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文文
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控对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采取合理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并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控,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本文详细介绍了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控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对产量和质量提升的影响,在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对于种植人员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种植户带来更高的收入。但是,在种植大豆期间,病虫害的发生常常给产量和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技术进行详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控对产量和质量提升的影响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种植。在大豆的种植过程中,许多因素都会对其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1、种植技术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种植地点、种植时间、种植密度以及土壤肥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大豆的生长和发育。在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大豆能够更好地吸收养分,生长健壮,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
2、品种选择也是影响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不同品种的大豆对环境的适应性、抗病能力以及产量和质量都有所不同。通过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优良品种,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3、病虫害防控也是大豆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病虫害会损害大豆的植株,影响其正常生长,从而降低产量和质量。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措施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大豆植株的健康生长,进一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总的来说,大豆种植和病虫害防控对产量和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选择适宜的种植条件、优良品种以及实施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好的效益。
二、大豆种植技术
1、整地
①整地的积极影响
大豆种植技术中,整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整地,可以打碎土壤中的大块,使土壤变得细碎、松软,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同时,整地还可以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为大豆提供充足的营养。整地过程中,对土地进行翻耕和松土,可以让土壤的透气性有所提升,有利于大豆根系进行有氧呼吸,這样不仅可以让大豆根系茁壮成长,还可以提高大豆的抗逆性,使其在不良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高的产量和质量。另外,通过整地,可以形成良好的土壤表面结构和保水能力,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在干旱季节,整地后的土地能够更好地保持水分,减少水分流失,为大豆提供稳定的供水,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除此之外,在进行整地作业期间,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减少大豆病虫害的发生,这不仅可以避免病虫害影响大豆的生长,还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频率,提高大豆的质量和安全性。
②具体整地方法
在种植大豆前,需要翻耕土地,翻耕可以疏松土壤,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同时,翻耕还可以将地表的杂草和枯枝翻入土壤中,减少杂草的生长和对大豆的竞争。在翻耕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松土作业,使土壤变得更加松软和细碎。松土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同时,松土还可以将土壤中的大块打碎,使土壤变得更加细碎和平整。在松土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耙地作业,耙地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同时,耙地还可以将土地表面的杂草和枯枝耙除,减少杂草的竞争和对大豆的影响。随后,需要进行起垄作业,使土地形成一定的垄形。起垄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能力,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同时,起垄还可以提高土地的排水能力,防止水分过多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机械化地播种和管理。
2、选种
在提升大豆产量和质量的过程中,选种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大豆的生长情况、产量以及质量。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的大豆品种,可以有效提高大豆的产量。而且,不同的大豆品种其营养成分、蛋白质含量等都有所不同,选择优质的大豆品种,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
在选种前,需要了解各种大豆品种的特性,包括生长周期、对环境的适应性、抗病能力、产量以及品质特性等,在充分考虑当地土壤情况和气候条件的情况下,选择适合的品种。优良的种子具有更高的发芽率和生长优势,能够显著提升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可以通过购买正规种子公司的种子或者选用农业部门推荐的优良品种。此外,病虫害是大豆生长过程中的一大威胁。因此,在选择大豆品种时,需要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大豆品种,以减少病虫害对大豆生长的影响。选择优良的品种可以提高大豆的生长能力,产生更高的干物质积累和营养成分。同时,也能够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进一步保障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3、播种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播种是一个关键环节,在播种大豆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在东北地区,可以在春季4月中旬-5月初种植大豆。常用的播种方式有条播、穴播和撒播。条播是一种高效、省力的播种方式,能保证种子分布均匀,出苗整齐;穴播则适用于地形复杂或土壤肥力不均的情况时种植;撒播则适用于大面积种植,但需要更多的劳力和时间。在确认播种深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土壤质地和水分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可以将大豆的播种深度控制在3-5厘米,过深的播种会导致种子发芽困难,过浅则容易受到干旱和鸟害的影响。此外,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一般来说,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来确定种植密度,肥力较高的土壤可以密植,而贫瘠的土壤则应适当稀植。
4、施肥技术
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施肥是一个关键环节,会直接影响着大豆的生长、产量和品质。肥料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是大豆生长所必需的,比如氮、磷、钾等矿物质元素。这些元素可以促进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然而,如果施肥不当,可能会对大豆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了解如何正确施肥对于大豆种植者来说至关重要。
①施肥种类和时期
基肥是在播种前施用的肥料,主要目的是为大豆的生长提供持久的营养支持。基肥通常包括有机肥和化学肥料。有机肥如畜禽粪便、绿肥等,可使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使土地肥力有所提升;化学肥料则可以快速提供大豆所需的营养元素。种肥是在播种时与种子一起施用的肥料,主要提供大豆生长初期的营养需求。种肥可以是尿素、磷酸二氢钾等速效肥料,也可以是有机肥和复合肥。追肥是在大豆生长过程中施用的肥料,主要目的是补充大豆生长中后期的营养需求。追肥可以是尿素、硝酸铵等氮肥,也可以是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磷肥。
②施肥量和方式
在确定施肥量时,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土壤肥力、气候条件、作物需求等因素。一般来说,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施肥量可以相应减少。施肥方式也会影响肥料的利用率和效果。常见的施肥方式包括条施、撒施和穴施等。条施和穴施有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而撒施则适用于大面积种植。正确的施肥技术可以促进大豆的生长,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一方面,充足的营养供应可以提高大豆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产量;另一方面,适当的施肥还可以改善大豆的品质,如提高蛋白质和油脂的含量,增加大豆的营养价值。
5、灌溉技术
大豆是一种需水量非常大的作物,其生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灌溉技术在大豆种植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地灌溉不仅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还可以改善大豆的质量。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需要掌握合适的灌溉时期。一般来说,在大豆播种后,生长期间的灌溉主要根据大豆的生长阶段和土壤的水分状况来确定。在出苗期,需要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大豆苗的生长。在生长期,则需要根据大豆的生长需求和土壤的水分状况进行合理灌溉。
在灌溉大豆时可以采取喷灌和滴灌两种灌溉方法。采取喷灌法需要利用喷头向空中喷洒水,形成的小水滴会均匀的灌溉大豆植株。这种方法可以节约水资源,同时还能增加大豆植株的光照面积,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滴灌则是将水通过滴头缓慢地滴到大豆的根部,这种方法可以更精确地控制灌溉的水量,使大豆更好地吸收水分。
合理的灌溉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充足的水分可以促进大豆的生长,增加其生物量,提高其蛋白质和油脂的含量。同时,还可以减少大豆病虫害的发生率,提高大豆的整体质量。在灌溉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避免过度灌溉,以免造成土壤水分过多,导致大豆根部腐烂。
②要确保灌溉水的质量符合标准,避免因水质问题导致大豆病虫害的发生。
③要根据当地的天气和土壤条件,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
通过合理的灌溉,可以生产出高品质的大豆,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益。
三、病虫害防控技术
大豆种植中病虫害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所以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病虫害的防控。
1、灰斑病
灰斑病是一种常见的大豆病害,对大豆的生长和产量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控技术对灰斑病进行防控,对提高大豆產量和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
①灰斑病对大豆的影响
引发大豆灰斑病的主要诱因是尾孢属真菌,在感染初期,大豆叶片的表面会有深褐色和黑色的斑点出现,在病情逐渐加重之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呈现灰色或灰褐色。这种病害会导致大豆叶片枯死,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导致大豆产量下降。
②灰斑病的防控技术
灰斑病是影响大豆生长的重要病害之一,其防控技术主要包括选用抗病种子、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种子是预防大豆灰斑病的首要措施。研究表明,一些大豆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但由于灰斑病生理特性的快速变化,可能导致大豆品种失去抗病性。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密切监测大豆抗病性的变化,不断开发和筛选新的抗病品种,并对其进行抗病性能的评估。
化学防治是灰斑病管理的另一重要手段。根据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的研究,大豆进入盛花至始荚期时,可喷洒稀释1000倍的多菌灵液,这种处理能有效控制灰斑病,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此外,发病盛期前喷洒稀释500-1000倍的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液,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3周,也能显著减少病害。
农业防治是另一种重要的防控方法。播种前,应选择未受病菌感染的地块进行种植,使用无病种子,并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挑选和消毒。合理的轮作是减少灰斑病发生的有效手段,建议至少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如果轮作困难,应在秋季翻耕田地,减少病菌越冬数量。田间一旦出现病害,应及时清除病苗以切断侵染源,从而有效控制病害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根据品种不同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杂草,以改善豆田的通风和透光条件。
2、大豆红蜘蛛
①大豆红蜘蛛的危害
大豆红蜘蛛是一种常见的大豆害虫,以刺吸式口器吸取大豆叶片中的汁液,影响叶片的正常生长,导致叶片表面长满黄白色的斑点,如情况严重,还会导致叶片脱落,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红蜘蛛还能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使大豆植株生长衰弱,最终导致产量下降。
②大豆红蜘蛛的防控技术
为了有效防治大豆红蜘蛛,避免影响大豆的生长,种植人员可以选择抗虫性强的品种,合理轮作,清除杂草,保持田间清洁,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种植人员也可采用生物防治法,可以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控制红蜘蛛数量。此外,使用合适的杀螨剂进行喷雾防治也极其有效,常用的有阿维菌素、哒螨灵、炔螨特等,使用时需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避免产生药害。除此之外,种植人员还可以采取物理防治方法,可以利用黄板诱杀或灯光诱杀成虫,以此降低大豆红蜘蛛的数量,减少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3、大豆食心虫
①大豆食心虫的危害
大豆食心虫是一种常见的豆类害虫,大豆食心虫的幼虫会入侵到大豆的豆荚之中,食用豆荚中的豆粒。大豆在感染食心虫之后,虫粪会填满豆荚,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另外,幼虫会潜藏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继续危害大豆。
②大豆食心虫的防控技术
大豆食心虫是一种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害虫。在其防治过程中,尤其是在大豆生长的中后期,主要依赖于喷施杀虫剂。市场上存在多种有效的杀虫剂,而选择合适的杀虫剂及其使用量对于控制食心虫至关重要。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是一种常用的杀虫剂,其浓度为25克/升。使用这种杀虫剂时,每亩推荐使用15-20毫升,需兑水15千克后均匀喷雾,以保证药剂能够覆盖到大豆植株的每个部位,从而有效控制食心虫。45%的马拉硫磷乳油也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杀虫剂。在使用时,每亩的用量应控制在80-110毫升,并同样兑水15千克进行均匀喷洒。这种杀虫剂对食心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使用时也需注意其安全性和对环境的影响。此外,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也是一个有效的选择。在防治食心虫时,每亩使用16-24毫升,并兑水15千克,以确保药液能均匀分布于作物上。最后,14%的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包含9.3%氯虫苯甲酰胺和4.7%高效氯氟氰菊酯)也是一种有效的杀虫剂。在使用时,每亩的推荐用量是15-20毫升。在使用这些杀虫剂时,应严格遵守使用说明,注意药剂的稀释比例和喷洒的均匀性。合理有效的使用杀虫剂不仅能有效控制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和蔓延,同时也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此外,应综合考虑害虫的生命周期和作物生长阶段,合理安排杀虫剂的使用时机,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总而言之,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未来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大豆种植水平,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56100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