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圆锥曲线的轨迹方程中范围的策略

2024-05-29 05:38李文东
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范围斜率

李文东

摘要:文章介绍了确定圆锥曲线的轨迹方程中的范围的三个策略:根据代数式和方程的意义与范围、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中的特殊情形.

关键词:轨迹方程;斜率;范围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4)11-0039-04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问题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求曲线轨迹方程问题和根据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之一.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很多[1],相对比较容易掌握,本文不再探讨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在求轨迹方程时,同学们面对的难点是轨迹方程中的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即轨迹方程的纯粹性,这需要我们全方面、细致地考虑问题.本文探讨此类问题的常见思考策略.

1 根据代数式、方程本身的意义或范围确定轨迹的范围

求轨迹方程时要考虑曲线本身的范围或代数式的意义(比如斜率公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例1已知点A(-2,0),B(2,0),动点M与A,B连线的斜率之积为-34,则点M的轨迹方程为.

解析设M(x,y),则kMA=yx+2,kMB=yx-2.

由题意kMA·kMB=y2x2-4=-34.

整理可得x24+y23=1.

为保证斜率存在,则x≠±2.

因此点M的轨迹方程为x24+y23=1(x≠±2).

例2若P为椭圆C:x216+y27=1上的动点,点M为过点P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OP||OM|=λ,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

解析设M(x,y),P(x,y0),点P在椭圆C上,

故x216+y207=1.

即y20=7-716x2.

于是|OP|2=x2+y20=7+916x2 .

由|OP||OM|=λ可得7+916x2=λ2(x2+y2).

整理,得(16λ2-9)x2+16λ2y2=112.

由于点P在椭圆C上,故x∈[-4,4].

于是点M的轨迹方程为

(16λ2-9)x2+16λ2y2=112,x∈[-4,4].

(1)λ=34时,化简得9y2=112.

所以点M的轨迹方程为y=±473(-4≤x≤4),轨迹是两条平行于x轴的线段.

(2)λ≠34时,方程变形为

x2112/(16λ2-9)+y2112/16λ2=1,其中x∈[-4,4].

当0<λ<34时,点M的轨迹为中心在原点、实轴在y轴上的双曲线满足-4≤x≤4的部分.

当34<λ<1时,点M的轨迹为中心在原点、长轴在x轴上的椭圆满足-4≤x≤4的部分;

当λ≥1时,点M的轨迹为中心在原点、长轴在x轴上的椭圆.

2 根据图形中的特殊情形(特殊点、特殊位置)确定轨迹的范围

在求轨迹方程时,需要考虑几何图形中的一些特殊情形,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不共线、双曲线的渐近线对双曲线的影响等.

例3已知△ABC的顶点A(-3,0),B(3,0),若顶点C在抛物线y2=6x上移动,求△ABC的重心的轨迹方程.

解析设△ABC的重心G(x,y),点C(x′,y′),

则有x=-3+3+x′3,y=0+0+y′3. 即x′=3x,y′=3y.

因为点C在曲线y2=6x上,所以有(3y)2=6×3x,即y2=2x.

因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不能共线,所以y≠0.

故△ABC的重心的軌迹方程为y2=2x(y≠0).

点评本题是典型的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题目中三点A,B,C要构成三角形,因此三个顶点不能共线,这就对轨迹方程产生范围.

例4圆x2+y2=4,A(-1,0),B(1,0),动抛物线过A,B两点,且以圆的切线为准线,则抛物线的焦点轨迹方程为.

解析根据抛物线的定义,焦点F到A和B的距离之和等于A和B分别到准线的距离和.如图1,点A和B到准线的距离分别为|AM|,|BN|,点O到准线的距离为|OP|,由梯形的中位线知|AM|+|BN|=2|OP|=2r=4.

故|FA|+|FB|=4.

所以焦点的轨迹方程C是以A和B为焦点的椭圆,轨迹方程为x24+y23=1.

上述求解用到了梯形的中位线,考虑特殊情况:当切线为x=±2时,此时M,N重合,A,B,M,N不构成梯形,显然此时焦点F(±2,0),焦点在准线上,不符合题意,故抛物线焦点的轨迹方程为x24+y23=1(y≠0).

例5已知双曲线x22-y2=1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1,A2,点P(x1,y1),Q(x1,-y1)是双曲线上不同的两个动点.求直线A1P与A2Q交点的轨迹E的方程.

解法1由A1,A2为双曲线的左右顶点知,A1(-2,0),A2(2,0).

则A1P:y=y1x1+2(x+2),

A2Q:y=-y1x1-2(x-2).

两式相乘,得y2=-y21x21-2(x2-2).

因为点P(x1,y1)在双曲线上,

所以x212-y21=1.

即y21x21-2=12.

所以y2=-12(x2-2).

即x22+y2=1.

由于点P(x1,y1),Q(x1,-y1)是双曲线上不同的两个动点,当点P为左、右顶点A1,A2时,P,Q重合,此时直线A1P与A2Q交点也为左、右顶点A1,A2,不符合题意;

又双曲线x22-y2=1的渐近线为y=±22x,当点P在无限远处时,直线A1P,A2Q与渐近线平行,此时其交点为(0,±1),不符合题意;

故直线A1P与A2Q交点的轨迹E的方程为

x22+y2=1,(x≠±2,x≠0).

解法2由A1,A2为双曲线的左右顶点知,

A1(-2,0),A2(2,0).

则A1P:y=y1x1+2(x+2),

A2Q:y=-y1x1-2(x-2).

联立解得交点坐标为x=2x1,y=2y1x1.

即x1=2x,y1=2yx.①

因为点P(x1,y1)在双曲线x22-y2=1上,x212-y21=1,将①代入得x22+y2=1.

下面根据求解过程确定轨迹方程的范围:

由x=2x1知x≠0,又显然x1≠±2,故x≠±2,

于是直线A1P与A2Q交点的轨迹E的方程为x22+y2=1(x≠

±2,x≠0).

3 根据几何图形的特征确定轨迹的范围

一些轨迹问题中,由于题中几何图形的特征,轨迹往往被限制在某部分,这时需要先作出题中的几何图形,然后细致观察轨迹的大概分布情况.

例6已知椭圆x22+y2=1,求斜率为2的平行弦的中点轨迹方程.

解析设弦两端点分别为M(x1,y1),N(x2,y2),线段MN的中点R(x,y),则

x21+2y21=2,x22+2y22=2,x1+x2=2x,y1+y2=2y,

①②③④

①-②,得

(x1+x2)(x1-x2)+2(y1+y2)(y1-y2)=0.

由题意知x1≠x2,则上式两端同除以x1-x2,有

x1+x2+2(y1+y2)y1-y2x1-x2=0.

将③④代入得x+2yy1-y2x1-x2=0.⑤

将y1-y2x1-x2=2代入⑤得所求轨迹方程为

x+4y=0.

显然中点在椭圆内,故所求轨迹方程为

x+4y=0(椭圆x22+y2=1内部分).

例7求与⊙C1:x2+(y-1)2=1和⊙C2:x2+(y+1)2=4都外切的圆的圆心M的轨迹方程.

解析设动圆M的半径为r,因为⊙M与⊙C1,⊙C2都外切,所以|MC1|=r+1,|MC2|=r+2.

所以|MC2|-|MC1|=1.

所以点M的轨迹是以C2,C1为焦点的双曲线的上支,且有

a=12,c=1,b2=c2-a2=34.

所以所求的双曲线的方程为

4y2-4x23=1(y≥12).

但是上述结果是错误的!如图2,显然轨迹应该在⊙C1和⊙C2的外面,联立x2+(y-1)2=1,x2+(y+1)2=4解得y=34.

故所求的双曲线的方程为4y2-4x23=1(y>34).

例8已知圆F1:x2+y2+4x=0,圆F2:x2+y2-4x-12=0,一动圆与圆F1和圆F2同时内切.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

错解由圆F1:x2+y2+4x=0,得

(x+2)2+y2=4.

可知F1(-2,0),其半径为2.

由圆F2:x2+y2-4x-12=0,得

(x-2)2+y2=16,

可知F2(2,0),其半径为4.

设动圆半径为r,

圆M与圆F1和圆F2同时内切,

故|MF1|=r-2,|MF1|=r-4.

于是|MF1|-|MF2|=2<|F1F2|=4.

故动圆圆心M的轨迹是以F1,F2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其轨迹方程为x2-y23=1(x≥1).

上述解法是不完整的,原因是没有结合具体图形的位置考虑,需要画出图形,仔细观察求解.

解析如图3,需要分两种情形讨论:由圆F1:x2+y2+4x=0,得(x+2)2+y2=4,

可知F1(-2,0),其半径为2.

由圆F2:x2+y2-4x-12=0,得

(x-2)2+y2=16,

可知F2(2,0),其半径为4.

设动圆半径为r,

(1)当动圆M在圆F1,F2外面时:

|MF1|=r-2,|MF1|=r-4,

故|MF1|-|MF2|=2<|F1F2|=4.

所以动圆圆心M的轨迹是以F1,F2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其轨迹方程为x2-y23=1(x≥1).

(2)当动圆M在圆F1,F2里面时:

|MF1|=2-r,|MF1|=4-r,

故|MF2|-|MF1|=2<|F1F2|=4.

所以动圆圆心M的轨迹是以F1,F2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左支位于两圆内部的部分,其轨迹方程为x2-y23=1(-32

综上,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为

x2-y23=1(-32

4结束语

在求解轨迹问题时,需要考虑轨迹方程的纯粹性和完备性,这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对于轨迹方程的纯粹性,要结合代数式、方程本身的意义或范围、图形中的特殊情形(特殊点、特殊位置)和几何图形的特征来细致考虑.

参考文献:

[1] 許莉.求轨迹方程方法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3(17):13-16,34.

[责任编辑:李璟]

猜你喜欢
范围斜率
椭圆中关联斜率的一个优美性质
物理图像斜率的变化探讨
公安机关刑事侦查行为与治安行政行为的界定
关于小学朗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研究
翻译条件与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
求斜率型分式的取值范围
我国当前主要医疗旅游纠纷的法律分析及对策
基于子孔径斜率离散采样的波前重构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