the Jinggang Mountain and created the first rural revolutionary base. The Chinese revolution was rescued in desperate circumstances. From them on,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spread from the Jinggang Mountains to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分析:汉语思维重悟性,讲究语言的描写分析,意象渲染;英语则偏爱客体思维,往往以说理、冷静、客观的方式叙述事物[13]。原文“星星之火”若采取直译为“A single spark burns all over the country”,读者无法厘清其内涵意义。为保证源语信息精准传达,不会为此产生理解偏差,在满足“适应”原文生态语境下再“选择”最有价值最恰当的“词汇”,将偏正结构的抽象化名词“星星之火”具象化为“the revolutionary spirit”,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消除语言差异给翻译带来的文化损失,使译语产生与源语同样的效果,达到“译有所为”的最终目的。

例2:井冈山,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湖南省与江西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属于江西省井冈山市,市府设立在厦坪镇。东连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井冈山山区面积约为670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81.5 米,最高峰达到海拔2 120米,为著名旅游胜地。

译文:The Jinggang Mountains historically rendered as Chingkang Mountains are a mountain range of the Luoxiao Mountains System(罗霄山),along the border between the province of Jiangxi and Hunan.The range lies at the junction of four counties - Ninggang,Yongxing,Suichuan and Lingxian. The mountains cover some 670 km2(260 sq mi),with an average elevation of 381.5 metres(1 252 ft)above sea level. The highest point is 2 120 m(6 960 ft)above sea level.

分析:这段文字是井冈山地理位置介绍,原文十分详细介绍井冈山所属位置,具体到省县镇,以及将所处山脉的中段都详尽描述,其中“东连、南邻、西靠、北接”体现着汉语喜用对仗对偶结构,行文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语气连贯,这在中文旅游文体中尤为常见。而英文注重信息“简洁性、召唤性和突出性”的特点,英文最忌堆砌、重复、累赘,因此在进行英译时,译者要对中文信息进行恰当的筛选和重组[14]。译者采用省略法,筛选出第一句当中最重要突出的信息“井冈山地处湖南省与江西省边界的罗霄山脉”,将第二句中“东连、南邻、西靠、北接”重组,处理为总说“The range lies at the junction of four counties”,后分述列举四个地点,以符合英文语言表达习惯和外国游客的思维模式。第三句中“平方公里”和“米”是国内常用的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对外国游客来说这些度量衡单位可能较陌生,因此译者采用加注法换算成平方英里和英尺,提高译文的可读性。翻译时,译者必须从语言维度把握源语内涵,对其进行充分理解和分析后,进行适当调整,还原其真实面貌。

例3:井冈山,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井冈山,是一个绿色的宝库。“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1960 年访问井冈山时对井冈山发展的评价。井冈山—革命山—旅游山—文化山,“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绿色明珠流光溢彩”。从红色中走来,向绿色中走去,希望您能走进井冈山,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1982 年,国务院批准井冈山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译文:Thanks to the affluent historical heritages,beautiful landscape and high forest coverage,The Jinggang Mountains was approved as a national-level Red Tourism scenic spot. The towering and denselyforested peaks,winding and gurgling streams add luster to the Jinggang Mountains. Known as "cradl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the Jinggang Mountain deserves the honor because of its green resources,biodiversity,red culture and revolutionary history.

分析:汉语重意合,常采用“流水记事法”,读者往往需要依靠语境和预感整体上去领会。英文主要采用形合法,常用各种形式的连接词,语法逻辑外显,因而较严谨[15]。上述这段文字典型地体现汉语语言特点,文笔华丽,同时通过列举名人名言、古诗词或权威组织机构来增强文本说服力,达到煽情造势、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若悉字照译,则令外国游客不堪卒读,译文必然不符英文句法结构,显得松散冗长。因此译者应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心理和期待,讲究“内外有别、于我有利”的原则,对原文信息进行合理的逻辑调整,采取换序、重写或删减等方式,有意识淡化文采,突出实质性内容,在双方的“审美情趣”中找到“最佳契合点”,使其译文简洁达练,更具鼓动性。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翻译界对文化转向的讨论充分说明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文化维度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特别要注意两种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的角度对原文进行曲解,译者在转换源语言的同时,应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12]。红色旅游解说词的英译过程绝不是将文本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译者应充分观照译语受众,尽量将源语中的人文历史信息解码,分别采取意译、释义和加注法等翻译策略,既保留源语文化生态中的“原汁原味”,又不与译语的文化生态环境相冲突,最大化地让国外受众理解中国文化价值观和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实现文化认同。

例4:中国共产党在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红色政权,改善民众生活,苏区反“围剿”斗争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译文: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tabilizing the social order,consolidating the red regime,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and thwarting a large-scale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campaign against the Jiangxi Soviet.(Between 1930 and 1934 Chiang Kai-shek launched five large-scale onslaughts against the Red area centred on Ruijin,Jiangxi,all of which were repulsed by the communists by means of guerrilla warfare.)

分析:源语读者对反“围剿”的认知是毋庸置疑的,考虑到译语读者对中国红色革命词汇缺少相关历史背景的支撑,译者采取“中国特色,世界表达”的策略[16],将译文确定为“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campaign”,最大限度将革命词汇的红色基因移植到译语中,并以括号加注法的形式对该概念的信息完整地传递,既不损害源语的忠实性,又填补了必要的革命背景知识,增强了译文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利于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历史文化信息,实现跨文化交流目的。

例5:1931 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译文:In the spring of 1931,Mao Zedong,on the grounds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Agrarian Revolution,put forward the policy for land reform,namely,who to rely upon in the agrarian revolution,who to unite with and who to attack. That is,we should place reliance on the poor peasants and farm laborers,while allying with the middle peasants,neutralizing the rich peasants,protect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merchants,and annihilating the landlord class. The ultimate aim of the state is to transform the feudal and semi-feudal land ownership system into a system of peasant land ownership,thus protect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分析:源语中“贫下中农”和“地主”源自20 世纪30 年代初苏维埃共和国实行的土地革命时期,对农村人口成分进行的五类阶级划分。这类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文化专有项表达,特别是政治敏感性较强的革命路线,若只按字面直译,读者对其价值观念不能透彻理解,无法实现源语与译语政治含义信息动态对等。因此,译者主动从文化维度在措辞上进行调适,进一步将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概括为“who to rely upon in the agrarian revolution,who to unite with and who to attack”准确阐释这项政策的内涵,即“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帮助外国游客更好理解这一路线政策制定的先进性及适用性,接受我们的价值理念和政治主张,提升对中国红色文化的共鸣。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交际维度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要求译者在不有失准确转换语言信息和精确传递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12]。翻译的本质诉求与根本目标在于破除文化障碍,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相互了解与融合,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因此,这就需要译者关注红色旅游解说词的英译的交流意图是否达到,换句话说,满足“意在言外”的标准,使源语与译语的交际生态环境得以最佳保护,从而优化整合适应性最佳的翻译。红色文化外译的目的就是用言说对象能听懂,并且乐意接受的方式来表述和传达言说者的思想,保证话语体系的最大通识性和通约性,从而得到真实而有效的传播。

例6:出自《念奴娇·井冈山》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译文:I still remember'mid the beacon fire

The life-and-death struggle which drew nigher and nigher.

It seems to be but yesterday.

分析:成语“九死一生”出自屈原《离骚》中的一段文学名句,屈原是楚国的爱国诗人,曾得到楚怀王重用,后因遭奸人陷害而被流放。尽管被贬,但他仍心系国家和人民,写下了著名的爱国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后人将后句简化引申为“九死一生”,形容历经艰险,死里逃生。而不谙中国典故文化的外国读者未必能领会其中含义,为使译语贴切地诠释源语生态环境,译者“移植”译语语境中有相同语用义的表达“the life-anddeath struggle”,即原文生死搏斗的战场语境,舍其形,取其意,从而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提高沟通质量。

例7:1927 年9 月至1928 年2 月,在秋收起义部队遭受严重挫折的紧要关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在全党率先开始工作中心由城市向农村战略性转移,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

译文:From September 1927 to February 1928,at the critical moment when the troops of the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suffered severe losses,the Revolutionary Army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led by Mao Zedong came to the Jinggang Mountains and took the lead in China Communist Party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ic shift from one city to the rural areas. Hence started the great strugg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

分析:原文“全党”在汉语语境下,一般中国游客能够理解其语用意义,指代的是“中国共产党”,因此作者在原文中并未把浓缩的意思明示出来。若直译为“the whole Party”对于缺乏红色背景知识的译语受众而言,挖掘“全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关联性存在极大的思维挑战,甚至引起外国游客联想到与本国国情一样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党派,造成歧义。译者在对外译介时需要坚持“国家站位和国际表达相结合”的指导原则,警惕为适应译语的表达方式而造成源语文化上乃至国格上的损失。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政治不确定性联想,译者采取释义法明晰化为“China Communist Party”,创设最佳语境,从而夯实与异质文化群体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例8: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后,井冈山军民不畏艰险,坚持斗争,为革命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浴血奋战。

译文:After the Fourth Red Army went to fight in South Jiangxi,the remaining force and the people in the Jinggang Mountains continued to struggle fearlessly in spite of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to recover and develop the revolutionary base.

分析:上文四字格“不畏艰险、坚持斗争”和“浴血奋战”其实质都是形容井冈山军民艰苦奋斗的品质,汉语里喜用四字格进行突出强调,表达效果形象生动,而英文注重传递实质信息,若译文机械逐字对应,外国游客不免觉得华而不实,心生厌恶之感。另外,“浴血奋战”在译入语中没有类似表达,也就是语义空缺。由此译者索性舍弃原文形象,对其四字结构删繁就简,创造性的概述为“continued to struggle fearlessly in spite of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确保译文简洁可读,传递出主要信息,又迎合西方受众审美心理。

本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范式,对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料文本英译做定性分析,探讨译者在英译红色旅游解说词过程中如何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用外语讲述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翻译实践过程中这三维是相互渗透、互联互动的,并非泾渭分明,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其最终目的是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面,得出红色旅游解说词适应性翻译的最佳文本,推动中国红色文化走深走实。通过对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的阐释,译者在构建译文时要充分考虑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关注译语读者的文化认知以及交际意图等因素,以期进一步架构中西交流之桥,向国际社会讲好真实、立体、全面的“红色故事”,传达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源语译语井冈山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井冈山诗五首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井冈山抒怀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