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实
大豆在种植过程中,受到自然气候、病虫害以及栽培管理等问题的影响,造成大豆产量低、品质下降,影响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因此,提高大豆生产经济效益,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积极作用。农业科技的发展、各种科学的种植理念和技术,广泛运用在大豆栽培管理过程中,传统的大豆栽培技术已经不适应现代大豆生产要求。因此,通过分析大豆栽培管理技术,提升大豆的产量与质量,才能进一步提升大豆种植生产效益。
一、提高大豆高产、高质量种植技术分析
1、选择合适的种植地并进行整理
提高大豆产量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种植地。首先,必须保证土地较为平整且肥沃,土壤中含有的石块等杂质较少。在选择土地时要观察是否含有之前种植农作物的残余秸秆等物质,残余物质过多会影响大豆生长。通常情况下要利用机械设备清除,在土地解冻前清除效果更好。其次,需要翻整土地,将翻整深度控制在20cm左右,主要作用是防止土地表面结块,避免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田间可能会存在一些较大的石块,需要及时清除,避免后续大豆在种植的过程中,石块等物质影响大豆扎根。除了需要考虑土地的位置以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上一季度种植过大豆的土地不能连续播种。主要原因是土地中含有大量影响大豆生长的害虫虫卵。因此,需要定期更换种植的农作物种类,防止害虫影响其品质。并且,大豆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土壤中的铁、钼等稀有元素,重复种植大豆会导致大豆缺乏必要的生长元素,出现发育不良的问题。总的来说,对于选择的土地而言,必须保证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养分,能够满足大豆后期生长的养分充足,并且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以及种植方法。
2、应用高产大豆品种
高产大豆品种应具备的特征。{1}主根长。大豆是直根系作物,主根短不抗倒伏,有主根和须根之分,主根越长抗倒伏能力越强,主根越短抗倒伏能力越差。{2}须根多。须根多的大豆品种抗病耐病的能力远远高于须根少的大豆品种,抗根腐病尤为显著。{3}根瘤多。根瘤可将空气中的游离氮固定到土壤中成为可利用的氮肥,根瘤多可减施氮肥,减少成本的同时提高产量。
3、通过无害化技术进行种子处理
通过种子无害化技术,杀死种子内部的病毒、病菌,打破种子的休眠期,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在播种前,将种子进行筛选,选出病种、虫种、残种、杂粒等,确保大豆种子饱满、均匀、有光泽,种子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选种后,在气温稳定在12℃以上的晴天,将大豆种子进行晾晒,可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激发种子内部的活力,提高发芽率。在播种前,可以采用种子包衣剂,种子包衣剂是各种营养物质、杀虫剂、杀菌剂构成,包衣剂均匀与种子进行拌种后,大豆种子可以迅速吸水膨胀,种子内部胚胎萌芽发育后,种衣剂中的营养元素逐渐释放出来,种子胚胎吸收营养物质,促进种子生长发育,提高种子发芽率。
4、确定最佳的种植时间
科学的种植时间是保证大豆高发芽率的关键,一般大豆的最佳种植时间是4月末—5月初,并且要将土壤温度严格控制在8℃—10℃,土壤中的含水量要适中,最好保持在20%左右。大豆耕种时需要保证一个种植穴播种2颗种子的标准,确保播种深度为3cm—4cm。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以及机械设备的日益完善,依靠机械设备播种已经成为目前最常见的种植方式,不仅种植效率高,而且盖土更加均匀,可提升大豆品质。除此之外,极端天气也会导致大豆种子死亡,所以在播种前必须时刻关注天气状况并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能够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5、合理规划间距 控制种植密度
首先,要根据大豆种类的植株高度、分枝多少、叶片尺寸等,确定大豆的种植密度。若植株又高又大,分枝较多,则田垄的种植密度需要稀疏一些;若植株矮小,分枝少,则种植密度可相对密实一些。其次,结合大豆生长的实际需求与以往种植经验来合理把控大豆密植间距。根据土地特点,选择相应的大豆品种、合适的种植密度进行种植,可选择三点播种、三垄播种、大垄窄垄播种等方式。一般来说,对于气温较高、光照强度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加大种植密度,株行控制在30cm×50cm为宜。而对于寒冷地区,株行控制在40cm×59cm为宜。在播种时,深度控制在4cm左右。
6、了解大豆的特点并科学施肥
①大豆底肥施用量。虽然大豆的根瘤菌具有固氮能力,但也需要施肥,尤其底肥很重要。底肥施肥量占大豆总施肥量的60%—70%,以有机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底肥在翻地前施入,通过翻耕,将肥料施入耕层中,具体用量为农家有机肥6000kg/hm2、钙镁磷肥540kg/hm2。如果土壤瘠薄,则需要增加施肥量,可以加施尿素1500kg/hm2。农家有机肥在整地前施入,通过翻地和耕地将肥料翻入耕作层中,化肥在整地时施用。
②种肥分层施用方法。大豆施肥讲究分层施用,施种肥是分层施肥的一种形式,亦是集中施肥。底肥施用后,土壤养分提高,播种时可以增施种肥。应根据土壤情況施用种肥,如果土壤肥力较高或者已施入大量优质农家肥,可以少施种肥。一般种肥施腐熟农家有机肥2250kg/hm2、尿素69kg/hm2、氯化钾150kg/hm2。施种肥时用土壤隔开肥料与种子,以免种子与肥料直接接触,引起烧种、烧苗现象。肥料施入播种穴内深8cm—10cm处上覆盖一层薄土,约3cm—4cm厚,然后播种;或将肥料与土杂肥堆制后作盖籽肥。
③掌控追肥最佳时期。追肥是将肥料施用在作物生长发育最需要养分的时期。在大豆生产中,根际追肥需要进行2次。第1次是在苗期,此时根瘤菌尚未固氮,植物生长又正需要氮肥的补充,所以追施肥料能够有效弥补植株对肥料的需求。结合第1次中耕除草进行苗期追肥,既疏松了土壤,提高了土壤墒情,又去除了杂草,避免杂草与大豆争夺养分。此时可以施尿素75kg/hm2或氮、磷、钾复合肥150kg/hm2,注意肥料不能直接接触大豆植株,以免烧苗。适时追肥对提高开花率和结荚率,减少落花落荚,提高大豆产量有积极的作用。所以第2次追肥一般在开花结荚期进行。对于生长较弱的大豆植株,开花前或始花期再次追肥效果较好,追施尿素1125kg/hm2,氮素化肥应抢在雨前或雨后追施。
7、开展田间管理工作保障大豆水分养分充足
田间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率将直接影响大豆植株的生长情况,并间接地决定了大豆的产量与经济效益,所以在大豆生长期间开展田间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大豆种植一个月后就会进入到快速生长期,而在这一阶段要开始田间杂草的清除工作,保障大豆能够在生长关键期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为土壤养分能够满足大豆生长所需提供保障。例如,应用精禾草克乳油、精喹禾灵等化学试剂,搭配有机硅助剂进行杂草的防治与清除工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里,农户必须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避免出现断垄问题。
8、大豆各时期需水条件
大豆花荚期是需水临界期,此时土壤水分缺乏对生产的危害较大。因此,田间持水量宜保证在最大持水量的80%以上,而鼓粒期则不小于70%。雨水调和的年份一般不需要浇灌,特别干旱情况下要及时灌溉。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为需水关键期,采用喷灌或滴灌的方式适当进行灌水,保证大豆正常生长,灌水的标准为土壤湿润,田间不积水,之后进行浅蹚,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
9、做好大豆防涝排水确保根系有氧呼吸
因为大豆的根部在土层下方,所以必须做好大豆的防涝及排水工作。尤其是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夏季雨水较多,很容易发生涝灾,如果不及时防涝排水,会导致大豆根部长期处于积水中,此时大豆根系会进行无氧呼吸,出现严重的腐烂问题,大豆也会因此枯萎,导致前期所做的工作功亏一篑。在雨季必须重视管理大豆种植地。大豆能够充分吸收田间水分,促进自身生长,但是如果遇到连续的降雨天气,必须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例如在田地前方挖一些沟壑,将田间的积水引流出去。这样才能保证大豆在任何生长时期都处于最适宜的环境中,有利于大豆生长。在开展防涝排水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控天气情况,尤其是在降雨较为充沛的情况下,加之天气变化多端,可能会影响相关工作的展开。如果在降雨天气开展防涝排水工作,无法更好地保护大豆的根部,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不利于提高大豆的产量和总体质量。
10、应用不同除草剂及时除草
除草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不仅要掌握好除草的时间,还要掌握好除草的方法。在大豆田除草时,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除草剂,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根据不同的作物种类,选择不同的除草剂,不能使用同一种除草剂,否则会产生药害。大豆开花结荚期,要及时中耕除草,保证土壤疏松透气,促进大豆根系生长发育。大豆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残膜,防止病虫害发生。对已经发病的田块,可选用甲霜恶霉灵、氟环唑、戊唑醇等药剂进行防治。
11、制定大豆的收割与储存方式
在大豆收获中,收获方法不同,收获的时间也不相同。例如,采用人工收割方法,需要在大豆黄熟期进行收获。黄熟期是指大豆主茎每个节上都出现了一个正常、已经变成成熟颜色的豆荚,表明大豆已经达到了生理成熟期。在此阶段收割后铺放在地上晾晒几天,大豆就会变黄、归圆。如果采用机械收获的方法,必须在大豆完熟期进行。完熟期是大豆的农业成熟期,在完熟期大豆茎秆变成褐色,除少数的大豆品种之外,大豆植株的叶片、叶柄完成全部脱落,轻微晃动植株,种子就会在豆荚中发出声响。大豆成熟之后需要及时收获,以免被外界因素影响造成损失。
大豆收获完成后,用清粮机清选。如果水分大于4.5%,在贮藏前需要进行烘干处理,以免贮藏时发生烂仓问题。贮藏大豆的仓库需要具有良好的通风性,并严格控制温度、湿度。
二、利用综合防治手段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病虫害防治是实现大豆高产的关键,根据当地气候环境以及病虫害发生的规律,采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需要综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化学防治多种方式,减少农药用量。
1、大豆农业防治技术分析
农业防治技术是通过耕作、选种、大田管理等方式,为大豆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大豆抗病虫害能力。上一茬农作物收获后,及时清理农作物秸秆、残叶,以免病株、虫株残留在大田,及时翻耕土地,进行晒田,可以杀死部分土壤中的病虫害,采用轮作模式,减少同类农作物病虫害的数量。根据当地大豆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抗病害性能比较强的大豆品种,可以降低植株病虫害发生概率。夏季雨水比较多,需要及时排水,以免雨水淤积在大田,滋生病虫害。发现病株、虫株,需要及时清理,并对大田进行无害化处理。
2、大豆生物防治技术方法
生物防治技术是根据自然界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用一种生物抑制另外一种生物的生长发育,达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目的。这种防治技术不需要使用农药化肥,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是一种绿色防控技术。
3、大豆物理防治方式
物理防治技术可采用毒饵诱杀的方式,毒饵诱杀是利用害虫的觅食特点,将害虫喜欢的食物中加入可挥发的成分在空气中扩散,引誘害虫取食毒杀。用敌百虫粉剂0.5kg/667m2和新鲜的青草搅拌或者用炒香的麦麸、碾碎的油渣与50%的辛硫磷乳油等搅拌在棉籽饼上,将其均匀洒落在大田,可以诱杀地老虎、蛴螬等害虫。
4、化学手段对大豆病虫害防治策略
①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侵染源主要是带菌种子和田间带菌残体,防治上应注意尽量减少菌源、选育抗病良种和在病害流行年份及时喷药保护。有效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在叶片发病初期和结荚期各喷1次。
②大豆锈病。大豆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与菌源、大豆品种的抗病性、生育阶段及环境条件有关。菌源可通过气流传播,在种植品种较为单一,又无免疫或高抗品种的情况下,环境条件是影响大豆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发病初期喷50%福美双500—800倍液或75%甲霜灵500—1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10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1000倍液。隔10天喷洒1次,连续喷3—4次。
③大豆红蜘蛛。大豆红蜘蛛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初为点片发生,以成螨和若螨群集于叶背面结丝成网,刺吸叶汁。大豆叶片受害初期叶正面出现黄白色斑点,3—5天后斑点扩大加密,叶片出现红褐色斑,局部甚至全部卷缩,枯焦变黄或红褐色,落叶甚至光秆,严重时整株死亡。可用73%灭螨净3000倍液或40%二氯杀螨醇1000倍液等喷雾,连续喷2—3次。
④大豆卷叶螟。大豆卷叶螟主要以幼虫为害。初孵幼虫喜食叶肉,蛀入花蕾和嫩荚,被害蕾容易脱落,被害荚的豆粒被虫咬伤,蛀孔口常有绿色粪便,虫蛀荚常因雨水灌入而腐烂,影响大豆品质和产量。可选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1%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三、合理交替轮作
交替轮作指的是一轮的大豆完成采收之后,在该田区耕种其他农作物。如果将豆类植物放在同一土壤进行轮作,土壤中的养分会下降,并会影响到豆类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产量下降。在收割完一茬大豆后,需选择其他的农作物进行耕种,例如玉米或马铃薯等。这些农作物能够在栽种的过程中消耗大豆种植所留下的根瘤菌,也会大幅提升下一茬大豆的质量与产量。该轮作方式会在交替种植的过程中形成区域划分,加上这几种农作物成熟时期较为接近,能够同时完成农作物的采收工作,并开展下一期的播种,这样土壤利用率、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都会得到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与其他作物不同,大豆种植适合深耕方式,要提高大豆种植的产量,应合理选择土地、正确播种、除草、防治病虫害等,强化大豆种植田间管理,增加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15400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