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当前随着基层地区的畜牧养殖行业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羊养殖数量逐渐增加,规模化养殖场的建设数量也在不断增多,通过发展羊养殖业,更好地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尽管羊养殖周期相对较短,经济效益显著,但很多养殖户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并没有掌握现代化的养殖理念和养殖模式,一直坚持传统的养殖方法,导致各类疾病高发。在羊的多种疾病当中,腹泻性疾病是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疾病病原,种类多种多样,经常会混合感染引发复杂的临床症状,使疾病的诊断防控难度逐渐加大。作为饲养管理人员应该对羊腹泻疾病的危害有所认知,不断加强发病原因的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降低腹泻疾病发生率,提升养殖成活率。
羊腹泻是指羊在排便中出现水样或者稀便,且排便次数增多的情况。腹泻会导致羊肠道功能异常,消化和吸收能力受到影响。羊无法正常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导致营养缺乏和消瘦。长期腹泻还会引起电解质和体液的失衡,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同时,腹泻疾病出现之后可使羊体内水分流失过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羊的体力消耗增加,免疫力下降,易受到其他疾病的感染。同时,腹泻还会给羊的消化系统带来刺激和损伤,导致胃肠黏膜炎症和溃疡的发生。再加上腹泻导致大量液体粪便排出,容易造成圈舍或放牧区域的污染。这样的污染会影响羊群的舒适度和卫生环境,容易引起其他疾病传播。另外,腹泻增加了羊肠道细菌感染的风险。当肠道正常菌群丧失平衡,有害细菌容易滋生而进一步加重腹泻。细菌感染还会导致发热、呼吸困难、全身虚弱等症状,并可能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为此,在今后养殖管理期间,应该不断加强防治工作经验的有效总结,加快构建完善的腹泻性疾病防治方案,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造成严重的危害。
一、发病原因
1、营养因素
饲料是引起羊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如饲料中的过量粗纤维或含有过多的毒素、霉菌、细菌等,都可能导致羊腹泻。羊饮用的水源如果受到污染、感染病原菌,如细菌、病毒等,也会引起羊腹泻。
2、感染病原体
羊腹泻的发病原因中,感染病原菌是一个重要因素。细菌性腹泻常见的病原体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福氏杆菌等;病毒性腹泻常见的病原体有羊冠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寄生虫感染也是引起腹泻的常见原因。
3、养殖管理因素
羊腹泻的发病也与环境因素有关。如饲养环境不洁净、通风不良、温度湿度不适宜等,都可能对羊的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引起腹泻。羊在应激状态下,如运输、饲养方式改变、饲料突然改变等,容易引起羊的消化系统紊乱,导致腹泻。
二、临床症状
羊细菌性腹泻潜伏期通常为1-3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腹泻,病程短暂。羊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发热、腹胀、呕吐等症状。病毒性腹泻的潜伏期因不同病毒而异。通常为1-7天。病毒性腹泻的症状较为多样化,可能包括腹泻、粪便稀薄、水样化、有时伴有黏液和血液。此外,羊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发热、腹胀、呕吐、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不同的病毒會引起不同的症状,如羊冠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常伴有水样便、脱水等严重症状。由于营养性腹泻多与饲料问题相关,潜伏期较短,通常为数小时至1天。营养性腹泻主要是由于饲料中的营养不良或过量引起的。症状包括腹泻、粪便稀薄、水样化,可能伴有腹胀、消瘦、食欲不振、发育延迟等。
三、病理变化
羊细菌性腹泻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和溃疡形成。细菌感染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黏膜层变薄,固有层炎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严重时,可见溃疡形成,黏膜层脱落,暴露出血的黏膜下层。此外,还可能伴有肠道黏液分泌增多、纤维素性炎等病理变化。羊病毒性腹泻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肠黏膜细胞的变性、坏死和脱落。病毒侵入肠黏膜细胞后,导致细胞水肿、变性,进而坏死。坏死的细胞脱落,使黏膜层变得薄而脆弱,易破损。同时,病毒感染还可引起黏膜下层炎细胞浸润和淋巴组织受损。病毒性腹泻的病理变化通常较细菌性腹泻严重。羊营养性腹泻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肠黏膜的萎缩和纤维化。营养不良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减缓,黏膜层变薄,固有层纤维组织增生。同时,肠道肌肉层萎缩,肠道蠕动减弱,从而导致消化功能减退。此外,营养性腹泻还可能伴有肠道炎症和微生物过度生长。
四、诊断方法
对于羊细菌性腹泻要重点观察羊是否出现急性腹泻、粪便稀薄、水样化、黏液和血液等症状。从感染羊的粪便样本中采集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性、血清学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定。也可以使用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检测特定的病原菌。羊病毒性腹泻的在诊断过程中通过判定粪便的pH值来明确是否受到病毒感染,一般受到病毒感染之后排出的粪便呈现碱性。从感染羊体内采集相应的样本,如粪便、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通过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或分子生物学方法(如ELISA、PCR)对病毒进行检测和鉴定。羊营养性腹泻在诊断过程中主要对羊的饲料进行化验和分析,检测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是否合理,如粗蛋白、纤维素、能量等。对饲料样本进行质量检测,如霉菌毒素、细菌污染等。对饲养环境进行检查,包括通风、温度、湿度、饮水设施等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对患病羊的整体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包括体重、体况评分、发育情况等。
五、治疗方法
由于羊腹泻疾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在临床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应该从抗病毒、抗菌消炎等几方面入手,加速肠道黏膜的修复,构建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并将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有效结合,大幅提升治疗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短时间内缓解患病羊的临床症状。抗菌类药物可以选择使用土霉素30mg/kg·bw、氟喹诺酮类(如恩诺沙星0.1mL/kg·bw)、头孢噻呋钠30mg/kg·bw等。抗炎药物可以选择使用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使用剂量为10mg,上述药物肌肉注射,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3-5天。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选择使用乳酸菌、双歧杆菌等,每次给予10-20mL,每日2-3次,连续使用3-5天。收敛止泻口服药用炭,使用25g,一次口服。中药治疗羊腹泻常用的组方有茯苓、炒白芍、炙甘草方,具体组方是由茯苓9g、炒白芍9g、炙甘草9g,辅助药材(如生姜、大枣等),根据羊的体重和病情适量添加。药材总重量约为27g,加水煎煮,总体积约为1500mL(即3斤)。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煮1-2小时。将首次煎煮的药液倒出,再次加入适量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两次煎煮的药液合并,总量约为1000mL(即2斤)。将剩余药液分为2次或3次服用,每次给予羊100-150mL,可根据羊的体重和病情调整。服药期间,注意观察羊的病情变化,如症状未改善或加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寻求兽医帮助。
六、预防措施
1、加强新生羔羊的护理
新生羔羊对温度、湿度敏感,适宜的温度、湿度有利于其生长和发育。一般而言,羔羊舍的温度应保持在18-25℃,湿度保持在65%-70%。在寒冷季节,需要采取保温措施,如使用保温灯、暖气等。在干燥季节需要采取加湿措施,如使用加湿器、喷雾器等。同时要注重做好羊舍的通风调控,促进羔羊更好的呼吸和生长发育,羔羊舍的通风量应满足每千克体重每小时30m3的要求,并保障阳光光照充足,光照强度应保持在100-200勒克斯。羔羊舍的选址应选择向阳、通风良好的地方,以保证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条件,舍内应设置如保温灯、暖气等保温设施,以保持适宜的温度。每天清理羊舍粪便,每周更换垫草等,以保持羔羊舍的清洁、干燥。
2、新生羔羊科学哺乳
新生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开始哺乳,以保证其获得足够的营养和免疫物质。羔羊出生后前3天,每天哺乳8-10次,每次哺乳时间约为10分钟,随着羔羊的生长,逐渐减少哺乳次数,直至羔羊达到断奶日龄。哺乳时母羊应保持站立或半卧姿势,让羔羊能够顺利地吮吸乳汁,对于不能哺乳的母羊,要及时做好人工哺乳工作。同时在哺乳期间应该尽量减少环境,应激刺激,保持羊舍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噪音、干扰等因素影响母羊和羔羊的情绪和哺乳效果。哺乳过程中还需要密切观察母羊和羔羊的情况,如母羊的乳汁分泌情况、羔羊的吮吸情况和生长发育状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哺乳次数、更换母羊等。
3、通风换气
在羊腹泻疾病防控过程中,羊舍的通风换气与防寒保暖对增强羊群身体抵抗能力以及减轻环境当中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有着很大的帮助。但通风换气和防寒保暖本身存在矛盾,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到规范细致地操作,更好地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达到动态平衡。进入冬季之前应该对羊舍的通风换气设备进行检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飼喂过程中应该观察羊群,了解羊群对温度的适应情况,及时调整通风换气策略,并根据气候变化和羊群健康状况,灵活调整通风换气时间和强度。通风换气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常见的包括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等,确保羊舍内空气流通。在通风换气操作期间注意防止冷空气直接吹到羊群,尤其是在冬春季节,每次通风换气之前可以提高羊舍温度2-3℃,每次通风换气时间在15-30分钟,每天1次,主要选择在气温最高的正午时间进行,以免引起感冒。
4、科学补饲
哺乳羔羊补饲可以补充母乳中营养不足的部分,促进羔羊快速生长发育,提高羔羊成活率和断奶重,缩短育肥周期。补饲方案的制定期间应该充分考量羔羊年龄和生长阶段、母乳营养水平、羔羊的采食能力、饲料资源情况。一般羔羊出生后1-2周每天补饲200-300g优质牧草或青贮饲料,2-4周龄每天补饲300-500g优质牧草或青贮饲料,同时开始补饲100-200g精料。4-8周龄逐渐增加精料补饲量,每天补饲500-800g精料,同时继续补饲优质牧草或青贮饲料,羔羊8周龄后逐渐减少精料补饲量,直至断奶。在补饲处理过程中,通常每天补饲2-3次,间隔时间均匀,选择干净、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设置专用的补饲槽,补饲饲料应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无霉变或污染,根据补饲方案和羔羊采食情况,科学控制补饲量,避免过量或不足,补饲期间应保证羔羊有充足的饮水,每天清理补饲槽,保持补饲环境卫生,防止疾病发生。
5、科学断奶
羔羊早期断奶是指在羔羊出生后30-45天进行断奶,比传统断奶时间(60-90天)提前。早期断奶可以提高母羊的繁殖性能,缩短产羔间隔,羔羊生长发育不受母乳营养的限制,可提前上市,降低饲养成本,减少母羊的饲料消耗,减少羔羊腹泻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在制定羔羊早期断奶方案时应考虑羔羊的生长发育情况、母羊的泌乳能力、饲料采食量。一般羔羊出生后20-30天开始减少母乳补饲,逐渐增加精料补饲量,出生后30-45天完全断奶,停止母乳补饲,仅补饲精料和优质牧草。断奶后加强精料和优质牧草的补饲,保证羔羊营养需求。
6、环境消毒
羊舍的环境清理与卫生消毒是确保羊群健康和预防消化道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但在消毒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环境清理与卫生消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羊舍的具体情况和羊群的健康状况,通过合理的消毒计划和操作流程,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保障羊群的健康。在消毒方案制定过程中,应该根据季节和羊舍内情况,制定定期消毒计划。例如在湿热的季节可能需要每3-5天消毒1次,而在干燥的季节可以每7-10天消毒1次。另外,羊舍内不同区域(如分娩区、育肥区、隔离区等)应制定不同的消毒计划,以适应不同区域的健康管理需求。当羊群出现疾病时,应增加消毒频率,并对病羊接触过的物品和区域进行重点消毒。消毒操作前首先进行机械清扫,去除羊舍内的杂物、粪便等污物,先使用清水冲洗羊舍和设备,去除污物和部分有机物。根据羊舍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常用的消毒剂包括2%-5%的烧碱、10%的生石灰、0.1%-0.5%的漂白粉、0.1%的过氧乙酸等。使用消毒剂前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配制消毒液,确保浓度正确,然后使用喷雾器将消毒液均匀喷洒于羊舍的地面、墙壁、天花板等各个部位,特别注意缝隙、角落等容易积累污物的地方。消毒后,应打开门窗,确保羊舍内空气流通,帮助消毒剂充分发挥作用。卫生消毒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前需要经过紫外线照射消毒,更换工作服和工作鞋,对于分娩区、育肥区、隔离区等特殊区域,应根据其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消毒计划,每次消毒结束之后都应详细地记录消毒时间、地点、消毒剂种类和浓度等信息,以便跟踪和管理消毒工作。
7、疫苗免疫
根据当地羊腹泻疾病的流行病史、政府相关规定以及疫苗性能,选择适合的疫苗。常见的疫苗有羊传染性胃肠炎疫苗、羊轮状病毒疫苗、羊大肠杆菌疫苗等。依据疫苗的种类和羊的年龄、生产需求,确定免疫接种的顺序。一般而言,幼年羊首先接种基础疫苗,成年羊进行加强免疫。根据疫苗说明书和羊的体重,确定免疫接种的剂量。一般情况下,疫苗剂量为每只羊1-2mL。在免疫接种21天后,加强抗体检测,以评估免疫效果。在羊群面临腹泻疾病威胁时,可采取紧急接种。紧急接种时,需对所有受到威胁的羊逐只进行详细观察和检查,确保接种效果。对于出现腹泻症状的羊,及时隔离并进行治疗,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综上所述,羊腹泻对羊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都有显著的危害。预防和控制腹泻的关键是做好饲养管理,提供清洁安全的饮水和饲料,避免应激和感染源,并密切关注羊的健康状况。同时,及时诊断和治疗腹泻病例,采取适当的药物和营养支持措施,有效控制腹泻并减少危害,保障患病羊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
(作者单位:666503 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板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