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淡水鱼类养殖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4-05-29 12:31:27刘丽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4期
关键词:淡水鱼溶解氧水温

刘丽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关乎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水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也直接影响着人类饮食结构和经济效益。为了保障淡水鱼类养殖的健康发展,养殖者需要熟悉掌握养殖设施和设备、饲料与饲养管理、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养殖技术,同时也需要认识到水环境的影响因素和水质治理的重要性。本文将围绕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影响因素展开论述,旨在为淡水鱼类养殖者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和理念支持,助力其实现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养殖目标。

一、淡水鱼类养殖技术

1、养殖设施和设备

(1)池塘养殖系统

池塘养殖系统主要由养殖池塘、进排水系统、增氧设备、饲料投喂设备以及鱼病防控设施等构成。养殖池塘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方便的地块建造,一般要求底部平坦且有一定的保水性能,塘堤稳固,面积大小根据养殖规模及管理条件灵活设置。进排水系统是保障池塘水质的关键设施,包括进水口、排水口及相应的过滤装置,用于调控池塘水体的交换,确保水质新鲜,满足鱼类生长需要。

增氧设备如增氧机、微孔曝气等,是解决高密度养殖中溶氧问题的核心设备,通过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促进鱼类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饲料投喂设备则要根据养殖鱼类的习性和摄食特点,采用适宜的投喂方式和设备,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养殖效益。

鱼病防控设施包括定期监测水质、合理布局养殖密度、配备必要的消毒杀菌设备等,通过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保证养殖鱼类的健康,降低养殖风险。

(2)温室养殖系统

温室养殖系统是一种创新的水产养殖模式,尤其在现代渔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那些冬季寒冷或气候变化无常、自然条件不利于鱼类全年健康生长的地区。该系统的核心是通过构建封闭或半封闭的大棚结构来模拟适合鱼类最佳生长的环境条件。

温室通常采用高强度、保温性能优良的材料建造,能够有效隔绝外部气温对水体温度的影响,利用现代化的恒温设施(如热泵加热、地热、太阳能等)保持池塘或养殖槽内水温常年稳定在适宜鱼类生长的范围内,一般为20-30℃,具体依鱼种需求而定。

2、饲料与饲养管理

(1)饲料选择和饲养量控制

①饲料选择至关重要

淡水鱼的饲料应根据其营养需求、生活习性以及不同生长期的特点来科学配比。一般来说,优质饲料应包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元素,以满足鱼类生长发育、繁殖及维持正常生理机能所需。例如,幼鱼阶段需要高蛋白饲料促进快速生长,而成鱼则可适当降低蛋白比例,增加能量饲料。此外,选用环保型饲料有助于减少对水体环境的污染,提高养殖的可持续性。

②饲养量控制是实现高效健康养殖的重要手段

过量投喂不仅浪费饲料资源,增加养殖成本,而且可能造成水质恶化,影响鱼类健康,甚至引发疾病。因此,应按照“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进行投喂,通过观察鱼类的摄食情况和生长状态适时调整饲料投喂量。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鱼体重的一定百分比以及水温、溶氧等因素确定每日的投喂量,并结合季节变化和鱼类生长阶段做相应调整。

(2)饵料添加剂的使用

在淡水鱼类养殖技术中,饲料与饲养管理是确保鱼类健康生长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环节。饵料的选择与使用不仅包括基础的人工配合饲料和天然饵料,还包括科学合理地应用饵料添加剂以增强饲料的诱食性和营养价值。

①提高饲料利用率

饲料添加剂可以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消化率,例如添加酶制剂、酸化剂等,能够促进鱼类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降低饵料系数(即投喂量与生长增重比),减少浪费,节约成本。

②增强诱食性

添加具有强烈气味或有味道的物质作为诱食剂,如多巴盐、氨基酸、腥香剂等,可刺激鱼类嗅觉和味觉,增加其摄食欲望,尤其在鱼群食欲不振或者环境条件改变时效果明显。

③促进生长发育

添加生长促进剂,如激素类、抗生素替代品、植物提取物等,可以调节鱼类新陈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加快生长速度。同时,补充必需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素添加剂,确保鱼类健康快速成长。

此外,维生素B2等营养性添加剂也被广泛应用到淡水鱼的饲养中,特别是在春末夏初时节,适当添加于饲料中可促进鲫鱼和鲤鱼的食欲和生长发育。这些化学合成或提取自天然物质的饵料添加剂,通过改善饲料口感、增加营养成分以及优化鱼类消化吸收效率,有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浪费,并促进鱼类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3、健康管理

(1)疾病预防

在淡水鱼类养殖技术中,健康管理是保障养殖效益和鱼类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其中疾病预防工作尤为重要。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定期对养殖水体、鱼群进行健康检查,包括观察鱼类行为、体表状况、摄食情况等,及时发现异常,防患于未然。其次,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能有效防止疾病的暴发与传播,过高的养殖密度往往会导致水质恶化,增加疾病发生的风险。此外,要注重饲料营养的均衡,通过投喂高质量、全价配合饲料,增强鱼类自身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同时,实施严格的养殖环境管理也至关重要,定期清理养殖池底淤泥,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水质改良剂等调节水质,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对于已知的常见疾病,应制定针对性的疫苗接种计划和药物防治措施,确保在疾病高发期前做好预防。

(2)水质监测与调节

水质监测与调节是直接影响鱼类健康生长和养殖效益的核心要素。水质监测主要包括对水体的温度、pH值、溶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以及微生物含量等各项指标的定期检测与记录。这些参数会直接影响到鱼群的生活习性、摄食状况、抗病能力及繁殖性能。

首先,适宜的水温是鱼类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鱼类生理机能紊乱,甚至死亡。其次,pH值的稳定性对鱼类鳃部的呼吸功能有直接影响,过高或过低都可能破坏鳃组织,影响氧氣吸收。再者,溶氧量是衡量水体是否能满足鱼类呼吸需求的重要标准,缺氧会导致鱼类窒息。此外,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若浓度过高,会对鱼类产生毒性效应,损害其内脏器官功能,降低免疫力。

水质调节则是在监测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和维护水质环境。例如通过科学投喂减少残饵和排泄物对水质的污染,定期更换部分养殖水体,使用生物净化、物理过滤或者化学处理等方法降低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同时补充有益微生物,以促进水体生态平衡,保障鱼类在一个优良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淡水鱼类养殖水环境的影响因素

1、水质与温度

(1)pH 值、溶解氧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①pH值

水体的酸碱度以pH值来衡量,其理想范围对于大多数淡水鱼类通常介于6.5-9.0之间,最适宜为7.0-8.5。当pH值偏离这一区间时,会对鱼类产生显著影响。过低的pH值(酸性过高)会导致鱼体血液酸化,破坏鳃组织,降低血液对氧气的摄取能力,即使水中溶解氧充足,鱼类仍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和浮头现象。此外,酸性环境还会促进病原微生物繁殖,抑制硝化作用,使得氨和其他有害物质浓度上升,削弱鱼类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相反,如果pH值过高(碱性过大),也可能对鱼类皮肤和鳃造成腐蚀,影响生理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②溶解氧(DO)

溶解氧是鱼类生存所必需的,它直接影响到鱼类的呼吸过程。水体中充足的溶解氧有利于鱼类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而溶解氧不足则会导致鱼类缺氧,表现为活力下降、食欲不振乃至死亡。在水产养殖管理中,通过合理增氧措施维持适宜的溶解氧水平至关重要。

③二氧化碳浓度

水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与pH值密切相关,因为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而影响水体酸碱度。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降低水体pH值,同时可能干扰鱼类的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使鱼类即使在含氧量较高的水体中也会感到“缺氧”,表现为呼吸急促和不适。另外,过高的二氧化碳还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间接影响整个养殖生态系统中氧气的供应平衡。

(2)水温对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在淡水鱼类养殖中,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至关重要的环境因素。水温不仅直接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速率,而且与鱼类的生命活动、生理机能以及整体健康状况紧密相关。首先,在适宜的水温范围内(通常对于多数淡水鱼类来说,这个范围大约在15~25℃之间),鱼类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生长速度加快,免疫力也相对较强,能够正常进行觅食、游动和逃避敌害等生命活动。

当水温过低时,比如低于5℃,鱼类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减缓,导致其体能消耗减少,食欲下降或停止摄食,生长发育受阻,同时,低温还可能使鱼类陷入冬眠状态或遭受冷应激,增加患病风险。反之,如果水温过高,超过某些鱼类所适应的上限温度(如热水性鱼类罗非鱼、淡水白鲳适宜的水温为25~34℃),则会导致鱼类体内酶活性过高而失衡,代谢紊乱,严重时会引起鱼类呼吸困难、耗氧量剧增,甚至可能因热应激而死亡。

在繁殖方面,水温同样具有决定性作用。不同种类的鱼类有其特定的繁殖温度窗口,只有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鱼类才能顺利地完成性腺发育、产卵和受精过程。例如,冷水性鱼类如虹鳟、大马哈鱼需要在较为凉爽的水温下(12~18℃)进行繁殖,而一些热带鱼类则需要较高的水温来触发繁殖行为。

2、水体中的其他生物

(1)养殖区域的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

①水生植物

在养殖区域内,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等构成了重要的生物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氧气,有助于改善水体溶解氧含量,并能吸收水体中过量的营养物质(如氮、磷),从而减轻富营养化现象,调节水质。此外,水生植物还能为鱼类提供遮蔽物和产卵场所,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及躲避敌害,同时维持了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浮游生物

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浮游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生产者的角色,其种群数量的丰富程度对整个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浮游动物则作为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既是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来源,又可通过摄食活动调控藻类的数量,防止有害蓝藻或赤潮的发生,保持水体透明度和稳定水质。然而,过度繁殖的浮游生物可能会消耗大量氧气并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对鱼类生存造成威胁。

(2)其他鱼类和无脊椎动物

在同一养殖区域内的不同鱼类种类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比如争夺饵料、空间和适宜的栖息地。若养殖密度不当,可能导致竞争加剧,影响鱼群健康和生长性能。同时,一些滤食性鱼类可以帮助清理水体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无脊椎动物如底栖动物,一方面它们能够分解池底部沉积物,减少有害物质积累;另一方面,某些底栖动物可能携带病原体或成为寄生虫的中间宿主,需要合理管理以预防疾病传播。

3、水体污染与水处理技术

(1)化学物质、有机物和重金属对淡水鱼类的影响

①化学物质

如农药、化肥、抗生素残留以及各类化工产品,一旦进入养殖水体,不仅直接影响鱼类生理功能,还可能导致鱼类产生抗药性或药物残留,进而威胁人类食品安全。例如,杀虫剂与除草剂可导致鱼类神经系统受损,生长受阻,甚至死亡;抗生素滥用可能造成耐药菌株在鱼体内滋生,影响鱼类健康,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

②有机物污染

特别是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农田径流中富含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绿藻等大量繁殖,形成有害藻华(如红潮),释放毒素,严重时会造成养殖鱼类大规模死亡。此外,有机物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使得养殖水体可能出现缺氧状态,这对需氧生物的鱼类来说是致命的。

③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是另一个重要问题。汞、镉、铅、铜、铬等重金属离子在低浓度下就能对鱼类产生毒性效应。它们可以通过鳃呼吸进入鱼体内,或者被鱼类摄食含有重金属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沉积物而累积。重金属在鱼类体内难以降解,长期暴露会导致鱼类出现生长迟缓、免疫力下降、生殖能力减弱,严重的会引起遗传变异、畸形以及急性中毒死亡。例如,汞可以在食物链中生物放大,最终对消费者构成极大的健康风险。

(2)水处理对提高水质的重要性

在淡水鱼类养殖中,水体污染是影响鱼类健康生长和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水环境的污染物来源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如农药化肥残留)、生活污水以及水產养殖自身产生的废物等。这些污染物不仅能够直接导致水体理化性质恶化,如溶解氧含量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有害物质积累,而且还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对鱼类造成急性或慢性毒性效应。例如,重金属可引发鱼类发育不良、繁殖力下降乃至死亡;石油类污染会影响鱼类呼吸功能,并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而有机物过量则会导致水体缺氧、藻华暴发,进一步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

水处理技术在提高养殖水质方面非常重要。有效的水处理系统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降低氨氮及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并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减少有毒金属离子的存在。比如,使用机械过滤设备去除固体颗粒物,运用生物滤池进行硝化、反硝化处理以减少氮素污染,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去除有机物和部分重金属,或者应用臭氧、紫外线消毒技术抑制微生物繁殖。

总而言之,淡水鱼类养殖技术与水环境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其发展需要综合考虑设施设备、饲料管理、健康管理以及水质环境等多个方面因素。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者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对水环境的监测和治理,以确保鱼类健康生长和提高养殖效益。同时,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也应加强对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和水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的更新,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淡水鱼类养殖业能够实现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加丰富和可靠的水产品资源。

(作者单位:246500安徽省宿松县水产品种苗生产经营管理站)

猜你喜欢
淡水鱼溶解氧水温
淡水鱼类育种和人工繁殖技术关键点分析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38
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的防治技术
当代水产(2021年1期)2021-03-19 05:17:12
浅析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制作(2019年7期)2019-04-25 13:18:10
基于DS18B20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制作(2018年17期)2018-09-28 01:56:38
污水活性污泥处理过程的溶解氧增益调度控制
城市河道洲滩对水流溶解氧分布的影响
九大巨无霸淡水鱼
大联大:最先感知“水温”变化
创业家(2015年3期)2015-02-27 07:52:58
水温加热控制系统的设计
技术与教育(2014年1期)2014-04-18 12: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