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萍
(常熟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江苏 常熟 215500)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1-2],人类中出现的症状与过去在天花患者身上所表现的症状相似。
MPXV 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灵长类(多种猴类和猿类)。与感染的啮齿类动物接触偶可感染。感染动物及MPXV 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3]。
接触传播,接触感染动物(啮齿类、灵长类等)或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皮疹渗出物、血液或其他体液,被已感染的动物咬伤、抓伤。飞沫传播,可在直接的、长时间面对面接触中通过含病毒的大量呼吸飞沫而传播。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可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性接触传播。
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MPXV 普遍易感。
猴痘潜伏期5~21 d,多为6~13 d。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嗜睡、肌肉酸痛、背痛和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随后出现皮疹或伴有皮疹,皮疹可见于面部、手掌、脚底、眼睛、嘴、喉咙、腹股沟以及生殖器和/或肛门部位。
本轮疫情中,多数病例的症状较轻,皮疹不典型,局限于生殖器、会阴、肛周等隐匿部位。
目前国内还没有特异性抗MPXV 的药物,临床主要是对症治疗。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实验室检测标本应采集病灶处,包括皮疹、痂皮等病灶表面或疱疹渗出液。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是实验室检测MPXV 的首选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比较成熟、易于实施,能够有效识别MPXV 两个分支或区分其他正痘病毒(OPXV)。我国已有十多家体外诊断企业研发出猴痘检测试剂盒,并获欧盟CE 认证[4]。
1958 年,MPXV 在哥本哈根首次被发现,该病毒在绿猴中引起一种疾病,类似于人类的天花。1970 年,刚果民主共和国报告了人感染猴痘的首例病例。刚果民主共和国所在的非洲,尤其是中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地区是猴痘的主要流行地区。2003 年,猴痘在美国数州暴发,为在非洲地区之外首次。这次暴发与宠物土拨鼠有关。后来,在包括欧洲和亚洲在内的许多非流行地区都观察到了几起散发病例[5]。2022 年,猴痘在非猴痘流行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发生。疫情病例数和波及范围均增长较快,人MPXV 的流行趋势正在迅速从流行地区转移到非流行国家[6]。同年7 月23 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向全球发出的最高等级的公共卫生警报。
疫情主要传播途径从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变为人与人之间传播。导致猴痘的MPXV 可分为中非株和西非株两种。中非株毒力较强,西非株毒力较弱。2003 年在美国流行的为西非株MPXV。
本次猴痘疫情的皮疹数量明显减少,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超过13%,容易被误认为其他疾病,因此隐匿传播风险极大。
第一,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第二,避免接触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包括动物的血和肉),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第三,如果必须接触猴痘病人,应避免身体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照看或探视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一次性手套、医用口罩、一次性隔离衣等)。第四,加强个人手卫生,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第五,如接触过有猴痘症状者,或者在入境时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面部和身体大范围或局部皮疹等症状,主动向海关工作人员申报,并告知近期旅居史,配合海关工作人员做好体温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采样检测等工作,以便及时获得有效治疗[7]。
第一,近期已回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如果在境外有过猴痘相关接触史和暴露史,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第二,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境外旅居史,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8]。第三,即将回国人员除注意上述事项外,入境健康申报时需配合海关主动报备。
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猴痘疫情信息,了解预防和治疗猴痘的相关知识,提前做好防控。
日常要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证膳食均衡,保证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合理摄入。勤开窗通风,保持手卫生,去人群聚集的地方要戴好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情况不明的野生动物,特别是生病或死亡的动物。所有含动物成分的食物在食用前需彻底煮熟。避免无防护接触已感染猴痘患者的体液、被褥和衣物等。如已确诊猴痘感染,要立即隔离,防止传播给他人。
自WHO 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病毒感染转为“乙类乙管”以来,跨国交通、贸易、旅游形势正稳步回升,快速向好。但不容忽视的是,猴痘、霍乱、埃博拉病毒病、拉沙热等多种传染病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全球人员往来的增加加快了疫情国际间传播。2023 年6 月6 日、6 月10 日,北京市、广州市先后通报发现猴痘病例,其中北京市1 例病例明确为境外输入性病例。
为切实做好口岸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多病同防”要求,严防境外传染病疫情输入,海关要进一步加强传染病口岸防控工作,及时启动采取针对性的口岸防控措施。
强化在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绝不能掉以轻心,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风险意识,盯紧关键环节,始终坚持“多病同防”,切实做到“口岸疫情防控海关必坚守”,加大对其他传染病的防范力度,多手段、多措施提升检疫效能,严防疫情通过口岸传入传出,坚决守牢外防输入第一道防线。
要继续按照总署文件要求,严格落实健康申报核验、体温监测、医学巡查等工作。尤其是医学巡查岗位,要充分发挥卫生检疫人员的专业优势和现场见人见事的有利条件,大力提升现场卫生检疫工作实效。要结合入境人员症状、体征、旅行史和接触史等情况,对照《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技术方案》(署卫发〔2023〕1 号)程序要求,科学规范开展各类传染病可疑病例的排查处置。当前,我国周边日本、韩国、泰国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均有来源不明的本地猴痘病例报告,加之猴痘病例潜伏期较长,猴痘疫情输入风险较前期有所增加。海关要加强与属地卫生健康、疾控部门的协作,严格按照《猴痘疫情监测预警工作方案》(国疾控综监测函(2023)105 号)要求,强化口岸环节猴痘疫情监测工作,严格落实口岸环节入境人员猴痘症状监测和样本加做猴痘等主动监测要求。
通过海关智慧卫生检疫系统,构建科学高效的疫情监测网络。密切关注境外猴痘疫情变化情况,科学评估口岸猴痘疫情传入和后续传播的风险水平,监测并及时提出预警信号,指导口岸精准检疫,动态调整防控措施,将猴痘疫情防控的关口前移,确保猴痘疫情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9]。流行病学调查要将症状体征与旅行史、冶游史、治疗史等既往信息紧密结合,并研发适用于快速检测和实验室高通量检测试剂,助力精准检疫[10]。
要充分利用口岸现场快速检测和保健中心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能力,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提升时效,掌握疫情动态。对口岸检疫异常人员,要根据现场医学排查和流行病学调查情况,采集相应标本开展口岸快速检测,快速检测项目无法覆盖的,要立即送实验室开展检测。要结合疫情、航线、人群、季节等因素主动开展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在口岸有针对性地实施抽检并开展快速检测,将口岸传染病监测工作落到实处。各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要建立入境人员申报信息验核机制,对符合猴痘监测要求的入境人员应确保实施监测一个不漏。
截至2023 年4 月,全球猴痘疫苗的临床研究共有14 项已开展。目前,已批准用于预防猴痘的疫苗有3 种,分别是丹麦JYNNEOS 疫苗、美国ACAM2000 疫苗,以及日本LC16 疫苗。目前,中国已有部分科研机构开展了猴痘疫苗的研发工作,主要研发类型为复制缺陷型猴痘减毒活疫苗及猴痘mRNA 疫苗。随着全球疫情形势的不断演变,中国猴痘疫苗的相关临床试验也在及时展开。
要深化与地方疾控等部门的联防联控,强化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主动沟通,下先手棋,掌握工作主动权。要及时了解地方确诊的输入病例情况,争取提前掌握相关流调信息;对涉及出入境人员的要及时协调排查检疫情况或实施布控;相关情况应当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对口岸检出的传染病阳性人员,要第一时间将有关信息通报地方,提醒其加强后续追踪或管控;对需移交转运的人员,要提前对接,妥善处置。要加强同地方疾控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主动向相关部门介绍海关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效,避免地方在宣传报导时造成遗漏或者误读,给海关工作造成被动。
海关面向出入境人员、口岸从业人员、相关企业员工乃至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和口岸重点场所电子显示屏、张贴宣传画、发放猴痘宣传册等多种渠道,以微信公众号推文、科普短视频及现场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猴痘科普教育,增强重点人群的猴痘防控意识,减少病毒暴露,降低感染风险[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