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欣 刘明杰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国的大中小学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面对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内在要求,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立德树人,党员先行,大中小学校要把党建“双培养”机制作为重要抓手,全面加强大中小学校党的建设,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大中小学校提高了政治站位,以党建为统领,在加强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进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1]、加强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
高校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建强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方面采取了有力有效的措施。2018年在教育部的部署下,率先实施了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在高校全覆盖配备“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选优配强基层党支部负责人,推进党建与中心工作协同发展、“双促双升”,有效激发党支部书记“头雁效应”。中小学校在加强党建方面,把落实党建“双培养”机制作为重中之重。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2022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再次强调了要加强对优秀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双培养”机制。
在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下,大中小学党建工作成效明显,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有些学校党建责任压得不实,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凝聚力不强;存在骨干教师“重业务轻党建”、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度不够等;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落实举措不实、创新方式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监督保障不健全等问题[2]。
大中小学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加强大中小学党建工作,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大中小学校深化党建“双培养”机制,就是结合学校实际,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科研骨干,这也是加强学校党建工作特别是中小学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而党员教师既是学校党组织的肌体细胞,也是学校立德树人、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践行高尚师德师风的“领头雁”“排头兵”。大中小学校通过政治忠诚教育、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广大党员教师增强政治素养,锤炼政治品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与党同向同行,才能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引导教育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学校的改革建设发展离不开人才,因此要做大人才“蓄水池”。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4],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吸纳。只有把更多业务骨干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为共产党员,才能更好地壮大教师党员队伍,强化整体教育队伍素质,在大中小学校形成党员引领、名师带动、骨干先行的生动局面。
党的二十大锚定了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已然绘就,要求大中小学校以党建为统领,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有效实现骨干辐射带动作用,扎实推进党建与中心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为学校事业发展聚力赋能。
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很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体制机制方面的瓶颈问题仍然存在,还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和群众的需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大中小学校要将党建“双培养”机制作为全面加强大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举措,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制度抓紧抓实抓好,为大中小学教育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大中小学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建与教育教学等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特别是要把党建“双培养”机制作为重点目标任务,纳入党建工作要点,各级党组织和各部门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基层党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5]。
要将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应制定并实施如下计划: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做好台账管理,明确培养对象,对于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要加大培养力度。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定期开展推优,为党组织输送后备人才。有条件的党组织可以为青年骨干教师配备党员导师,早“育苗”,早培养,及早开展思想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和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导青年骨干教师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二是强化理论武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育培训中,依托“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等“两微一端”载体,开展自主学和集中学,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三是开展日常教育培训,创新活动形式,安排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和丰富的理论学习内容。比如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参加支部活动、同上主题党课、观看入党宣誓仪式等,增强其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深化骨干教师对党的认识和理解,夯实思想理论基础。四是建立对接联系制度,组建党员骨干培养团队,组织支部委员、优秀党员、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联系,经常性地开展谈心谈话、互帮互助,在思想政治、党性教育、业务指导、心理疏导等各方面进行结对帮扶,优先安排优秀教师骨干参加各种研修培训、承担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为他们搭建锻炼成长的平台。
将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应制定并实施如下计划:一是发挥党员优势,组织开展党员带头讲党课,分享教学成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等,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结合教师的业务特长和思想状况,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培训载体,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业务培训、交流拓展、参观学习、读书沙龙、教师论坛、集体备课等方式,锤炼党员教师的履职能力和业务素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相结合。二是实施党员名师工程,选树党员先锋示范岗,划定党员责任区,组织党员承诺践诺,开展岗位建功、教学竞赛、建言献策等活动,把党员教师培养为教学能手和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将其输送到关键岗位接受锻炼,发挥“头雁”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建立服务师生制度,组织党员教师联系服务广大师生活动,常态化开展调研,深入基层,及时了解师生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为师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密切联系群众中争先锋、作表率,彰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结合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6],开展分类指导,进行精准施策。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年轻教师,要鼓励引导,强化培养,吸收其参加党的活动,不断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对尚未加入党组织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分析研判问题原因,通过结对帮扶等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的党员教师,要为他们搭建平台,引导他们立足本职工作,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对有潜力成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党员,要在教育教学和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帮助,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引导他们立足岗位,加强党性锻炼,促其快速提高。以党建“双培养”为牵动,对党员教师、业务骨干情况分类梳理、动态管理,建立培养台账和工作档案,通过把骨干教师发展成党员,壮大党员队伍,优化党员结构,向党组织“输血”;通过提升党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引导教师党员勇挑重担,成为业务骨干,为党组织“造血”。在双向互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教师党员成为业务骨干,骨干教师成为共产党员的“双培养、双提升、双促进”目标。
发挥大中小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建立跟踪培养制度,健全完善监督激励机制,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党建“双培养”机制有效运行。加强跟踪问效,常态化开展督导调研,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围绕政治素质、工作业绩、育人成效、作风建设等方面,制定标准,细化指标,把同行评价和学生满意度作为重要标尺,定期对党员骨干教师进行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加强政治激励,树立典型,对表现突出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进行表彰奖励,遴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组织和党员先锋示范岗,利用线上线下等平台,对教师党员深耕教书育人、立足岗位作贡献等方面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对落实党建“双培养”机制的特色做法进行总结凝练,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