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丽娟 叶桂荣 史丽莎 王晓芬 邓蕾 钟超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广州 510515)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部分或全部定量缺陷或定性缺陷引起的。vWF 是一种血浆糖蛋白,可介导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并稳定循环中的凝血因子Ⅷ(FⅧ),在血液循环中起着关键的止血作用。对vWD 患者来说,外科手术的止血是一项严重挑战,需要谨慎的围手术期管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出血风险[1-3]。我科2022年6月11日收治了1 例vWD进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经准确评估和耐心细致护理,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移植肾功能恢复稳定。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患者男,34 岁,10 余年前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具体不详)。2015年因“手部外伤”至当地医院就诊,血肌酐268 μmol/L,尿常规提示“蛋白尿、镜下血尿”,未行肾活检;外院曾予糖皮质激素和中药治疗(具体方案不详)。2021年8月17日因血肌酐逐步升高至我院肾内科就诊。查血肌酐382 μmol/L,肾脏超声提示慢性化改变,诊断慢性肾脏病4 期,给予对症治疗好转后出院,出院后未监测肾功能。2022年2月21日因恶心、呕吐,为求进一步治疗,评估肾脏替代治疗指征再次至我院肾内科住院,住院期间尿蛋白3.01 g/24 h,尿素(UREA)34.8 mmol/L,肌酐(CR)635 μmol/L,尿酸(UA)493 μmol/L,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11.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活性(vWF:Ac)7.2%。完善相关检查后,因患者既往有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病史,请血液科会诊,建议行腹膜透析治疗。2022年3月21日遵血液科意见于术前补充凝血因子Ⅷ(FⅧ),复查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 103.5%。在全麻下进行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管置管术,手术顺利,术后继续给予FⅧ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出院后患者居家规律腹膜透析治疗,病情平稳,无出血,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促等不适。2022年6月11日门诊配型良好,为行肾移植术,以“慢性肾脏病5 期”收入我科。
入科后完善相关检查,遵医嘱术前2 h 给予FⅧ4 000 IU 静脉注射,复查FⅧ:C 98.9%。在全麻下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给予常规抗排斥、抗感染、补液等治疗+FⅧ治疗预防出血。术后第2 d 患者移植肾周引流管引流液增多,血尿增加、血凝块堵塞导尿管。经加强止血、膀胱冲洗等治疗后,第3 d 引流液逐渐减少,尿液颜色恢复正常;第5 d 拔除尿管和输尿管支架管;第6 d 拔除移植肾周引流管,协助患者下床活动;第7 d 转至普通病房。2022年7月1日复查血红蛋白(Hgb)106 g/L,红细胞计数(RBC)4.18×1012/L,UREA 11.1 mmol/L,CR 170 μmol/L,胱抑素-C(Cys-C)1.82 mg/L,肾小球滤过率(GFR)44.03 mL/min,C 反应蛋白(CRP)0.80 mg/L;24 h 尿量2 000~3 000 mL,生命体征稳定,切口愈合良好,7月2日出院。出院后每周复查1 次,患者移植肾功能稳定,尿量正常,未出现出血等相关并发症。
与未接受大手术的vWD 患者相比,接受大手术的vWD 患者术后出血风险显著增加[4]。而肾移植手术需要对移植肾血管与髂内、外大血管进行吻合,术后出血也是较严重的并发症,处理不及时常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重者危及患者生命。本例患者使用的药物主要是凝血因子Ⅷ(FⅧ),由于vWD 患者与血友病患者不同,其内源性的FⅧ合成是正常的,低凝血因子Ⅷ活性水平(FⅧ:C)是低vWF 和/或vWF 对FⅧ的结合亲和力降低的结果。反复输注外源性FⅧ,可能使血浆中的FⅧ蓄积,这种现象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3]。因此使用时需要做到精确给药时间及剂量。有效预防出血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防止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本例患者FⅧ使用方法是:按《血管性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5]建议,结合血液科专家会诊意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各项检验指标,尤其是FⅧ:C。根据FⅧ:C 结果、患者体质量及所需提升的FⅧ:C 水平计算出每日所需剂量,再根据药物半衰期和用药后的FⅧ:C 浓度精确安排每日具体给药时间和每次给药剂量。应用过程中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理念[6],由护理小组成员护送患者至手术室,与手术室护士及麻醉师详细交接患者病情、术前FⅧ使用剂量、使用时间、使用后的FⅧ:C 以及FⅧ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术后返回病房时再与手术室护送护士仔细交接术中出血情况、止血措施、止血药物使用剂量和时间,并仔细核对麻醉记录单和医嘱执行单。术后单独建立FⅧ使用记录单,记录每日使用时间、使用剂量及FⅧ:C 数值,做到班班交接,确保用药安全。本例患者术后1~4 d FⅧ使用剂量为2 800~5 000 IU,FⅧ:C维持在49.9%~146.2%,第5~10 d FⅧ使用剂量为800~2 200 IU,FⅧ:C 维持在25.0%~71.3%,均在有效且安全的范围之内。另外,应用时需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并注意与其他药物和/或治疗不良反应进行区分。本例患者在移植术后返回病房时胸前和颈部出现散在红疹,经了解和分析可能与术中输注红细胞和血浆有关,给予异丙嗪和地塞米松注射之后皮疹逐渐消散。最后,由于FⅧ使用量大,且每日输注剂量和时间不固定,为了保证用药,需与中心药房提前做好沟通,告知药房每日预计使用总量及用药时间。同时为了保证用药及时及药物现配现用,本例患者医生开具医嘱后即由科室安排专人去药房领取药品,现配现用。
研究显示[7],外科手术可能会对vWD 患者造成危及生命的大出血。术后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密切关注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引流液、尿液颜色、量;每日关注检验结果,尤其是血、尿常规,凝血功能以及FⅧ:C。本例患者术后第2 d 移植肾周引流管引流液明显增多,由第1 d 的20 mL 增加至140 mL,且颜色由暗红色变为深红色,同时血尿增加,出现血凝块堵塞导尿管。在紧急行移植肾B 超检查排除移植肾血管及移植肾周出血的可能后,遵医嘱停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前列地尔,增加FⅧ剂量,给予膀胱冲洗抽出血凝块,更换导尿管,尿液颜色逐渐转为正常,肾周引流液减少,颜色转为淡红色,第6 d 拔除引流管。避免可能引起出血的诱因,各种侵入性护理操作,如静脉取血、静脉注射、输液等无特殊情况都尽量集中进行,并由穿刺技术过硬的护士操作,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每次操作结束后延长穿刺点按压时间,每次按压>10 min,确定穿刺局部无出血或皮下渗血后方可离开。由于患者术后需反复采血监测移植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将采血部位的选择及保护列入交班内容,有计划的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并班班评估,评估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皮下淤血,做好交接班。尽量避免肌内和皮下注射,对根据病情需要必须给予的重组人促红素皮下注射,也均由护理操作技术好的护士执行,并注意每次更换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或相近位置反复注射。低流量给氧期间,注意定时用湿棉签湿润鼻腔,防止鼻腔干燥出血,并指导患者勿抠鼻子。协助修剪指(趾)甲,使用软毛牙刷,勿使用牙签及尖锐物体剔牙,防止皮肤、黏膜出血。
肾移植术后早期血压过高易诱发出血,而血压过低,则易导致移植肾血流灌注不足,影响移植肾功能恢复,同时术后早期液体管理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速度,因此需做好血流动力学监测,密切观察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准确评估患者容量状态,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个体化管理。本例患者在严格监测生命体征下,根据尿量、尿比重等变化,采取边治疗边观察边调整的分量给液方法[8]。术后前3 d 每日入量2 210~3 595 mL,每日出量3 100~3 670 mL,出入量维持稳定。
免疫抑制剂是肾移植术后的关键用药,但其在减少或避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提高存活率的同时也伴随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腹泻、精神异常、血压及血糖波动等,在应用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血药浓度、血压、血糖,制定控制目标;精确给药剂量,观察药物疗效及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患者术后隔离期间为做到精准给药时间和剂量,各类免疫抑制剂的服用均由护士遵医嘱严格按时按量服药到口,不提前发放药物,避免患者错服、误服。本例患者术后第3 d 出现他克莫司血药浓度>30.0 ng/mL,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停服他克莫司1 次,之后调整剂量,由初始剂量5 mg,2 次/日,改为3 mg,2 次/日,第5 d 他克莫司血药浓度降至13.2 ng/mL,第6 d 至出院前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维持在7.5~13.2 ng/mL。
由于移植术后早期病情不稳定、感染、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很多患者出现糖耐量异常或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而糖尿病又能增加移植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如排斥反应、感染等[9]。因此,肾移植术后围手术期血糖的观察尤为重要。本例患者为vWD 患者,常规指尖血糖监测需反复针刺手指,为了避免出现手指末端淤血和增加出血风险等,采用瞬感扫描式动态葡萄糖监测系统进行血糖监测,此系统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血糖监测系统,将圆形传感器通过小型探头放置于患者手臂上部,进行实时组织间液葡萄糖水平监测,可24 h 持续监测患者血糖水平,并15 min 记录1 次血糖值,本例患者住院期间血糖维持在4.22~11.32 mmol/L。
消化道出血是vWD 患者中常见且危及生命的问题,患病率为11%~27%[10]。而肾移植术后大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也易诱发消化道出血。因此除密切观察大便颜色、性状之外,需做好饮食护理及宣教,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进食带刺、坚硬粗糙类食物,防止损伤消化道黏膜。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但应注意要少吃或避免食用有抗凝血作用的食物,如紫甘蓝、大蒜、银杏、番茄、红葡萄、柠檬、菠萝、山楂、木瓜等[11]。
术后为了便于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和及时治疗,术后早期安排在距离护理站和治疗室最近的单独病房。患者入住后一方面环境陌生,无家属陪伴,无病友交流,加上离护理站和治疗室较近,相对环境较嘈杂,患者情绪比较紧张;另一方面医护人员频繁的病情观察和反复询问,进一步增加患者心理压力,术后第2 d 在肾周引流液增多,血尿加重时出现了明显的焦躁不安,焦虑评分(SAS)71 分。护理人员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向患者解释病房安排原因,与主管医生一起介绍术后恢复情况,出现血尿和移植肾周围引流管液量增多的原因,并根据患者意愿进行了病房调整,将其转至与移植肾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同住,在之后进行病情观察和健康宣教时尽量避免只针对此患者,在生命体征和各项检查、检验结果无异常时,减少不必要的出入病房和过多的询问。另外及时与家属联系沟通,嘱咐家属在不影响治疗护理和患者休息的情况下,增加与患者电话、视频的时间和次数,充分发挥家属的情感支持作用。通过及时干预,患者焦虑症状逐渐减轻,第3 d、4 d SAS 评分分别为66 分、52 分。但第5 d 同病室患者治疗用药减少,并自行下床活动后,患者的心理情绪又受到了一些影响,焦虑评分有所上升,评分为59 分,经及时告知其增加治疗用药和延迟下床活动的原因及必要性,在拔除尿管后协助患者床上坐起,指导进行适当的运动,并要求患者加入自身康复锻炼、饮食、服药管理中,焦虑明显减轻,至第7 d 转至普通病房时,SAS 评分为41 分。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移植免疫学、器官保存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及应用,肾移植受者群体也已不断增大。本例患者经过半年的观察,移植肾功能稳定,尿量维持在1 600~2 200 mL,肌酐维持在131~168 μmol/L,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维持在5.1~10.5 ng/mL,凝血因子Ⅷ活性维持在12.6%~55.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活性8.8%,未继续给予FⅧ治疗,未出现出血及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