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肖
我国多地种植油茶,油茶种植经验丰富,如何有效利用种植技术并助推油茶种植产业稳健发展,成为值得种植户探究的问题之一。文章针对油茶种植技术、油茶种植技术发展前景加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户需选择适宜的种植场地,做好整地工作,有效完成苗木培育与栽植任务,亦需防控病虫害,在此基础上,种植技术朝着精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用数字技术手段提升油茶种植水平,培育更多有抗性的品种,亦需使用套种技术充分运用土地资源,继而推动油茶产业稳健发展。
油茶是经济作物,种植油茶成为多地经济发展乃至脱贫致富的抓手。有些种植户存在未能高效运用油茶种植技术的问题,相关技术发展受阻,这不利于壮大油茶产业。基于此,为了使各地区的油茶产业能良性发展,探析油茶种植技术及发展前景显得尤为重要。
一、油茶种植技术应用
1、选择适宜的种植场地
油茶对生长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年均温度为15℃—18℃,年降水量约为1000毫米,春季温暖,日照较好,地势开阔,土层深厚。花期对油茶产量会带来影响,通常花期温度为15℃—18℃,温度过低及阴雨不断则会造成落花落果影响产量。油茶有耐旱性,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确保土层水分充足,各地区要根据降水情况选择距离水源地较近的区域建设种植区。相较于高海拔、低海拔区域,500—700米的地势条件更加适宜油茶生长并能提高产量,相较于阴坡,阳坡产量要高一些,与土层较薄、陡坡深谷相比,土层深厚、地形开阔的区域产量较高。土壤通常微酸,土层厚度超1米,结构良好,有松软、通风、透气、水量适中等特点。为了便于采摘与运输,一般情况下,油茶种植区域要交通便利。
2、做好整地工作
在选定种植区域后,种植户需展开整地工作,根据劳动条件、经营水平、林地环境采用三种整地技术:①块状整地。指的是把油茶园分成多个块状空间,在各个空间内依次完成整地任务,可细分为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等技术手段;②条状整地。主要是指以条形空间为主进行整地,可细分为反坡梯田整地、水平阶整地等方式;③全垦整地。若种植区域坡度不足15度,不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那么种植户可选择全垦整地。在整地时,种植户要浅耕灭茬,使用旋耕机、灭茬耙等工具疏松表土,破碎根茬,并清除杂草,若种植区域肥力较低,那么要施足底肥,满足油茶正常的生长需求。在施足底肥后要耙地,确保地面平整,深度约为8厘米。造林密度与立体条件、生物学特性、造林目的等方面有关,通常每亩60—120株,遵循间作、缓坡、山脚、有肥地稀植以及不间作、陡坡、山顶、土瘦区域密植的基本原则。
3、苗木培育与栽植
苗木培育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实生苗培育。在经过消毒处理的苗床直接播撒种子,一般要培育两年,裸根苗出圃。油茶幼苗期喜阴,要求土壤肥沃、水分充足,苗圃要有较好的排灌能力,砂质壤土的pH值为5.5—6.5。初冬时节要翻耕,均匀施加肥料,而后耙碎作畦。若选择冬播则要防控鼠害。种植户在春播前25日选种并浸种,在沙床上催芽20日左右。若使用条状点播技术,那么株行距为10×20厘米。每亩播种20000粒左右,覆土厚度为2厘米,还要稍微镇压。在苗高10厘米期间需施加速效氮肥,3—5片真叶期间需45度铲入土体并切断主根,为侧根生长提供条件,还要施加1次复合肥。春雨期间喷洒波尔多液达到防治叶软腐病的目的。若高温多雨,那么要喷洒托布津溶液,可以预防叶炭疽病。在培育实生苗过程中要注重除草,土壤有一定的湿度;②扦插苗培育。实践证明,扦插有较短时间内能培育大量苗木的优势,基于此应用范围较广。种植户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油茶母树无病虫害,从树冠中上部外侧获取扦插条,扦插条应叶片完整、腋芽健全、粗壮通直、以春梢、夏梢为宜,因为2年生枝段无腋芽与叶片,所以愈合生根比较困难,通常不作为扦插条。用干净卫生且锋利的工具剪掉穗条,剪下来的部分位于枝条基部上方1厘米。插穗有长有短,长穗约为9厘米,带有3—5个芽叶,生根容易,成活率较高,穗量大且繁殖系数较低,基于此鲜少使用长穗。短穗约为4厘米,有1—2片叶芽,繁殖系数与长穗相比高出3倍左右。在采集穗条时,要求不可伤害叶片与芽苞,切口平滑,削梢要保温,不可日晒风吹。通常在夏秋两季扦插;③嫁接苗培育。种植户需选种催芽,同时准备好苗圃,要求每亩深翻并施加50千克复合肥以及50千克石灰,床宽1.2米,土壤疏松,表面平整,覆盖黄心土,达到预防草害的目的,在苗床架设荫棚,高度约为1.7米,土层干湿适宜。通常在5—6月嫁接,此时待种砧为3—4厘米,在接穗半木质化时完成嫁接任务,若种子过早萌发,那么可在苗床上铺一层湿沙,其目的是延长出芽期,若种子萌发速度较慢,则要以2—3日为基准洒温水,保障接穗期、芽砧期相一致。种植户要挖出砧苗并去除泥沙,子叶上方2厘米切削,切口位置纵切,砧木一分为二,深度为1.5厘米左右,接芽下方两边分别削一刀,长度约为1.2厘米。接穗削好后要插入砧木切口,接口处需固定好,以便形成连接层,在此基础上切去主根的30%左右。
油茶属于常绿阔叶树木的一种,幼苗侧根较少,旱季与高温时节容易造成失水量较大的后果,降低造林的成功率,通常情况下,随起随造的成活率较高,立春到惊蛰这段时间更利于栽植油茶,芽萌动前要在阴雨天造林。在植苗造林期间需确保根系舒展,不可折断根系,逐层压实土壤,使土层与根系能充分接触,还要在茎部堆出馒头形的土包,以免雨季积水沉陷,降低油茶苗木水渍死亡的概率。苗木定植深度与原圃地根系相比要超出1—1.5米。栽植前种植户需进行蘸根处理,把幼苗的根部放在泥浆里,这可提高幼苗成活率。因为日晒或运输会影响到幼苗的活性,所以要尽量减少转运环节,以免损伤油茶幼苗。通常每公顷种植1590株油茶幼苗。对于种植第2年的油茶来讲,因为树冠处于旺盛生长期,所以为了制约树冠生长通常不间种。
4、抚育与改造
种植户在抚育油茶幼林时需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幼林生长实际情况制定撫育计划,若发现缺株、病株的情况需及时补栽,全林苗木处在相同的生长发育时期。栽植当年需进行全面抚育,主要工作是除草与松土,除草方法主要有三种,即人力除草、使用化学药剂除草、使用生物技术除草,种植户还要扶苗,确保幼苗能正直生长,树干整体形状比较健康。通常在5—6月展开首次抚育工作,此时要重视抗旱,及时浇水,若条件允许可建设蓄水保水设施。在8—9月展开第二次抚育工作,本次培育将遵循“蔸外深、蔸边浅”的基本原则,松土范围逐渐扩大,但不可触及根系,有效保护根系,以免影响油茶树生长。在抚育期间需根据幼林长势进行水肥管理,通常育苗期每日早晚浇水两次,还要重视雨后排水,进入生长期之前要减少浇水量,间隔7日左右灌溉1次,灌溉量与时间要根据土壤水分含量、气温等因素确定。因为油茶穴能保墒,所以要浇小水。立秋后油茶旺长,需增加水量,间隔4—5日浇水1次,其目的是追加油茶出籽量。种植户在水肥管理期间要关注油茶生长实况,一般情况下先施加氮肥,而后施加钾肥、磷肥,定植当年不施肥,第二年施肥2次,冬季需施加速效肥,助力油茶树越冬。不同时间节点的施肥量不同,例如3月从促进新梢生长的角度出发每株施加尿素0.1—0.15千克;6—7月从壮树促新梢的角度出发每株施加红四方智能肥0.25—0.5千克。
在种植油茶的过程中涉及低产林改造的情况,种植户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落实改造目标:①清理林地,做好深挖复垦工作,间隔2年深挖1次,夏季深度约为14厘米,冬季深度为20厘米左右;②作梯开沟,有效蓄水,优化水土保持效果;③根据地力合理施肥,小年施加复合肥,大年施加磷钾肥,冬季、春季分别施加有机肥、速效肥,每亩施加氮、磷、钾肥料分别为10—15千克、30—50千克、10—20千克,亦可每亩施加土杂肥、复合肥300千克。主要施肥方法为沟施;④林间疏伐,每亩植株为70—90株,郁闭度为0.7—0.8,若过于稀疏则要补植,确保油茶分布均匀;⑤更换劣株,低产油茶林需要更换60%左右的劣株,2—3年完成改造任务,使用拉皮切接技术逐渐实现高接换冠的目标;⑥修整树形,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为重剪,通常针对密林、老林使用该技术,达到促发新枝的目的,其二为修剪,在早春疏伐后需修剪养枝,还要剪掉弱枝、病枝、乱枝,确保枝条结构紧凑、均匀分布。
5、病虫害防治
在种植油茶的过程中,病虫害问题困扰着种植户,并会影响油茶的质量与产量,基于此要有针对性的防治病虫害。例如,在防治油茶赤叶斑病时,种植户要选择适宜林地种植油茶,还要加大防旱的力度,提升抚育水平,注重改善土壤,满足植株根系吸水的需求,还要间作农作物或其他阔叶树。实践证明,植后合理追肥是防治油茶赤叶斑病的举措之一,种植户需依据油茶树所处生长阶段确定施肥方法,以幼林为例,每年追肥1—2次,每株所需尿素为0.1—0.25千克,亦可每株追加0.15—0.5千克的复合肥。再如,防治兰翅天牛时,种植户要重视修剪病枝并集中处理,还可人工捕虫,在羽化期每天清晨人工捕杀。通过保护天敌的方式可有效防控害虫,基于此种植户需每亩释放黄翅黑兜姬蜂1—5万只。种植户可在每株油茶树有虫枝节结的位置涂刷20%稀释的氧化乐果乳油,达到杀死幼虫的目的。
二、油茶种植技术发展前景
1、种植技术朝着精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油茶种植技术将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主要源于油茶品种不断增多,各地种植条件存在区别,相关技术应有严、准、精、细等特点,推出切实可行的地域性油茶种植技术应用方案,对种植目的、流程、手段等方面加以说明,解决油茶种植技术不标准的问题。未来油茶种植技术将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关注油茶树全生命周期,做到水肥一体化管控,借助压力系统把液体肥料或可溶固体肥料依据油茶需肥规律与生长环境配成肥液,并与水一起灌入植株根部,经由可控管道系统实现一体化供水、供肥的目标,有着水肥供应及时、均匀、节约等特点,还能避免出现肥料在土层表面固结或有效成分快速挥发的情况。这就需要种植户率先建立滴灌系统与施肥系统,还要根据当地的肥力与油茶生长实况选定肥料,如氯化钾、尿素等,要求固态肥料杂质少、易溶解,在此前提下肥料与水充分混合,科学控制肥量,需根据油茶生长动态灵活调整集约化施肥管理对策。
2、用数字技术手段提升油茶种植水平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融入各个产业,立足农业领域运用信息技术能优化种植效果、减小种植难度、提升种植水平。因为油茶幼苗生长期对温湿度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可在培育幼苗的空间内安装传感器,其目的是时刻关注温湿度,若温湿度不符合幼苗生长要求则数字系统会预警,发出警告性信息,种植户就能及时加以调节。传感器技术还可用来监督土层含水率,虽然油茶耐旱,但在幼树生长阶段需水量较大,若种植区域降水量较少需及时浇灌,为了节约用水,确保浇水量较为科学,可以在种植区域安装传感器,用以分析土层含水率,同时传感器与滴灌设备相连,若分析结果表示土层缺水,那么利用PLC技术就能开启滴灌系统,灌溉完毕后自动关停,这不仅能节约劳动力,还能提高灌溉管理有效性。在不断积累油茶种植经验的过程中会得到大数据,这些数据对分析油茶生长规律有益,还能引领种植户关注油茶种植重难点,立足实际改进技术手段。运用大数据技术还能分析油茶病虫害防控需求、病虫害发生一般规律、病虫害暴发风险,为各地区提前做好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3、培育更多有抗性的品种并追加经济效益
各地区种植环境存在区别,为了降低油茶树患病虫害的概率,种植户要立足实际选种抗性较强的品种。例如,中科大果油茶能耐40℃酷暑与零下10℃的严寒天气,还有抗旱、抗贫瘠、抗病虫害等优势。嫁接苗在3年后开花,在第四年结果,6—7年丰产,每亩油茶果产量超3000千克,每亩高档油茶超100千克。未来各地区将收集整理更多与油茶种植有关的数据,在此前提下使用生物技术、农业技术、数字技术培育更多抗性较强的品种,壮大油茶选种系统,助力种植户实现因地制宜高效种植油茶的目标。
4、使用套种技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充分利用油茶种植区域是种植技术发展趋势之一,实践证明,套种能高效利用园区空间,还能助力种植户增加收入。例如,种植户可在4—5年生油茶林下栽植低矮农作物,如辣椒、大豆、蚕豆等,因为4—5年生油茶林的树冠已经成型,林下空间较大且光照充足,不会影响低矮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加之豆科植物有固氮作用,能改善土壤地力条件,基于此豆科植物是套种首选作物。再如,种植户在油茶开花结果期间可栽培喜阴药材,如白術、柴胡、丹参、黄芪等,除种植喜阴药材以外,还可种植长势较高且向阳的作物,如高粱、玉米等,因为藤本植物会影响油茶生长,如豆角、红薯等,所以不适合在开花结果期套种。部分地区茶叶与油茶混种,二者混种能提高经济效益,相较于单独种植油茶,混交林产值要高出3.3倍左右。无论套种哪种作物都要分清主次,坚持以油茶为主,以套种作物为辅,还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确保油茶与套种作物互不影响,亦可优化种植空间的生态环境,助推油茶种植产业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油茶种植技术有着适宜性与规范性,种植户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地势、降水量及其他条件选定种植区域,还要合理运用育苗、栽植、水肥管理等技术。未来油茶种植技术将朝着集约、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培育更多有抗性的油茶品种,满足各区域科学栽植油茶的需求,种植户还会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持续改进种植理念与方法,解决病虫害防治、水肥成本控制、园地资源开发利用等难题,继而优化种植技术手段,达到提高油茶种植综合效益的目的。
(作者单位:545700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