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治理视域下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05-30 11:21:17柯金山陈广东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质量数字化数字

柯金山,陈广东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与乡村振兴在乡村地区的战略聚合,推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是新征程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数字乡村将现代科学技术嵌入乡村地区进而整体促使农业发展水平、农村运行机制和农民行动逻辑实现质的飞跃,高质量发展则是最高决策层对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要求整体提升发展内涵的规律性认识与政策性引导,而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乡村数字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深入推进数字中国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致力用更加先进的数字文明造福于众。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各地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数字赋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而诸如政策落实散乱、要素资源配置分散、顶层设计不足、问题纠偏不及时等问题也有所显现。2019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布《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数字乡村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提出到21 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而,深入研究整体推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在已有文献中,有学者从理论层面对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属性和逻辑进行研究,认为数字乡村具有新时代智理属性[1],主张遵循国家逻辑[2],需要克服“数字技术应用的局限性”[3]“社会伦理风险”[4]“运动式集成改革的窠臼”[5]等问题,从而促进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基于经济发展现实的考察,得出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可以实现融合发展[6]、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推进乡村振兴[7]、数字经济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8]等结论,但数字乡村建设对增收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9],这些差异化特征在政策制定中应予以关注。也有学者关注到数字乡村建设的社会影响,察觉到人们在数字乡村发展的虚拟实践中存在数字身份焦虑[10]。既有研究成果丰硕,但较多关注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某一方面,鲜有整体性架构,而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整体性思维。从本质上讲,数字乡村战略是诸多主体相互协作、诸多要素相互联系、诸多环节相互作用的治理有机体,要实现总体效能必须进行整体性规划设计。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体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治理逻辑,契合整体推进数字中国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演进目标。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不失为一种探究推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思路。

整体性治理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反思与纠偏,依赖于一定的组织载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主张公共管理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实行整体主义的有效治理[11]。整体性治理理论所体现的倡导协调、整合、信任的运行机制,坚持预防导向、公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的价值导向,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服务裂解性等方面的理论品质与政策导向[12],契合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在消解零碎化等方面问题的实践要求。基于整体性治理理念,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服务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与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整体性目标,协同发挥以党的全面领导为引领的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力量与农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合力,推进以数字化赋能为主线的服务理念优化、实施载体巩固、体制机制完善、经济社会进步、治理效能提升的治理路径,将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整体推进。基于此,本文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大局,撷取整体性治理理念探析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以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决策参考。

二、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治理逻辑

数字乡村建设并非单纯的技术现象,更是现代科技赋能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在乡村场域的整体性运用。在这一过程中,数字乡村建设借助现代科技对农村的社会形态、经济业态、传统文态、环境生态等方面进行整体性治理提能,对农民在运用现代科技的意识、认知、思维、技能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训练,逐步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进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式的整体性治理逻辑。

(一)战略性谋划:激活农村数据要素潜能与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国家进场既是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动因,也是整体性促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新发展格局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体现中央对我国新发展阶段如何更好适应世界发展形势、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发挥比较优势等重大问题上的战略谋划,目标是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同时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加顺畅联通,从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育和巩固广阔的发展空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顶层设计,也要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特别是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13],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数字化是其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在技术层面依托完备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和可靠的数字技术,而数字技术应用呈现低成本性、低门槛性且数据信息具有非竞争性,由此衍生的数字经济具有不同于以往技术进步的天然普惠性特征[14]。借助数字技术的先天优势和数字经济的优越秉性,数字乡村通过有效整合农村地区的海量信息资源、提升乡村现代化治理水平和增强农村居民的信息技术获得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力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逐步推动农村全方位融入新发展格局。对于广袤的乡村地区而言,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其脱离“信息孤岛”,快捷融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从而共享新发展格局带来的发展机会和数字红利,身处其中的民众从中获取更多增收机会和新时代生活体验,最大限度促进城乡融合共赢发展、彰显公平正义。

(二)全局性协同:引导农业农村信息化与建设农业强国

在传统中国,农业生产模式封闭分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发展,使农业成为推进“四化同步”的薄弱环节。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市场割裂零碎、要素活力不足、优质人力资源短缺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治理迭代步伐相对滞后,从根本上看是生产关系与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存在不相适应之处,因而需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有效途径进行改革推进。数字技术具有强大的渗透性、交互性和创新性,其藉由一体化均质化的信息化网络对相关生产要素进行有序化、高效化整合,能够有效破解要素城乡双向流动藩篱而降低要素错配程度[15]的问题,消弭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和社会综合效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因在于激活乡村发展潜能,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数字经济的纵深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和可能性,进而促进农业大而强、农村和而美、农民勤而富。在加快推进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数字乡村不断完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提升农业农村的整体竞争实力。弥合城乡数字差距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增强农民使用和转化数字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让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主要受益人的角色与现实相匹配。数字经济的自我衍生性是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驱动力,数字乡村通过打通制约城乡经济循环的堵点,培育城乡一元的供需体系和市场联结机制,促进城乡要素更加顺畅流动,优化城乡经济地理格局,培育壮大乡村发展市场。

(三)观念性融通:推动乡村文化数字化融合发展与增强主流价值认同

文化交融与情感认同是整体性治理实现价值共建的基本前提。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不仅着眼于提升乡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村发展面貌,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还带来新观念新理念新知识,在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为农业兴旺、农村繁荣、农民幸福提供精神文化支撑。数字技术具有强大的创新性和黏合力,在整合传统媒介、培育新型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具有巨大潜能。这既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开辟新路径,提升人民群众对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也有效拓展农村文化发展应用场景,全面推进振兴。从深层次上讲,数字技术带来的技术革新和数字经济所引起的经济形态迭代,使我国农村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精神文化层面大变革,数字技术浸润的乡村将更加主动适应未来世界的发展要求,引领农民过渡到与传统社会在实质上有着重大区别的数字时代,亦即以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社会为重要特征的数字文明时代。技术变革将深刻改变农村的社会形态,新兴的技术路径逐步突破传统文化的限制,促使传统乡村文化转型升级,进而萌发新的精神文化因子,塑造具有新时代特质的新型乡村精神文化形态,培育具有更高精神文化维度的农村居民,持续巩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

(四)制度性黏合:促进乡村治理数字化与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到目前,我国已形成政府、社会与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自治互动结构,而这种结构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以及如何有效解决国家与基层互动、基层社会活力有序这两大基本问题尚有待完善[16]。在信息化时代之前,传统的技术条件制约着治理效能和效益,对于偏远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更是如此。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形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联结,贯穿现实世界各领域并由城市逐步向乡村扩散,进而促进城乡融为一体化的数字世界[17]。数字世界脱胎于现实世界而与之具有趋同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但又呈现出颇为迥异的特征和机理,并在与现实世界长期的交互作用与自身演变中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价值目标和运行体系,俨然是现实世界的“平行世界”。在新的社会形态中,以新型数字媒介为主要载体的数字空间日益成为人们进行利益和政治表达的重要场域,这种治理方式又促进治理主体、治理要素、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增进乡村治理联结,消解传统乡村社会对国家的离散性[18]。故而,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城乡数字化均衡发展,提升乡村显示度,还可以丰富数字技术服务内涵,基于中国实践和发展需要建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治理架构,这既是主动契合新社会形态的理性选择,也是新时代依托数字化赋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三、整体性治理视域下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指向

整体性治理理论倡导发挥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整体效应,是对既往以绩效为主导而产生原子化、分割化、碎片化公共管理模式的有效救济。作为一种以整体主义审视公共管理的理论形态,整体性治理理念对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整体性的价值关怀与实践诉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背景下,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整体思维,协调促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推动全国数字化转型、城乡融合发展。

(一)以数字技术创新集成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作为乡村振兴的前提,产业振兴事关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农业整体上尚处于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发展阶段,要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当以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为突破口整体推进,科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整体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发挥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整体推动农村地区“三产融合”的积极作用[19]。其一,高质量发展有赖于高效能的基础设施支撑,必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发展道路,持续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高层级高能级涉农大数据平台、研发中心、应用基地等新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泛在智能的涉农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归集处理、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数字技术产品中试熟化等提供科技支撑。其二,我国农业农村生产领域大多数数字应用目前仍限于单向应用阶段,加之信息化基础设施整体管护效果欠佳等因素,农业农村生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程度不高,应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造进程,使生产、研发、销售、服务等环节数据实现互联互通,整体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其三,确保粮食安全是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应当树立大食物观,发挥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充实、科研实力雄厚等优势,全链条推进种业振兴、水稻蔬菜现代化繁育、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产购储大数据体系建设、农产品烘干冷藏等环节的信息化技术研发应用,全方面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自主稳定安全供给。

(二)以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合力筑牢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人才振兴是整体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数字素养是新型人才的关键素养,主要指通过现代技术终端获取、分析、评价、呈现和创设信息以及硬件和软件操作等方面的意识、态度和技能的总和。农村居民是人才振兴的重要力量,其数字素养至关重要。2021 年3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以满分100 分计,按照地域统计,全国居民数字素养平均得分43.6,其中农村居民平均得分35.1,比城市居民平均得分低37.7%;按照职业统计,农民平均得分18.6,比全国居民平均得分低57.3%,这显示城乡数字化融合发展不容乐观。鉴于此,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整体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排除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的障碍。其一,加强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推动农村地区教育系统深度融入全国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数字素养建设,全方位提升农村地区数字化教育质量。其二,突出技能型导向,探索线上线下与数字素养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以沉浸式教育方式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线上娱乐、网络教学等乡村数字化应用场景中提升农民数字技能,增强主动应对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业农村社会发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其三,以数字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为牵引,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推进机制,协同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打牢乡村振兴的人才基底。

(三)以优化网络信息服务整体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可视化可预期的发展成效是社会进步的最好体现,也是整体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其一,开放性是数字技术的显著特征,这决定其所嫁接领域也具有显著的公共属性。对交叉领域的公共属性拓展,既影响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融度,也关系数字技术的公共服务效能,最终影响民众的感受度。通过促进数字化改造、农业生产服务、乡村治理升级等方式来推动数字技术与农村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服务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其二,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对于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农村和边远地区而言,如何应对日益老龄化时代的生活生产、养老服务等问题是数字乡村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提高政策前瞻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老年人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强适老化智能终端和生活设施研发和应用,探索创新智慧养老与传统养老等模式相结合相补充的新路径,构建普惠包容的数字生活社会。其三,人的需求是发展的原动力与方向标,数字乡村建设应瞄准农民的现实需求。推进普惠性惠民数字化服务,密切关注农民对提高种养产量质量、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提高农业生产协作便利化等方面的生产需求,对技能培训、生活娱乐、人际交流等方面的发展需求,以及对金融贷款、远程医疗、健康养老等方面的价值需求。

(四)以数字经济大发展协同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是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硬核要求。经过接续努力,我国已成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但相当一部分脱贫群众的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尚不稳固,治理返贫的任务依然艰巨。在2016 年G20 杭州峰会上,与会国家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创新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然而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这既是当前短板,也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突破口。其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数据作为一种关键生产要素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坚持发展和安全相统一原则,依托我国网民数量巨大、市场容量庞大、发展前景远大等客观优势,科学开发利用海量数据资源,分类制定促进农民增收的数据应用方案,引导农民分门别类了解、熟悉和掌握应用型数据资源。其二,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引领,建设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业农村发展与全国统一大市场顺畅联结,增强乡村农产品和服务的流通性和竞争力。其三,拓展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的联结渠道,促进数字经济农村应用场景研发推广。结合农业细分行业特点以及不同区域自然特征,培育数字经济农村新场景新业态,增强乡村产业内生发展动力。

(五)以数字化思维全面提升乡村空间综合承载效能

乡村振兴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信息化时代的重要表现形式。需要契合多元价值取向和物态要求,强化整体性思维,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既注重硬件建设,又关注软件塑造[20],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其一,数字技术天然是联通空天地、人物事、要素管理服务等元素的有效技术方式。依托数字乡村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数字经济等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乡村宜居度。其二,探索智慧绿色乡村建设,开展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推进信息载体绿色化和智能绿色制造,发展智慧物流,统筹推进乡村经济、社会、生态诸系统平衡、协调、兼容发展[21],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其三,推进乡村便民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完善线上加线下同步并存、有机结合的便捷化适老服务,让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通过简便操作方式及时有效获取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紧急求助、生活帮助等便利服务。

四、以整体性治理理念深入推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进路

整体性治理理念有助于破解促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中碎片化等问题。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可借鉴整体性治理理念,强化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意识进而惠及全体民众的共同价值观念,畅通体制机制,有效整合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各层次各方面资源,筑牢安全保障体系,实现整体性高质量发展。

(一)注重价值形塑,恪守尊重农民主体的思想观念

信任机制是整体性治理的关键性功能要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是在推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整合诸行动者一致行动的思想理念最大公约数,也是建立信任机制的有效路径。这要求明确回答数字乡村为谁而建、因谁而兴、由谁来评,克服“重数不重人”“重数不重效”等“数字表面化”“数字异化”倾向,集成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业农村数字化公共产品和服务,进而回应民众在数字化时代对于包括建设农业强国在内的整体诉求。一是尊重农民意愿。数字乡村借助数字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发展质量、提振群众信心,从根本上更好地为民服务、护民权利。因此,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与技术标准,更要聚焦和服务农民的真实需求与正当意愿,统筹推进数字技术培训服务、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等公共事务,增强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保障全民参与。数字乡村是政策性、专业性俱强的技术工程,更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广泛吸纳群众参与是必要条件。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激活群众的参与热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维护群众合法正当的数字化权益。实行开门纳谏、问计于民,在规划、建设、运营等环节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汲取群众智慧,汇集群众力量,真正让惠民工程顺民意、得人心、见实效。三是接受群众监督。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是“三农”发展的重要方面,直接立足农村、面向农民、赋能农业,群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是衡量其成效的重要依据。坚持畅通监督渠道,健全监督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回应群众的诉求并释疑解惑,把群众对高质量建设数字乡村的美好愿望作为行动的价值追求和基本依据。

(二)推进制度建设,健全实现协调共振的治理机制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可以有效规避和弥合由于部门区隔、任务分工等因素产生的碎片化问题,进而实现资源整合和整体性治理。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防范技术推广与乡村发展两张皮问题,实行链式推进、闭环管理,从体制机制上有效克服发展中的碎片化倾向。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数字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制度供给、规划设计、组织保障以及城乡数字化融合发展等方面内容,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建设数字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提高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二是实施分类推进。我国地域广阔,村庄类型多样、自然禀赋悬殊、发展阶段各异、治理水平不同。结合当地实际和特色,有针对性地推进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营造等工作,同时发挥试点地区先行先试优势示范引领其他地区有的放矢地推进。按照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要求,使数字技术赋能农村集体经济和乡村治理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22]。三是深化督查整改。突出建设发展质量效益,防止为建而建、重复建设,完善优化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围绕目标要聚焦、成效不打折、群众得实惠,加强对规划建设、工作成效、党风廉政等推进情况的跟踪监督。四是坚持多元统筹。健全党的领导、政府负责、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汇聚数字乡村建设上下游、左右岸的智慧和力量,畅通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评估、反馈、整改等各个环节,有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智慧农业发展、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等业务,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加强资源整合,培育促进长效发展的交互平台

实行整合性的预算管理和要素资源配置是整体性治理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运行风险大等特点,尤其对于发展基础弱、社会参与度较低的地区而言,潜在的债务风险、安全隐患更大,应克服一味追风、盲目攀比倾向,激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发力,结合当地发展条件和群众需要统筹推进。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干部知识结构、群众认知倾向等情况颇为殊异,应克服“一刀切”“一哄而上”倾向,因地制宜推进数字乡村规划建设,结合经济承受能力合理选择投入强度、服务种类等内容,科学规范和调整乡村涉“数”债务限度。二是加大整合力度。发挥政策性资金的撬动作用和聚集效应,对涉农涉“数”资金探索统一编制执行、管理监督的新路径新机制,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引导多元主体规范进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基层治理等领域,培育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持续跟进、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主体投入机制。三是突出精准高效。增强规范用度意识,坚持项目有规划、建设有目标、用度有根据、全程有监管,创新探索要素跟着项目走、资金跟着项目转、项目跟着当地发展需求的有效机制和务实方法,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把每一笔涉“数”资金都用在必要处,使每一笔农村涉数资金使用用途明晰化、程序合规化、效益最大化。四是注重循序渐进。按照乡村振兴、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的部署,依据当地经济水平、发展需求等情况确定如何建设、建设到什么程度,并坚持适度超前原则预留提升空间,科学确定建设重点和建设时序,不贪大求全,不冒进求新,而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地区则更应量力而行。

(四)筑牢技术支撑,夯实维护安全运行的保障体系

安全与发展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没有安全的发展前途晦涩,没有发展的安全景象暗淡。网络信息安全既是实现整体性治理的技术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现今,数字技术业已广泛运用到智慧农业、智慧物流、乡村治理等领域,持续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尤为重要。然而,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更易遭受“数字利维坦”[23]的侵害,同时还可能面临技术治理失灵带来的治理失序诸问题等风险[24]。一是抓好安全教育。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普及、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和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中老年、中小学生等信息弱势群体的普及性宣传教育,从而缩小城乡之间、居民之间的“数字鸿沟”,消弭因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欠缺而遭受的损失。二是保障安全应用。随着“互联网+农业/农村”等相关业务的深入推进,涉农信息数据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推进农业农村数据信息的深度整理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既有利于数据信息的高效使用,也有利于加快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而目前我国数字化发展中尚存在数据要素市场不健全、数据价值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精准施策,全周期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三是确保安全运营。强化整体性思维,建立健全连贯灵敏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完善统一推进协调机制,提升风险预判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信息基础设施通畅,做好舆情疏导化解,防范黑恶势力借助信息技术干扰基层治理和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安全隐患,全方位营造农业农村发展的安全环境。

五、结论与讨论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和涵养地,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的基底。党中央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彰显党中央重农强农的鲜明导向和坚定决心。正如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而进入新发展阶段,纯粹的传统乡村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与时俱进促进乡村转型升级发展是必然要求。未来,必须紧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步伐,稳步推进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科学挖掘和开发用好农村数据要素资源,促进城乡数字化融合,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让新时代农村成为具有强烈心灵慰藉感、精神归属感、文化自豪感、发展存在感、生活获得感的幸福美好家园。

信息化是照亮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的一盏明灯。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乡村地区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迅速推进,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市市通千兆”,城乡数字鸿沟显著缩小。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民经济行为、生活方式、生产模式、思想观念等正经历整体性巨大变迁,进一步带动数字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进入、数字经济等现代经济模式的进场、数字化思维等现代思想观念的嵌入以及智慧治理等现代治理方式的深化,为现代科学技术赋能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可能。迈进新时代,应整体推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创新驱动力,大力释放数据作为重要新型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效能,整体提高农村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和数字治理能力,让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有力促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整体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筑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农村根基和社会底盘。

猜你喜欢
高质量数字化数字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