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乐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发展逐渐多元化,人们也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状况,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显得尤为迫切,高校内部审计更应以此为工作要点,那么相应的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促進学校规范管理,也就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存在的问题未能发现或提出,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所带来的风险。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学》指出,所谓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所谓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所谓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处处存在,贯穿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由诸多因素形成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内审独立性较弱
独立性是审计的基本特征之一,审计部门理应单独设立,而目前有些高校在机构设置上,采取了审计机构和纪检或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的形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不独立,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审计工作,必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会影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审计风险。比如:某高校的内审机构设置为审计科,在学校办公室下设置的一个科级机构,而学校的其他职能部门为处级设置,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科要对学校某些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当审计人员向这些部门提出要审查会计凭证、账表、有关文件时,有些部门摆出大部门的姿态,找借口推辞,无视审计人员需要某些资料的紧急性,不能及时、完整地提供有关资料,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引发审计风险。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与本单位职工长期工作和生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审计质量控制的实施,使审计风险加大。
(二)高校内部审计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高校内部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开展审计业务时审计手段和方式方法受主客观局限。当前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经济业务及核算随之日趋繁杂,而目前在我国高校内审中往往缺少内部符合性测试,容易遗漏某些审计事项,且审计手段比较单一,计算机审计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没有得到有效采用,不但增加审计难度,而且准确率较差,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容易造成审计风险。同时,由于高校内审人员受财力、物力、人力等的限制,审计取证受限,加大审计风险。
(三)高校内审机构缺少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高校内审机构往往缺少完善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缺少审计风险意识。具体表现在:审计人员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法律依据不健全、不充分,审深审浅,没有一定的制度约束,加大审计的随意性,导致审计风险。有的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凭经验进行分析判断,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审计内容时,审计经验往往出现误断,导致审计风险。
(四)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有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较差,财务处理不规范,导致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出现差错,造成会计信息资料失真,使审计工作必然面对审计风险;另外,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或虽然健全但执行不力,致使内控系统的某些环节失控,诱发差错和舞弊行为,使得会计内容反映不真实,比如虚报发票等等,导致审计人员存在错误疏漏判断的可能性增加。
(五)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拓宽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的办学规模也随之扩大,高校的教育经费来源也多样化,使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日益复杂。同时,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不仅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为基建修缮工程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科研经费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等,还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这对审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审计人员作出准确无误的结论的难度也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
(六)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业务素质 、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内审人员业务素质的差异,或运用审计法规、使用审计程序及方法的偏差,审计工作中的疏忽,很容易出现审计风险。另外,有的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循私情或害怕打击报复,故意放弃对问题的追查和揭露,提供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结论,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二、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有独立的内审机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防范和化解内审风险的重要保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首先要求内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政策水平,这就需要不断加强高校内审队伍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审计人员能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其次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学校要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业务培训,每年应有具体的培训计划,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努力培养一批既懂审计又懂相关专业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使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以提高处理业务的政策水平和应变能力,从而减少审计风险。
(二)坚持依法审计,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审质量
坚持依法审计,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是防范和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首先,严格审计程序。从制订审计计划、审计方案,经实施审计取证,至审计报告、审计检查、审计档案、审计信息等,整个实施过程,自始至终都遵循严格的审计工作步骤和操作规程,从而切实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其次,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审计工作制度化建设。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结合本身学校的不同特点,制定和完善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审计规定、办法,形成点面结合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使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能自觉运用这些制度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审计行为,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降低审计风险。
(三)改进审计工作方法
科学的审计技术方法,既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减少审计风险的重要基础。首先,內审人员在制订和实施审计计划时,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比如:对于办学规模比较小的学校,经济业务及核算相对单调一些,在时间相对宽裕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则应用详查法,而避免用抽样审计方法(因这种方法难以保证未经抽样的审计事项没有隐藏着重大错弊的可能性),以降低审计风险。而在涉及专业技术时,应吸收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从而降低风险。其次,可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水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和审计资源的分配。这种方法要求审计人员评估高校面临的风险,然后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设计审计程序,确保审计工作能够针对最关键的风险点进行。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详细审查,而不是对所有事项进行逐一检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通过样本分析来推断总体情况,从而对高校的财务活动和业务活动进行全面评价。此外,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手段的现代化,以降低审计风险。高校内部审计往往涉及大量的财务数据和业务记录,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这些数据的全面审查,而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如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软件,可以迅速处理这些数据,帮助审计人员发现异常模式和潜在的风险点。例如,通过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审计人员可以追溯和验证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另外,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建立审计信息共享平台,使审计过程和结果对相关人员开放,接受监督和评价,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审计工作的公信力,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过程中的问题。
(四)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
随着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如果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差,从主观上缺乏对问题查处的动力,就会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或错误判断审计事项,导致审计风险,所以,审计人员必须提高风险意识,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要充分重视被审计单位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五)完善审计承诺,界定会计责任,化解审计风险
为了防止被审计单位以虚假会计资料欺骗审计人员,内审人员可根据有关规定,要求被审计单位填制审计承诺书,要求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会计主管人员签字后加盖单位公章。审计承诺书应要求被审计单位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无账外账簿和资产等做出承诺,对担保、抵押、诉讼、期后事项等做出说明,以界定会计责任,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六)适当委托外审,降低审计风险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审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而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成为所有方面的专家,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当内审人员发现审计事项涉及的技术和能力超出审计人员本身所具备的专业技术和能力时,内审人员可通过请有关专家或委托社会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从而分散、转移内部审计风险。
三、结 语
总之,防范审计风险,要求高校内审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执业中依法审计,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使我们的工作真正起到“一审、二帮、三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