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玲,李怀胜,耿新民,艾海峰,罗静静,崔 瑜,蒋烈戈,王贺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科学研究所),新疆 额敏县 83460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地处西北内陆,位于东经82°15′~85°10′,北纬45°25′~47°03′,属典型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时数2 500~3 029 h,有效积温2 884~3 632 ℃,无霜期119~137 d,年均降水量267~458 mm,年蒸发量1 626~1 995 mm。独特的地缘和气候特点,促使农业成为带动第九师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第九师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九师按照“稳粮、强畜、精果蔬、优特色、促加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针,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种植业布局逐步向优势区域和特色产业集中,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水平、经济效益较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良种应用、节水灌溉、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高密度高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使用新科学、新技术的覆盖率较以往有了显著提升。
第九师是新疆适宜生产粮食的区域之一,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2022年全师粮食种植面积75.21万hm2,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62.06%。小麦种植面积2.68万hm2,玉米2.53万hm2。各团场均有不同面积的粮食种植,每年总产量维持在42万t左右,成为九师农业生产占比最重的产业。
第九师依托口岸、城郊等优势,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目前,全师现存大棚总数8 736座,分布于各团场,已由单一的蔬菜生产转变为蔬菜、果品、育苗和食用菌为主的多元化发展,蔬菜种类有光皮椒、长茄、西红柿、西葫芦、芹菜及其他叶菜,水果包括樱桃、桃、冬枣、树莓、草莓、无花果、葡萄、小梨瓜等,食用菌以平菇生产为主。
甜菜是第九师主要的大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0.45 万hm2,平均单产4 500 kg/667 m2,总产达30.15万t。按0.57元/kg计,产值为1.72亿元,经济效益1 205元/667 m2左右。生产主要集中于一六四团、一六六团、一六七团和一六八团,主栽品种有BETA468、SD13829和KWS9147等。第九师绿翔糖业和中粮屯河额敏糖厂两家企业的发展,有力的提高了甜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特色林果业是第九师特色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现有经济林面积0.93万hm2,林果产品主要有苹果、葡萄、高酸海棠、文冠果、树莓、山杏、榛子、巴旦杏等。其中,苹果、山杏、沙棘、文冠果、树莓等种植面积分别为0.07万hm2、0.06万hm2、0.64万hm2、0.13万hm2和0.03万hm2。
第九师作为传统的畜牧业大师,天然草原总面积15.6万hm2,90%分布在一六一团、一六五团和一七零团等三个山区团场。天然草原饲草总量20.9万t,理论载畜量28.6万头(只),这为第九师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第九师在肉羊、肉牛等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畜牧业也是第九师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据统计,2020年底第九师牲畜存栏数量为68.43万头(只),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13.3%和增长7.72%。肉类总产量2.74万t,较“十二五”末增长15.9%;其中牛肉、羊肉和猪肉产量分别达到0.6万t、1.6万t和0.2万t,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53.8%、6.67%、1.4%。2020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4.44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1.7%。
第九师特色农作物主要有加工番茄、向日葵、西甜瓜、打瓜、红花、中药材、芳香作物(神香草、薰衣草)等。加工番茄生产区域主要在团结农场、一六二团和一六六团。红花是塔额盆地的名优产品,主要生产区域集中在裕民县和一六一团,其产量占全疆的80%,全国的60%,经济效益为1 300~1 700元/667 m2。
2.1.1 农业科技支撑水平较低,推广体系建设不完善
第九师在农业科技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短板,现有的科技力量不足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实用人才总量不足,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二是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发挥不强,标志性、引领性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几乎为零;三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少之又少;四是现有的科研技术成果与农业生产存在脱钩;五是科技创新人才和资金缺乏、硬件基础设施落后,基础性工作缺乏长期支持。
2.1.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
产业结构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从总体上看第九师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总体水平不高,粗放型增长特点明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和低效益问题较为突出;二是产业基地规模集中度不高,产出效益低;三是涉农企业规模较小,竞争能力较弱。从组织管理看,企业的技术、管理力量不强,创新、研发能力不高;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加工缺少深度,产品的系列化、多元化不够,副产品开发滞后,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比较多,从事精深加工比较少。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卖原料及初级产品层次,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四是从产业发展挖掘深度不够,新业态与传统农业融合度不高。
2.1.3 扶持政策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
第九师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农业信贷体系不全;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未完全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特色产业发展长效机制还有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体制机制不健全。
2.1.4 其他
一是各产业基础薄弱,技术、设施、营销、人才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二是产业集群大而不强,没有产业品牌;三是财政收入低,农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四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土地沙漠化、荒漠化趋势加重,土壤肥力下降,草畜矛盾日益尖锐;五是农产品生产时间长,营销难度较大,鲜活农副产品运输距离远,保质保量实现农副产品运销困难大、成本高。
(1)种植业。一是粮、油、糖生产水平不高,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产品发展相对滞后;二是设施农业大而不优,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四是特色种植散而小,未形成规模;五是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六是产业化顶层设计不高;七是种植管理粗放;八是水资源紧缺制约高质量发展;九是产业带集聚效应发挥不强,未形成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十是小麦种植效益低下,影响职工的积极性;十一是品种多、乱、杂,没有优势骨干品种;十二是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品种应用程度不高;十三是设施农业规模扩张放缓、设施破损、育苗能力不足、产销脱节、新技术和新品种集成推广应用率低等。
(2)畜牧业。一是第九师季节草场不平衡,草场退化严重,承载力非常有限;二是青贮、苜蓿等牧草种植量不足,不能满足规模养殖需求;三是饲草产业发展滞后,就地加工利用不足,农作物秸秆产量高但饲料化利用率低;四是品种改良缓慢。
具体包括:一是支持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项目包括设施农业工程、高效节水农业项目、牧区道路建设项目、农机库、棚建设项目等;二是支持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项目包括粮食生产基地项目、优质糖基地项目、新疆粮食安全后备基地建设项目、特色林果基地项目、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项目等;三是支持发展产业化经营。主要包括大力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环境吸引龙头企业入户第九师,加强第九师特色农牧产品宣传和推介,不断提高优势特色农牧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健全技术服务支撑保障体系;五是强化科技引领示范作用,建设高标准的农牧业生产示范园区。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确保各部门责任分工明确,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组建面粉、植物油、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支持团场和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展深入合作;四是大力推进优质粮源基地建设,探索绿色粮油糖生产模式,实现优质产量快速增长;五是支持企业改造生产线,更新配置先进设备,助力区域示范企业实现技术升级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粮油糖的加工质量;六是鼓励企业发展线上、线下市场,将优质粮、油、糖农产品销售出去;七是强化品牌塑造、打造品牌标准、加强品牌宣传。
一是按照“立足本地市场、板块推进、规模发展”的原则,日光温室、拱棚、露地发展并举,全力打造第九师绿色蔬菜产业带,全力构建能够满足当地市场的菜篮子;二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培育主打产品,形成品种结构合理,产品特色鲜明的设施农业;三是推行全程跟踪,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健全生产档案记录;四是推行化肥和农药减量行动,测土配方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物理及生物防治,增光保温、土壤修复、秸秆生物反应堆、水肥一体化等为主的新技术和新品种集成推广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新技术、新成果的入户率和转化率,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五是有序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提高产品影响力,强化品牌效应;六是鼓励农技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实现业务转型,建立健全网格化技术服务体系;七是围绕设施蔬菜标准化种植、关键技术集成推广、市场营销等内容,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工,不断提高职工种植技术。
一是深度挖掘区域特色植物资源,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坚持市场导向,促进政策集成、要素积聚,培育壮大加工番茄、红花、籽瓜、向日葵等优势特色产业。
按照“环保优先,生态立师”的理念,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以草原保护与生态恢复为目标,以民生改善为根本,扎实落实草原保护基本制度,保护和恢复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正确引导牧民对补助奖励资金的使用,通过项目整合、资金捆绑,增加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增强畜产品市场供给能力,增加牧民收入。结合农牧民生产生活习惯和自然资源禀赋,科学谋划,采取“政府引导、政策倾斜、企业引领、职工参与”的方式,形成有特色、能增效、可持续、保生态的畜牧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