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应用总结

2024-05-29 03:21林淑芬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3期
关键词:淡水鱼鱼群鱼体

林淑芬

在我国渔业领域,淡水鱼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能够为人体提供较多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现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物品质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为此,在淡水鱼养殖阶段,为提高鱼肉口感,促进鱼群的稳定成长,养殖户应积极应用健康养殖技术。同时,为降低养殖风险问题的出现,更应合理运用科学的病害防治手段,以此推动淡水鱼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淡水鱼健康养殖技术

1、鱼种选择

在养殖淡水鱼前期准备阶段,挑选合适的鱼种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合理选种有利于实现健康养殖的根本目标。在选种过程中,养殖户应前往当地市场,了解各类鱼苗单价,秉承“货比三家”的观念,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同时,还应和资质齐全的正规养殖场合作,并重点查看所选鱼种的健康情况,避免选用活性与抵抗力较低的鱼类。在选择鱼苗时要查驗鱼体表面是否存在伤痕、鱼鳞是否完整、鱼群的灵敏度和活性是否满足养殖的要求。另外,在选种阶段,还应结合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选择具备较强抗病能力的鱼苗。不仅如此,为构建高品质的鱼塘环境,更应落实鱼种的科学配比,将不易与鱼苗争抢饲料的物种与其混养,以便获取更高的养殖效益。

2、构建鱼塘

正常情况下,鱼塘规格应控制在400-600平方米左右,塘水的高度应在1.5米以内。同时,要降低塘底淤泥含量,避免出现水体污染等风险问题,常见的鱼塘朝向为自东向西。

3、前期准备

正式将鱼苗投入鱼塘前,养殖户应结合淡水鱼类型,围绕其自身的主体特征,选用科学有效的放养手段,并根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等内容,采取对应的措施落实鱼种放养。

{1}在前期准备阶段,需要将塘水全部外排,完成塘底清理工作,移除各类淤泥及杂质,确保塘内环境始终处于稳定状态,降低鱼群染病的可能性。

{2}完成清塘操作后,需要向池塘中注入足量的水,并向水塘中撒入一定量的漂白药剂及石灰粉,针对塘内环境进行消杀处理,静置7天后,即可进行放苗作业。需要注意的是,正式放苗前,应优先向塘内放入少量的鲢鱼,完成水质测试,观察鱼群的活跃度和健康状况。此外,为满足淡水鱼的生长需求,还应预先向塘内施加足量的肥料及营养物质。

{3}放养工作开始前,养殖户需要对鱼苗展开全面检测,确保鱼体不存在较大伤痕,及时清理染病鱼苗。除此之外,更要完成待投鱼塘的水温监测,保证水体温度始终处于15℃左右,随即开展鱼苗放养工作。正常情况下,在我国北方地区,4月中旬即可放鱼苗。关于健康养殖技术的应用,应在目标鱼塘中掷入约80%的主体鱼品类,其他鱼类应为20%即可。其中,常见的其他鱼类可以定为鲫鱼或鲢鱼,有利于优化塘内水体环境。

4、鱼苗投放

应根据待养淡水鱼的类型、所在地区生态环境、成本投入量、现有机械设备、养殖技术等内容,秉承“对症下药”原则,选用科学有效的放养手段,以此实现既定的养殖目标,获取更高经济收益。一般情况下,应将一类鱼种视为主体品类,数量占总体的80%即可。随后,选择2-3种作为辅助鱼类,占总量的20%。草鱼除外,其余的各类鱼种应在统一的时间段进行放养。优先放养捕食能力和活性较弱的鱼苗,避免投放进食量较大的鱼类。

5、科学饲喂

一般情况下,淡水鱼通常以浮游生物、食物碎末等物质为食。因此,为促进鱼群正常发育,养殖户应选用高质量的饲料进行喂养。但是,在饲喂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饲料投放剂量和频次,选用科学的喂食手段,抑制养殖风险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所示:{1}当鱼群正式进驻鱼塘10日左右,此时鱼苗的生命力较为旺盛,养殖户需要为其供给大量饲料,满足鱼群营养需求。{2}还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鱼苗,选用具有针对性的饲喂手段,避免出现食物浪费等问题,规避不必要的成本浪费。通常,关于饲喂时间的拟定,大多集中在清晨和下午。对于饵料的饲喂剂量,则可以结合淡水鱼的体长和重量适当提升。

在淡水鱼饲喂阶段,养殖户应注重饵料品质的管控,结合塘内鱼苗类型,选用与之对应的复合型饲料。在日常喂养过程中,需要完成饲料质量检测,避免向塘中投喂腐烂变质的饵料,降低鱼病等风险问题出现的可能性。饲喂结束后1小时左右,养殖户需全面观察鱼群的进食状况,如若投喂的饲料消耗殆尽,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少量饵料。反之,假如塘内仍有食物残留,在二次投喂过程中应适度减少饲料剂量,降低水体出现污染问题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养殖户还应定时查看塘内的实际情况,适度增减饵料投喂量,汲取以往经验教训。需要注意的是,在雷暴大风等极端天气中,此时鱼群的活性会大幅下降,应暂停饲料投掷;相反,晴好天气可以适度提升饵料的投喂剂量。

由于肥水鱼喜食浮游生物,因此,养殖户应根据塘内实际情况,向鱼塘掷入定量的肥料,构建能够满足浮游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在施肥过程中,应高度关注当地天气变化及生态特征,适度增减肥料的施加量,提升塘水中营养物质含量。

6、环境管控

关于鱼塘的环境管控,可以将水质调控视作切入点,完成溶氧率、熔盐率、酸碱度、养分及腐殖质含量的实时监测。

{1}在监测溶氧率过程中,养殖户需要注意池塘水的温度和压力测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由于水体的溶氧率与温度和压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当水中含氧量充足时,鱼群活跃度和代谢速度也会随之加快。相反,如若氧气含量较低,则会对鱼体生长造成严重影响,情节严重者还容易致使淡水鱼过早衰亡。

{2}关于塘水的溶盐率检测,养殖户应注重查验水中的盐性离子,其中包含Na+、K+、Ca2+、Mg2+、SO42-、HSO4-等。研究表明,假如水中存在上述离子,鱼体神经的电位传导便会受到一定限制,进而对鱼群活动造成干扰。当水中离子含量较高时,鱼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相反,离子不足则会导致鱼体出现发育迟缓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淡水鱼通常以水中的养料及有机物为食,为此,应确保塘内相关物质的含量充足,并向其中注入定量的N和P原子,以此满足淡水鱼的生长需求。为此,养殖户应落实针对塘水的营养物质及有机物含量监测,为后续鱼群饲养打下坚实基础,确保鱼体活性满足要求。

{3}对于酸碱值的检测,应避免水体呈酸性。如若水中的pH较低,此时鱼体组织液也会变为弱酸性,从而引发淡水鱼中毒,影响鱼群正常吸氧,甚至会导致鱼体感染各类病症,提升塘水的细菌含量。另外,如若塘水呈碱性,还可能引发氨中毒,致使淡水鱼窒息而亡。为此,应保证塘内水体的酸碱值始终为中性。

7、水质监管

淡水鱼养殖户需要优先完成塘内水质的全面监管,关于池塘的彻底消杀,每年开展一次即可。在操作过程中,应一次性将塘底的淤泥及各类杂质清理干净,并将其置于日光下暴晒。关于水质监管工作,应围绕养殖的淡水鱼种类,选择对应的技术手段。

正常情况下,淡水鱼主要分为两类,分别为肥水性和吃食性。其中,隶属于肥水性的鱼种对水质有着明确要求,养殖户需及时开展水质检测工作,确保其始终处于清洁状态。养殖吃食性的鱼种,则不需要保持高频率的池塘清洁。关于塘水的换新,养殖户应定期完成水体排灌,尤其是针对肥水性的鱼塘,更应按时开展水体置换。

同理,针对单位密度较高的鱼塘,也应及时换水。正常情况下,不可在日间换水,更应避免在降雨等极端天气操作,换水时间应选定为夜间或晴好天气。池塘内的水位高度往往会随着季节更替发生变化,进入3-4月,此时塘水的刻度为最低值。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在于,春天鱼苗刚刚进入池塘,且鱼体的长度相对较小。7-8月份,随着温度上升及鱼群生长,应保证塘水的刻度到达一定高度。此时,养殖户需要结合当地天气变化、降水量及鱼体长势,完成水体的灌注。

8、密度控制

由于未能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大多数养殖户普遍认为,鱼塘中养殖的鱼苗数目越多,收捕期获得经济收益也越高。实则不然,假如单位面积中的鱼苗密度过高,鱼体的生活空间便会受到一定限制,不但不利于鱼群健康成长,还会引发不必要的成本投入。为此,应结合塘内环境及自然条件,严格控制鱼苗长度及放养时限。正常情况下,将鱼苗密度控制在15万尾/平方米即可。

二、淡水鱼病害防治技术

1、寄生类

在清明节前后,为抑制淡水鱼感染病害的情况,养殖户应全面落实2次杀虫及1次灭菌工作。在此期间,池塘水的温度会逐渐提升,淡水鱼进食量的代谢速度也会不断加快。但此时,各类病菌繁殖率也会大幅升高。为此,在病菌、寄生虫虫卵、孢子物质的生长初期,由于自身不具备抗药性,因此可以在此期间开展杀虫灭菌工作,以此为后续的病害防治做准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所示:将防治时间定为晴好天气的上午,按照特定的比例将CuSO4、FeSO4、敌百虫混合均匀,调配出对应的水溶液,以此完成寄生菌等物质的全面消杀,向鱼塘中倾倒0.9毫升/平方米即可,施药频次为一星期1次。结束上述环节后,第二日上午,应使用足量的2ClO2水溶液进行二次消杀。

2、细菌型败血症

在养殖淡水鱼过程中,作为一类常见的突发性病害,一旦鱼群感染细菌型败血症,不仅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更可能致使养殖户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引发此类病症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种,分别为:病原体、塘内环境变化、寄生虫繁殖等。

研究表明,细菌型败血症是淡水鱼极易感染的疾病,在我国大多数区域都较为常见。此类病害的传染时限为每年3-11月,进入温湿度较高的夏季后,当池塘水的温度超过20℃时,此类病症的发病率会变为最高值,尤其是水温到达25℃后,受自然降水等因素,致使水温出现明显降低后,也容易引发此类病害。进入秋季后,败血症的传播速度会逐渐下降。

一般情况下,在细菌型败血症的发病初期,染病淡水鱼的腮腺、口腔、眼部、鱼鳍等部位会出现明显的出血现象,摄食量会大幅降低。情节严重者,鱼体会呈现充血状态,鱼眼外凸,肛门部位为红色,腹部肿胀,此时病鱼内部的组织液呈淡黄色或红色,无法进食。受败血症影响,鱼鳃部位为白色,病晚期腮腺丝会发生溃烂现象。染病程度不同,病症也有明显差异。进入发病末期,此时池塘内水体中含有大量病菌,会导致淡水鱼大量死亡。

关于细菌型败血症的防治,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所示:{1}结合已知数据和信息,应用具备较强指向性的药剂,完成寄生虫消杀工作。其中,对于蠕虫等常见寄生虫,可以向塘水中均匀注入定量的FeSO4与敌百虫混合液。针对原虫的消杀,应按照一定的比例均匀配比CuSO4和FeSO4,并完成全池施药。如若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则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二次消杀。{2}杀虫工作完成后,第二天可以将C5H6Br2N2O2、复方制剂戊二醛苯扎溴铵、富含氯元素的杀菌剂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成水溶液,并将其注入池水中,尤其是塘内四角和下风区。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同步向淡水鱼的饵料中加入足量的氟苯尼考、三黄粉等药剂,饲喂的频率为2次/日,持续投掷3-5天即可。结合以往经验可知,在淡水鱼病害的防治工作中,应在死亡现象停滞后,服食含药饲料2次即可。{3}当池塘内的淡水鱼衰亡停止5天后,养殖户需要向整个养殖区内掷洒定量的微生物药剂,并使用释氧设备为塘内注氧,优化池塘内的生态环境,降低病菌的繁育速度,缩减鱼群二次染病的可能性。

3、优化环境

现阶段大多数养殖户高度注重低成本高收益,致使淡水鱼生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池塘水中的病菌含量逐步提升,严重威胁鱼群健康成长。一旦塘内水质受到影响,水体的含氮量会急速下降,并无法完成后续的氨化、反硝化反应,降低塘水的溶氧率。当池塘水中的氧气含量较低时,水体的活性也会受到干扰。淡水鱼长时间生活在淡氧状态下,抗病能力也会逐渐下滑,感染疾病的可能性会大幅上升。

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在淡水鱼的饲养过程中,养殖户应借助合理手段,精准控制鱼群的单位密度。同时,还要定期完成塘内环境的优化,当水体的质量较差时,需要及时完成塘水的排灌,为淡水鱼营造高品质的生存环境。要力求避免塘内含氧量不足,养殖户可以使用释氧设备为鱼塘注氧。此外,还应严格控制饵料的饲喂量,降低水体中食物残渣的沉积量,抑制病菌滋生。

4、定期消毒

在淡水鱼的养殖阶段,养殖户还需要应用各类设备,相关工具能够为病菌传染提供便利条件。因此,为从根本上降低病害传播的可能性,应及时完成工具设备的全面消毒,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工具侵入KMnO4水溶液或漂白液中,随后使用大量的活水进行清洗。{2}选用新鲜程度较高的饵料,避免使用腐烂变质的饲料。{3}按时开展针对鱼塘的全面消杀,保证塘内环境始终处于干净整洁的状态。为避免人体感染病菌,在杀菌过程中,养殖户应佩戴各类防护装置。如若养殖鱼群为肥水鱼,向塘内投放肥料时,应优先选用沤熟的农家有机肥。对于药剂的选用,应避免使用毒性较高的化学药物,更不可应用三无产品和违禁药物,不得根据个人的主观臆断任意改变药剂的施加量。

综上所述,在养殖淡水鱼时,需要借助合理的饲养技术,确保鱼塘始终处于清洁状态,在特定时间段完成沉积物的清理。正式放养前,优先选用具备较强抗病能力的鱼苗,严格控制塘内单位面积内的养殖密度,定时定量完成饲料的投喂。同时,为缩减病害隐患发生的可能性,应落实科学思维,及时用药,定期完成塘底的清洁工作,实现健康養殖目标的同时,助力渔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256655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政府)

猜你喜欢
淡水鱼鱼群鱼体
淡水鱼类育种和人工繁殖技术关键点分析
轴流泵内鱼体的运动行为与撞击损伤分析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的防治技术
淡水鱼腹背定向装置设计及试验
鱼群漩涡
基于改进鱼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光伏阵列多峰MPPT控制策略
九大巨无霸淡水鱼
多子群并行人工鱼群算法的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